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六德零释_读书论文

郭店楚简《六德》诸篇零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郭店楚简论文,六德论文,诸篇零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374( 1999)05—0029—05

这里所说的《六德》诸篇,是指在《郭店楚墓竹简》释文中称为《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及《六德》等4 篇简书(注: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其所用竹简形制及书写字体基本一致,内容都是儒家学说。围绕这些简书,最近我们做了两项工作,一是试图跨出原有各篇的界限,调整竹简顺序;一是对释文重加审视,在字形辨识、辞义解析和句读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本文即是后一项工作的产物。凡拙文《郭店楚简别释》(《江汉考古》1998年第4 期)及《关于郭店楚简〈六德〉诸篇编连调整的报告》(另刊)已有考述者,不再重复。

因为用微机写作,对简书文字尽量用通行字表示,必要时以括号补充说明。缺文及少数不便表示的字,用“□”代替。凡直接称“释文”“注释”以及裘锡圭先生语者,均见于《郭店楚墓竹简》,不一一注出。

1.及其尃(溥)长而厚大也则圣,人不可由与墠(单)之成之闻之27-28

尃,读为“溥”,广大的意思。《诗·大雅·公刘》“既溥既长”,亦以“溥”、“长”并言。墠,读为“单”。《说文》:“单,大也。”《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单厥心”,毛传:“单,厚。”意义正与“溥长而厚大”对应。简文大致是说等到圣人的品质变得很大时就达到圣的境界,而一般的人(中人)不可能也使自己的这种品质跟着增强。释文从“也”字后断句,使得“溥长而厚大”与圣人无关,而随后“则圣人”云云也变得费解。伪《古文尚书·说命上》:“唯木从结则正,后从谏则圣。”《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句式与此略同,可参照。

2.亦非有译(泽)娄(数)以多也 成之闻之28

译,似当读为“泽”,指恩惠。《礼记·祭统》:“祭者泽之大者也。”郑注以“恩泽”训“泽”。《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赵注:“泽者,滋润之泽。”同书《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赵注以“德泽”释“泽”。此外,在前引《尽心上》中,孟子迳以“兼善天下”与“泽加于民”相联系。简文中“译”为圣人所有,又与前文“善道”对应,读为“泽”应该是适宜的(注:周凤五先生亦将“译”读为“泽”,但解释为“泽薮”。见所撰《读郭店楚简〈成之闻之〉札记》(稿本)第十三条。)。娄,读为“数”,计量。以连词,相当于“而”。《礼记·表记》云:“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郑注:“取数多者,言计天下之道,仁居其多。”可与简文参证。

3.唯(虽)有其亘(恒)而可能,终之为难。 成之闻之29—30

释文原作一句读。《礼记·祭义》:“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与此句式相同,因而得知应在“可能”之下断开。简文是说:虽然长久是可能的,但坚持到最终则是困难的。

4.言寅之也 成之闻之30

寅,原未释。其上部与楚简常见的“寅”字相同;下从日,似可看作增衍的部分。“寅”是敬的意思。本句是对上文“君子曰‘虽有其恒而可能,终之为难。槁木三年,不必为邦旗’曷?”的解答。“虽有其恒而可能,终之为难”一句,显然是对善始善终的赞扬。“槁木三年,不必为邦旗”的确切含义待考,大约也包含有对历时三年之久的槁木的尊重。这些,与释“寅”相合。随后一句说“是以君子贵成之”,“寅”与“贵”亦相呼应。

5.古君子慎六位以已天常成之闻之40

已,释文释为“巳”,读为“祀”。楚简文字中已、巳同形,在此似应释为“已”。已有成、毕的意思。《广雅·释诂三》:“已,成也。”《国语·齐语》“有司已于事而竣”,韦注:“已,毕也。”“已天常”即成天常或毕天常之意。

6.夫唯是,故德可易而施可邅也。又(或)是施小有利,邅而大有害者,有之。又(或)是施小有害,邅而大有利者,有之。 尊德义37—38

又,原读为“有”,恐当读为“或”。“或”亦有“有”的用法,但此处应是“有的”之意。两个或更多的“或”字引起的句子并列,表示不同状况的并存,古书习见。如《诗·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孟子·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简书“或是……或是……”大致是“有的时候(或场合)为……有的时候(或场合)为……”的意思。邅,从旦从辶,裘锡圭先生按云:“旦(从辶)疑可读为‘转’,参看《穷达以时》注九。”在《穷达以时》注释按语中裘先生指出:“各书多言百里奚以五羊之皮卖身,‘五羊’上二字当与‘卖’义有关。疑第二字……读为‘卖’,通‘鬻’。第一字从‘旦’声,似可读为‘转’。《淮南子·修务》:‘百里奚转鬻。’”所云很有道理。不过,这里也许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即“旦(从辶)”实为“邅”之原形或省写(注:《说文》:亶“从邅(无下部旦字)旦声”。)。《楚辞·离骚》:“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而周流。”王注:“邅,转也。楚人名转曰邅。”《广雅·释诂四》则迳云:“邅,转也。”因此,这个字恐应释为“邅”,训为“转”(注:周凤五先生认为:《忠信之道》8 号简中的“旦(从彳)而可受也”的“旦(从彳)”当读为“邅”,《穷达以时》中的“旦(从辶)”亦读为“邅”(《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中国文字》新廿四辑,艺文印书馆1998版)。可参看。)。依王逸之说,其为楚方言用字。在推断本篇与《穷达以时》的产生地域时,这是一个应予考虑的现象。

7.童(踵)义集理 尊德义39

童,原读为“重”,恐当读为“踵”,追随的意思。集,依就的意思。《诗·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毛传:“集,就。”简文是说遵循、依从义理。

8.观其先后而逆训(顺)之 性自命出17

先后,误写作“之糸(从辶)”,从裘锡圭先生说正。“而”下一字原释为“丰(从辶)”。其象“丰”形的最下一道横笔稍向下弯,同于《成之闻之》32号简中的“逆”字,故改释。“逆顺”相反为文,适与“先后”对应。

9.其先后之舍(序)则宜(仪)道也,或(又)舍(序)为之节则度也,至容貌所以度节也。 性自命出19

宜,释文读为“义”。似当读为“仪”,指礼的仪节、仪式。仪道,仪的方式。《左传》昭公五年:“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又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仪指“自郊劳至于赠贿”与“揖让、周旋”一类礼节中的程式,与简文“先后之序”大致相当。

10.拜,所以□□□,其誉(举),度也。币帛, 所以为信与证(徵)也,其诒,宜(仪)道也。 性自命出21—22

誉,原未释,张光裕、袁国华先生释为“誉”(注:《郭店楚简研究·文字编》,艺文印书馆1999年版,第586页。)。此字下从言; 上部与《性自命出》19号简第二字相同,彼字当从裘锡圭先生按语释为“兴”。由此可见释“誉”可从。在此似应读为“举”,指举止。“宜”上一字,在郭店简中除读为“词”外,还有“治”、“始”、“殆”等用法。在此疑当读为“诒”,亦作“贻”,馈赠的意思。

11.然后其内(入)拔(祓)人之心也敂性自命出23

裘锡圭先生按云:“疑‘拔’当读为‘拔’,‘敂’当读为‘厚’。”拔似应读为“祓”。《广雅·释诂下》:“祓,除也。”《国语·周语上》云:“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祓除其心,精也……。今晋侯……以恶实心,弃其精也。”看后文,可见“祓除其心”是指去掉心中的不纯成分。依此来理解简文“入拔(祓)人之心”,应该说是合适的。敂,也可能读为“昫”。《说文》:“昫,日出温也。”段注:“昫与火部煦义略同。”《玉篇·日部》:“昫,暖也。”简文大概是说用乐来陶冶情操,去除恶念,受者会感到温和而不生硬。

12.用身之弁者 性自命出43

弁,注释云:“疑当读为‘变’。”似不确。《礼记·玉藻》:“弁行,剡剡起屦。”郑注云:“弁,急也。”卞亦有此义。《左传》定公三年:“庄公卞急而好洁”,杜注云:“卞,躁急也。”“弁”在此当按本字读,与“用心之躁”的“躁”、“用智之疾”的“疾”意义相近。

13.有其为人之即即(节节)如也,不有夫柬柬(简简)之心则采(采,从忄)性自命出44-45

即,从辶,似应读为节。《大戴礼记·四代》引孔子云:“群然,戚然,颐然,睪然,踖然,柱然,抽然,首然,佥然,湛然,渊渊然,淑淑然,齐齐然,节节然,穆穆然,皇皇然。”王聘珍解诂引《释名》云:“节,有限节也。”“节节然”即有节制的样子。简文“节节如”应即此意。柬柬,应读为“简简”。《尚书·皋陶谟》云“直而温,简而廉”,《礼记·中庸》云“简而文,温而理”,“简”均指质朴、平易。“简简”之意应与之略同。采,读为“采(从忄)”,《说文》:“奸也。”简文大概是说注意节制的人,如果没有平易之心,就会走向奸邪。

14.有其为人之快(觖)如也,弗牧不可。 性自命出47

快,疑当读为“觖”。《淮南子·缪称》:“禹无废功,无废财,自视犹觖如也。”许注:“觖,不满也。”牧,训养。《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王注:“牧,养也。”孔疏:“解‘谦谦君子’之义,恒以谦卑自养其德也。”简文似与《易》文有某种关联,大意是说:自谦的人,必须注意修养。

15.有其为人之泉(从艹,愿)如也,弗父(从木, 补)不足 性自命出47—48

泉(从艹),似当读为“愿”,谨慎的意思。古书“补”与“不足”往往连言,如《老子》七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国语·越语上》“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因疑父(从木)应读为“补”。然其与“愿如”的关系似不易看出。

16.同兑(说)而交,以德者也。不同兑(说)而交,以猷者也。

性自命出58

兑,原读为“悦”,似不确。应读为“说”,指学说,与上文“方”(道理)对应。猷,原无说。《尔雅·释诂上》:“猷,谋也。”简文是说学说相同而交往,是基于道德;学说不同而交往,是出于谋略。

17.凡交毋央,必使有末。 性自命出60

央,从刂,亦见于《性自命出》30、31号简,周凤五先生读为“央”,训为“中”(注:《郭店楚简识字札记》(稿本),第十七条。),当是。在此亦应读为“央”,指半途而废。“末”指终了。“有末”即有终。这里“央”与“末”相对,与30号简中“央”与“终”相对正好类似。

18.凡于路毋畏、毋独言 性自命出60

路,原隶定为“攵(从辶)”。将此字与《缁衣》38号简首字及39号简第5字比较,其基本写法相似, 只是此字“辶”中的构形三道向右倾斜的笔画没有那么规则。《缁衣》38号简首字释文读为“格”,39号简第5字读为“略”,因有传世本对照,这种读法当可信从。 而“戟”字在古文字中所从或作“各”(注:参看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第7期。), 或与这二字所从相同,则在文字学角度提供了证据。如果简文此字确与《缁衣》简二字相同,则似应读为“客”或“路”。看前文说到“交”,而随后讲“毋独言”,读为“客”的可能性恐怕要大一些。

19.身欲静而毋谴 性自命出62

释文隶定作从言从欠之字,无说。刘信芳先生云:“‘欠(从言)’与‘欠(从氵从言)’应是一字之异,包137反、139反‘欠(从氵从言)’字读为‘谳’,议罪也。‘身欲静而毋谳’者,身欲清静而无有罪尤也。”(注:《郭店楚简文字考释拾遗》,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国际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1998年,成都。刘先生释“谳”之说见所撰《包山楚简司法术语考释》,载《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刘先生指出此字与见于包山简中的字为同字异构,当是。不过,包山简中的那两个字恐当释为“遣”。楚系简牍中的“遣”字,最初是裘锡圭、李家浩先生在曾侯乙墓钟磬铭文中辨认出来的。其构形有三种:从遣(无辶)从氵、从遣(无辶)从欠以及从遣(无辶)从臽,在铭文中读为与“遣”音近的“衍”(注:《曾侯乙墓钟、磬铭文与考释》,载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附录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这类写法的字在郭店简中亦有所见。《语丛四》19号简“若齿之事舌,而终弗遣”,“遣”从遣(无辶)从臽,裘锡圭先生指出在此当读为“臽”或“衍(训错过)”。另在《老子》甲22号简“大曰遣”,“遣”从遣(无辶)从氵从臽,原未释,刘信芳先生正确地读为“衍”(注:《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艺文印书馆1999年版,第25页。)。《语丛四》21号简另有从遣(无辶)从辶的“遣”字,所从“遣(无辶)”形是一种近似“言”的省写。包山简139 反“命”下之字右上部从欠,下部从氵,左上部的形体正如此作。因而此字亦当释为“遣”。包山简137反“古”下之字与此字相似,唯左上部为“言”形。 由二简文辞推测,可知137反上的此字与139反上的“遣”字相同,亦当释为“遣”。其左上部“言”形实为“遣(无辶) ”之异构。回过头来再看本简此字,应是从遣(无辶)从欠,亦即“遣” ,在此读为“谴”或“愆”,“毋谴(或愆)”与《语丛四》 “弗遣(谴或愆)”一样,是不致获罪的意思。

20.教此民尔(黎) 六德02

足此民尔(黎)生死之用 六德04—05

尔,原无说,疑读为“黎”。在上古音中,尔为支部日纽,黎为脂部来纽(注: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77页。),属通转准旁纽,读音相近,或可通假。《尔雅·释诂下》:“黎,众也。”民黎即民众。《诗·齐风·载驱》“垂辔沵沵”,毛传:“沵,众也。”或与此有关。传世古书中有“黎民”而无“民黎”,后者似是前者的倒言。

21.寝四邻之帝虎(抵梧) 六德03—04

寝,无“宀”头,原读为“归”,裘锡圭先生疑即“寝”之省写,是。“寝”为平息之意。《广雅·释言》:“寝,偃也。”帝,原未释,有学者释为“帝”(注:刘信芳:《郭店楚简文字考释拾遗》;《郭店楚简研究·文字编》“绪言”第7页;袁国华:《 郭店楚简文字考释十一则》,《中国文字》新廿四期。),应是。在此似当读为“抵”。抵、帝并在端纽,韵部则为脂、锡通转(注:《上古音手册》,第28、49、137、8页。),读音相近。虎(从口),简书中多读为“乎”。乎鱼部匣纽,吾鱼部疑纽(注:《上古音手册》,第28、49、137、8页。),为叠韵旁纽。虎(从口)在此恐当读为“梧”。《汉书·司马迁传赞》云:“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如淳曰:“梧读曰迕,相触迕也。”师古曰:“抵,触也。梧,相支柱不安也。”简文“帝虎(从口)”似即“抵梧”,为抵触、不协之意(注:“抵捂”亦作“抵忤”、“低午(从走)”等,在传世古书中最早见于《管子·心术上》。参看朱起风:《辞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803页。)。《史记·周本纪》:“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四邻之抵捂”盖指此类情形。

22.君子不卞(偏)如道 六德05

卞,形似后世“卡”字。注释云:“卡,并非见于《字汇补》之‘卡’字,或疑即一般认为‘弁’字异体之‘卞’字之所从出,在此疑读为‘变’。下文‘夫妇卡生言’‘男女不卡’之‘卡’则疑当读为‘辨’。”将其释为“卞”,当是。但读为“变”,却似不确。在此恐应读为“偏”。卞(弁)元部并纽,偏真部滂纽(注:《上古音手册》,第28、49、137、8页。),属旁转旁纽。简本《老子》丙8—9简“卞将军居左”,传世本及帛书乙本作“偏将军”,为二字通假佳证。《荀子·君道》:“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墨子·兼爱下》引周诗:“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可参证。

23.……[者(诸)]父兄,任者(诸)子弟 六德13

释文在“任者”后断读,语意不明。恐当在“兄”后断读。“父”上一字残留下端,似是“者”。如然,本句大概原为“任者(诸)父兄,任者(诸)子弟”。又13号简残上段,12号简残下段,从文意及竹简宽度推测,二者原似属一体。简文或可复原为“虽在草茅之中,苟贤,[必任诸]父兄,任诸子弟。……”

24.以奉社稷 六德22

社稷,二字合文,原缺释。其左上部似“田”而多一横画,右上部为“示”(注:“示”形释文未及,《郭店楚简研究·文字编》已隶出,见第308、603页。),下为“土”。其中之一大概是“社”字。另一字疑是“稷”。《说文》畟(11),“从田儿,从攵”;稷,“从禾畟声”。又“稷”字下引古文少“攵”形。《汗简》亦收有缺少“攵”形的“稷”字。黄锡全先生引中山王壶和子禾子釜“稷”字解释说:“从示,从鬼,鬼下多攵乃战国文字特点。”(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不过, 在郭店简中两见后稷的“稷”字(《唐虞之道》10号简、《尊德义》7 号简)从示从田从女,并非从鬼。似是战国楚地的“稷”有着不同的构形依据,反而与《说文》所云相通。简书中的这个合文左上部恐是“稷”字所从“田”形的变体,并且同时省去“女”形(与《说文》古文省去“攵”相同)。在这种情形下,合文中的另一个字即是“稷”。“以”下一字,原亦缺释。此字下从“廾”,上部所从似是“丰”的变体。试将其与《老子》乙17号简中“奉”及《语丛一》103号简中的“奉(从宀)”字主体( 即宀下部分)比较,可见除“丰”之下端有所变异之外,彼此相同。恐亦当释为“奉”。

25.君子不帝(谛),明乎民(萌)微而已 六德38

帝,释文读为“啻”。“不啻”为不仅、不只的意思,似与简文不合。恐应读为“谛”,指详细审察。民,似应读为“萌”,指发端,故与“微”连言。《淮南子·缪称》云“福之萌也绵绵,祸之生也分分,祸福之始萌微”,可参证。简文是说君子并非洞悉一切,只是把握住基础性环节而已。此句与以下二条相关,可参看。

26.君子于此一编(偏)者亡所法(废) 六德40

失其编(偏) 六德41

40号简“一”下及41号简“其”下一字,右从攴,左半所从自上而下为册曰册,刘国胜君以为即“册”字异构(注:《郭店竹简释字八则》,《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盖是;其从攴,疑应释为编, 指编连竹简、栅栏一类物品。在此似读为“偏”。《荀子·天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一偏”指一小局部,犹如43号简的“一曲”。简书中具体指“孝悌”。法,读为“废”。40号简一句是说君子对孝悌这一细小的方面不可废弃;41号简一句是说不让民众失去孝悌这一基本伦常。

27.道不可遍也,能守一曲,焉可以纬(违)其恶, 是以其断狱速 六德43—44

遍,刘国胜君分析为从彳从册,释为徧,即遍字(注:《郭店竹简释字八则》,《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从辞意看,当是,唯疑右半从编省声(参看上条)。“一曲”,除刘国胜君所举《庄子·天下》外,亦见于同书《天道》、《则阳》及《荀子·解蔽》等处。“曲”指细小,“一曲”与“一偏”略同。“焉”,原属上读,看作句末助词,似不确。应属下读,是表示承接上文的副词。违,训远、避。“违其恶”是远避恶行的意思(注:纬(违)之解读,参看颜世铉:《郭店楚墓竹简儒家典籍文字考释》(稿本)第十三条。)。《荀子·臣道》也有“违其恶”的说法。

28.其睪(释、绎)之也六,其)(从竹)十双二六德44-45

睪,释文读为“择”,又将“也”、“六”断开。裘锡圭先生云:“疑‘其幣之也六’当作一句读,‘睪’当读为‘绎’或‘释’。”似以读“释”为长。(从竹),疑即《说文》训作“并视”的“”字。并视,盖指合并观之。简文三句讲了三层意思。“君子所以立身大法三”,是指男女辨、父子亲、君臣义。“其释之也六”,是说把三者分开来看,则有君义、臣忠、夫智、妇信、父圣、子仁六个方面。“其十又二”,大概是说君义、臣忠等六个方面均是两两相辅相存,从相互角度看构成十二个因素。这些训释和断句可以互证。

29.死与之幣(斃) 六德46

,从辶,释文读为“敝”,注释云:“与之敝,犹言与之同归于尽。”疑当读为“尃”,为仆倒之意,适与“立”字相对。

标签:;  ;  ;  ;  

郭店楚简六德零释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