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专利申请对中国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论文

跨国专利申请对中国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 *

石皓月1蒋仁爱1,2,3石建文1

(1.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西安 710061; 2.陕西省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研究中心 西安 710061;3.陕西省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 710061)

摘 要: [目的/意义] 专利是R&D的主要产出形式,跨国专利申请能够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知识。在估计26个发达国家通过跨国专利申请外溢到我国29个省市的R&D存量的基础上。[方法/过程] 采用CH贸易外溢框架研究了跨国专利申请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结果/结论] 面板固定效应结果显示,国内自主R&D存量、贸易外溢R&D存量显著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在东部的促进效应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但跨国专利申请带来的技术外溢总体不显著,仅在西部有显著影响。面板门槛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制度因素、信息基础能力分别具有三重、单一和双重门槛,当各省市的门槛变量跨越相应的最高门槛值以后,跨国专利申请产生的技术外溢才能显著促进各省市的技术进步。

关键词: 跨国专利申请;技术外溢;技术进步;信息基础能力;门槛效应

0 引 言

中国经济社会在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其发展正步入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转型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技术进步来源于多种渠道的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改进,通常来说包括:国内R&D投资、技术引进和国际性技术外溢,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性技术外溢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技术知识来源[1]。国际技术外溢的路径日益多样化,包括FDI、国际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已有研究较集中在前两者,无形技术外溢逐渐引起学者关注,其渠道主要有:海外学生回流、跨区域的科学技术会议、互联网信息交流、产品展览、逆向工程和跨国专利申请等[2]

专利承载了显性的研发成果,是研发产出的主体。公开的专利文件能够为研发人员提供丰富的技术细节,成为其进行后续研发的重要知识基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更加迅速便捷,跨国专利申请极大促进了先进的专利技术在不同地区的流动,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的差异较大,导致各省基于跨国专利申请渠道获得技术知识及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必然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以我国2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跨国专利申请对中国的技术进步的影响效果,选取人力资本、制度因素和信息基础能力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跨国专利申请对我国各省市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从而为我国各省份充分吸收跨国专利申请带来的技术外溢提供科学依据。

1相关文献综述

国际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研究始于Mcdougall关于FDI福利效应的研究。后续众多学者进一步证实了FDI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 Coe和Helpman[3]首次利用双边贸易份额构建权重测算了进口外溢R&D存量,采用21个OECD国家和以色列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进口贸易技术外溢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从研发水平高的伙伴国进口有利于进口国国内TFP的提高,而且进口国贸易开放度越高,影响越大。该研究成果首次为基于贸易渠道的国际性技术溢出提供了合理实证解释,并引发了大批学者对国际性技术溢出的研究兴趣。

引入时间常数单位为s,它能够反映热水器系统蓄热能力的大小。其中为热水器稳定状态下热水的温升同时也是用户设定的温升,微处理器根据该温升匹配进水流量与进气流量的关系。该式即为热水器热水温升与加热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当ΔT0>ΔTss时,当ΔT0<ΔTss时,实际出水温度T应无限趋近于设定点温度ΔTss,并围绕其温度上下波动。同时,进出热水器系统的热量可以依次表示为式(4)、式(5)。

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贸易和FDI为主的物化渠道方面,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性无形技术外溢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进步的影响。关于无形技术外溢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交流的技术外溢效应[4];基于专利引用的外溢效应[5];人员流动产生的跨国技术溢出效应[6-8];以及物化和无形技术外溢的比较研究[9]。国际性会议和逆向工程也是直接技术外溢的渠道[10]

2.2.4 跨国专利申请外溢R&D存量 与贸易外溢R&D存量的测算方法相类似,本文采用如下模型来测算跨国专利申请获取的国外R&D存量:

Locking J3-J7and reconfiguring the dynamics model of the manipulator,L1=Lais the active link,and links L2-L7 are locked together as the passive linkLp.Theposition vectors of the centroid relative to the coordinate Rpfor each link Li involved in Lpare shown asm,m,m,rp6

国内学者也逐步关注跨国专利技术外溢,起步较晚,视角不尽相同。李平[14]基于CH贸易外溢框架考察了FDI和国外专利申请对中国各地区技术外溢效应,发现国外研发外溢显著促进了我国各地区的技术进步,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梁正和朱雪祎[15]利用135家跨国公司1986-2005年20年间在华专利申请信息考察了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于娜[16]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当期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对中国企业当期的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的影响最大。

不管是物化的还是非物化的技术外溢,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是技术外溢能够有效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Girma[17]通过对英国7 516家公司的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分析,发现当企业的技术能力越强,FDI的技术溢出扩散效应越大。李梅和柳士昌[18]实证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溢出效应,从R&D强度、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技术差距、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方面测算了引发积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水平,发现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地区差异。潘晓光[19]利用1995-2011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研究了FDI的技术溢出及门槛值,研究显示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程度、工业服务比重均具有双重门槛。何兴强等[20]选取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水平4个变量为门槛变量分析了FDI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FDI的技术溢出越显著,而适度的外贸依存度有助于促进的技术溢出,过低或过高时均不显著。

125例患者中HPV-DNA检测阳性患者96例,阴性29例。经随访记录,1年内HPV-DNA检测阳性患者中CIN发生率为37.5%,其相对危险度值为0.26;检测阴性患者其CIN发生率为3.4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94,P<0.05),提示HPV-DNA检测与CIN的发生具有较强的关联,见表1。

2模型设定和变量测算

2.1实证模型 现有的实证分析R&D的跨国技术外溢效应的文献中,普遍采用Coe 和Helpman[3]的研究框架,其基本模型为:

(1)

其中表示省份i 通过跨国专利申请渠道获得的外溢R&D存量,PAT ij 表示国家j 在国家i 申请的专利数,TPAT j 表示国家j 申请的专利总数,表示省市k 的专利申请数占全国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这样,通过两步法可以测算基于跨国专利申请渠道从发达国家外溢到我国各省市的R&D存量。

(2)校友资源具有联系密切性的特点。每一个从母校毕业的校友他们分布在各地但是同时又和母校有着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母校的发展。他们借助于校友会、二级院系的教师在定期或不定期联系,他们在母校举办聚会、为母校捐赠书籍、在母校招聘人才、在母校设立校友奖学金等等。

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磷肥工业都是以发展低浓度为主。当时,发达国家高浓度磷复肥已占磷复肥总产量的70%,而我国还不到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高浓度磷复肥生产技术和装置。1990年后,这些装置相继建成投产,但却面临着市场认可度低和大量进口肥料的冲击,开工率长期不足50%。

其中,k 表示省份,S imp 、S pat 分别表示通过进口贸易、跨国专利申请获取的国外R&D存量。

医学研究生在文献信息检索及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文献信息意识淡薄;文献信息检索知识短缺;文献信息使用能力薄弱。目前研究生大多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来查找专业资料,并且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有很多专业数据库可提供所需的专业文献资源,而在文献类型的利用上,对会议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和科技报告的利用率不高[3]。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是选修课,教学大纲、教材 、课时 、考核等各校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研究生对文献信息知识的系统掌握。

其中,q 为门槛变量,本文选取的门槛变量分别为:人力资本水平(educ)、制度因素(nashare)和信息基础能力(infor),γ 为待估计的单一门槛值。

y kt =w +θ 1x kt I (q it ≤γ )+θ 2x kt I (q kt >γ )+e kt

(3)

其中,k 表示省份,t 表示年份,q 为门槛变量,γ 表示未知的门槛值,I (·)为指标函数。式(3)等价于:

(4)

此模型可以视为一个分段函数,当门槛变量q kt ≤γ 时,系数为θ 1,当门槛变量q kt >γ 时,系数为θ 2

变极发电虽然不需要增加其他设备,但由于电机的极数增加,使得电机体积明显加大,不但制造成本大大增加,而且电机的效率也会降低。据测算,抽水运行时,双速电机比单速电机的效率低2%左右。在低水头情况下,变极发电比同转速效率高得多,而在1969年江都三站建站时,变频技术还很不成熟,只有采用变极方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因泵站的抽水时间远大于发电时间,以降低抽水效率达到发电的目的是不经济的,故一般不采用变极发电方式。

以单一门槛模型为例,本文采用如下Hansen模型分析跨国专利申请技术外溢对我国各省市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

(5)

在建立门槛回归模型时,参考Hansen[21]的门槛模型思路。Hansen提出面板数据门槛计算的基本方程:

2.2变量测算

2.2.1 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沿用Coe和Helpman及其后续研究的做法,运用索罗余值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即

(1)系统产生(0,1)内的随机数rv,如果粒子的变异概率pvi大于rv,则发生变异,其中pvi如式(7)所示。

本文在CH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建立如下模型基础:

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很多企业对财务预警工作并不重视。例如:A企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并未实现对所有业务的全面监控,出现了越过上级领导直接行事、岗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大大降低了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效果。再例如:A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并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无法真正发挥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作用;A企业在选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时还存在单一化和片面化的问题,这就使得财务风险缺乏实际性和全面性。

(6)

其中,Y 表示各省份的产出,用GDP产值来表示,K 、L 分别表示各省份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α 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沿用蒋仁爱和冯根福的做法,本文采用1998-2017年中国省市数据回归获取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58。

2.2.2 自主R&D存量 借鉴Griliches[22]的方法来计算观测期初期1998年的研发存量:其中RD 1998、g 、δ 分别表示1998年的研发投资流量、基期年后的研发投资平均增长率,以及研发资本的折旧率。R&D支出价格指数(RDPI )的计算则沿用Coe & Helpman的方法:

RDPI =0.4×CPI +0.6×PPI

(7)

其中,CPI和PPI分表表示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用R&D价格指数平减R&D支出来计算每一年的不变价R&D流量。折旧率取10%。

贵州省对花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油用和食用,尤其以食用为主。传统的地方品种表现出籽粒小、口感好、气味浓郁的优势,但产量较低,长期的种植导致品种退化严重,抗性变差。而新选育出的花生品种在产量较高、抗性较好的同时,其口感和蛋白质含量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关于花生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原因的遗传基础研究尚属空白,因此,需要加强对花生蛋白质含量、比例以及相关的遗传基础研究,为贵州省花生种植业发展提供较为坚实的支撑。

2.2.3 贸易外溢R&D存量 在CH模型的基础上,Lichtenberg和Pottelsberghe[23]提出以贸易伙伴国的总产出替代本国的进口总额作为权重,以纠正CH模型存在的“潜在总量偏差”。Lee[24]认为大部分的R&D资金都投资在工业生产部门,提出采用工业部门的工业增加值代替LP模型中的贸易伙伴国的总产出。本文认同Lee的做法,采用如下模型来测算基于跨国专利申请从26个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塞浦路斯、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新西兰、挪威、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外溢到我国的国外R&D存量(省略时间t 以使表达简洁):

(8)

其中,m ij 代表国家j 对国家i 的出口额,v 表示工业增加值。

进一步地,以29个省市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份额为权重,测算各省市实际获取的贸易外溢R&D存量。

国外关于跨国专利申请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McCallum[11]最早研究了国外专利申请与技术外溢的关系,初次证实了国外专利申请对国际技术知识流动的积极作用。Eaton和Kortum[12]以19个OECD国家间专利申请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McCallum的观点,其结果显示:跨国专利申请促进了大多数OECD国家自身生产力的大幅增长,国外专利对技术落后国家生产率增长的作用非常重要。Peri[13]分析了1975-1996年北美和欧洲的147个国家及地区引用的美国专利和其居民在美国提出的专利申请的专利引用情况,研究发现:尽管由于语言、国界、距离以及技术专业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扩散的整体效应较为有限,但技术先进地区是其他地区学习的源头对象,最重要的专利得到了广泛的扩散。Krammer量化了有形和无形的国外研发4种溢出渠道,即有形的贸易和FDI渠道、无形的国际专利申请和专利许可渠道,实证结论表明:促进生产力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主导因素仍为贸易渠道,而FDI和专利申请的溢出效应明显较小;国外专利流动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大,而进口、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许可是转型经济体技术知识的重要来源。

(9)

其中,i 表示国家,t 表示年份,F 表示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国内R&D知识存量,表示东道国从国际性技术溢出中获得的R&D存量,ε 表示残差项。

2.2.5 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普遍采用的代理指标是人均受教育年限。本文沿用Barro和Lee的方法,假设小学毕业教育年限设为6年,初中毕业教育年限设为9年,高中毕 业教育年限设为12年,大专及以上教育年限设为16年,从而计算出以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此来估算各省市的人力资本。

2.2.6 制度因素 制度往往影响市场的活力和地区开放程度,进而影响该省份对外溢技术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制度因素的直接测量较为困难,但其与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参考郭庆然[25]的研究,本文采用每个省份的国有企业的增加值占所有企业的总增加值的比重表示省份市场活力的指标:

(10)

其中,nashare 表示制度因素,其在数值上等于国有企业产值SGDP占该省份GDP的比重。一个省份国有企业占比越少,则表明这个省份更有活力。

2.2.7 信息基础能力 信息基础能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地区信息传播扩散交流的能力,Wong[4]首次以双边人均国际电话流量构建权重,测算了无形的国外R&D存量,证实了信息交流具有显著的跨国技术外溢效应,本文选用各省人均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作为信息基础能力的代理变量。

2.3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本文样本区间为1998-2017年全国29个省市的数据,重庆的数据并入四川,西藏的缺失值太多,从样本中剔除。所有变量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26个发达国家的R&D支出、跨国专利申请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统计数据及《OECD Factbook》;我国各省的GDP数据、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CPI、PPI、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的R&D支出来自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额、各省市的进口额均来自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各省人均长途光缆线路长度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息统计年鉴》。

表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国内R&D存量、人力资本水平和制度因素的标准差远小于均值,波动较小,各省市之间的发展较为均衡。相比较而言,全要素生产率、贸易和跨国专利申请外溢R&D存量、信息基础能力的波动较大,表明我国各省市在技术进步、获取的国外R&D存量以及信息基础能力的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3实证分析

3.1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中国29个省市1998-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相关变量取对数以减轻异方差的影响。对于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选择,只有误差项的分布与所有解释变量互不相关时,才建立随机效应模型[26]。由于本文被忽略的变量与模型中的所有解释变量都不相关这一假设难以成立,不满足随机效应模型的条件,因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由于我们的数据具有横截面宽而时序短的特征,Greene[27]指出具有这类特征的面板数据模型需要关注的是横截面上的个体效应,时间效应通常可被模型化为其发生时所特有的现象,因此我们的模型也延续了大多数经验研究所关注的横截面个体的异质性问题。

在设定各模型时,前4组回归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总体、东部、中部和西部考察了国内自主R&D投资、贸易技术外溢和跨国专利申请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而后4组回归则采用两阶段的工具变量方法(2SLS)对前述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重点关注基于跨国专利申请获得的外溢R&D存量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前4组回归结果来看,国内自主R&D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系数大小显示,R&D在东部的促进效果最大,其次是中部和西部,这符合R&D投资的“马太效应”[28],贸易技术外溢同样显著促进我国的TFP,其作用效果同样在东部最大。这与Belitza 和Mölders[29]等人的相关研究得出了一致结论,国内自主R&D和贸易渠道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跨国专利申请技术外溢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果整体并不显著,仅能促进西部省市的TFP增长。这一结果与Peri和国内学者李平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由于语言、国界、距离以及技术专业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基于跨国专利的技术扩散整体较为有限,但由于西部的技术积累较为有限,跨国的专利申请可以成为稀缺的创新资源,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基于跨国专利申请渠道的外溢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门槛效应研究。

表 2回归结果

注:①“***”、“**”、“*”分别表示1%、5% 和10% 的显著性水平。②括号内数值为heteroskedasticity_robust校正的标准差。③2SLS是两步法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内生变量是跨国专利申请外溢R&D存量,工具变量为滞后一期的跨国专利申请外溢R&D存量和人均GDP

3.2门槛模型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人力资本水平(educ)、制度因素(nashare)和信息基础能力(infor)作为门槛变量来构建门槛效应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估计门槛值γ 及其系数θ ,先用减去时间均值方程的方法消除个体固定效应,后利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系数估计。其二是需要对门槛模型进行相关检验,运用“自抽样法(Bootstrap)”构建渐进分布检验门槛效应的显著性,运用似然比统计量LR检验门槛值估计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ER阳性乳腺癌细胞在对他莫昔芬产生耐药性后,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同时PGRN的mRNA和蛋白水平也升高;而干扰PGRN表达后,增殖和抗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耐药细胞对他莫昔芬的敏感性增强。后续本课题组将深入探讨PGRN影响他莫昔芬耐药产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寻找其上游调控分子以及下游效应分子,以期为临床上治疗对他莫昔芬抵抗的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

门槛效应检验及门槛值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选取5%的显著性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存在三重门槛,制度因素是单一门槛,而信息基础能力则表现出双重门槛。在运用似然比统计量LR检验门槛值估计的真实性时,各门槛变量的门槛估计值对应的似然比值LR均趋近于0,明显小于5% 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在原假设的接受域内,因此表示估计的门槛值与实际的门槛值相等,估计有效。

表 3门槛效应检验及门槛值估计结果

注:①“***”、“**”、“*”分别表示1%、5% 和10% 的显著性水平。②P 值和临界值均是采用“Bootstrap”法模拟300次后得到的结果。③门槛变量含义。“educ”:人力资本水平,“nashare”:制度因素,“infor”:信息基础能力

根据表4模型1-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以人力资本水平为门槛变量的三重门槛值分别为7.75、8.87和11.23,当一个省份人力资本水平小于7.75时,影响系数为0.102,且在1%水平下显著;当人力资本水平在[7.75, 8.75]时,影响系数下降为0.042;进入[8.75, 11.23]区间,系数为0.023,不显著,当人力资本水平高于10.23时,弹性系数为0.083,显著促进了TFP的增长。可见,学习和利用技术含量较低的研发成果时,对人力资本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有效吸收先进的技术知识,各省市的人力资本需要跨越第三重门槛,跨国专利申请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果才能显现。方丽萍等[30]研究发现在跨过一定人力资本门槛值后,高层次人力资本更适合吸收国外R&D溢出技术,这与本文结论相一致。2017年,所有省份的人力资本水平都高于第一门槛值7.75,只有云南和贵州两个省份的人力资本变量低于第二个门槛值8.75,同时,天津、陕西、上海和北京的人力资本变量高于第三门槛值10.23。由此可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促进跨国专利申请的技术外溢效应还存在较大的潜力。

Regarding a specific completion time, as the theoretical documents were written after DeJiong Ananda took office, it was certain to have been during the mid to late seventeenth century.

表 4门槛回归结果

注:①“***”、“**”、“*”分别表示1%、5% 和10% 的显著性水平。②括号内数值为heteroskedasticity_robust校正的标准差。③模型1-3在控制国内自主R&D存量和贸易外溢R&D存量的基础上,分别以“educ”(人力资本水平)、“nashare”(制度因素)、“infor”(信息基础能力)为门槛变量考察了跨国专利申请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制度因素存在单一门槛,其门槛值为0.35,由表4模型2可以看到,当一个省份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低于35%时,跨国专利申请对技术进步表现正向促进作用,且系数值在5%水平下显著;当比重超过35%,则表现抑制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当国有企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较小的时候,该省份市场活力较好、市场竞争较充分,技术外溢对技术进步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一结论与夏京文和李景清(2014)研究经济市场化对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时得出的结论相似,当一个地区的市场化指数较低、政府经济干预强度过大、非国有经济比重过低都会引致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当其跨过门槛值时则表现为促进效应。2017年,浙江、山东、江苏、湖北、福建和安徽等14个省市的制度因素变量低于0.350的门槛值,表现出较好的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另有超过一半的省市超过了制度因素的门槛值。

当一个省的人均长途光缆线路长度小于33.12时,跨国专利申请技术外溢的弹性系数为0.058,且在1%水平下显著;当介于[33.12,68.62]这一区间时,影响系数变小且不显著;当人均长途光缆线路长度大于68.62时,弹性系数为0.076,显著促进了各省市的TFP。可见,信息基础能力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当跨越两个门槛值后,跨国专利申请会显著地促进各省市的技术进步。2017年,安徽、海南、河南、江西等17个省市信息基础能力还低于第二个门槛值,尚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能力,以增强跨国专利申请的技术外溢效应。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199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各个省份通过跨国专利申请获得的R&D存量对TFP的影响,并选取人力资本、国企产值比重和信息基础能力对跨国专利申请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国内自主R&D存量、贸易外溢R&D存量显著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但是跨国专利申请带来的技术外溢总体不显著,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发现:a.人力资本有三重门槛,分别为7.75、8.87和11.23,当一个省份人力资本水平依此跨越第三个门槛值后,跨国专利申请的外溢效应显著促进技术进步;b.以国企产值占各省GDP的比重作为代理指标,制度因素存在单一门槛,当国企产值比重低于35%时,该省份市场活力较好,市场竞争较充分,跨国专利申请对技术进步有正向促进作用;c.信息基础能力有双门槛33.12和68.62,当信息基础能力跨越第二个门槛后,跨国专利申请技术外溢显著促进我国各省市的技术进步。

本研究具有三点主要创新。第一,采用多国专利的结构化数据测算跨国专利申请为我国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数据与测算模型相互匹配,测算结果较为准确;第二,首次采用CH模型实证分析跨国专利技术外溢效应,为充分认识跨国专利申请对我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跨国专利技术外溢效应在各省市的异质性,为我国充分利用跨国技术外溢打下坚实的基础。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首先,为了更好地获得国际性的技术外溢以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我国不仅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而且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更多地获取国外的R&D存量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为了有效利用跨国专利申请获取的技术外溢促进技术进步,各省市应采取以下措施:a.加强人力资本积累,跨越人力资本第三门槛值,增强技术吸收能力,促进跨国专利申请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果;b.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激活市场活力,通过竞争压力提高企业效率,并有效吸收跨国技术外溢;c.互联网信息的发展,有利于公开的专利文件进行技术知识的扩散,故要重视各省市的信息基础能力建设。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未能获得发达国家在各个省市直接申请的专利数,仅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获得各省获得的跨国专利技术外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测量误差。第二,每个专利的质量和市场价值都有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受限制于数据可获得性,未能将专利区分为发明专利和非发明专利,也未能采用专利被引的数据来度量专利质量,这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蒋仁爱,冯根福.贸易、FDI、无形技术外溢与中国技术进步[J].管理世界,2012(9):49-60.

[2] Lee G.Direct versus indirect international R& D spillovers [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5,17(3):334-348.

[3] Coe D T,Helpman E.International R& D spillovers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859-887.

[4] Wong W K.Howgood are trade and telephone call traffic in bridging income gaps and TFP gap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4(2):441-463.

[5] Krammer S M S.Assess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multiple channels for embodied and disembodied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4(81):272-286.

[6] Park J.Internationalstudent flows and R& D spillovers [J].Economics Letters,2004,82(3):315-320.

[7] Le T.Are student flows a significant channel of R& D spillovers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J].Economics Letters,2010,107(3):315-317.

[8] 仇 怡,聂萼辉.留学生回流的技术外溢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2):34-42.

[9] Zhu L,Jeon B 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Trade,FDI,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spillover channels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15(5):955-976.

[10] Ogawa K,Sterken E,Tokutsu I.International spillovers of R& D and marginal social returns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9,27(3):936-954.

[11] Mc Callum J.National borders matter:Canada-U.S.regional trade pattern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615-623.

[12] Eaton J,Kortum S.Trade in ideas:Patenting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OECD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0(3-4):251 -278.

[13] Peri G.Knowledge flows,R& D spillovers,and innovation [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Manuscript,2003.

[14] 李 平,刘建国.FDI、国外专利申请与中国各地区的技术进步——国际技术扩散视角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7):99-104.

[15] 梁 正,朱雪祎.跨国公司在华专利战略的运用及启示[J].科技与社会,2007(1):55-61.

[16] 于 娜.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技术创新,2014(5):50-54.

[17] Girma S.Absorptivecapacity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A threshold regression analysis [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67(3):281-360.

[18] 李 梅,柳士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管理世界,2012(1):21-32.

[19] 潘晓光.FDI的技术溢出及其门槛特征:来自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0] 何兴强,欧 燕,史 卫,等.FDI技术溢出与中国吸收能力门槛研究[J].世界经济,2014(10):52-76.

[21] Hansen B E.Threshold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2):345-368.

[22] Griliches Z.Issue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 D to productivity of growth [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92-116.

[23] Lichtenberg F,Pottelsberghe B V.International R& D spillovers:A comment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8,42 (8):1483-1491.

[24] Lee G.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channels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50(8):2075-2088.

[25] 郭庆然.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与吸收能力——基于门槛面板数据模型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3(8):33-43.

[26] Wooldridge J M.Cluster-sample methods in applied econometric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2):133-138.

[27] Greene W H.Econometric analysi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2003,13(1):182-197.

[28] 蒋仁爱,贾维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J].财贸研究,2019(2):1-16.

[29] Belitza H,Mölders F.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through high-tech imports and R& D of foreign-owned firm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2016,25(4):590-613.

[30] 方丽萍,王 翔.人力资本能影响FDI的吸收能力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双重门槛回归分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7(2):66-72.

Research on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on China '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hi Haoyue1 Jiang Renai1,2,3 Shi Jianwen1

(1.School of Economics &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2. Innovation-drive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Research Center in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61; 3. Coordinated Innovation Center of West-region Industry of Culture and Originality in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61)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Patent is the main output form of R&D, and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can bring advanced technical knowledge for the host country. Basing on estimating the R&D stock of 29 provinces in China via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from 26 developed countries.[Method /Process ]This paper used the trade spillovers analysis framework of CH to research on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on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Result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estic R&D stock and R&D spillovers via import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China, with the largest effect in eastern region, less effect i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doesn't significantly bring technology spillover as a whole, but has significant effect in western region. When the human capit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ross the corresponding threshold value,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echnical progress of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technology spillover;technology progress; ICT capacity;threshold effect

收稿日期: 2019-08-28

修回日期: 2019-09-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ICT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果研究”(编号: 7187413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ICT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研究”(编号: 18YJA630045);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研究”(编号: 2018KRM039)。

作者简介: 石皓月 (ORCID:0000-0002-7411-281X),女,1986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蒋仁爱 (ORCID:0000-0003-0093-9299),男,1981年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科技资源管理;石建文 (ORCID:0000-0003-3531-7537),男,1963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 F0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 2019) 12-0060-07

引用格式: 石皓月,蒋仁爱,石建文.跨国专利申请对中国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12):60-66.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9.12.010

(责编:贺小利;校对:刘武英)

标签:;  ;  ;  ;  ;  ;  ;  ;  

跨国专利申请对中国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