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王琛,蔡新妤,曹静(通讯作者)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王琛,蔡新妤,曹静(通讯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目的: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病人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致残率(16.3%)和病死率(4.7%)均低于对照组(37.2%、20.9%)(P<0.05);观察组病人家属急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病人中,能够缩短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提高病人家属急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脑卒中;应用;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308-02

引言

急性脑卒中属于危重症,此病的致残以及死亡率是比较高的,急性脑卒中的发病比较突然,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患者在发病期间,要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有效的护理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让患者在临床上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护理待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7年3月—2018年3月急性脑卒中病人86例,所有病人均符合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证实;均为首次脑卒中发作;排除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病人及其家属同意加入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入选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64.3岁±2.8岁;发病至呼救时间(28.4min±6.5min);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平均(6.7分±2.1分)。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63.8岁±2.7岁;发病至呼救时间26.9min±7.8min;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1分±1.8分。组间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如下:(1)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以临床诊疗和护理为依据,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急性脑卒中患者到诊后60分钟内急救的临床护理路径表。(2)做好人员培训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单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大家熟悉和掌握实施方法,使病人从病人在急诊开始接诊到送入院的时间都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确定进入临床护理路径的脑卒中急救标准通过护士评估病人基本情况,采集病史,测量生命体征,依据面部表情、上肢肌张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是否为脑卒中患者。(4)实施方法:①接诊:实行先抢救后登记挂号,同时开放绿色通道,分诊护士接诊后立即用平车送入抢救房并通知医生抢救。②迅速病情评估:护士评估病人,采集病史,测量生命体征及对神经系统的观测。③及时组织抢救:医生和护士定位抢救,包括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测、测血糖、抽血、送检查等,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对已完成的打“√”,并在变异分析栏中记录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做相应处理。质控护士评价该表并在当日或次日通过征求患者或家属意见,统计护理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并记录两组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评估两组病人家属的急诊护理满意度:通过本院自制的急诊护理满意度量表判断急诊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病人家属的急诊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两组病人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对比:观察组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人家属的急诊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病人家属急诊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分为98.3分±1.6分,对照组病人家属急诊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分为87.6分±2.5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3.639,P=0.000)。

3.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急诊中常见的一种危及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它属于人类的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有调查显示,在幸存者中大约有70%以上的病人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研究显示,早期有效干预进行脑卒中,能够明显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建立完善的急诊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为改善急性脑卒中预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而急诊护理路径则是由相关部门或急诊医护人员共同制定的医疗护理抢救程序,将其应用于急性脑卒病人中,是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在科学的论证下实施一套快速、连贯、多科合作的标准化救护模式和流程。脑卒中最佳的救治时间一般为发病后6h内,而超早期(3h~6h)溶栓治疗,其临床疗效更佳,预后更好,血肿清除的最佳时间窗为出血后5h~7h。故而缩短救护时间,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在最佳时间窗内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能够改善病人的预后。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病人中,不仅注重救护的时间性、标准化流程,还需注重各科室之间的相互协作,以便在最佳时间窗内进行治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在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经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专科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在进行急诊护理路径时,首先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运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急诊护理路径,同时对相关参与人员进行培训,模拟训练,以规范救治行为。在病人尚未到达急诊时,需做好接诊前准备,相关急救药品、器械,及时到达接诊地点等待病人,病人进入急诊后需开启绿色通道,缩短病人进行急救的时间,在抢救室需迅速进行病情评估,配合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等措施,同时协助医师,携带相关急救用品进行检查,以应对病人病情变化,并联系相关科室专家,通过现场会诊或网络会诊及时做出诊断,并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通过进行上述多方面的护理,缩短病人的救护时,尽量快速地帮助病人进行专科治疗,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故而观察组病人家属急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病人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环节做到无缝衔接,相关部门之间紧密协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遗漏等情况。

总之,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时,将有效的护理模式急诊护理路径应用到临床上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致残以及死亡率,也能满足患者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在发挥先进医疗技术的关键作用同时,以便患者在治疗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减少院内延误,缩短救治时间,为患者赢得了最佳的抢救时间。

【参考文献】

[1]曾萍,贾建平,徐兰,王胜文,吴珍,谢巧,等.临床护理路径在56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28):1175-1177.

[2]李苏静,支勇权,来锦云,郑杜春.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及舒适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03):1141-1143.

[3]李海林,贾晓雁,王晋鹏,等.急诊独立模式溶栓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溶栓时间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9);1180-1183.

论文作者:王琛,蔡新妤,曹静(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0

标签:;  ;  ;  ;  ;  ;  ;  ;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王琛,蔡新妤,曹静(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