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4)06-0085-04
一、关于经济周期的一般认识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相近的时间长度反复出现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收缩、萧条、扩张。繁荣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达到高峰的状态,收缩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从高峰转向持续下降到最低点的阶段,萧条是指国民经济活动降到最低点的状态,扩张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从萧条转向不断上升达到高峰的阶段。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上的从繁荣到繁荣,或从萧条到萧条的扩张与收缩过程的交替变化即定义为经济周期。
根据周期的不同性质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周期:将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古典周期,而将国民经济活动的相对水平,即增长率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现代经济周期,或增长的经济周期。
引起经济活动总水平波动的因素很多,例如人口、就业、资源开发、技术产业进步、设备更新、与国际经济联系模式的改变、经济体制的变革等。由于以上因素发生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因此由这些因素引起的经济周期持续时间也不同。例如康得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朱格拉周期(9-10年)、基钦周期(3-4年)等。
从经济运行角度看,供求总量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周期运动。供求总量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虽然经济增长波动的幅度有大小的区别,波动的时间有长短的区别,但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二、我国现代经济周期的统计指标及统计检验
本文采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情况。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绝对水平更能直接、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是认识和评价宏观经济形势的根据。第二,现代经济波动大多数年份都为增长型波动,出现绝对水平下降的年份极少。因此,根据经济增长率指标能较好地研究经济周期的波动规律。例如,建国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只有6年,1976年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绝对水平下降。
利用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的环比指数,分析增长的经济周期特征,并非仅仅依据指数的上升或下降,而要结合经济运行的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我国经济运行主导因素来看,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环比指数来研究建国以来的增长经济周期,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经济周期,这是国内外公认的,我国经济中是否存在经济周期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从图1可知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多次起伏波动,其中改革开放以前比较剧烈,改革开放以来则趋于平稳,那么这种波动是否具有周期性呢?下面就用定量方法对经济周期的存在性加以分析。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先对原始数据作一些简单处理,即将经济增长率原始数列进行移动跨度为3年的一次移动平均,目的是消除短期随机波动(3年以内)。下面采用两种方法对经过移动平均的数列进行统计检验。
图1 1953~2003年我国GDP年增长率[1]
(一)转折点检验
数列的转折点指上升转为下降的点(峰值点)和下降转为上升的点(谷值点)。数列的转折点数多表明数列只有随机变动,转折点数少表明数列存在有规律的变动,即可能存在周期性波动。判断数列转折点数多少的标准是转折点数的标准化值。
设n=数列项数,p=转折点数,则随机数列转折点数的数学期望(μ[,p])和标准差(σ[,p])分别为:μ[,p]=2(n-2)/3,σ[,p]=转折点数p的标准化值z为:z=(p-μ[,p])/σ[,p]
检验的基本步骤是:1.假设数列是随机的;2.取统计显著水平为5%,则正态分布的临界值为 1.96。如果|z|>1.96,则拒绝接受数列的随机性假设,可认为数列存在有规律的变动,如果|z|≤1.96,则接受数列的随机性假设;3.计算z值。
对于经过移动平均处理的经济增长率数列(1954-2002年),有如下的计算结果:
n=51,p=14,μ[,p]=32.7,σ[,p]=2.957,z=-6.32
由此可知,z的绝对值远大于1.96,表明经济增长率缺乏随机性,可能存在周期波动,应该指出的是,转折点数检验法只能检验数列的随机性,但不能确定数列的变动规律。
下面用自相关系数对经济增长率数列做进一步检验。
(二)自相关系数检验
构成时间序列的每个序列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称为自相关,自相关程度由自相关系数r[,k]表示时间序列中相隔k期的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程度。用Eviews3.1数据分析软件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
检验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计算经济增长率数列滞后1-12期的自相关系数r[,k](k=1,…,12);然后,用下式求出每个自相关系数的标准差(s[,k]):S[,k]=(1-r[2][,k])/(n-k-2)[1/2];最后,检验r[,k]的绝对值是否大于1.96s[,k],以判断是否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1列出了各滞后期的自相关系数及其标准差,由表2(见下页)可知经济增长率数列与其滞后一期、二期和四期相关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率峰或谷每隔4或5重现,也就是说它的周期长度大多为4年和5年(由于已经做了3年移动平均)。
表1 自相关系数及其标准差
r[,k] s[,k] 1.96s[,k]
0.648 0.1189480.233139
0.017 0.1580880.309853
-0.426 0.1449470.284096
-0.344 0.1523210.298549
-0.012 0.1643850.322195
0.229 0.1623160.318139
0.195 0.1657860.324941
0.003 0.1714980.336136
-0.137 0.17246 0.338022
-0.140 0.1750610.343119
-0.040 0.1794690.351759
0.068 0.1821520.357017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增长率确实存在周期性波动,并且其周期长度主要集中在4-5年。
三、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及其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波动,其中改革开放以前比较剧烈,改革开放以来则趋于平稳。从1953-2003年,根据从谷到谷的方法可将我国GDP增长率划分为9个周期(见表2)。
表2 1953-2001年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及其特征
周期起止年份 时间长度(年) 平均增长率(%) 波动幅度(%) 变异系数(%) 最高增长率(%) 最低增长率(%)
1953-1957 5 9.4 10.5 59.3
15.6 5.1
1958-1961 4 0.6 48.6 3391.2 21.3 -27.3
1962-1968 7 5.2 22.4 194.9 18.3 -5.7
1969-1972 4 11.8 15.6
64.1 19.4 3.8
1973-1976 4 4.3 10.3 112.8
8.7 -1.6
1977-1981 5 8.01 6.529.0 11.7 5.2
1982-1986 5 11.5 6.424.2 15.2 8.8
1987-1990 4 7.7 7.856.2 11.6 3.8
1991-2001 11 9.87 7.123.8 14.2 7.1
表2说明,1953-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一共经历了9个波动过程,分别为1953-1957年、1958-1961年、1962-1968年、1969-1972年、197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1年(2002年开始为新一轮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主要存在如下几个特点:
(一)周期长度不规则,发生频率高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9次周期波动,周期波动的长度参差不齐,长短不一,长的达9年,短的只有4年,差别很大,不太规则,周期平均长度为5.2年,标准差为1.7年。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发生的频率较高;另一方面,它的平均长度约为5年,既不同于一般国家所出现的9-10年朱格拉中周期,也不同于平均40个月的基钦周期。
(二)波动幅度较大,不同阶段经济波动状态有所差异,经济周期呈收缩趋势
在9次周期波动中,振幅最大的达到48.6%,最低的也有6.4%,平均振幅为15.0%,离差为13.7%。另外从各周期经济增长率的变异系数来看,改革开放前明显偏大,尤其是第二个周期,由于种种原因其变异系数高达3391.2%,这表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极不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未出现过负增长现象,周期的经济增长率的变异系数明显变小,这表明由于市场机制的导入和宏观调控的改善,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程度大大降低,除了波动幅度在减少外,周期的长度在拉长,也就是说呈现一种收敛的趋势。尤其是第9个周期,长达11年,其中扩张期2年,收缩期高达9年,经济波动逐渐由剧烈转向平稳。
(三)基本上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的封闭性波动
前8个周期几乎不受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如1974-1975年、1980-1982年两次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很多国家的经济呈负增长,而我国同期并未出现经济增长率的明显降低,1975年甚至还呈现出高潮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由于1990年前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较低,基本上是封闭的,二是由于我国在资源和市场方面拥有较高的自给率。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冲击就很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经济的动荡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四)经济体制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情况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曲线表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很大,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长表现出很高的速度,但从较长时间看,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并不高,而且几次出现经济总量绝对减少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计划难以正确反映供求总量运动的内在规律,社会总供求运动受人们主观意志的不当影响过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周期的时间延长,平均增长水平则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向市场化,国民经济开始在市场的基础上运行,政府对需求的决定作用被市场所取代,政府可以及时根据市场反映的供求关系情况对需求进行调控。如1993年下半年,面对经济过快增长以及严重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过热”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1996年底,成功实现“软着陆”,经济增长率回落到一个适度的区间。1998年,面对经济增长下滑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实行积极伪财政政策,以“适当的货币政策”代替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9年初又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都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四、我国经济周期未来走势展望
2003年我国经济承受住了伊拉克战争、非典型性肺炎两大冲击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经济运行轨迹已经平稳进入新一轮景气循环的扩张期。2003年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开局之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发布和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的步伐,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4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展望我国经济周期未来的走势,我们认为将发生以下变化:
第一、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
第二、中国经济周期仍以增长型周期为主,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实际经济增长率难以越过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超常增长,而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
第三、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周期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整体稳定性的增强,抗御外在干扰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第四、为了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政府的宏观调控仍会以微调为主,调控手段将多样化,调控重点逐渐从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