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蒂后哲学文化看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换_哲学论文

从罗蒂后哲学文化看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换_哲学论文

从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看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哲学论文,西方哲学论文,主题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在当代西方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以其强烈的反叛精神,开放的理论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重塑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在这股思潮中,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集杜威、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大成,创立的“后哲学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最富代表性的哲学理论之一。本文拟从对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的分析中,揭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向,阐释当代西方哲学是如何进行主题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型的,从而在深层次上揭示“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精神实质。

一、基础的坍塌:从超验本体回到现实的经验世界

哲学自产生之日起,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把永恒的、绝对的本体作为哲学大厦的基础。哲学家总是把寻找哲学的“基础”或“阿基米德点”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哲学上的基础主义大致可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两个部分。

所谓传统的基础主义,是指那些以追寻哲学的本体的理论为己任的哲学。远在古希腊时代,那种寻找世界的“基质”的各派哲学,己为柏拉图的本体论哲学做好了准备,柏拉图把“理念”作为本体,建立了古代最为典型的本体论哲学。近代则以笛卡尔最具代表性,他在《形而上学的沉思》的开篇,就最先采用了“基础”和“阿基米德点”这两个隐喻,他把形而上学比作一棵大树的根,把物理学比作树干,把其他各门科学比作枝叶,以此表明形而上学理论的基础地位。其实,笛卡尔的观点不过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阐释与发挥。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哲学是研究实体的本性和最确定的原则的。因此,他把哲学称为第一原理。他说:“研究三段式的原则的工作,也属于哲学家,就是说,属于研究全部实体的本性的人。”①又说:“既然有三种实体,两种是物理的,一种是不动的,对于后者,我们就必须断定:必然要一个永恒的不动实体。因为实体是存在物的基础。”②寻找基础,建立本体理论,成为历史上哲学家的一项基本的、也是根本的任务。这在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学说等思想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罗蒂说:“自希腊时代以来,西方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这种想法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这套观念可被用于证明或批评个人行为和生活以及社会习俗和制度,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进行个人道德思考和社会政治思考的框架。”③

杜威在考察哲学的产生时指出,哲学与宗教是同根同源的,但是,“由宗教到哲学的改变在形式上是极大的,所以它们内容的同一是容易看不见的。”④所谓内容的同一,是指它们面向的是同一个世界,即超验的世界,寻找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世界的基础或本体。但是,它们在形式上又明显地不同,宗教是靠想象和情感去信仰,哲学则是用逻辑思维来界说。杜威说:“哲学妄自以为论证超越的、绝对的和更深奥的、实在的存在和启示这个究极的、至上的、实在的性质和特色为己任。”⑤所以,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称为第一原理,即相当于神学的地位。

所谓现代的基础主义,是指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它包括人本主义思潮与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反对传统的基础主义,反对超验的形而上学理论,它把本体从天上拉到地上,从人身外拉到人身内,在人身内寻找和建立它的本体理论。意志主义的“意志”,存在主义的“存在”,生命哲学的“绵延”,人格主义的“人格”等,莫不如此。科学主义思潮,首先以其强烈地反对形而上学理论为特征,但科学主义思潮始终以寻找科学何以成立的基础为己任,以研究理性反思或语言的限度为主题,证明命题是否有意义为主线。在这一点上,科学主义虽然与人本主义,与传统哲学不同,但在肯定哲学的基础地位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R·伯恩斯坦说:“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种基础是什么,并用强有力的理由支持这种发展基础的要求。”⑥

罗蒂认为在当今时代,追求基础的哲学已变成荒诞不经的东西。他指出,在马克思、尼采、杜威和海德格尔之后,“那种认为人无论如何能将发生于道德和政治思考中的以及在这类思考与艺术实践的相互作用中的一切问题置于‘第一原理’(而哲学家的职责正在于陈述或阐明这些原理)之下的整个想法,开始显得荒诞不经了。”把哲学作为第一原理,作为根据的根据,就必然导致对人类主体的歪曲,是必然把人看作客体而非主体,看作存在的自在,而非看作既是自在又是自为,看作既是被描述的客体,又是描述着的主体。因此,“我们应当摈弃西方特有的那种将万物万事归结为第一原理或在人类活动中寻求一种自然等级秩序的诱惑。”⑦

基础的坍塌,还表明“等级”观念的破产。与基础主义相联系的是各种观念是分等级的,一级从属一级,越靠近基础的观念,就越真实、越高级、越根本,而本体观念则是最根本的。由于反对基础主义,当然也就取消了观念的等级差别。与此相联系,罗蒂所倡导的“后哲学”(postphilosophy),恰恰是对传统哲学的否定,哲学不再充当科学与文化之王,而是同其它文化现象处于同等地位,它可以而且必然同宗教、科学、艺术、教育、心理、伦理和政治等进行多方面、多维度、多层面的平等的对话。所以,后哲学把哲学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任务是“在思维中使自己处身的时代得到理解。”⑧

二、镜面的破碎:从表象主义到无镜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是以认识论为中心,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这种哲学以心灵和知识为主要对象,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主线,以通过心灵反映客观实在为宗旨,于是产生了近代的“理智中心主义”、“本质主义”和“理性主义”。而所有这些,都是“表象主义”哲学。

所谓表象主义,就是把哲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心灵被当作反映实在的一面镜子,知识是对这种反映的精确化和系统化。这样,哲学就成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检验、修补以及揩净镜子的活动。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论和以科学为对象的知识论,是表象主义的集中体现。

在罗蒂看来,这种表象主义在近代三位著名哲学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就是笛卡尔的心论(身心二元论)、洛克的知识论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论。罗蒂说:“我们把理解以‘心的过程’为基础的‘知识论’概念归之于十七世纪,特别是洛克其人;把作为一种在其中有‘过程’发生的、作为分离的实体的‘心’的概念归之于同一时期,特别是归之于笛卡尔;把作为纯粹理性法庭的哲学的观念,不论它是维护或否认文化中其它领域的权利,归之于十八世纪,特别是归之于康德,但是这种康德的观念却以对洛克的心的过程观念和笛卡尔的心的实体观念的普遍承认为前提。”⑨然而,人心这面镜子,恰如培根所说,它“远远不是一面明净平匀的镜子,在其中事物的光线应按其实际的入射角来反射……而是象一面中了魔的镜子,满布着迷信和欺骗,如果它没有被解除魔法和被复原的话。”⑩

对这种表象主义的镜式本质,尼采和詹姆斯曾提出过异议,詹姆斯曾明确 指出,观念不是静止的镜子,它只具有“心理的功能”,摹写论是不成立的。但这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反之,作为错误的观点加以唾弃。

到现代,以罗素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和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都越加追求哲学的“严格性”和“科学性”。正是这种追求,充分地暴露了表象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困境,最终陷入“自我中心”的困绕或神秘主义的氛围。本世纪三位最重要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杜威,“他们三人中的每一位在自己后期的研究中都摆脱了那种把哲学看成是基本性的康德式观点……他们后期的研究是治疗性的,而非建设性的,是教化性的而非系统性的……。”“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杜威一致同意,必须放弃作为准确再现结果的知识观。……他们也抛弃了笛卡尔、洛克和康德共同具有心‘心’的观念,即把‘心’当作一种专门的研究课题,当作存于内在的领域,包含着使知识得以成立的一些成分或过程这种观念。”(11)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是集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杜威思想之大成的产物,同时也是继承三位哲学家的工作,并将它加以发展。他在谈到写作《哲学和自然之镜》的目的时说:“本书的目的在于摧毁读者对‘心’的信任,即把心当作某种人们应对其具有‘哲学’观的东西这种信念;摧毁读者对‘知识’的信任,即把知识当作是某种应当具有一种‘理论’和具有‘基础’的东西这种信念;摧毁读者对康德以来人们所设想的‘哲学’的信任。”(12)罗蒂的这个态度可谓明确并且十分彻底。因此,罗蒂并不要提供一套新的理论去取代以前的理论,因为这与他的目的相背。他的工作同样是治疗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就是说在于帮助读者或全体社会摆脱陈旧过时的词汇和态度,而不在于为现代人的直觉约定习惯提供‘根基’”。(13)

罗蒂所以批评与背叛了分析哲学,就是因为分析哲学始终致力于探究,致力于为一切文化建立一种永恒的、中立的构架。这就很难逃脱由笛卡尔——洛克——康德所确立的哲学传统。因为承认理论构架,就必然承认认知主体的天性,就必然承认知识的基础和再现理论,就必然假定存在某种先验的制约因素。

但是,如果按照杜威的“知识观”来说,根本不存在持久的限制因素,“证明”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观念”不过是行动的工具,并不存在认知主体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承认认知主体的天性是必然真理的根源不过是自我欺骗,他主张用一种“技术的”和明确的问题取代那种向生疏世界敞开的态度,因为正是后者引诱我们去思索。如果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面镜子,命题只是一幅图画,并不是陈述,因此不必去寻求语言再现作用的可能性的必要条件。三位哲学家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知识、道德、语言、社会的基础的研究,仅是类似教义辩护的东西。罗蒂指出,塞拉斯对“所与性”的批评和奎因对必然性的批评是摧毁知识论的关键性步骤。

罗蒂把哲学家分为两类:即系统的哲学家和教化的哲学家。在西方主流派中,是以认识论为中心的,是以建构体系为目标的,是建设性的,故称系统的哲学家。而另一类则是属外围的、重实效的哲学家,他们怀疑系统的哲学、怀疑普遍公度性的整个构想,他们是破坏性的,他们坚持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罗蒂说:“伟大的系统哲学家是建设性的,并提供着论证。伟大的教化哲学家是反动的,并提供着讽语、谐语与警句。……伟大的系统哲学家象伟大的科学家一样,是为千秋万代而营建。伟大的教化哲学家,是为他们自身的时代而摧毁。系统哲学家想将他们的主题安置在可靠的科学大道上。教化哲学家想为诗人可能产生的惊异感敞开地盘,这种惊异感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存在有某种新东西,它不是已存在物的准确再现,人们(至少暂时)既不能说明它,也很难描述它。”(14)

教化哲学家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悖谬。作为哲学家,提供论证是他的本分,但他却想提另一套词语,并不说明这套词语是本质的新发现的准确表象。这种哲学违反的不止是正常哲学的各种规则,而且是违反元规则。他们说:“准确表象”概念本身不是思考哲学工作的恰当方式。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在贯彻教化的方式上运用得十分出色。“他们两人都指出,我们把人看作在说的事物,不论事物是好是坏,并不把他们看作外化着现实的内在表象。”“为此我们必须把言语不只理解作并未外化内部表象,而且理解作根本不是表象。我们应当抛弃符合语句以及符合思想的观念,并把语句看作与其它语句、而非与世界相联系。”(15)这样,罗蒂不仅一般地反对表象主义,而是从根本上砸碎了镜式本质的哲学镜面,导入一种无镜的教化的哲学。罗蒂说:“正如实在论和唯心论问题现在似乎成了过了时的问题一样,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达梅特意义上的那些术语)的问题也将被抛弃。我私下以为,正如绝大多数讲法语或德语的哲学已经做到的那样,到了二十一世纪,讲英语的哲学将对再现论者的问题弃而不顾。”(16)

三、理性理想的破灭:从绝对主义转向相对主义

理性主义在近代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在它的眼里,没有什么不能认识,没有什么不能为理性所把握。而且,所有理性主义哲学家都认为,他可以把握绝对真理,可以在变化不定的具体事物中找出其中深层次的永恒不变的本质。

理性主义的最高理想就是用真理去建造理论大厦,黑格尔说:“哲学必须上升为科学的真理体系”。“科学的真理休系,只能是真理实际存在的面目。出一把力气,使哲学接近科学的模样,终于能够丢掉爱智的称号,成为真正的知识——这就是我所要做的工作。”(17)他又说:“‘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理性’——我们这里就用这个名词,无须查究宇宙对上帝的关系——就是实体,也就是无限的权力;它自己的无限的素质,做着它所创始的一切自然的和精神的基础,……‘理性’是万物的无限的内容,是万物的精华的真相。”(18)把哲学知识化,是理性主义在近现代里的主要倾向。黑格尔正是运用理性建造了一个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庞大的理论大厦。这个由真理为材料建造的宏伟的大厦,曾令人狂喜一时。但随时间的推移,人们普遍发现,这个完全由思想的构成物,并不值得过分地恭惟。人们要真正把握绝对真理是不可能的。这样就从绝对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相对主义。

罗蒂在这方面,完全沿袭了实用主义的传统。首先,主张真理不是对实在的反映,而是从功用的角度来认定真理。罗蒂十分欣赏詹姆斯给真理下的定义,詹姆斯主张把“真理”定义为“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罗蒂说:“实用主义者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用来就真理说某些有用的话的,不是理论的词汇,而是实践的词汇,不是沉思的词汇,而是行动的词汇。”(19)这也就是要把一个词“从同质、象征和制图这样一些隐喻转向对得到我们所想得到的东西的功用、方便和可能性的谈论上。”(20)其次,罗蒂认为实用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真理和关于实际上是什么的真理之间,没有任何认识论的区别,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区别,在道德和科学之间没有任何方法论的区别。”(21)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所有研究模式都是对各种具体替代物的相对引人之处的思考。至于柏拉图主义,认识论为中心的哲学,都不过是把人的理性生活看作是服从机械程序而达到真实信念的追求。这些理论的错误就在于,他们以为视觉、符合、制图、描绘和表象这样一些只适用于一些细小的日常断定的隐喻也适用于重大的有争议的断定。从这个错误出发,就主张如果没有我们可以与之符合的对象,就没有了合理的希望,而只有趣味、情感和意欲。第三,罗蒂认为,实用主义主张,“对研究,除了对话的制约以外没有任何别的制约,这不是来自对象或心灵或语言本性的全面制约,而只是由我们的研究伙伴的言论所提供的零星制约。”(22)这种“对话的制约”,是不能预期的,也就是说,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时候一个人已经达到了真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人比以前更接近真理。

绝对主义哲学,无论是柏拉图主义和笛卡尔主义,还是康德的认识论中心主义,它们都尽力避免以偶然性为出发点,而以必然性为出发点,以追求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为宗旨。而以詹姆斯、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和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则以偶然性为出发点,直面变化的经验世界,这样就抛弃了绝对主义而走向相对主义。罗蒂说:“我们与我们的共同体,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治传统,我们的思想遗产的认同,只要我们把它们看作是我们的而不是自然的,是形成的而不是发现的,是我们构造的很多种中的一个,就会得到加强。……詹姆斯……指出‘到处都是人类之蛇的足迹’。这时,他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的荣耀在于我们参与了可错的、暂时的人类计划,而不是在于服从永恒的非人类的制约。”(23)

罗蒂认为,实用主义是在一个特定的含义上,坚持一种相对主义的。这就是,它是在坚持黑格尔的说法,即哲学是其对思想中时代的把握,而不是脱离时代去寻找某种在所有可能对话背后的非时间性的东西,而不是象人们所说,“在某个问题上或者也许是在所有问题上的每一个信念都与每一个其他的信念一样好。”(24)这种看法,只能在文科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偶然发现。实用主义的相对主义,只是指明在这样意见之间作出选择的根据不象以前那么严格。它不再把哲学看作第一原理,它不再把哲学看作各门科学的基础。因此,罗蒂认为“相对主义”并不是一个恰当的词,更不能简单地把实用主义等同相对主义。如果说实用主义是相对主义的,那也是在特定的意义上,即对待哲学的态度上的无哲学的相对主义。也就是指在典型的柏拉图主义和康德主义类型的理论,都是无法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也没有必要作出比较和选择,因为这些理论都不过是“一架机器中不起任何作用的齿轮”。

但在实际的理论中,相对主义则是一个应该加以驳斥的扰乱性的观点。在涉及具体的事物或政治变革计划等等时,实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则非常关心这样或那样的替代物,非常关心真理的确定。不过,这种真理不是根据“事物的实际存在方式”、也不是根据原则或范畴,而是根据这种理论“所具有的具体的好处和坏处。”(25)也就是詹姆斯所奠定的实用主义的态度或原则,他说:“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26)但是,如果把实践同认识论分开,把效果同理论性分开,单纯从效果去判明理论,就会导致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就会陷入主观真理论,要避免相对主义是不可能的。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给美国的实用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实用主义仍是美国“思想传统的主要荣耀”。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是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一部分。后现代主义文化方兴未艾,它的产生不是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透过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西方哲学正从抽象的玄学王国走出来,主张哲学要直接面向充满变化和偶然性的世界;哲学不受先定的原则或基础的制约,哲学只受对话的制约;哲学要摆脱知识化和科学化的传统,哲学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哲学的“教化”和“治疗”的功能,哲学是智慧的学问。要对后现代主义作出全面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但是,由于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日渐频繁,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渗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整个世界呈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后现代主义对于解放人的思想,使人们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是有积极意义的。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表明了人的思维方式的转型、价值观念的更新。但由于它还在发展中,因此必须对它不断观念和研究,过早地肯定或否定,都是不适宜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

注释:

①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1、143页。

③⑦⑨⑩(11)(12)(13)(14)(15)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第11、14—15、1—2、34、3、4、8、322、323—324页。

④《杜威哲学》上卷,台湾教育部出版,第229页。

⑤杜威:《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2页。

⑥R·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英文版,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8页。

⑧罗蒂:《实用主义的后果》导言。(riehard rorty consequences of pragmat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1982)

(16)转引自《哲学研究》1994年第7期,张国清《再现论、反再现论和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向》一文。

(17)(18)《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61、447页。

(19)(20)(21)(22)(23)(24)(25)罗蒂:《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246、247、248、250、251、251、254页。

(26)詹姆斯:《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1页。

标签:;  ;  ;  ;  ;  ;  ;  ;  ;  ;  ;  

从罗蒂后哲学文化看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换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