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_课件论文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_课件论文

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课教学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也成为广大教育教学研究者和教师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由政治课教学的现状所决定

近几年来、政治课教学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值得推广的经验。比如,“主体参与式”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等。但从总体上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运用。教学方式单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枯燥乏味等陈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已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妨碍了政治课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政治课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已成为广大中学政治教师的重要课题。

2.由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所决定

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主要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特点就是采用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和声音来展示现实世界难以实现或表现不清楚的内容。其作用主要是用来配合教师的一些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和动态演变过程,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政治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它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首先要关注的是我们是否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即课件的教学价值。

课件的教学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选择上。(1)表现在教学目标上,主要是明确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一课,我首先播放《台湾问题备忘录》,这是李登辉在1999年7月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发表关于“两国论”谈话后,遭到了我国政府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的视频。接着我展示了三幅李登辉在桃园县大溪参加一项地方活动时,突然遭当地愤怒民众泼洒红墨水,显得十分狼狈与尴尬的图片,说明李登辉的“两国论”遭到了全国民众的反对(台湾民众也反对)。最后,我采用了我人民解放军1995、1996年军事演习录像,说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独势力,捍卫祖国统一,台独阴谋是不能得逞的。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台独阴谋难以得逞、台湾必将早日回归祖国这一重点和难点了。(2)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是选取那些理论性强,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第二是选取教学目标高、教材内容少而现实材料多的内容。如上文提到的《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和第三册的《依法保护环境》、第五册的《和平与发展》等等。

2.直观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录像)、动画、照片(图片)和声音,将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抽象内容)向学生展示,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无论选择何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一方面要考虑其能否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思维接受能力,要选择那些直观的、形象的,能让学生看得懂、说得出,看了之后有感好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材料,而不能选择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素材。

3.时效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为一门以德育教育为主的社会学科,其理论性和时效性是比较强的,但不论多深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现实的依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选择的音像、图片等素材要注意两个因素:第一是学生有所见、有所闻的现实的真实典型材料,要避免人为的编造材料。所以,本人认为,如有真实图片,应尽量少使用漫画。第二要注意素材的时效性。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正所谓“年年新教材,人人新教师”,因此,在教学中,选择的材料应该是最近的、最新的,而不是三、四年前,更不是五、六年以前的。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要处理好的问题

1.板书要不要的问题

针对一些多媒体课没有保留板书的问题,近年来,一些人士指出,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必须保留板书,对此,我不敢苟同。要不要板书,不是绝对的。它是由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双重因素决定的。像数学、自然的定理、性质和公式等当然是非保留不可的;而像一个好的复习课之类的课件,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操作,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也就不太需要保留板书了。而对于我们政治课,关键要看课型特点。如果是以落实知识目标为主的,就应该保留板书;如果是以行为目标为主,教师在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后,应该出示结论的板书,并不一定将板书保留到底。不过,在课文小结时,应该出示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知识。

2.整堂课与使用片段的问题

有人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了解决某一重点和难点而制作的,因此不需要在整堂课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只需使用某一片段就可以了。是的,信息技术一般是定位在辅助上,但在教学中是由电脑、课件、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必须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至于是使用片段还是整堂课使用,取决于课件能否很好的完成所有的课堂教学任务。如果课件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又为什么要用常规手段呢。另外,同一节课如果媒体的使用过于繁多,转换过于频繁,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反之,如理、化、生的实验演示课、实验课和劳动技术课,是必须进行实物操作或学生亲自操作的,使用片段效果会更好些。

3.大量使用和适度使用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效果明显,其使用频率也大大提高。公开课、优质课、说课和平时上课都追求多媒体。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请别人做,大有一哄而上的趋势,这并不符合实际。首先,硬件设施不具备。在目前条件下,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多的也只有两个或三个(极少数),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全校几十个班级都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于多媒体。在一个学期中,肯定没有必要所有课都使用信息技术。像我们一些政治多媒体课件,只是使用计算机代替黑板板书,用电脑视频代替录像,那就完全可以用简单的幻灯、投影机、录像机和黑板代替而并非要用课件不可。曾经有一位教师,不管是否需要,所有的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上,结果因学生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等原因,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再说,作为课件,需要教师花费很大工夫进行制作,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有一位老师,为了一节公开课制作一个课件,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效果当然不错。而我们平时用的课件,不用说三个月,三五个晚上总要吧。教师的工作如此繁重,如果为了一节课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其他课肯定要打折扣的,这对学校、学生都不是好事。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提倡使用,但要注意适度而不能过度。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技术,我们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必须懂得其基本原理,并学会制作(简单的制作)和运用,否则再好的技术也难以体现其优势。

4.拿来和制作的问题

许多人一想到上多媒体课,就要自己制作课件,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前面已论述)。其实,要想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必忙着去制作课件,先考虑怎样把别人的课件用好,实在没有现成的可用,那才自己做。现在网上资源很多,特别是中国中小学教学资源网(www.k12.com.cn和CAI爱好者)里有很多现成的课件可供大家下载使用(不过政治课不多),这就是资源共享——互联网的好处。但是,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根据教学思路、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俗语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思路,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也有差别,因此,在使用别人的课件时,首先要弄懂制作者的思路,搞清楚每一素材的作用。其次,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当然,自己如果有好的课件,也可以上传网上,供大家共享。

标签:;  ;  ;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_课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