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中的社会公平与人——评《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中国论文,社会公平论文,经济分析论文,公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评
公平与效率问题,在理论上是“经济学中最错综复杂的问题”,实践中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普遍困惑,它不仅困扰着发达国家,还困扰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并不重视这个矛盾,认为只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上拉大距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日趋激化。今天中国的严峻现实已经到了逼迫我们对此问题重新审视和认真探讨的时候了。
曾昭宁同志用了最大的决心和毅力来啃这颗“酸果”,他撰写了《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抉择》一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20多万字的专著,具有不少创新见解:
一、作者通过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做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认为对公平与效率的分析也就不能局限于收入分配领域,而是把它拓展到我国发展与改革的全过程,继而从经济领域推广到社会、教育等相关领域,属于“超经济学”研究。作者首先介绍公平与效率的几种典型观点,然后评介建立在各种观点基础上的不同发展战略,在占有丰富的历史事实、翔实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并从我国发展与改革的结合上,探讨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点。这样,对公平与效率的分析就不是平面、单层的,而是立体交叉、多维空间的综合研究。对诸如:我国是怎样由公平优先战略转为效率优先战略?实绩如何?西方“先增长后分配”战略对中国有多大的适用性?当前分配不公、社会腐败和高通胀的成因等,我们不难从该书的慎密和有力的比较分析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二、作者探讨了社会公平观。他认为,不同发展战略的目标导向以及背后的不同价值取向,形成以效率优先、公平优先等不同导向的目标偏斜。因此,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这是战略目标取向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有鉴于世界各国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在经济发展的定向上应该确立公平与效率双重目标,它存在于经济发展中的任一时点上,并不存在孰先孰后的序列问题。作者特别指出,社会公平的经济含义,不仅是结果均等,还包括从“机会均等”中分离出来的生产条件均等(具体包括物质生产条件和人身生产条件的均等),它构成社会公平概念的核心。书中针对把效率当作目的,将公平降为手段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指出“如果社会主义公平作为一种利益要求客观存在的话,那么它在改革中决不仅扮演为提高效率而必须“兼顾”的手段角色,它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目标之一,必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经常不断地显示出自己铁的力量”。这种公平与效率在目的与手段上的颠倒,实质是主客体的颠倒,是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书中进而提出“公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最终要人道主义给予”。这里,将公平提到人本身发展的高度,人作为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归宿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的目标是“通过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三、从理论高度上,全书的分析以公平与效率为“切口”,逻辑地上升到现实的制度分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学的任务。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充斥了浓厚的以效率为中心的技术化倾向,忽视人和制度研究。这一态势虽然促进实证经济学的成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屡屡受挫。特别是我国出现分配不公,社会腐败和高通胀三者合流局面,造成纯经济分析失效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诉诸制度结构分析。作者指出我国经济理论重建的方向是把公平、人和制度因素掺入经济学中,从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看,它的演变过程经过80年代经济学的充分发展后,90年代将由经济学否定之否定地再次走向政治经济学。作者最后预示,在90年代中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学将推到改革理论前沿并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
作者的这些看法,是很有见地的。特将此书推荐给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