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美术”教育:儿童内在图式积累与美的表达途径论文

“心美术”教育:儿童内在图式积累与美的表达途径论文

“心美术”教育:儿童内在图式积累与美的表达途径

张 曦

摘 要: 图式是视觉素养的重要组成,在社会高速发展期内呈现几何增长,本文旨在探讨儿童视觉素养的关键期内,提高儿童内在图式资源,从图式特点和图式功能等方面学会甄别、运用图式,极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美学素养提升,充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关键词: 内在图式;心美术;美的表达

集约化媒体意识发展使得人与信息的交流更为直接,结论性概念在儿童成长期内先入为主,儿童的“现场”感受不够,天然的知识正确性在学习经验的累计中并没有完全起到正向的作用,图式的几何增长与内在图式的匮乏直接导致儿童的视觉素养欠佳,创造力明显不足,进而引发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如何指导儿童顺利由无意识创造到有意识创作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此,笔者在大量的课内外实践中,运用图式激活儿童的自由表达能力与创造力,在内在图式的基点上培养图式新的增长点,初步实现由客观描述能力的训练,转向人文素养和创新充分表达方式的视觉表现。

一、运用基础性图式特点,创新美的表达方式

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儿童在无法有效使用书面文字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绘画一直都是他们有效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儿童绘画中,点、线等基础语言留痕的过程中,形状或者图形都是探索和理解绘画者自己以及判断观察对象的手段。大量不经过思维的直观渗透式视觉呈现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儿童思维框架构建的暴力阻隔。例如,在儿童绘画中,呈现的四分之一个太阳、绿色的树、照相机式的表象等。所以,对于基础图式的积累需借助儿童感受,在儿童“真”的表达过程中,将表征的动力简单化:即画出和物体样子相似的形状。在达到这个有限目标后,从儿童语言中提炼儿童的深层次表达意图,就可以把握他们知觉和创造的愿望。当教授者突出图形复杂性增强的问题时,绘画和创作的动机也随之而来,新的绘画关系也就产生了。比如在《图形拼接》学习中,第一层次的学习以商业拼图为主,孩子广泛收集自己玩过的拼图,充分和同伴交流这些拼图在游戏过程中带给自己的真实体验,初步转换角色,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总结梳理出拼图的一般技巧和拼图设计的一般模式。在第二层次的学习中,儿童自定义拼图设计及拼图游戏规则,开展合作探究或自主研究的学习,设计富有自主个性的拼图,在相互的挑战赛中(具体可参见“心美术教育”:从游戏力到创变力),对于表征对象的表达使设计者在“不一样”上做足功夫。例如,有孩子就设计出五分之一位于画面顶端的大的太阳,在游戏中使头脑中有固定太阳形状的儿童挑战失败;有孩子设计出不同的分割法,使用固定分割思维的孩子挑战失败;相似色的使用使拼图的难度系数加大,导致孩子挑战失败;有孩子采用不同材质的表现,综合布局画面……这种种的实践使儿童创造生动作品的想法不断被激发,他们完全沉迷于自己创造的新的图式世界,注意力更加专注,活动中儿童也深深感受到创造图画形象的必要性,创造的激情和价值在深入研学中使他们更乐于参与,作品所呈现个性的效果突出。这些一点一滴的累加,将孩子内在图式的资源整合,形成新的创作源泉,这符合“心美术”提倡的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主的创作理念,将问心循趣的核心理念渗透在课堂里,充分开发儿童教学资源,打造独有的教学文化,将美术课的美育功能发挥出来。

二、提炼图式的基本功能,激发美的生长途径

图式在个体成长中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固化思维结构,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刺激新思维的诞生。它的发展趋势受到环境的影响和认知能力的驱动。它驱动了儿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分化和整合有用信息,协调有效传递信息的各种要素。儿童的美术活动更能清晰地反映出这一点。儿童对于图式功能的运用更为明晰。例如《图形拼接》的第三层活动,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构建后,孩子将图形拼接的基本原理掌握后,从大量的实践中抽离了拼接的特点和本质,大部分孩子脑海里充满了获得的喜悦感,一些运用图式推论能力强的孩子却不满足于基本的东西。他们会非常娴熟地运用推论,利用图式的变量间内在的联系,设计新的有隐含的未知的信息,这样,一部从平面世界走出的充满神奇力量的新的二元世界的半立体拼图的汽车就诞生了。在新的游戏过程中,新图式的力量再一次展现,因为它们对知识的获得或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参与活动的儿童再次搜索自己的内在图式,并加以整合。这些趋势使得儿童发展出不同的表征风格,并且满足了他们的不同需求。他们会一遍遍返回到同样的主题上,试图去改变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达技巧。在创作的王国中,儿童可以处理事情,证明自己的力量,在真实的孩子世界中干成人才能干的事情,让所有物象的存在都有的价值。孩子的审美能力培养中,可以鉴赏、甄别、悦纳多种美的存在,丰腴了孩子的人文世界,积累的内在图式可以提供多渠道来满足孩子的情感、认知和审美秩序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这种创作和直接的视觉形象的导入不同,它把握的不是现成的世界,而需要一种观点来对世界进行真实的建构。

三、发挥图式的创新价值,深化美的表达意义

阿恩海姆说过,“艺术作品的视觉形式既不是任意的,也不仅仅是形状与颜色的游戏。作为作品想要表达的观念的解释者,视觉形式是不可缺少的,它的工作就意味着表达……主题与形式化的模式相关,形成一个抽象的主题提供了具体的化身”,在儿童早期绘画中,绘画内容是五感统合的符号化再现,正是因为这样,儿童作品在一定时期存在大量共性表达,我们可以归纳认为对于儿童绘画的单纯的心理学解释、兴趣化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更应该从生命主体中探索其价值,这更为重要和清晰。

在儿童的世界里,图式的积累和交流是长期存在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图式对美的表达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图式迁移能力,将图式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完善认知结构。在文字及其他间接经验的渗透过程中,儿童受到了来自同伴、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差异影响,自我的内在图式都会产生新的基本结构和变式。这就表明这一阶段儿童成长参与者(家长、社会、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重要时期对孩子的经验来源要负责。首先,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中,除了这些基础性的认识之外,文化图式对于儿童尤为重要。社会性性质使得每一位生命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充满兴趣,并对环境做出反应,他们会将环境中他们敏感的特定特征赋予认知偏好。伙伴之间的图式信息的交流和累计呈现一加一等于二的上升状态,甚至在生物进化本能下,超越意识会促使他们尝试采用一些比同伴更高级的表述方法。正如霍勒斯·沃波尔研究中指出建筑图式的每一次创新都有“新奇事物异想天开的气派”,这在儿童创作中同样适用,儿童的艺术创作就不仅仅是作品,更是学习和理解世界的途径。在文化脉络清晰的社会环境中,文化典籍、建筑园林、历史文物、生活点滴等对儿童学习的指向和发展更有力量。其次,针对儿童学习信息的重要解读场所学校来说,课程观念和课程体系是教授者对于课程实施有效性的必要的了解环节。“心美术”教育的课堂基于儿童的生活基础,在实践中构建三个联结,正是儿童的表达前期的模糊性或者拿来主义,在课堂长期的渗透中华文化的研学过程中,通过大量艺术作品的鉴赏,在文化背景下、历史故事中、时间动态中充分给予儿童艺术作品不同层面的图式信息,增强儿童的自我认知。探寻古老智慧和当下生活的联结点,关注多领域、跨学科知识。同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地获得知识的手段方式,找到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平衡点。教授者和儿童抱持同样的童心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并适时地启发孩子,培养儿童丰富的兴趣爱好,儿童受到了能够传递更多信息的复杂任务的挑战,既让他们有渊博的知识,又有怡人的情操,涉猎广泛,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探究视角。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美术本身技法不再是主动交流的目标,更多的变成了一种媒介,成为游戏,具有更直接的吸引力,创作活动的资源成为学生图式积累的最好范例,它的直观性是对真实世界图式的单一性的补充,能够呈现出远远超过儿童眼中的直观世界。儿童也常常会受到比自己作品好的同一世界的挑战,他们更有能力、更喜欢接受这样的挑战。最后,对于儿童来说,家庭就是他们的世界,儿童图式的构建渗透在生活环境的每一寸中,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学习力的家庭都会对儿童内在图式的建立有直接影响。例如,在儿童表现的亲子画面中,由于女儿对父亲的崇拜,她的作品中母亲和父亲的关系表现,母亲大多数处于画面的第二位置——母亲在节日里送花给父亲、自行车骑行中父亲的位置在座椅上、全家为父亲庆祝生日等,而且母亲形象的精细化程度也略低于父亲;在画面的旁白中,她也极力用文字表现母亲如她一样对父亲的崇拜之情。这样的作品在低龄儿童的绘画中很多,细心寻找,我们不难从更多的儿童作品中,品读出他们的家庭关系、家庭价值观等细节,这也是了解孩子世界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儿童在和世界交互体验中,逐步找到早期表征模式的简单规则,他们就会在一般的形式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就会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来表达他们的个性。内在图式积累对于儿童美的表达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内在图式对美的表达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内在图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儿童的图式迁移能力。由此,儿童的内在图式积累在其成长的某一刻指涉着他未来的不同图式积累的新增点,构建他的视觉素养,将内在图式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完善认知结构,成为他们面向未来的能力,儿童内在图式积累与美的表达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勘探布置1孔,孔深15m。闸基高程5.7~7.9m主要为第②层壤土,构成地基主要持力层,具中等压缩性,弱透水性,渗透稳定性较好。高程3.7~5.7m为③2层砂壤土,稍密,具中等压缩性,中等透水性,渗透稳定性较差,具液化潜势。高程3.7m以下主要为第③1黏土层、第③层壤土层,具中高压缩性,微弱透水性,工程地质性质相对较差。

中西方科学模式的差异来自思维方式的差异。我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思维方式基于“有机论”的观点,即把自然界看成各部分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医学。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整体观基础上的整体论模式。其实,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类似,希腊早期也是整体论哲学。比如讲万物起源,中国有所谓阴阳、五行,希腊则有水、火、土、气和以太。但是,进入近代初期,欧洲出现了扬弃整体论的,以分解分析为特征的“新哲学”,哲学史上称之为“哲学革命”。中国近代则未发生类似的哲学革命。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巫鸿.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张玉能.审美潜意识的结构——审美潜意识结构的内在逻辑[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2(2).

①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美术”教育范式行动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号LZ[2018]GH079。

作者简介:

张曦,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兰化四校)。

标签:;  ;  ;  ;  

“心美术”教育:儿童内在图式积累与美的表达途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