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自我认领的由来与内涵探析_侗族论文

探侗族自称的来源和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侗族论文,内涵论文,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族称,是同一共同体的名称或标示,是伴随着这个共同体的形成而产生。由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或自然环境不同,经济生活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名称也跟之而各有其义,自具特点。那么侗族自称的根本来源及其含义何在?这是研究侗族历史当中首先遇到的,也是广大侗族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从而引起了侗学界的兴趣和重视,从各种不同角度,广泛地进行探索,力求获得一个切合或接近实际,为众所承认的结论,据目前所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写成专文,或在有关文中阐明己见作出判断的,大致有以下诸种说法。

《侗族名称初探》认为“侗族自称的侗语内涵,是指用树枝、荆棘等物遮掩,堵塞通向自己居住地的路口之意,称住在这。这与(峝)或(洞)的内涵有直接的联系”①。

《关于侗族概况和族名族源的几点看法》说:“是用树枝条设围的意思”,“是指居住在中之人”②。

《也谈侗族之称》云:“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住在用篱笆或栅栏保护起来的村寨里的人”③。

《侗族族称、族源初探》曰:“侗族自称为之一词,有山冲、平坝,田垌的涵义,意为‘峒’”④。

《侗族族称考释》:“侗族自称的具有防犯、设围之原始意义,与‘盖子’的有同源关系”,“与秦汉时期的‘黔’以及更早时候的‘荆’有密切关系,‘黔中郡’因‘黔’这种自然环境而得名”。“与黎族的族出自同源”,“是侗族社会中一种古老的社会组织名称”⑤。

《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志·侗族族源族称》认为是指“两山之间的谷地或者溪河两岸较为平坦的小盆地”⑥。

《侗族族称小议》:侗族自称相近。两者音义均同,是因侗族祖先原居山洞而得名,故汉族称侗族为“洞人”⑦。

⑧。

除上述者外,也有的认为侗族先民来自江西,因其地简称为“赣”,故循其声曰“”。

就笔者管见,侗族自称,很可能源于“鸟巢”,或曰“巢居”。这在1990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三期的《释干》中曾经作过简略试探。

综上诸说,大致可归纳为7种说法:一是路中兼洞说;二是设围说;三是地理环境说;四是人称洞崽说;五是设围、环境、社会组织兼备说;六是地名说;七是巢居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再就语言学方面,且以侗语的标准语音一章鲁话为基础,结合1959年贵州省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编印的《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汇刊》(简称《汇刊》和《侗汉简明词典·初稿》(简称《词典》)的有关语音语词和论述,对侗族自称的来源和内涵,作进一步探⑨。

一观分布

侗族自称的语音分布,据《汇刊》的19个抽样调查点表明:

称为者,有榕江县章鲁,通道县陇城,三江县独岗、和里,锦屏县启蒙,黎平县水口、平途,从江县贯硐,大苗山县寨怀。

称为者。有镇远县报京,靖县滥泥冲,锦屏县大同,天柱县石硐,剑河县小广,三穗县款场。

称为者。有通道县陈团,天柱县注溪,新晃县中寨。

称为者。有龙胜县平等。

这些点的分布。在地域上,贵州有11个点,湖南、广西各有4个点。基本上覆盖了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整个侗族聚居地区;在方言上。属北部方言者,有滥泥冲,大同,石硐,小广、款场、注溪、中寨等7个点;属南部方言者,有章鲁,陇城、独峒、和里、启蒙、水口、平途、贯硐、寨怀、陈团、平等、极京等12个点。可谓南北方言兼有;在语音上。称为者有9处,占总数的47.4%;称为者有6处,占总数的31.6%;称为者有3处,占总数的15.8%;称为者有1处,占总数的3.5%。由此可见,称为的居于主要地位,应当是侗族自称的核心语音。

二析音变

据上表明,侗族的自称语音,计有四种略不相同的称呼:。四者虽然属于同源词,但究竞以哪一读音为源为古,哪一读音为流为近?这在探计侗族自称音义中必须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个关键问题。因为在侗语当中,往往读音略异,其义不同。一音之差,将导致“千里”之误。

故可判断,在这四个不同语音称谓当中,应该以为源为本,其余为流为末。探索侗族的称音义,应当以这一根本语音为度为宜。这不仅是由于上述语音变化规律所决定,而且还在于这一读音分布面广,覆盖面宽,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非此莫属。

三探含义

若以上的音析和判断不错,那么的音义,在《词典》里,除了作为侗族自称语音之外,同时还有两种不同解释:一作名词。“指遮盖用的树枝、杂草”;一作动词。即“盖、掩盖”。另在榕江县车江一带的侗语当中,与之声母、声调完全相同,丝毫无异,且属单音单义词者:一是堆积。将树枝桠义,横七竖八,杂堆在一起,谓之曰;二是鱼窝。用树枝或渗以杂草,堆于河畔、溪边、池塘水中,供鱼生息,以避寒暑和侵袭,谓之曰。可知这一读音的根本含义,是指树枝堆积,具有遮盖,或曰“巢”、“窝”的防护性质昨功效。

此外,以(堆积物)与其他单词联在一起,构成复合词者:一是将之置于道间、路口,阻碍交通,禁止出入,这就不难看出,在这里,是作为障碍物用,将之与“道路”、“村寨”、“园地”等处,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作用,达到“防犯”目的。从这一意义讲,上述诸词意思,似与“”的内涵相关,同样具有“防犯”功能。若严格地说,两者有所差异。一是指本身具备“遮盖”(防护)价值的“堆积”物,属于单音单义的原生名词;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之作为“障碍”才起到“防护”功效的“堆积”体,属于双声双义构成的复合动词。即使如是,这也只能说是“标”而不是“本”,是“流”而不是“源”,是“派生”而不是“原生”。

所以说,是名词,形同堆积,意为遮盖,具有防护作用,非此莫属。

四溯根源

若上述索音义不错,那么,的来源,很可能出自于“鸟巢”。

首先是的读音,与天柱石硐,从江贯硐,通道及三江交界地的侗族称“鸟巢”为音近,音源相同。(12)两者的声母同在K音;调值调类同是55调和1调,(13)又据古人云,“义寄于声,声同义多相类”。这就不言自白,音近则义通。所以说,,不论是从音从义;应该相同。

其次的形式、结构、用材、内涵,皆与“鸟巢”相吻合。两者都以树桠为本,纵横交织,穿叉杂错,混乱无章,状同堆积,同属遮盖之物,共备有防护之效,且同是名词,只不过是在形体上大小不一罢了。也许正是如此,所以人们才将之与同材、同形、同功能的“鱼窝”谓之曰。这一称呼,绝非偶合,必定有其内在因素。很可能是将“鸟巢”移植于水里,演成“鱼窝”的结果。所以说,的来源,当以此解释为宜,似较恰当。

五议侗楼

(14)这就是例证。声调虽然不同,分别为1类调和2类调,但同在平声调范围,音差无几,当同一源。(15)意为“侗屋”。

同时这种楼房的建造结构、用材、功能等等,均同(堆积物),或(鸟巢)一样,皆以树木为主为本,以穿叉交错为形为构,同是遮盖之义,共系防护物体,以及架空而居。一栖鸟于树梢,一住人于楼上。这就进一步地给以启示,今之侗楼,很可能是其先民在“鸟巢”的启发下,“潜称默化”,“架木为巢”,以致在漫长的岁月及生活实践当中,逐步地加以发明创造,日趋发展完善的产物。所以在古代始有“越人巢居”之说,和“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的记载。

六曰干栏

据上所述,似乎还可以进一步地引伸推及史书记载的“干栏”,与侗族“然共”彼此相关。

干 在读音上。上古音为“见元(kam)。这与音相近。声母同k;韵腹a和同根。一在前元音,一在央元音,音差甚微。韵尾n,据《古音概说》云:大约到了明代,“原来读-m的字变为读-n”。说明两者的读音,具有变易关系。这在《汉字古音手册》当中,可以找到例征。如“赣”和“淦”。上古读,中古的读kum,今读kan。(16)这在侗语里,也有类似变化。“垫”。(17)故可推断,“干”(kan),也可拟读

在含义上。甲骨文“干”作。(18)形同木之正出(1),生枝分Y(十),上有漏斗形巢窝(V),巢缘雏鸟守候

由此窥见,这是一颗以树、巢相构合的字体,是古人因其形,描其状,造其字的反映。(19)说明该字是因“巢”而创的。。后者,正如“古音概说》所云:“当某一个词产生时,词义与读音的结合可以是任意的”。后来“这个词包含什么意思,念成什么音”,“是为社会上的人们所‘约定俗成’的”。也许正是这样,所以“干”字在历史上产生种种变异,孽乳成为许多不同义词,反映在词书中是一个单音多义的字,虽然读音的演变,难以找到,但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与“鸟巢”的固定联系,或曰蛛丝蚂迹。即同具有“防护”功能。诸如释之为“盾”为“杆”为“阑干”为“干戈”等等。同时由于如前所云;“鸟巢”与“然共”相关,所以“干”亦当和“然共”的“共”相关。

栏 上古音读“来元”(lan)。这与在前面说“然共”的“然”,声母虽然不同,分别为l和j。但韵母及声母相一,同是an韵和平声调,读音甚近,仅一音之转,在听感上差别不大,这就有可能“栏”是“然”的音译,属形声字,且含义相同,同是防护之物。

再说“干栏”和“然共”的结构,形式,亦无甚区别。从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建筑,“有关圆桩、方桩、板壁、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及“榫卯木构件和企口板”等遗物来看。(20)不但反映了这一建造早在公元前5000─前3300年,已出现在今江浙一带,是古越人首创,及其文化遗产。而且与今侗乡遗存的个别老式样房,即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堆置杂物的“然共”,基本相同,同属于以圆木和木桩构成高脚架于地面,而后在其上穿枋立柱,架梁竖瓜,装板成楼的建筑物。也就是说,无论是用材之多,造工之繁,枝术之巧,两者无不相似。

所以说,“干栏”和“然共”,很可能是由于古代“架木为巢”发展成为房屋以后,仍然保留着原生词根词义。即以1贯于其称。只不过是一用汉字记音,便于载入史册,成为汉名;一延袭越称,或曰侗称传于本民族之中和t语法上与汉相互倒装罢了。

七考干越

继上论述,似乎还可以从中窥见有关文献记载的“干越”,不但与侗族有关。而且同“鸟巢”也有因缘。即“干”在语音上和侗族自称为1音近;在内涵上同样地藏有“巢”的意思。亦即“干越”的“干”,和(侗),(巢),无论是其音其义,三者皆相吸相吻,似无缝隙。这在前面已作了分析比较,不再重复。因而由此相映地加以推断。“越”地泛称,“干”是从越群中分化出来的“族称”。由于其民习居“巢”中。故以“十”(kan~巢)冠其首,借以区别于同一群体内的其他共同体,独立于世,自成一“族”。又由于侗族自称和“干”的音义相关,或曰相同,从而不言而喻,今之侗族,同古之“干越”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因而承袭“干”称,叫做“。前者是用汉字以记;后者是越语或曰侗语,即一为汉称,一为侗称。

八试认定

综上音析义析和推理论证,无不反映(堆积物~鱼窝)和(鸟巢),(楼屋~干栏)一音相承,一义相同,一脉相通。这还可以从下列图表进一步地说明这一结论的确切性和可认性及可信性。

所以说,侗族自称,来源于“鸟巢”,或曰以“巢居”为名。是原音原生词。“干越”是侗族的先民,侗族是“干越”的遗裔。

这篇文稿,承蒙贵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鲜松奎先生和从事侗语专业的潘永荣同志,湖南省民族研究所助研吴万源先生,对诸语言语词过阅,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1983年《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P94。

②1988年《侗族文化史料》(1─10),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委民族研究所。

③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P86。

④1985年《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P100。

⑤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P89。

⑥1986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志·侗族族源族称》,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⑦⑧1982年《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P34、P64。

⑨1959年贵州省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编。

⑩“盆地”一词,在侗语中尚未发现这一专用词。四周环山,中有平地、四坝、侗语谓之

(11)田地中稍凹之处,侗语谓之

(12)欧亨元,吴永清,潘永荣等同志提供。

(13)《古音概说》,1979年,广东人民出社出版。P127─128。

(14)(17)1959年《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汇刊》、贵州省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编。

(15)榕江县车江乡第1村石明安(木匠)提供。

(16)《汉字古音手册》,1986年,北京大出版社出版。

(18)1980年《古文字类编》,高明编,中华书局出版。

(19)1990年《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释干》

(20)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P199。

标签:;  ;  

侗族自我认领的由来与内涵探析_侗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