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总公司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水工环能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及发展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工程逐渐增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发生地质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地质工作者应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考察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因地质灾害给环境的破坏以及给人们造成的损失。本文就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勘测以及遥感等先进技术,可从根本上对各类地质灾害成因以及特点进行分析,以及时、有效做好地质灾害的前期预警防治工作。这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比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等。
二、水工环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策略
2.1地震
2.1.1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就当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对地震预测,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无法对地震进行预测。山区在发生地震的同时可能还有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一些地质灾害。由于中国处在地壳运动较剧烈的位置,所以中国是发生地震灾害较严重的一个国家,地震强度较高,震源较浅。比如我国四川、青海和云南等地,它们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较频繁及严重,破坏力较大。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
2.1.2地震的防治策略
地震灾害一般有直接危害和次生的灾害两种。地震的直接危害指得就是在发生地震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震持续剧烈的震动导致的房屋倒塌、路面损毁、大量的人员伤亡,还会使山体发生严重松动,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地层发生塌陷等。而次生灾害是指因受到地震影响使得自然与社会环境产生失衡,从而引起了另外的灾害。次生灾害也是较重要的一部分,包括水灾、火灾等。比如说在1950年8月西藏察隅发生的8.5级大地震,因崩塌、滑坡堵塞了河流造成堆坝节流蓄水,震后蓄水溃决,产生了高达7米的巨浪,使得上千个村庄被淹没。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在地震发生的前夕是有预兆的,我们可通过一些预防手段进行预防,其中较宏观的预兆就是人们可直接通过自身的感官认知就能察觉到异常,比如老鼠、蛇和黄鼠狼等动物的逃窜现象。另外一个微观预兆是需通过特定的地震勘测仪器才能发现异常,对该地域的磁场、重力方向等进行有关检测,已到达预测地震目的。此外,还可通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警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可大大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损失。
2.2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及泥石流
2.2.1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的成因
(1)地面塌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成因主要是地表岩、土体因自然或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地区的地表局部发生坍塌,这类灾害在岩溶地带多发。而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塌陷主要包括:过度开采土体或沙石、人为对地下水过量开采以及地下水的保有量降低。
(2)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在地形地貌较陡的斜坡上是发生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多发地带。引发其的主要原因就是雨水的长期冲刷和浸泡,岩石的重力作用,以及地下水活动导致的土质疏松与水土流失。据有关研究显示,人们频繁开采沙石和木材,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是造成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而我国发生这一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山地丘陵地区占有面积较大。崩塌、滑坡、泥石流会造成毁坏土地、房屋、道路以及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比如1979年,金温铁路100公里处边坡岩体崩塌,造成旅客列车四节车厢出轨。
2.2.2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的防治策略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方法就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以此预防地表水入渗,同时,对塌陷坑及时进行填堵处理,从而防止地表水注入。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汶川地区地震后发生的泥石流,且山体崩塌灾害也频频发生,进一步加重了灾情,同时对地震后期救援工作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必须做好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前期防治工作。对此,首先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并对沙石、木材等进行科学规划,后期恢复生态平衡的工作也要引起重视。其次,在极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山区,设置有关醒目的警示标识。并对开采地下资源后的地区及时进行勘测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最后,针对这些地质灾害建立一个完善的灾害预警监测系统,以提前监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同时根据往年该地区的发生地质灾害的有关数据,科学地做出地质灾害的评估与预测,进而制定出地质灾害应急方案。
2.3地裂缝
2.3.1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地裂缝就是指因构造运动而引发的区域性断裂。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水资源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仅地表水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求,症因为长期抽取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所以诱发了地裂缝。我国是地裂缝分布比较广的其中一个国家,地裂缝按照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以及混合成因地裂缝。
2.3.2地裂缝的防治策略
通过对地下水进行合理开采,是现阶段有效预防地裂缝的最佳策略。倡导人们节约用水,合理、科学地对工业活动区进行开发规划,以避免长时间抽取地下水,进而引发地裂缝。同时工业点以及水利设施的设置应避开地壳应力活跃的地带,进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水环工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对水环工地质灾害问题进行有关分析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对个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危害的分析和了解,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能有效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提前改善地质灾害地区的水工环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吴俊,杨智鹏,马程程,唐祺,张斌.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完善方法分析[J].低碳世界,2017,(20):25-26.
[2]曹际宝.论述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8):220-221.
[3]潘佩荣.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问题与防治对策[J].有色金属文摘,2016,31(01):123-124.
论文作者:邓云川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泥石流论文; 裂缝论文; 灾害论文; 水工论文; 滑坡论文; 发生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