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体育发展及其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前景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九归一。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今年4月, 笔者访问澳门,与澳门体育总署、澳门理工学院体育暨运动学校等单位的有关人士座谈,了解到澳门体育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结合文献调查,对澳门体育的发展特点作初步分析探讨,旨在为关心澳门体育发展的人士提供咨询参考。
早期,澳门只有斗蟋蟀之类的小型民间文化活动,几无体育可言。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开始觊觎和逐步侵占澳门,随之把西方体育活动带到当地。在葡萄牙人统治的400多年里, 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原因,体育在澳门得不到重视,活动很少。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曲棍球、拳击、游泳、足球、网球、台球、乒乓球、自行车和飞碟、射击等在澳门发展起来,一些项目能够举办锦标赛并拥有许多观众。1941年圣诞节,日军侵占澳门,澳门体育发展停滞。二战后虽有恢复,但发展乏力。直到80年代末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生活需要的推动下,当局开始注重体育的发展,近10年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人们常把港澳并列,无意中也把两者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列。实际上,澳门面积为23平方公里,为香港面积1075平方公里的2%; 澳门43万人口为香港人口的7%。在对体育发展的投入方面, 两地也有较大差异。加深对澳门经济和社会、自然环境的了解,有利于得出对澳门体育发展的正确认识。澳门体育的整体实力不如香港,与内地的整体体育水平、特别是竞技水平相比也相差较大。但澳门体育工作者在“弹丸之地”努力创业、发奋工作,其成绩是非常突出的。
1 澳门的体育政策、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1.1 注重实用、操作性强的体育法规、政策
澳门体育法规规定了澳门体育发展与管理的主要框架,由总督依法以命令形式颁布,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在澳门体育发展中起着宏观调控作用。澳门现行主要体育法规有:《澳门体育活动法规》、《体育委员会》、《体育发展基金》、《澳门体育总署架构》、《给予体育社团组织财政补助规章》、《运动员体能适应检查规章》、《本地区正式代表团采用之制服和运动装备款式及使用规则》、《拨给澳门体育总署之体育设施之使用规章》等。《澳门体育活动法规》规定澳门的体育基本政策是:行政当局关注体育运动的发展,并且在施政方针中列为优先处理之事项;促进体育运动、尤其是注重休闲体育的发展,确保所有居民有合适的途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以促进个人的整体发展;为参加国际比赛提供资源,培训运动员,使之为澳门争光。澳门体育法规的条款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很强。如明确规定了体育总会(相当于内地的单项协会)、体育会(相当于内地的俱乐部)的建立程序和申报办法,附之以规范的申报表格,有利申报者使用;又如,法规明确规定了澳门运动员参加重要国际赛事时的制服、运动服颜色、款式,甚至规定了领带上要印有中葡文的“澳门”、“MACAU”,并分别附之以黄色、 绿色等,细致而具体,其最大的优点是节约、得体,容易辨认,有利宣传,且便于制做。
1.2 分工与合作相结合,适应澳门体育发展的管理体制
澳门回归前,诸权统辖于总督;总督之下各部门各司其职。从澳门历史发展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参见图1)可以看出, 澳门体育管理部门分工与合作的基本状况。在澳门影响最大的专职性体育管理机构是澳门体育总署。澳门体育总署“为一享有行政自治权之公共机关,且等同于司级”,其主要职责、权限是指导和协调澳门体育发展,制订体育发展计划;对体育总会行使法规赋予之职权;确定拨付体育经费,规划建设体育设施,推动体育对外交流等。澳门人一般认为总署不分管大众体育,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体育总署职责中虽未明确规定负责大众体育的发展,但其下辖的体育总会、体育会的工作中包含有许多大众体育活动内容。澳门体育部署现任署长是萧威利先生,副署长为黄有力先生。总署下设体育发展处、体育设备处、行政暨财政处、体育医学中心,编制61人。
图1 澳门体育管理体制示意图
在澳门影响较大的体育组织机构还有澳门奥林匹克委员会和45个体育总会(参见表1)等,这些组织机构是发展澳门体育的中坚力量。
2 澳门的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及其特点
2.1 融合中西体育文化的大众体育
澳门人均生产总值18000美元, 这为澳门大众体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澳门面积小、人口多,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86万人,位列世界前茅。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求强心健身,成为澳门人生活的强烈希望和需要,这也是澳门当局与民众在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更关注大众体育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澳门休闲体育非常活跃得益于众多且组织得法的体育会(俱乐部)。根据澳门法规规定,在澳门,3个人以上自愿结合即可组成一个体育会,现全澳门共有500多个体育会,体育总署喜称这抑或是“澳门创造了一项记录,每平方公里拥有23个体育会”。这些体育会分属45个项目,既有西洋剑、桥牌、网球、曲棍球等西方现代体育项目,又有武术、中国象棋、舞狮、围棋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太极拳、气功、木兰拳、郊野散步等项目尤受欢迎。绿荫之中常可见到人们练拳健身的身影,千人太极拳表演气势恢宏壮观。葡萄牙统治400多年后,澳门人依然体现出浓厚的中华文化传统。
表1 澳门主要体育组织机构一览表
1 澳门体育部署
25 澳门中国象棋总会
2 澳门奥林匹克委员会 26 澳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
3 澳门武术总会
27 澳门射箭协会
4 澳门田径总会
28 澳门保龄球总会
5 澳门羽毛球总会 29 澳门舞蹈协会
6 澳门业余篮球总会
30 澳门举重总会
7 澳门桥牌总会
31 澳门铁人赛总会
8 澳门独木舟总会 32 澳门拳击总会
9 澳门健美会 33 澳门桌球总会
10 澳门单车总会 34 澳门剑道会
11 澳门足球总会 35 澳门专上学生体育联会
12 澳门曲棍球总会36 澳门海上游乐会
13 澳门柔道总会 37 澳门围棋会
14 澳门空手道总会38 澳门手球总会
15 澳门特殊奥运会39 澳门聋人体育会
16 澳门雪屐总会 40 澳门合气道会
17 澳门乒乓球总会41 澳门榄球会
18 澳门壁球总会 42 澳门风帆会
19 澳门网球总会 43 澳门小型足球总会
20 澳门射击总会 44 澳门模型会
21 澳门游泳总会 45 澳门遥控模型会
22 澳门业余排球总会 46 澳门门球总会
23 澳门汽车会47 澳门西洋剑总会
24 澳门国际象棋会48 澳门理工学院体育暨运动学校
澳门是个城市化的地区,社区体育是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政厅和海岛市政厅的领导下,社区成立了社区中心康体部。康体部订有详细的工作计划,经常举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比赛或培训班,向居民提供活动场地、器材、深受居民欢迎。
注重伤残人体育是澳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澳门有伤残人2 万多人,有3 个伤残人体育组织:澳门特殊奥运会——以为弱智人服务为主;澳门聋人体育协会——以为失聪者服务为主;澳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以为肢体残疾人服务为主。这些组织都为伤残人做了大量辛勤工作,每星期按计划组织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2.2 竞技体育初露头角
澳门体育界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内地加强合作,竞技体育的一些项目取得了良好成绩。如澳门运动员李菲获南拳世界冠军、黄光临获枪术世界冠军,剑术、太极拳、长拳等项目获1个世界亚军、3个世界季军;空手道、独木舟、刀术、武术三项全能、雪曲棍球、乒乓球、排球等项目也先后在亚运会等国际比赛中获前3名的优良成绩。 随着澳门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竞技体育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社会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伴随东亚运动会将在澳门举行,政府与民众对体育的认识将进一步加深,澳门的竞技体育将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澳门访问期间,有当地人士称澳门“无竞技体育”一词,诸体育法规中确无“竞技体育”之说。笔者仅在总署编印的个别文件发现总署负责竞技体育发展的说明。澳门运动员参加世界锦标赛、亚运会比赛等,应属竞技体育或称精英体育范畴。“无竞技体育”之说反映了澳门人乃至澳门体育界对竞技体育在思想意识上的淡化,再加上地小人少,高水平运动技术人才短缺,后备力量不足,造成澳门竞技体育相对发展较慢,竞技体育的发展、地位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地位不相适应的现实。
总体观察,澳门大众体育发展良好,竞技体育涉及项目多、面广,如适当缩小战线,突出重点,结合当地实际搞好项目布局,适当集中人力、物力,侧重争取在三、五个项目上实现重点突破,未来可望在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乃至亚运会、奥运会上创造更好成绩,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和扩大。
3 澳门的体育教育、科研和对外交往及其特点
澳门的体育教育、体育科研发展均相对薄弱。
澳门现有6所大学,120多所中小学。学校分官立和私立,以民间团体和个人办教育为主。由于澳门不把体育作为升学必考内容,随之带来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师资力量薄弱,运动场地器材短缺等问题, “重智轻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澳门学生年人均体育经费约20葡币,与澳门人均收入水平极不相称。由于地域狭小,学生人均体育场地仅0.85m[2],远低于香港的3.12m[2]、 台湾的3.46m[2]和广东的4.68m[2]。一些学校只有到离校较远的其他单位借场地上体育课, 有的只好让学生在校内楼道里上体育课。由于经费不足,私立校班人均达55至60人,体育技术教学难以保证,多形成放羊式活动。近年来,主管学校体育的教育暨青年司已注意到学校体育发展的滞后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体育优秀后备人才选拔的不利影响,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如1995年首先在官校实施体育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私校也加强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对学生的考评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澳门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
澳门体育科研的骨干力量是澳门理工学院体育暨运动学校和澳门体育总署所属体育医学中心。体育暨运动学校1993年开办,相当于内地大学的一个系,属高等教育。澳门地区的不少体育人才都是该校培养出来的,随着建校时间的增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该校的影响越来越大。该校既对学生进行教学,也积极开展体育科研,师生撰写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体育医学中心是体育总署的1个处级单位, 主要从事针对运动员的医学检查、治疗、评估和训练监控等,也开展服务于大众的医学咨询与治疗。澳门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人才较缺乏,从内地延揽到澳门工作的一些体育科教专家对澳门体育科教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澳门的体育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交往的主要对象是葡萄牙和内地。为提高澳门体育水平,澳门体育界与葡萄牙体育总署签订协议,延揽人才,委托培训。近年澳门体育部与内地体育界的交往日增,1995年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访问澳门;广东省体委、广州体院等以地利、语言之便,在体育技术、人才交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受到澳门体育界的欢迎。澳门体育界有着悠久的爱国传统,对内地体育发展也提供许多帮助。1997年澳门民众企盼已久的澳门运动场建成,盛大庆典即将举行之时,邓小平同志去世,澳门体育界决然推迟庆典活动,与全国人民一起悼念邓小平,充分体现出澳门与内地人民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澳门与国际体育界也有着广泛交往,已加入乒乓球、篮球、排球、武术、田径、游泳等60多个国际和亚洲体育组织。澳门于1989年12月加入亚奥理事会,在亚洲体育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澳门的体育经费与体育场地
由于体育体制的决定,澳门体育经费的来源有多种渠道。澳门体育总署的收入主要是3项:行政当局投资与发展开支计划、 澳门体育发展基金、澳门体育总署自身收入。从表2可以看出, 澳门体育经费近年整体上呈增加态势,体育总署的经费1993年至1997年是1988年至1992年的2.69倍,经费的大幅增加,特别是行政投资的增加,体现了当局对体育的重视,这也是近年澳门体育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2 1987~1997年澳门体育总署经费预算表 单位:元(葡币)
年代金额年代金额
1987 20951787 1993 146171237
1988 28179304 1994 161671203
1989 40647204 1995 195968181
1990 50504286 1996 103510780
1991 48490036 1997 113228055
1992 65065550 合计 973387623
澳门体育发展基金于1994年开始设立,是体育总署经费的一项较稳定的来源。此基金以总督立法的形式确立,操作较规范。基金主要来源于捐赠、利息、体育入场券、体育场地出租、政府预算、信贷等。1994年~1997年即收入1.47亿元葡币,收入由以总署署长为首的行政管理委员会支配,为增强体育总署对澳门体育的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澳门的土地比香港更紧张,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重视和体育界的努力,体育场地不断增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990年的0.27m[2]增至目前的0.63m[2],对澳门来说,这是个可喜的成绩。须知,一些场地是填海建成的。在各类场地中,属体育总署和政府管理使用的占50%,学校体育场地占36%,私人和酒店等占14%。1997年建成的澳门运动场是澳门体育的标志性建筑,该运动场有1.5万个座位(可扩充至2万座),面积达40000m[2], 为澳门市民从事体育活动和承办大型运动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5 回归祖国后的澳门体育发展
一国两制,澳人治澳,50年不变,国家大政方针也必将在体育领域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在体育政策、体制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体育政策,民间体育团体可依法继续存在和发展(第127条)。
在体育经费方面,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根据需要和可能改善原在澳门实行的对体育民间组织的资助政策(第132条)。
在组织关系方面,基本法规定:澳门的体育民间团体同全国其他地区相应的团体以互不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原则为基础(第 133条)。
在对外交往方面,基本法明确:澳门特区的体育民间团体可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国际有关团体发展关系,该体育团体和组织可根据需要冠用“中国澳门”名义参与有关活动(第134条); 澳门特区可在体育领域以“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
基本法给澳门体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目前,澳门体育总署的官员已基本实现本地化,与内地体育界的联系与交往不断加强。2005年将在澳门举行东亚运动会,预计有3000名运动员参加8 ~12个项目的比赛,这项工作必将大大推动澳门体育管理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可以预计,回归祖国后的澳门体育将会得到更快、更全面的发展,澳门的体育前景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