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关于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需要注意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家出身的毛泽东,革命奋斗几十年,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尤其首先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彻底改变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落后面貌。因此,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倍受人们重视且大加研究,本文仅就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一)国情问题。

在中国这块落后的土地上,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点上,毛泽东在建国前后是有清醒认识的。早在1949年3 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这点上,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在今天,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1〕6月30日,毛泽东又指出:中国“农民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2〕1953年3月,毛泽东进一步论述道:“目前我国的农业,基本上还是使用旧式工具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这和苏联使用机器的集体化的农业,大不相同。因此,我国在目前过渡时期,在农业方面,除国营农场外,还不可能施行统一的有计划的生产,不能对农民施以过多的干涉;还只能用价格政策以及必要和可行的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去指导农业生产,并使之和工业相协调而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之中。超过这种限度的所谓农业‘计划’,所谓农村中的‘任务’,是必然行不通的。而且必然要引起农民的反对,使我党脱离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群众,这是非常危险的。”〔3〕1954 和1955两年间,毛泽东又先后几次说明中国是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要在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多少时间,毛泽东认为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4 〕他又进一步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5〕为此,他不仅要求全国人民艰苦奋斗,而且在若干年后取得了成绩也不要骄傲,“一百年也不要骄傲。永远也不要翘尾巴。”〔6〕但不久以后,即1956 年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出现以后,毛泽东本人就开始骄傲了。他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形势,因而脱离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论断,并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步骤做了一系列规定。关于10年赶上英国,20年赶上美国的论断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当然,这些规定和论断不可能及时实现。

(二)国际经验问题。

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想与苏联的经验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1955年以前,毛泽东是将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主要是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做为成功的样板学习的。建国初期,毛泽东反复提到苏联实现农业社会化和机械化的经验,说明中国要以苏联为榜样。 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详细说明了苏联农业合作化、机械化的经验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在谈到苏联的经验时,毛泽东首先说明: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经验,鼓舞着我国人民,它使得我国人民对于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接着,毛泽东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苏联经验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同时严厉批评了国内忽视苏联经验的几种倾向,主要是忽视了“我国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应当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步骤相适应的方针。而这种方针,曾经在苏联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在文中号召人们认真学习苏联有计划地领导和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方法;学习苏联组织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农业”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方法。毛泽东写道:苏联的经验“已经提供给我们了,我们的有些同志却没有注意。他们老是站在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上替较少的人打主意,而没有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替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打主意。”〔7〕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开始批评苏联的农业政策,认为中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应当吸取苏联的教训。1956年4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首先批评了苏联和东欧国家忽视农业的错误,说“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8〕1959年, 毛泽东批评斯大林的农业政策,认为斯大林没能解决好农业积累问题,“从建国到1953为止的30年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说“斯大林搞了一个集体化,搞了一个机械化,但是,他死那一年的产量和沙皇时代一样。”〔9〕1966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封信中进一步说明:“苏联的农业政策,历来就有错误,竭泽而渔,脱离群众,以致造成现在的困境,主要是长期陷在单纯再生产的坑内,一遇荒年,连单纯再生产也保不住。我们也有过几年竭泽而渔(高征购)和很多地区荒年保不住单纯再生产的经验,总应引以为戒吧。”他还说:“苏联的农业不是基本上机械化了吗?是何原因至今陷于困境呢?此事很值得想一想。”〔10〕应当看到,毛泽东虽然批评了苏联的农业政策,但他关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思想仍没有摆脱苏联的模式。对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毛泽东并不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采纳。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毛泽东曾经在一个短时期内注意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1955年,毛泽东针对一种情况说明,“在合作化以前,全国很多地方存在着劳动力过剩问题。”但是,“在合作化以后,许多合作社感到劳动力不足了,有必要发动过去不参加田间劳动的广大的妇女群众到劳动战线上去。”为什么呢?毛泽东认为,主要是因为合作化以后,“生产的规模大了,经营的部门多了,劳动的范围向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扩张了,工作做得精致了,劳动力就会感到不足。”他甚至认为,即使在“农业机械化以后也将是这样。”〔11〕与此同时,他又针对另一种情况,即合作化以后劳动力剩余问题做了说明,说“过去三个人做的工作,合作化以后两个人做就行了,表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多余的劳动力向那里找出路呢?毛泽东认为,主要地应当是在农村。”他指出:“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机械化以后怎么办?毛泽东也做了说明,指出:“机械化以后,劳动力更会大量节省,是不是有出路呢?根据一些机耕农场的经验仍然是有出路的,因为生产的范围大了,部门多了,工作细了,这就不怕有力无处使。”〔12〕应当说,毛泽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说明,对机械化以后的情况也做了初步预计。当然,他没能预计到实行机械化以后的复杂情况,并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机械化实行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但是,毛泽东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论述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在今天许多地方已经实行机械化的条件下,应当在毛泽东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出适合今天中国情况的正确方案。

(四)多种经营问题。

毛泽东关于农业的概念不仅仅是种植业,而是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在内的大农业的概念。因此,他所说的农业现代化,是包括以上各业的现代化。除粮食等种植业外,他尤其着重强调以猪为代表的畜牧业和林业,并说明了农、林、牧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我认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成了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的互相依赖的道理。”“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号召人们借鉴美国和苏联的经验,指出:美国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苏联现在也开始大办畜牧业,因此,“我国也一定要走这条路线,因为这是证实了确有成效的科学经验。”〔13〕

注释: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430—1431、1477页。

〔3〕〔4〕〔5〕〔6〕〔7〕〔8〕〔11〕〔1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131、139、131、181—183、268—269、252、253、471—472页。

〔9〕《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61页。

〔10〕〔13〕《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858、246—247页。

标签:;  ;  ;  

毛泽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