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常见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以语言替代音乐的语言型,单一音乐欣赏的只听型,过多地灌输许专业知识的学院型等,已不能适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突破传统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建立创新教学模式。作为现代社会的音乐教师,特别要重视教育观念和新教学模式的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很多,笔者和大家一起讨论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它们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主体型,运用现代媒体的媒体型,以活动激发兴趣的活动型等。
关键词: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
情感对于一个健康人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的,持续发展的社会的作用,越来越被公众所认识。而音乐,是最能够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和增加丰富的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于人的作用,不象语言和文学,要通过词句和篇章,要通过概念和逻辑,音乐是“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对于人的情感、气质、修养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上个世纪之初伟大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就曾说过:“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以及发展想象力,陶冶情操,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传统的教学模式。
语言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以此来让学生听懂欣赏的音乐。笔者以为这种课型不符合音乐自身的特点。尽管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它是流动的音响中,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看不见,尽管有人用色彩来引发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也是非语义的(不是一种确定性的语言)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只听型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非专业音乐的音乐教育,这种普通中小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的基本能力和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综合教学的能力。一般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都是由多项教学内容构成的和侧重一个方面的综合课。我们学生们经常说的“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实践证明,那种“一听到底”,“一唱到底”,“一舞到底”各种单一内容、形式的其他音乐课型也是不好的教学模式。
学院型
既把大专院校老师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中小学课堂的模式。教师常常以自己在大学读书时的感受,并以大学教师教学的模式照搬行之。过多地灌输许多音乐的专业知识。
比如有些首先教师强调了训练耳朵听力的重要性,整堂课就是听写音程的为主的练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映被动。当我问及为什么这样上课?理由是:“大学里老师就是这样给我们上课的。”教师表达了一个非常好的愿望:“把学生的耳朵训练好,为学习音乐欣赏打好基础。”显然,这些教师把专业音乐训练中“视唱练耳”的依样照搬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来,显然是行不通的。要不要训练耳朵,提高听觉能力,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要以少年儿童主动参与的形式,而不是专业的“视唱练耳”。那种把唱歌,器乐,舞蹈等上成专业的音乐课,又按照专业音乐院校分成“乐理课”、“视唱练耳课”、“合唱课”、“音乐欣赏课”等等,是不符合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原则,也不符合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原则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主体型
主体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若忽视了这个关系的重要性,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尽管优美的语言也具有音乐性,但是语言仍不能替代音乐。因此,语言型的课型不宜;单一的音乐欣赏教学不符合我们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对象;综合性课型才是符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课型,但是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为前提。
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有时,教师一味的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而忽略培养学生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媒体型
媒体型就是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现代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了衡量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老师可以广泛使用多媒体手段如:电脑、CD、VCD、投影仪、网络等。教师不光要了解、熟悉网络信息音乐教学环境,还要创造性的开发运用网络信息音乐教学环境。
活动型
活动型就是以各种丰富的活动激发兴趣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是评价一堂音乐欣赏课的标准之一 。以各种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在参与是一条有效途径。有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同学们都爱听故事,初高中生也不例外,针对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之前讲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的故事,听完故事,一下子就有了想听这首曲子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们听这首曲子,一定是“两只耳朵竖起来”。
〈二〉听音乐取名法: 同学们都有表现欲,初高中生也同样有。于是我们可以给你听到的乐曲起名字的方法来吸引他听音乐,如欣赏《玩具交响曲》时,边听边提示他们,听到了些什么声音?(鸟叫、水响)是现实生活中的鸟叫、水响吗?(不是,是什么东西模仿出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可以模仿发出这些声音呢?(公仔、玩具)......由此一步步引导他们达到教师吸引他们听音乐的目的。
〈三〉谈天说地聊天法:初高中生的知识面比小学生宽了很多,对生活对社会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的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他们的经历体验无法感受到的东西,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可以讲一些教师亲身经历的对音乐的一些感受,看一些演出的感想,这种体验的分享,同样会感染学生,并更加关注于你介绍给他的音乐。
〈四〉畅所欲言讨论式: 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是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而教师则是为这两者服务和联系而存在的。因此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五〉增强好奇对比法: 中学生对港台流行歌曲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怎样吸引他们对老师介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比如讲“中国民歌”,这些民歌由通俗歌手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特别喜欢,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听听,然后老师再把原汁原味的没有被改编过的原唱放出来让学生对比,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基础上来介绍中国民歌的知识,就可以达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了解音乐的目的。
总之:无论什么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教学效果才最好。当学生参与了音乐欣赏教学,体验了音乐审美活动必然产生的赏心悦耳的愉悦心理效应,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欣赏。
论文作者:李国靖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音乐欣赏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教师论文; 语言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