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寂护姓名、身份、生卒年等疑问的考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疑问论文,姓名论文,身份论文,生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1.009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738(2016)01-067-008 唐朝中期,金成公主去世33年后,即赤德祖赞(,公元704-755年在位)去世8年后,吐蕃第38代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42-797年,公元755-797年在位)于762年翦除崇苯摄政大臣尚·玛香仲巴杰(),开始独立执政。针对当时吐蕃集权化统治日益掣肘于苯教的困境,赤松德赞意欲进行宗教改革,推行佛教。印度中观瑜伽行派论师寂护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登上西藏历史舞台的。据相关史籍载,寂护(,藏文:,法尊译之为静命。约722-790)是印度萨霍尔国王子,自幼出家,在著名论师智藏座下学习佛教经论,曾出任那烂陀寺讲师。在尼泊尔时,经尼泊尔王引介,寂护结识了私自去印度参访的吐蕃大臣拔·塞囊。塞囊返回吐蕃不久之后,就将寂护推荐给了赤松德赞。寂护凭借其清净戒行与高超的智慧,取得赤松德赞的支持和信任,并最终在赤松德赞、莲花生大师和崇佛大臣的支持下,经过几番挫折和斗争后,成功地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被尊为进藏“弘传正法第一人”,从而在西藏历史和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吐蕃最后一代赞普达玛(,799-842)迫于朝廷大臣压力,反其曾祖之道而行之,施行“灭佛”政策,使佛教势力在卫藏地区损失殆尽,并引起奴隶平民大起义,导致吐蕃政权最终倾覆。同时,战乱也使吐蕃时期史书散佚严重。加之年代久远,以及寂护名下相关著作的思想主旨不一,从而引发“寂护非一人”的疑惑和寂护生卒年及身份的种种疑问,本文拟对这些疑问进行考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寂护姓名之疑 最早对寂护产生怀疑者是15世纪初期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原名,洛桑扎巴,1357-1419),他在其《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中说:“其疏造者,传是静命。或是同名,或是附借,然非制造《中观庄严论》等论者,以此说造论所为,《摄量真实疏》中破故。”[1]此处的“疏”应为“《疏》”,指寂护为智藏《二谛分别论》()及《二谛分别论自释》()所作的《二谛分别论释难》()。此《二谛分别论释难》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署名均为“(静命)”。但是,宗喀巴提出“或是同名,或是附借”的疑问。“同名”是指有两个静命(寂护),“附借”是他人假借静命(寂护)之名。不论是“同名”还是“附借”,都表达出宗喀巴认为《二谛分别论释难》与《中观庄严论》两部作品的作者不是一人。这是从义理和文献学的角度对静命(寂护)非一人产生怀疑。 15世纪时,多罗那他(Tāranātha,原名,1575-1634)继宗喀巴之后,在其《印度佛教史》()中,提出有关寂护名字的疑问: “来到西藏的阿阇梨菩提萨埵(-Bodhisatva)很显然是在瞿波罗王至达磨波罗王期间住世的。所有西藏的可信的史籍都说,西藏的九代王在这位阿阇梨的一生中去世。如果是这样,这位阿阇梨就需要紧接着无著兄弟,所以这样说未免有困难。通常还说菩提萨埵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寂护是同一个人,西藏所有的大学者也当作是一个人,因而我暂且这样相信。如果是这样,菩提萨埵在瞿波罗王的时代就已经成为大班智达,而在提婆波罗王的时代完成主要的利益众生的事业。 天赞普赤松德赞(①)所著的《教语正量论》()中说,阿阇梨菩提萨埵的名字是达磨扇底瞿沙(Dharma ),即法寂音(),但是这并不妨碍菩提萨埵有众多的名字。他的受戒弟子七试人的名字中一律有扇底勒弃多(,寂护)的一部分‘勒弃多’,因此他的异名肯定是(寂护)。然而,如果认为智藏所著《中观二谛论》②的注释者寂护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寂护不是一个人的话,那就应当在这两个人中考察菩提萨埵是哪一个。”[2] 多罗那他并不相信载于《拔协》等史籍中有关寂护住世900年的传说,他根据他所掌握的史料推断寂护生活于印度波罗王朝一世瞿波罗(Gopāla,750-770)时期,这无疑非常有见地。根据日本人佐佐木教悟等人的研究成果,瞿波罗在位于750至770年间,修建有著名的飞行寺(Odantapuri,或音译为欧丹达补梨),而寂护正是依照此寺参与设计修建了桑耶寺。但多罗那他好像弄错了波罗王继位顺序。提婆波罗王(Davapāla)是波罗三世,在位时间是810-850年,因此寂护不可能在“在提婆波罗王的时代完成主要的利益众生事业”。达摩波罗王(Dharmapāla)是继承瞿波罗王位的人,于770到810年统治孟迦拉地区和比哈尔邦,在这一时期寂护在吐蕃完成了他的弘法事业。 引文中显示,多罗那他对寂护的疑惑主要有三:一是寂护有众多异名,他猜测是异名之一。二是菩提萨埵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寂护是否为同一人?三是《二谛分别论释难》的作者寂护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寂护是否为同一人?其中,前两个疑惑主要是从历史的层面提出,最后一个疑惑是对宗喀巴之疑的回应,但实际并未做出解答。 近代以来,法尊(俗姓温,字妙贵,1902-1980)作为新一代译师,比较重点地翻译了格鲁派宗喀巴的著作,他在翻译时将“”译为“静命”。与法尊同时期佛学家吕澂(1896-1989)将梵文“”译为“寂护”。“寂护”与“静命”分别在早期史籍中与佛学著作中出现,这也造成“寂护”与“静命”是两个人的假象。因此有必要首先厘清寂护姓名之疑。 通过前述分析,寂护姓名之疑可以化约为三个考查主题:寂护的异名考查;寂护是静命吗;《二谛分别论释难》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是否非为一人。 (一)寂护的异名考查 寂护在史料中确有众多名字出现,除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提到的达磨扇底瞿沙(Dharma ,,法寂音)外,《拔协》中出现的寂护异名最多也最早,其他史书中的寂护异名基本不超出此书。《拔协》中与寂护相关的名字共出现了三个。寂护在该书藏文部分首次出现是“”,佟锦华和黄布凡采用音译的方式将其译作“显达诺吉达”,还原为梵文即是“”,意译即“寂护”,这应当是寂护的法名。在《拔协》中第二个与寂护相关的名字其藏文为“”,被译作“阿杂诺雅”。“”还原为梵文是“ācārya”,音译为“阿阇梨”,汉译中通常译为“老师、法师、规范师”,藏文后来写作“”。因此“”并不是寂护的名字,而是对其在佛教中所取得的资历的称呼。第三个名字“”,此词被佟锦华和黄布凡音译作“菩提萨埵”[3]。“”还原为梵文是“Bodhisattva”,汉文通常译作菩萨,藏文后来写作“”。“菩萨”意为觉有情,北传佛教中有时会尊称佛教僧侣和居士为“菩萨”,比如龙树菩萨、世亲菩萨等。因此,称“(菩提萨埵)”应当是对寂护的尊称。从行文前后顺序看,随着寂护在拔·塞囊和赤松德赞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对寂护的称呼也愈发尊敬。由此可知,引文中多罗那他所说的阿阇梨菩提萨埵(-Bodhisatva)是对寂护的尊称,而非寂护的法名。多罗那他提到的载于赤松德赞的《教语正量》中的“达磨扇底瞿沙(Dharma )”则极有可能是寂护在家时的名字,此名在早期史籍中没有出现过,之后也流行不广。由此可知,只有在《拔协》中首次出现是“”,即“”是寂护的法名,而所谓的异名()和(Bodhisatva)均是称呼。 如此一来,多罗那他提出的“菩提萨埵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寂护是否为一个人”的问题就转换为:“(寂护)”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寂护是否为一个人。 《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自释》以及《二谛分别论释难》末尾的译跋处写明作者名为“”,而非“()”。“”中“”意为“静止,止息”,“()”有“生活、活着”之意,故而法尊将其译为“静命”。 那么,“菩提萨埵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寂护是否为一个人”的问题就转换为:“(寂护)”与“(静命)”是否为一个人,亦即寂护是静命吗? (二)寂护是静命吗? 多罗那他所说的“七试人的名字中一律有扇底勒弃多(,寂护)的一部分‘勒弃多’”在《布顿佛教史》中也提到过,书中七试人中带有“勒弃多”名字有“(巴果·毗卢遮那热其达③)”、“(昆·那根扎热其达)”,其中“勒弃多”即“”,“”还原为梵文是“(护)”,而非“(命)”之意。因此,并不能从“勒弃多”推出寂护的异名是“(静命)”,并不能如多罗那他所说“”是“”异名。 在早期史书中,如《拔协》或《韦协》中都未见“(静命)”。成书于12世纪的史书《弟吴宗教源流》()中仅见“(菩提萨埵)”[4],《娘氏宗教源流》()中也只有“(堪布菩提萨埵)”和“(堪布菩提萨埵显达诺吉达)”[5]的字样。两书中均未见“(静命)”。 首次将“”与“”对等起来的是布顿·仁钦珠(,1290-1364),在其名著《布顿佛教史》中有一句话“如是,来藏弘传佛教正法的班智达如下:1.堪布罕底热其达,藏语称‘希瓦措’(寂护)”[6]藏文本原文是:“(1)”[7]。此处,布顿将“”,即“”(寂护)与“(静命)”等同为一人,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做出更多的说明。之后的藏史,如《红史》中就出现“希瓦措”已经代替了“显达诺吉达”或“罕底热其达”的现象[8]。由于《布顿佛教史》写于1321年,此时已经离寂护去世有540多年之久,距《拔协》成书年代最少也相差100多年时间,所以其说还是留下一丝可被怀疑的余地。这大概就是多罗那他对寂护名字产生疑惑的原因。 根据《藏文大藏经》,智藏的《二谛分别论》及《二谛分别论自释》,静命的《二谛分别论释难》、《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自释》以及莲花戒的《中观庄严论释难》六部著作的译者都是智军(,音译益西德,公元8-9世纪时人),因此智军成了这一谜题的关键。 智军是西藏佛教前弘期佛学大家,代表作《见差别》保存在北京版《藏文大藏经》,另外在敦煌也发现部分《见差别》残卷。目前《见差别》有两个汉译本,一个是台湾辅仁大学法学院教授许明银所译,底本是敦煌本《见差别》。另一个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校区人文学系的邵颂雄的汉译,作为附录收录在《宁玛派四部宗义释》中。邵颂雄的译本以敦煌本为主,参考了北京版《见差别》。《宁玛派四部宗义释》同时还收录《见差别》藏文原文(拉丁文转写形式),为本文研究带来了方便。 《见差别》中对寂护的描述是: 这段文字的藏文拉丁文转写还原为藏文是: “”[9] 抛开文献学及义理的因素,此中寂护藏文是,这是()异写。智军明确说明“”,即“《中观庄严论》”是寂护所作。虽然此处智军并没有提到,但由于智军本人《中观庄严论》等论著的译者,由此可以圆满证明“”与“”是一个人,寂护就是静命。“”并非如多罗那他猜测是“()”的异名,而是译名。 寂护与静命同一性的问题实际是由翻译引发的。由于智军在翻译和校对中,没有采用“(寂护)”之藏文梵文转写形式“”,而是采用“(寂护)”之意译“(静命)”作为《中观庄严论》等著作的作者署名,由此引发佛学书籍中“(寂护)”名字之疑。而藏文史籍在比较忠实地保留了“(寂护)”的原名的同时,也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对其的梵文称呼,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梵文发展出藏文对应的名词,藏文佛学词汇“发育成熟”后,“”和“”这类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称呼很少再启用。后来的人们依音读字,忘记了其本身的意思。 (三)《二谛分别论释难》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是否非一人 宗喀巴有关《二谛分别论释难》与《中观庄严论》的作者非同一人的质疑并非翻译导致,而是二书中义理矛盾所造成。宗喀巴在《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论》中说“《二谛论自释》说:‘能取所取,如其显现,若谓全无,既违现量,亦违世间。’疏解此义应理故。”[10]此句藏文原文是“”[11《]二谛论自释》即智藏(,约8世纪时人)所著《二谛分别论自释》,其中,与此句对应的句子是“”[12]可以译为“能执所执是分别性,此二者(能执所执)皆唯共许现量。”可以看到两个句子含义并不相同。《二谛分别论释难》对此句的解释是:“”[13]意为“‘能所执分别性’是宣说在外境中分别,生起故。‘此二者(能执所执)皆唯现量’,是共许鬻车等的一切凡夫之量所共许,然若离系彼(凡夫现量),则难倒相违现量,如是蓝色等与能执彼(蓝色)成立一切有情之现量。”此处寂护解释了智藏成立能执所执的条件是在外境中和凡夫现量,并未论及有违现量和世间。有无外境是智藏《二谛分别论》与寂护《中观庄严论》最大的差异之一。《中观庄严论》第92偈说:“”[14]意为“谁依于唯心,知外境无实(或法),依于此之理,知彼亦无我。”因此,有无外境应该是导致宗喀巴对“(静命)”产生“或是同名,或是附借”疑问的根本原因。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中观自续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辨(Bhāvaviveka,藏文约490-570)-智藏-寂护。智藏是介于清辨和寂护之间的人物。如曹志成在《智藏与寂护的二谛思想以及对唯识思想的收摄之比较》中所论。[15]寂护作为智藏的学生,在早期阶段持智藏的见解也不足为奇。纵观思想史,一个思想家早期的思想与成熟期的思想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在其著作中往往会表现出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就宗喀巴本人而言,其思想早期与成熟期也有不一致之处。 由上述可知,宗喀巴的怀疑并非来自“(寂护)”与“(静命)”人名本身,而是从两部作品,《二谛分别论释难》和《中观庄严论》中存在的义理矛盾怀疑两部作品的作者并非同一人。这种怀疑如果缺乏历史考据往往缺乏说服力。 二、寂护生卒年之疑 目前学术界关于寂护的生卒年异说有很多,如:①王辅仁(1930-1995)在《中国大百科全书》(1978)中断为705-762年。②星云大师(1927-)主监修,慈怡法师(1943-)主编的《佛光大字典》(2004)中断为700-760年。③David Seyfort Ruegg(1931-)则在其著作《The Literature of Philosophy in India》中断为725-788年[16]。④恰白·次旦平措(1922-2013)在其《西藏通史》(上)(2004)断为700-770年[17]。⑤梶山雄一在其《中观思想的历史与文献》一文中认为寂护的生卒年是725-784年左右[18]。⑥江岛惠敏在其《自立论证派》一文中认为寂护的生卒年是680-740年[19]。⑦署名为“色祖囊丹旧书收集编辑室”的《大堪布寂护传》中认为寂护卒于790年[20]。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异说?造成诸多异说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文献传抄过程中发生的错乱。二是人为因素。后弘期掌握藏族文字、文化的人多为佛教信徒,对前弘期的史料选择性的吸收与改动,增加了辨析史料的难度。三是史料时间序列被打乱。达玛灭佛之后,由于前弘资料散落,藏人在搜集整理资料时,原始资料出现的时间与其本来写作的时间秩序不同。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始资料被发现。所以不同时期的藏文史料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可能不尽相同。想要从如此复杂局面中勾勒真实确有巨大难度。所幸,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使寂护生平年代得以比较准确的勾勒成为可能。 寂护是应赤松德赞之邀进藏弘法,他在藏地的活动都在赤松德赞治下进行。学界普遍认为赤松德赞在位时间是755至797年。赤松德赞13岁继位,20岁才得以独立执政,之前都是在崇苯大臣的辅佐之下执政,因此762年之前不太可能迎请寂护进藏传法。据王森和Ruegg等人的看法,寂护第一次进藏传法是在763年。 若将763年断为寂护首次进藏的年代,那么寂护生年应在722年左右。根据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的说法,僧人二十岁才可以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满十夏”才能成为“悉他薜攞”④,之后,成为亲教师者,“要须住位满足十夏”[21]。一个人从比丘到最后成为亲老师或规范师至少是四十岁。被称为阿阇梨的寂护在遇到拔·塞囊时,至少应为40岁,这时尚·玛香还未被翦除,也即早于762年。那么,寂护的出生年代则应早于Ruegg所断的725年,应该在722年左右。 其次,寂护卒年应在桑耶寺建成至桑耶寺僧诤前去世。根据笔者研究,桑耶寺自771年佛苯辩论胜利后开始筹备,775年兔年春奠基,至787年完工,其中筹建时间约为4年,修建12年,其历时16载。具体论证将另文论述,此处恐繁不赘。而据法国藏学家戴密微考证,桑耶寺僧诤记发生于792至794年间。那么寂护卒年应在787至792年之间。考虑到寂护去世后,发生益西旺波与娘·丁埃增权力之争,益西旺波辞去堪布一职闭关修行等事,那么,寂护去世应该在790年左右。 三、寂护身份之疑 寂护简略传记可见于堪珠·贡觉丹增仁波切所著的《宁玛派源流》中“别解脱戒及其律统”中之“大亲教师静命”,此书由克珠群佩译成汉文。另有一篇题为《大堪布寂护传》()的文章收录在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文版《古印度中观释论精选》()一书之中。此书署名为“色祖囊丹旧书收集编辑室”,未具体标出《大堪布寂护传》的作者。 据《拔协》记载,寂护出生于萨霍尔()。但是萨霍尔在何处,并没有定论。《藏汉大辞典》此一词条的汉文是:“萨霍惹,古印度一小邦名,在今孟加拉地区”,然而此一词条的藏文是:“”[22]其中,()在《大堪布寂护传》中写作(),是孟加拉的梵文之藏文转写。整句意为“萨霍惹[梵文]印度东部孟加拉地方,与萨霍尔()相同,即今孟加拉”。回到藏文原文之后,可以看到藏文原文中没有“一小邦名”相关的藏文词汇。“”在此句是连词,表并列。以上的混乱可能来自词组“”,其中的“”在藏文中既可表所属,也可表并列,即可以译作“属于孟加拉地方”,也可译作“是孟加拉地方”。比如,《大堪布寂护传》中云“大堪布出生在孟加拉()或萨霍尔(藏文:)地方。”[23]也有学者认为萨霍尔在今比哈尔邦,但比哈尔与孟加拉不相附属,此说仍需商榷。 所有的藏文史料中都坚称寂护出生于萨霍尔王族,其父是国王。但都没有提到寂护父亲的名字。如果萨霍尔就是孟加拉,而他是孟加拉王子,那么就意味着他的父亲很有可能是印度最后一个崇佛王朝波罗王朝的开创者瞿波罗(Gopāla,750-770年在位)。从时间上,寂护作为矍波罗的次子是可以吻合的,至少与瞿波罗和达摩波罗在时空中是有交集的。瞿波罗于750年被孟加拉人民推举为王,他笃信佛教,修建了著名的欧丹多富梨寺(Odantapuri,也称飞行寺)。寂护参与设计的著名寺院桑耶寺正是仿照欧丹多富梨寺而建。 《大堪布寂护传》中说寂护有兄妹三人,他排行第二。其兄名为达摩惹札(,Dharmarajā),其妹曼达拉娃(,Mandharaba)。值得注意的是,寂护之兄达摩惹札的藏文还原为梵文为Dharmarajā,由Dharma与rajā构成,意译为“法王”。达摩惹札(Dharmarajā)与波罗二世达摩波罗(Dharmapāla,770-810在位)正好同名,都叫达摩。据多罗那他提到赤松德赞所著的《教语正量论》提到寂护的名字“达磨扇底瞿沙(Dharma )”,极有可能是寂护出家之前的名字。 虽然目前笔者所掌握的史料还不足以证明达摩波罗与达摩惹札为同一人,也无法证明寂护就是瞿波罗次子,甚至也不能证明萨霍尔就是孟加拉,但就寂护与波罗王朝家族处在同一时空之下,寂护经历孟加拉地区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折期,亲历波罗王朝的初创,寂护与波罗王朝也许有着更为深层的渊源也未可知。据有的学者考察波罗王朝所传佛教不同于根本佛教,“帕拉⑤王朝所传扬的佛教,其教义与释迦牟尼所讲授者大不相同,是大乘一支。”[24]这与义净(671-695旅印)在印度那烂陀寺所见有所不同,那时“摩揭陀,则四部通习,有部最盛”[25]。时隔五十多年,佛教大小乘的地位在波罗王朝时发生了逆转,从“有部最盛”至“独尊”大乘一支。由此也可看出,印度佛教晚期不仅面对所谓“外道”的挑战,而且也面对佛教内部四宗分化的压力。根据印度佛教后期发展情况,除了兴起的密宗之外,显宗以中观学派最为兴盛,出现了多位著名中观学者。此“大乘一支”当属是中观派,而寂护正是这一时期大乘中观宗的代表人物,是“波罗王朝最著名的僧人”[26]。 以上是有关寂护姓名、身份和生卒年之疑的一些考查和思考,主要运用史学的方法进行考证,目的是对寂护思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至于思想史的问题不在本文范畴之内,因此只是简略作了介绍,详细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考查。 注释: ①为了文本统一,将原译文中藏文转写全部还原为藏文。但梵文依然采用拉丁文转写形式。 ②即智藏所著《二谛分别论》。 ③热其达即勒弃多,是译者音译时因辨音的差别所导致的不同。 ④梵文是sthavira,意为“上座”、“尊者”,义净原注为“住位”。 ⑤帕拉为pāla的另一音译,现多译作波罗。——笔者注“沉默关怀”的名称、身份、出生与死亡年份考证_佛教论文
“沉默关怀”的名称、身份、出生与死亡年份考证_佛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