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自由观的主体尺度与未来人民战争主体的重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论文,人民战争论文,尺度论文,未来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阐释毛泽东军事自由观的主体尺度的思想内涵,揭示了人民战争主体的自由权利和自由正义两大原则,提出重塑未来人民战争主体的两个基本条件以及权利义务双向运行的现代模式。论文强调,尊重全民武装的自由权;是确立战争主体动力的储能和开源机制,也是对主体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的微观尺度,它构成权利主体重塑的微观基础。高擎捍卫自由的正义原则,是确立战争主体力量的释能和导流机制,也是对主体进行定向和定性分析的宏观尺度,它提供义务主体重塑的宏观对策。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党的七大作了系统化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为七大召开作准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立了毛泽东军事路线关于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两个基本点;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从政治路线角度论证了人民战争路线,在具体纲领中讲到人民的自由、人民的统一、人民的军队(军队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土地问题中的农民问题;[①]朱德《论解放区战场》从军事路线角度作了专门总结,明确表述了人民战争以人民为主体的重要观点,强调“胜利的人民战争,是只能在正确的政治方针指导下,并在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联合政府基础上来取得的。”[②]这些历史文献,是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的经典性奠基之作。面对现实和面向未来,我们重温这些光辉篇章时,深深认识到: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是中国人民历史主动性和主体能动性在战争中所建树的军事自由王国。这座王国的基础是亿万民众用血肉和汗水浇铸而成,它的上层建筑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结晶和升华,它的王冠是以突出人民自由和人民军队自由为内涵的毛泽东军事自由观。
一、尊重全民武装的自由权,开发战争主体的动力源
战争是社会力量以特殊形态进行的流血政治运动。战争主体是这种社会力量的物质承担者。人民战争主体论的主旨,是把民众看作转动战争舞台的主角,最终决定战争命运的主宰。设计水库的设计师,关键是蓄水和放水。前者是储能,后者是放能。指导战争的设计师,同样要解决武装力量的储备和运用问题。
法国大革命使拿破仑发现了“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率先实行了片面的不彻底的民众战争。[③]这种片面性和不彻底性充分表现在作为拿破仑战争理论形态的克劳塞维茨所著的《战争论》中,特别是书中对战争主体的划分与规定上。他的“三位一体”的战争三要素论,也是战争主体三层次论。在三层主体中,人民是战争暴烈性自然冲动的主体;统帅(军队内)是自由精神的活动主体;政府是理智行为的主体。[④]这里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只能把民众当作工具(客体)来使用,不能看成主体来依靠;使用的不是全民,不能贯串于全程,也不能展开于全面;自由、理智只属于军队统帅和政府官员,自然本能便归属于群氓式的人民。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促使一切剥削者不可能真正给劳动者以自由权利,其中包括武装自由权。
全面而彻底的人民战争,只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才能真正加以实施。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提出“武装全体人民”的伟大口号。列宁在战争实践中坚持“只有武装起来的人民才是人民自由的真正支柱”。“只有全民武装才能充分保障自由”。[⑤]从而“组织人民的力量进行争取自由的斗争。”[⑥]
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建构了中国人民战争主体的动力机制,在储能和开源的问题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第一,始终突出全民武装的自由权。1936年7月,同斯诺谈话时,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必须享有组织与武装自己的权利。”[⑦]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9年,延安兴建新市场,舒同写了五个斗大的榜书:“延安新市场”。毛泽东则题了一副长联:“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⑧]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专论“人民的自由”,强调“自由是人民争来的,不是什么人恩赐的。”[⑨]第二,将政治自由与武装人民紧密结合。在1933年发表的《共同抗日宣言》中,毛泽东就指出:停止进攻(苏区)、给人民以自由权利和武装人民,作为共同抗日的三项条件。其要害是后两条。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党关于抗日主张的其他重要文件,包括毛泽东的讲话和报告中,都反复加以强调和解释,并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使之逐步落实。[⑩]毛泽东认为,“如果没有政治自由、爱国的自由,要发动民众参加抗战就成为不可能,要争取抗战胜利也就无保障。”[(11)]第三,武装农民与解决土地问题,是动员农民的枢纽点。因为它将政治、军事自由扎根于经济社会自由的切身利益之中。毛泽东说:“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就是农民。”“组织队伍主要是组织农民”。“所谓人民战争,基本上或者说主要的,就是农民战争。”“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就是穿起军服的农民。”[(12)]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又是土地问题,土地的所有权即地产自由权问题。在一穷二白的农村中,只有土地是农业的主要资源,也是体现农民经济自由的物化形式。只有从土地上解放农业生产力,才能使战场上有可供吸纳的兵员,从而不断增强和提高人民战争的战斗力。
二、高擎为自由而战争的义旗,加速奴役性战争的消亡过程
自由与奴役是相对立的,自由与解放是相对应的。[(13)]奴役在劳动异化的条件下,派生出一系列丑恶的社会变态现象。异化过程的人类文明,是“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14)]那种付出沉重代价的文明。这种文明在流血的政治中,以更加残酷和暴烈的尖锐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毛泽东认为“政治斗争的最高峰,也就是战争”。[(15)]战争在私有制条件下,始终是围绕着自由权与奴役相对立的轴心展开的。氏族制度下的战争“可能以部落的消灭而告终,但从没能以它的被奴役而告终”。因为原始公有制下“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16)]奴隶制、封建制下的阶级战争,是自由人奴役被奴役者,从而剥夺多数人自由的非正义战争;奴隶起义和农民起义才是反奴役争自由的正义战争。帝国主义条件下的民族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推行法西斯制度的轴心国“蹂躏了各小国的主权和自由发展原则”,“奴役一切爱好自由的民族”。而反轴心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解放战争,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民主自由。”[(17)]
毛泽东不仅有领导争阶级自由、反阶级奴役的国内革命战争的丰富经验,而且有领导争民族自由、反民族奴役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宝贵经验;不仅尊重用鲜血捍卫自由的普遍经验,而且特别重视“我以我血荐轩辕”,“还我河山,卫我国权”[(18)]的炎黄子孙们流血的特殊经验;不仅留下了与《孙子兵法》齐名的《论持久战》,而且写下了可以同洛克《政府论》相媲美的《论联合政府》,在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哲学和政治哲学中深化了人民战争主体论和军事自由观。1936年7月,毛泽东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指出:“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19)]1938年5月,在作《论持久战》讲演时,他不仅在“问题的提起”(相当于导言)中重述了这段话,而且在作“结论”时又强调了这段话。可见,“为自由而战争”这个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义旗”[(20)],在毛泽东人民战争主体论中的重要地位。它的科学内涵可在“革命民众……为自由而战争”的简化形式中得到更清晰、更明确的表达。它告诉我们:(1)革命民众是为自由而战争的主体;(2)自由是决定战争正义性质的主体尺度;(3)为自由是主体献身正义战争的应尽义务,又是反对并消灭奴役性战争的历史使命;(4)革命民众为自由而进行的战争,是履行义务和完成使命的革命暴力手段。其核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人民战争主体的性质和向度:革命民众是为消灭奴役性战争带来永久和平的自由而从事正义战争的。
马克思认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21)]这是历史主体代言人的清醒的自我意识,一种革命批判的自我反思。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主体尺度,就是以这种主体观念为先导的。用人类自我的主体尺度来审视战争,应该得出像马克思分析资本运动的结论那样,“在孕育战争的怪胎里成长着的战争主体,同时又是一切战争狂徒和赌棍的掘墓人。”这就是一切共产党人“从事战争的信念”。[(22)]这种信念概括人类战争史的流血经验,从自由与奴役的对立中,既深刻揭示出战争的社会阶级根源,又找到了抑战求和,乃至最后消灭战争的力量和道路。这力量只能是革命民众;这道路,就是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共产党领导下的亿万民众,高擎为自由而战争的义旗,坚守捍卫自由的正义原则,进行伸张正义的人民战争,必将大大加速消灭奴役性战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历史进程。
三、确立现代人的主体尺度,重塑全面自由发展的新人
第一,塑造人民战争主体的基本条件
毛泽东军事自由观的主体尺度,就是主体自我反思的自由意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争得自由权利,使自我处于支配状态的主体地位;二是如何捍卫自由的正义原则,运用个人的自由权利,将社会推进到自由的更高境界,实现主体的应尽义务和历史使命。自由权利原则,是确立战争主体动力的储能和开源机制,也是对主体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的微观尺度,解决依靠力量的量化与人力的对比问题,它构成权利主体重塑的微观基础。高擎捍卫自由的正义原则,是确立战争主体力量的释能和导流机制,也是对主体进行定向和定性分析的宏观尺度,解决战和转化条件和人心的向背问题,它提供义务主体重塑的宏观对策,坚定用自由反对奴役,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的崇高信念。
《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曾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在作七大的结论时,毛泽东说:关于军事路线,“这个问题朱总司令讲得很好。”[(23)]正是在这个报告中,朱德总结了胜利的人民战争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三个条件中,除了以人民为主体之外,还有以正确的政治方针为指导,民主联合政府为基础。因此也可以说,这是塑造人民战争主体的两个基本条件:政府的民主基础,主要是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包括武装自由权;政治方针的正确指导,主要是保证人民战争的政治方向和正义性质。前者是微观利益的驱动机制,后者是宏观方向的调控机制。这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运行思路,同毛泽东军事自由观的主体尺度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权利义务双向运行的现代模式
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过程,是主体意识觉醒并逐渐成熟的必经里程。觉醒的起点是资源的市场配置和个人利益的驱动。逐渐成熟的标志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因此,现代主体尺度是以权利为侧重点的权利义务双向运行模式。从中国特色的战争主体(农民群体)的实际出发,重塑未来战争主体,主要是动员、教育、训练、组织和武装农民群众的问题。这里应有两个主要变化:
一是在权利主体重塑上,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转到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问题。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曾指出:“经济的发展进步到资本主义制度,它便需要提出自由主义,以发展工农士兵群众的个性,增强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打仗能力,以造成资本主义发展之条件。”[(24)]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提高劳动者能力素质的经验。只要我们摆脱市场姓资姓社的怪圈,那么,以市场作为现代主体的动力源,这不仅对我国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市场体制、集约型方式),而且对农村实现两个飞跃(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社会化规模经营的集体经济),都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农民将面对双重压力:平时的市场压力,战时的战场压力。面临两种挑战:在以高科技为背景的市场上参与自由竞争,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场上为自由而战争。只要市场储能、战场释能的双向运行机制一旦建构起来,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再造辉煌。
二是在义务主体重塑上,从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转到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王国而奋斗。前者是毛泽东为党的七大提出的一般纲领中要实现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战争主体在战争年代要履行的义务。后者是马克思建构的共产主义远景目标。他根据《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确立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重塑全面自由发展的新人,是以人民战争主体的阶段性义务和长远性使命为依据的。所谓阶段性义务,就是争取实现暂时和平的自由正义目标。所谓长远性使命,就是争取实现永久和平的自由王国境界。我军在现阶段的两个根本转变,突出高科技背景的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科技密集型的质量效能建设。这既是对人民战争主体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又是重塑义务主体的现代尺度。对于加速兵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现代人民战争史上将发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历史作用。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决定的因素仍是作为战争主体的人。在以现代人为主体的人民战争中,必将再一次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注释:
①⑨⑩(20)(22)《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第982、1038、1069—1070页;第1069—1070页;第二卷,第355页;第476页;第476页。
②《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第136页。
③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7卷,第565页;第5卷,第3页;第23卷,第95页。
④《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1月第一版,第一卷,第46页。
⑤⑥《列宁全集》第二版,第9卷,第187页,第12卷,第105页;第33卷,第107页,第16卷,第113页。
⑦《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一卷,第405页。
⑧《新华文摘》1996年第3期,第125页。
(1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第58页。
(12)(15)(23)《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一版,第106、107、111、74页;第111页;第219页。
(13)参见《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一版,上册第229—230页。
(14)(16)(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773页;第4卷,第158—159页;第2卷,第33页。
(17)《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下卷第489页。
(18)鲁讯诗《自题小象》;《毛泽东年谱》上册第66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19)《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第117页。
(24)《毛泽东军事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1卷,第117页。
标签:人民战争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毛泽东论文; 战争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联合政府论文; 武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