1885年英国与平地危机_军事历史论文

1885年英国与平地危机_军事历史论文

英国与1885年平狄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危机论文,年平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5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1)01-0096-06

1885年3月,俄国与阿富汗在中亚平狄发生武装冲突。俄国势力的南下及对英印帝国的威胁引起英国政界的恐慌,英俄两国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由于在欧洲的外交孤立,英国权衡利弊得失后,放弃了战争解决危机的初衷,于1885年9月与俄国达成有关阿富汗边界的议定书。平狄危机持续的时间虽然不长,而且发生在中亚地区,但它的发生和解决都与英印帝国的防御及近东海峡问题紧密相连。

一、平狄危机的历史渊源

平狄危机发生前,英俄在中亚有两次严重对峙。第一次发生在1836-1838年,由波斯出兵赫拉特引起。俄国支持波斯兼并赫拉特,企图利用波斯对赫拉特的主权要求,趁机向阿富汗扩张。阿富汗和赫拉特的战略地理位置对英国至关重要,英国一向把阿富汗视为印度西北的门户,而赫拉特在历史上曾先后隶属过波斯和阿富汗,实际是相对独立的王公领地。英国历史学家古奇指出,赫拉特“……通向阿富汗的喀布尔和阿达罕,是侵入印度的天然之路”[1](第2卷,P204)。因此,当波斯侵入赫拉特时,英国政界高层官员立即意识到,波斯的意图如若得逞,等于俄国控制了通往印度的门户。1836年,英国驻波斯使节埃利斯给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写信道:“必须把阿富汗看作是我们印度帝国的边界”[2](P12)。印度事务大臣霍布豪斯在下院呼吁:“明智的政府应看到:赫拉特独立是中亚最重要的事情”[2](P14)。帕麦斯顿也认为,“波斯的成功……将使我们在印度的处境十分危险和难堪”[1](第2卷,P205)。出于对英印帝国防御的担扰和焦虑,1838年8月英国政府警告波斯,若不从赫拉特撤兵,英国“将视为对英属印度领地的侵略而对波斯宣战”[3](P79)。英国的强硬态度,迫使俄国放弃对波斯的支持,波斯随之对赫拉特偃旗息鼓,赫拉特冲突得以平息。

英俄在中亚第二次严重对峙发生在克里米亚战争以后。一方面,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与法、奥等国结成克里米亚同盟,使俄国在近东和海峡地区的扩张受挫;另一方面,英国通过1857年的《英波协定》,迫使波斯放弃了长期以来对赫拉特的主权要求,使俄国感到英国在中亚的势力骤然增长。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决心加强高加索防线,并逐渐向中亚蚕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俄国先后吞并了中亚的塔什干、布哈拉和希瓦三个汗国,使其中亚属地接近阿富汗边界,导致英俄关系再度紧张。对俄国扩张事态首先作出反映的是英国驻印度官员,他们认为,阿富汗北部是英印帝国防线中“最薄弱的环节”[1](第3卷,P72)。186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劳伦斯建议政府与俄国谈判并签订必要的协议。1869年初,英俄两国就阿富汗问题开始谈判。双方认为,应在英俄亚洲属地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地带,避免两国直接冲撞。俄国提出将阿富汗作为中间地带,英国坚决反对,理由是“阿富汗北部边界含混不定,它不具备英俄两国所希望的中间地带的条件”[2](P25)。英国担心,若将阿富汗作为中间地带,俄国将不断挑起与阿富汗的边界摩擦,从而为其向南扩张制造借口。而英国将中间地带向北推移至阿姆河的主张,也未能被俄国接受。双方的意见分歧使谈判一度搁浅,1869年秋才得以恢复。此后,英俄通过四年时断时续的谈判,终于在1873年签订两点协定,第一,双方同意阿姆河为阿富汗北部边界;第二,俄国政府向英国保证:“阿富汗不在俄国势力影响之内。”[4](P142)协定签订不久,近东危机与俄土战争接踵而来,欧洲战事暂时掩盖了英俄在中亚的尖锐矛盾。

从以上两次冲突看,英国关注阿富汗问题,主要是把它作为确保英印帝国安全总战略的一部分。此时英国还未能把中亚问题与近东及海峡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就俄国而言,向中亚的扩张,除了是其周边扩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外,把中亚作为近东战场的副战场,是其更潜在更险恶的目的。俄国史学家斯捷比洛格指出:“俄国……把中亚细亚战场看作是…黑海近东战场的副战场……向阿富汗、印度方面的进军,只是作为一种对策。借着这一对策的帮助,使不列颠政府在近东仇俄政策受到影响。”[3](P133)因此,不管英国是否意识到,英俄在中亚冲突一开始就与英俄在海峡和近东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二、平狄危机的发生

平狄危机既是英俄在中亚长期争夺的产物,也是1875-1878年近东危机后英俄两国在近东地区角逐的延伸。1878年柏林会议,英国利用俄奥矛盾,不仅伙同奥匈逼迫俄国放弃了俄土战争所获得的部分成果,而且离间了“三皇同盟”的关系。柏林会议后,英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两国在中亚和近东始终处于互相戒备和敌视的状态。

从英国方面看,虽然通过1878年《柏林条约》获得了东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加强了对俄国在海峡地区动向的监视,但由于俄国获得小亚细亚的巴统和卡尔斯等地,英国提出的“战舰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海峡自由航行”的要求又未能如愿,英国战舰不能进入黑海打击俄国,便不能有效地阻挡俄国从陆地向中亚的扩张及对英印帝国边界的骚扰。近东危机前,英国在中亚寻求对俄国向南扩张进行限制的“防御政策”,近东危机后,“防御政策”逐渐被“前进政策”取代,即控制阿富汗,把英属印度边界的防御向北推移,阻挡俄国向印度的逼进。英国驻印度总督利顿强调:“阿富汗是英印帝国的门廊,我们将用全部力量反对任何国家对它的侵入。”[2](P39)他的这一观点对“前进政策”起了积极作用。索尔兹伯里1878年继任外交大臣后支持利顿的主张,尽管他认为“防御是英国最基本的政策”,“俄国向印度的进军纯属妄想”[5](第2卷,P72),但他设想的“不在喀布尔,就在赫拉特……等关键地方打击俄国”的策略,实际把英印帝国的边界防御大大向北推进。索尔兹伯里明确表示:“如阿富汗的独立受到威胁,英国要用战斗保卫”,一旦俄国向阿富汗进攻,英国舰队通过海峡打击俄国是“必要的”[4](P142)。这也是他在柏林会议上代表英国政府发表关于海峡特别声明的潜在目的(注:索尔兹伯里在柏林会议即将结束时代表英国政府发表声明,声称英国仅对土耳其承诺保持海峡关闭的义务。)。为实施“前进政策”,英国于1879年发动对阿富汗的战争。通过与阿富汗签订《冈底马克条约》,英国从阿富汗获得许多权益,最主要的是阿富汗对外事务由英国驻印度总督控制。此后,阿富汗理论上是中立的缓冲国,实际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从俄国方面看,柏林会议后一直担心,一旦同英国发生新的冲突,英国会占领海峡。由于索尔兹伯里发表了关于海峡的特别声明,俄国认为,英国决不会遵守战舰不许通过海峡的原则。俄国陆军大臣米柳亭1879年谈到:“英国舰队虽然驶出了马尔马拉海,但它随时都可以重新驶入海峡,甚至驶入黑海,谁也不能阻止它。”[6](第2卷上,P179)为此,俄国政府竭力使自己摆脱柏林会议以来的孤立状态,1879年向列强发出呼吁书草案,建议根据共同协议规定:“如果土耳其帝国完全崩溃,也不许任何一个大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6](第二卷上,P181)1881年,俄国与德国、奥匈续签《三皇同盟条约》,修补近东危机中同盟所产生的裂痕,以便危机时期获得德奥支持。此外,俄国还打算让英国感到,俄国将在英国非常敏感的地方给英国制造麻烦。这一时期,莫斯科舆论界大肆宣传:“现在是俄国在整个中亚建立影响的时机……把我们的力量集中在印度边界,是对英国攫取塞浦路斯的回答。”[6](第二卷上,P182)俄国的具体作法是:1879、1880年两次征服土库曼;1884年占领了谋尔夫。在1884年俄国绘制的地图上,俄国南部边界已越过阿姆河,距离赫拉特不到20英里[8](第一部分,B集第12卷,文件10)。

俄国占领谋尔夫,比六七十年代吞并中亚三个汗国对印度的威胁更大,使俄国军队直接靠近阿富汗边界。恩格斯揭露俄国的意图时说:“如果英国企图阻挡通向黑海的道路,俄国就会设法在印度给英国制造麻烦。”[10](第22卷,P50)英国殖民事务大臣金伯利则指出:“我认为,俄国以其在中亚的地位作为逼我们在土耳其事务上让步的手段。”他还说:“俄国一再表示对印度没有企图,但如果我们同它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冲突,它将利用在中亚的优势对英国总政策施加影响,这是我们最恐惧的。”[7](P37-38)1874-1884年,俄国在无意扩张领土的一系列表白后把边界向南推移。资料记载,1863年俄国南部边界与英印帝国边界相隔1700英里,而1883年距离缩短一半。仅从1880至1884年,俄国沿里海向南推进了600英里[7](P57)。1882年初,英俄曾恢复阿富汗边界谈判,由于英国不能容忍俄国提出的“将阿富汗西北角的平狄绿洲排除在阿富汗之外”的主张[8](第一部分,B集第12卷,文件10),1884年谈判再度陷入僵局。此后,英国的担心与日俱增。外交大臣格兰维尔说:“阿富汗边界问题变得非常严重。”[7](P71)1885年3月,维多利亚女皇以个人名义向俄国沙皇呼吁:“阻止在中亚可能发生的战争灾难。”[7](P71)但俄国军队继续向阿富汗挺进,同年3月30日进入阿富汗平狄绿洲,与阿富汗军队发生激烈冲突。阿富汗伤亡惨重,最后撤离平狄。俄国占领阿富汗平狄,英俄濒临战争的边缘。

由此可见,柏林会议后英俄两国在中亚竞争逐步升级直接导致了平狄危机,而英俄在中亚的冲突,实质上已远远超出中亚的地理范围。英国政府对俄国“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图逐渐看得更加明确,这使英国在尔后解决平狄危机的过程中把海峡问题、英印帝国防御问题与中亚问题紧紧连在一起。

三、平狄危机的解决及对英国中近东外交战略的影响

平狄危机发生前后,英国驻印度总督达弗林向政府询问:“是否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俄国占领赫拉特?”内阁成员就如何答复达弗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内阁大臣德比认为:“除保卫阿富汗,没有别的选择”;另一大臣奇尔德斯建议:“通知俄国政府,进入赫拉特将被认为是宣战”;殖民事务大臣金伯利强调:“这不仅是阿富汗领土问题,而是我们同俄国在亚洲的全面关系”,“一旦我们卷入与俄国的战争,我们将保留选择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防御或进攻的权利”[11](第1卷,P88)。这些意见说明,内阁成员虽未直接提出与俄国开战,却认为战争是事态发展的趋势。尔后几个月,金伯利同达弗林的通信始终在谈论“英国处于战争边缘”的问题。女王4月17日给外交大臣格兰维尔的信中说:“宣布与俄国进行战争的全部责任落到我和我的政府身上,哪怕由此产生严重的后果。”[7](P73)可见,英国政府最初考虑以战争回答俄国的挑衅,而且从各方面进行战争准备。

外交方面,内阁明确答复达弗林:“如俄国袭击赫拉特,意味着向英国宣战”,并让英国驻俄大使桑顿将此意见通知俄国[8](第一部分,B集第12卷,文件16)。英国外交部还通知驻各国大使:形势“极其严重”,并积极印制宣布英俄两国处于战争状态的文件。军事方面,作战部让英国海军“监视俄国所有船只”[7](P73),印度总督达弗林也准备了25000人增援,还拟定了几种可能的作战方案。财政方面,4月27日首相格拉斯通请求议会拨款1100万英镑,作为战争预算。这是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除克里米亚战争外数额最大的军事预算。

一时,用战争解决平狄危机似乎势在必行。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驻伦敦的大使也预感到“战争不可避免”。列宁在“列强国际政策中最主要危机一览表”中指出:“1885年,俄国差一点同英国作战。”[12](第54卷,P775)但是,英国在进行战争准备的时候,遇到了最棘手的问题,即在哪儿打击俄国?由于英国没有强大的陆军,不可能在阿富汗山地,英国舰队只有穿越土耳其海峡,进入黑海阻击俄国。如同1875-1878年近东危机,“要在海峡保卫印度”,英国政治家对这一点很清楚。外交次臣助理柯里坦露:与俄国的战争如全面爆发,首先要割断俄国与外部的联系……要这样作,英国必须能进入黑海[7](P93)。索尔兹伯里也有同样的考虑,他说:“同俄国的战事一旦发生,我们应以一种方式进入达达尼尔海峡。”[7](P93)首相格拉斯通索性接过索尔兹伯里在柏林会议上发表的特别声明,表示英国没有义务对欧洲各务遵守海峡的关闭原则[9](P140-141)。不言而喻,英国与俄国开战的前提条件是进入海峡。而英国要进入海峡的意图,1885年却遇到了严重的阻力。

首先,俄国决心利用1881年续订的《三皇同盟》打击英国。《三皇同盟》第3条的内容为:“……德奥两国承认,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对战舰关闭的规则具有欧洲各国必须遵守的性质……两国将共同监视土耳其,使其不能对任何国家破例地解除关闭海峡的规定,如破坏这一规定,将视土耳其对受伤害国宣战。”[13](P419)这一条对俄国十分重要。俄国要求德国按这条规定对土耳其施加影响,敦促土耳其恪守封锁海峡的原则。

其次,德国坚决支持俄国。俾斯麦宣布:“海峡对战舰关闭规则的国际特征意味着没有欧洲大国的同意,不能修改。”[13](P313)他还通过德国驻土大使警告土耳其:如对英国开放海峡,等于土耳其破坏中立,与俄国开战[9](P138-139)。此外,德国还联合奥匈、意大利等,让它们向土耳其发出类似警告。甚至与德国积怨甚深的法国也向土耳其指出:开放海峡后果极其危险[9](P139)。总之,欧洲列强共同要求土耳其关闭海峡,并立即宣布中立。

再次,土耳其站在了三皇同盟一边。一方面由于欧洲列强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因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恶化了英土关系,土耳其对英国一直怀有敌意。1885年4月中旬,当格兰维尔向土耳其素丹提出,希望他“不与欧洲其他国家以关闭海峡的协定反对英国”时,土耳其采取回避和躲闪的态度,含糊其辞地表示:土耳其将采取“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9](P140)。5月初,土耳其通知俄、德、法和奥匈政府:土耳其将继续保持海峡对战舰关闭的原则,并希望上述国家帮助土耳其坚持这一原则。

英国所受到的阻力,实质是欧洲各国联合反对英国,反映了英国在欧洲的外交孤立。索尔兹伯里讲:“我们在欧洲是孤立的,我们经常提起的‘欧洲协同体’变成了反英的协同体。”[14](P3)5月初,英国下院否决了战争解决危机的动议,政府转而向俄国提出就平狄问题谈判、请德国仲裁英俄争端的建议。6月俄国接受了英国的建议。这是一些史学家认为平狄危机在5月初平息的主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索尔兹伯里1885年6月接替格拉斯通担任首相后并未完全放弃战争的想法。一方面他感到“战争在总体上不可能,危机的解决取决于欧洲总的形势以及形势对俄国的影响”[11](第1卷,P89),所以继续与俄国谈判;另一方面他认为:“通过战争获得的和平可能最为安全”[7](P80),并决心用接近德国的方法打破英国的孤立,争取对英国最有利的形势。6月索尔兹伯里在伦敦与德国驻英大使会晤,他向德使呼吁:德国、奥匈与英国紧密合作,维持欧洲和平[7](P91)。7月索尔兹伯里直接给德国宰相俾斯麦写信道:“恢复英德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具有最重要的价值。”[11](第1卷,P90)8月派柯里赴柏林与俾斯麦的儿子赫伯特·俾斯麦会谈。柯里以“欧洲大陆上的军事强国与海上强国的紧密合作不仅能保证世界和平,而且对英德双方都极其有利”进行劝说,再次提出英德联合的建议[7](P94)。索尔兹伯里接近德国的根本目的在于:试图换取德国对英国在中亚行动的支持,一旦英国与俄国开战,德国至少保持中立,特别是不反对英国用仅有的方法——战舰通过海峡打击俄国。但德国以礼貌、婉转的态度拒绝了英国的建议。赫伯特在向英国表示友好的同时告诉柯里,英德合作只能解释为反对俄国,并会刺激俄国,那样德国漫长的东部边界将极不安全。赫伯特说:“水太烫了,我们的手不敢放进去。”[11](第1卷,P90)

争取德国合作失败以后,英国把精力放到从6月开始的英俄谈判上。8月逐渐打破谈判的僵局,9月10日索尔兹伯里与俄国驻英大使布隆诺签订阿富汗边界协定书。英国同意将平狄划归俄国,作为交换条件,俄国把连接阿富汗西北的祖勒菲卡地区交给阿富汗,并不再向赫拉特进攻。从英国放弃战争,承认俄国对平狄的占领来说,俄国是危机的外交胜利者。杰拉维奇评论说:“平狄危机中,俄国所处的地位比它的对手更有利,危机结束时,平狄依然在俄国手里。”[9](P145)俄国能够作出不再继续向赫拉特进军的让步,如桑顿分析的:“俄国的真正目标总是君士坦丁堡,通过阿富汗对我们的印度进行威胁只是想调虎离山,尽可能把我们把军事力量放在印度边界,远离他们的真正目标。”[7](P82)后来担任英国驻印度总督的寇松也认为:“把英国缠在亚洲,以便使它在欧洲安分守己……这就是俄国政策的主旨。”[15](第11卷,P782)

平狄危机持续时间不长,对英国中近东战略及海峡政策却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19世纪以来英国在土耳其海峡的自由行动第一次遭到拒绝。土耳其第一次站在英国对立面与欧洲列强联合阻止英国进入海峡。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签订以来,英国坚持的“当土耳其处于和平时期海峡对战舰关闭”的原则,基本设想英土是同盟,或者俄土进行战争时土耳其需要英国援助而使海峡对英国舰队开放。但1885年英俄在中亚的冲突不能使土耳其信服它本身受到威胁,因此,土耳其不允许英国舰队进入海峡。对英国来说,这是突然的挫折,没有土耳其的合作,没有战时海峡对英国舰队开放,海峡关闭政策势必限制和束缚英国自己,阻止了英国进入黑海打击俄国。平狄危机以后,英国进入海峡的欲望更加强烈,并试图以埃及问题的让步换取土耳其开放海峡的承诺。

第二,平狄危机证实了1878年柏林会议期间索尔兹伯里的担心,俄国对英印帝国的威胁不仅在近东和地中海,而且在中亚——英印帝国与俄国之间的中间地带。索尔兹伯里从平狄危机中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印度防御问题上,“依赖于俄国的保证是不明智的,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11](第1卷,P87-88)。1885年以后英国的中亚政策和海峡政策逐渐联成一体,共同成为英印帝国防御总战略的组成部分。

第三,平狄危机还表明索尔兹伯里在柏林会议上代表英国政府发表的特别声明完全无效以及英国在欧洲的外交孤立。1885年反对英国的不只是俄国,更主要的是俾斯麦,他动员欧洲其他国家,以海峡关闭规则“不经欧洲大国同意不能修改”,阻止土耳其对英国舰队开放海峡。保罗·肯尼迪写道:“1885年以后,英国舰队去黑海不再可行。”[16](P191)尔后几年,英国为打破外交孤立,确保通向东方之路畅通的中近东战略,在海峡和地中海地区逐渐拉拢奥匈和意大利。可以说,平狄事件的教训,对于1887年英国与奥匈、意大利签订《地中海协定》起了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00-03-06

标签:;  ;  ;  

1885年英国与平地危机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