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没有了她,中国人也就不称其为中国人;传统文化又是我们的“魂”,没有了她,中华民族也就不再是中华民族。学校是传承文化的圣地,在我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工作实践中,我校把内容与形式结合、教化与践行结合、优秀遗产与本地资源结合,形成了复圣中学“五全”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入根”、“现魂”的教育中茁壮成长。
一、全面的文化认识
信之俞笃、行之俞实。认识的到位,才能带来行动的自觉。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催生了我校坚守信仰的执着和对传统文化的笃信。这种认识,我们称之为:全面的文化认识。
概括地讲,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四重意义:一是让学生“入根”、“现魂”的战略之举;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体现;四是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根本要素。
二、全息的文化理念
我校把“传播儒家文化、弘扬颜渊圣德”作为育人神韵、核心要素,从而形成了学校的“文化主题”和“文化标示系统”,我们称之为:全息的文化理念。
文化主题。其内涵要义为“渊·远”教育。“渊”:一喻光大复圣文化、弘扬颜渊圣德;二喻渊博厚重、基础坚实,用渊博的学识安身处世。“远”:一喻学校目标远大、看齐一流;二喻学生事业久远、躬耕四方,让敦厚的品德选被后人。我校把这些育人神韵升华成“学校精神”,浓缩成一句话表达:“复礼行大道、圣功育真人”。
理念标示系统。其内涵可概括为:一徽(校徽)一歌(校歌)一旗帜(校旗);一训(校训)一风(校风教风学风)一誓词(师生宣誓词);一景(学校发展愿景)一色(办学特色)一目标(学校培养目标)。这一“理念标示系统”,蕴含着复圣中学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沿革,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理念精粹,并外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物质元素,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全域的文化空间
只有建造一个“以文化人”的教育环境,才能产生由“物境”到“意境”的育人效果,让校园的一草一木折射出鸿儒之气、圣贤之光。为此,我校进行了整体规划,从建筑、道路、景点、花木以及师生的活动空间,都以颜回的“人名字号、英明圣德”为元素布局设计、冠名寓意。既展现了一种建筑风格,又表达一种文化内涵,达到了“融文于物,以物感人”的效果。我们称之为:全域的文化空间。
学校标志性建筑设计成“回”字型,主题广场定名为“子渊广场”,校园道路均以“学渊”、“文渊”、“德渊”冠名,点缀在校园内的30多块景石刻写着对颜子圣德的赞评,颇富寓意的校内公园“养正园”建有:颜乐亭、涓滴廊、正己湖、退而省广场。特别是矗立在子渊广场中央的地标性景观“颜子圣像”,更凸显了学校求真明道的追求。站在颜子圣像前,敬仰之意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四、全科的文化课程
1.精选传世内容,传承优秀思想精华、理念精粹。
2.编制主体课程,形成纲举目张的课程结构。
3.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锻炼成长。
五、全位的文化途径
1.建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
指导中心的任务是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类资源,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并设立“学生成长、生涯规划、学业发展、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社会体验、学生互助”等七个导师团。
2.建立传统文化讲师团。
讲师团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教育。团内下设十五个宣讲组,每组承担一门校本课程的研究、编写、宣讲。这支队伍自已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
3.成立“微善社”。
“微善社”是中华希贤基金会设立的促进“中国青少年成长”的项目,其核心理念是“积微善、成大德”。秉持“积善成德”的信条,我校建立了“1个项目、5个板块、20项措施”的道德实践系统,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化的青少年道德成长体系。
4.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读国学经典,就是与先哲对话、与圣贤为友。为此,我校常年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的读书活动。在篇目上,从国学启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入手逐步延伸。在读书方式上,采取有四种办法:每日诵读聆听,体会经典原味;每周道德讲话,浸润经典精髓;每月修德讲堂,感悟经典内涵;每年总结升华,汲取经典营养。
5.组建传统文化社团。
我校建立了课堂与社团、课内与课外“双轨”并进的教育途径。这一途径为:
(1)建立了多个层面的学生社团组织。
(2)建立了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
(3)组织“传统文化”表演,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思想神韵,强化传统美德感召力。
论文作者:李祥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我校论文; 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文化教育论文; 经典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