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重症AAC的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至本院接受手术治疗老年重症AAC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急诊行LC术,研究组急诊行PC术,6~8周后再新LC术。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状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中转开腹率、胆囊坏疽率、死亡率的比较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ICU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重症AAC患者而言,急诊行PC术联合6~8周后择期行LC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ICU时间等指标中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老年;重症;手术时机与方式
重症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以下简称ACC)不仅发病急,且病情进展较为迅速,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也较高,而老年人是ACC的高发人群。由于治疗难度较大,老年AAC的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尽早诊断、提升治疗效果已然成为临床医学所探讨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56例至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重症ACC患者,探究不同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6例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至本院接受手术治疗老年重症AAC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26例)。56例患者于术前均被诊断为重症ACC,且具有低血压和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研究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5~87岁,平均(72.21±8.02)岁;伴发高血压者22例,糖尿病者13例;既往病史:脑梗死13例,心肺功能不全17例。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67~85岁,平均(70.45±8.27)岁;伴发高血压者25例,糖尿病者14例;既往病史:脑梗死16例,心肺功能不全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类型以及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ACC的诊断标准
ACC诊断标准如下:右上腹疼痛、发热以及恶心呕吐;墨菲氏征阳性;白细胞或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明显升高;B超、CT或MR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出现胆囊壁增厚、胆囊积液等炎性改变,但未发现结石。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本文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需>60岁;临床明确诊断为AAC;出现低血压和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排除标准:肝胆恶性肿瘤者、合并胆总管结石者、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以及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者、伴有弥漫性腹膜炎者。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急诊行LC术,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取仰卧位,给予患者全身麻醉。采用三孔法操作,腹腔镜下探查患者腹腔,行粘连松解术;利用穿刺针实施胆囊解压,解剖胆囊三角后将胆囊动脉、胆囊管以及肝总管暴露在腹腔镜视野中;采用可吸收夹子夹闭胆囊管与胆囊动脉,然后再实施切断;分离胆囊床后将胆囊自浆膜下剥离,胆囊床行电凝止血;取出胆囊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
1.4.2研究组治疗方法
研究组急诊行PC术联合择期LC术,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取仰卧位,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借助B超进行定位,经皮经肝行穿刺,将8F穿刺管胆囊内,回抽见胆汁流出后将穿刺管固定,同时接引流袋。PC术后6~8周再行LC术。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7.0进行分析与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行卡方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行t值检验;当P<0.05时则视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
经统计,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胆囊坏疽、中转开腹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的比较差异上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住院天数与ICU时间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老年患者是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高发群体,而手术是目前治疗重症AAC的主要方式,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则往往依据患者实际病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现阶段最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既有研究文献指出,对于重症AAC患者,尤其是无法耐受腹腔镜术的患者,则可先行急诊经皮胆囊穿刺造瘘术(PC),6~8周后再行LC术。AAC发病急,病情发展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不少患者需进入ICU治疗,预后效果不佳。因此患者一旦确诊为重症ACC需尽快接受手术。
对于老年重症AAC患者而言,他们往往还会伴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创伤不仅会加重原有合并疾病,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何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手术效果成为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共同课题。PC术可迅速通过胆汁引流达到减压的目的,同时还可有效减轻炎症,减少胆汁内毒素的吸收。待患者胆囊炎症与水肿症状逐渐减轻后再行LC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有效控制胆囊炎症,PC引流管通常需放置6~8周,待行LC术时再拔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诊行PC术联合6~8周后择期行LC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ICU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急诊行LC术,因此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早期手术疗效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4,40(01):44-45+48.
[2]盛飞跃.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03):227-228.
[3]高治华,郭亚,刘保华,王凡.高龄老年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炎19例临床诊治分析[J].安徽医学,2013,34(09):1341-1342.
[4]蔡方校,符方杰.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老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5,33(02):186-188.
[5]郑立,史朝辉.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8):4521-4522.
论文作者:彭欣然 谢敖文 吴新军 候外林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胆囊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胆囊炎论文; 老年论文; 结石论文; 重症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