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研究性学习论文

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6年在英国笔者参与皇家督学团一起督导20余所中小学教育质量时,发现有三所学校采用研究性学习项目:“Tree”。两所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以及一所中学七年级几乎同时选用“Tree”这个课题。原因是这时恰好时逢四、五月份春光明媚,树木返春迅速成长时期。三所学校三个班级的教室都布满了各种森林、花草树木和树的根、茎、叶成长的图片、实物标本、盆景,还有学生在树林和树下跳舞唱歌、野餐的图片和照片。以上图片、实物、标本都有文字说明。上课时第一组的学生代表上台描述树的成长过程;另一组的学生代表阐述木材的多种用途;第三组的代表在树下唱着An Apple Tree的歌,跳着舞并介绍他们的活动内容;第四组的代表则在黑板上贴上一张各种树的森林图,然后全班计算树林横向、纵向各种不同树型的数目等等。课题总结交流活动,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是充分显示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生动活泼的气氛,丰富的亲身体验,以及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的发挥。但同时笔者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小学与中学在同一时期研究同一课题,学科的知识如何安排?学科科学体系又如何设计?

1988年上海第二期课程改革工程启动,除去基础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外另增设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列为必修课进行实验。最近教育部关于高中课程改革的计划公布,其中也增设了一门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提倡采用主体、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轨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积累和发展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思想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在近代,为了适应社会工业化和社会民主化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在培养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才。针对美国当时盛行的三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杜威(Dewey,J)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中以经验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因此,他提倡“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问题教学法(problem method)。主观经验论认为,思维就是方法,方法就是在思维过程中的明智的经验的方法。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因此,杜威提倡的问题教学方法的要素有: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活动;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想的刺激物;

3.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4.学生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她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她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见《杜威教育论著选》,第191页)。

杜威的学生基尔帕特里克(Kilpatrick,W·H)继承杜威的教育思想创设了《设计教育法》(project method,1918年)并提出了建构性、鉴赏性、问题性和具体性四种设计类型。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倡以“做”为中心的以“教、学、做”合一的行知教育思想。一些中、小学也进行了“做中学”的实验。由于受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影响,冷战竞争的需要和急需培养智力卓越的社会精英,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西方教育思想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在《教育过程》(1960年)报告中提倡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他认为学科以基本结构(basic structure)为中心。同时他大力提倡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g)。发现学习要求学生靠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Bruner的发现学习模式具体分为5个步骤:

1.带着问题观察情况;

2.提出假设;

3.验证假设;

4.论断;

5.转化为能力。

次年,施瓦布(Sehwab,J)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1961)报告中提出了“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的概念,并论证了它的优越性。在他看来,获得知识是重要的,但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施瓦布为探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了4个步骤:

1.确定目的(purposing),(根据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水平确定目的需要和解决的问题。目的和问题可由学生讨论自选,也可由教师帮助指导下选择);

2.制订计划(planning);

3.具体实施(executing);

4.进行评价(judging)。

1985年美国制订和实施的“2061计划”指出,学生要学习科学的基本结构,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这里非常明确地把探究置于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1988年美国制订了英语、数学、科学和应用四门学科的国家标准并提供课题或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与此同时、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的教育部门也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如英国和德国的“设计(项目)学习”,法国的“多样化途径”,韩国的“学生自主性学习”,香港的“专题研究”等等。近几年来我国也大量介绍,并有少量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验。我国外语工作者也在总结1984-1992年中学英语积极学习实验一轮成果时指出:“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见《外语教育学》,章兼中主编,1992:102)

二、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的界定众说纷纭。由于它的实施时间短,经验不足,对于它的界定自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的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理念,有的认为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教育理念,也不是一种教育思想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理念、思想是高一层次的概念范畴,不同的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语法翻译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是以语法为纲,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外语的能力,强调讲解语言知识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双向交际活动为纲,它强调交际性、课题研究性和任务型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不是指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问题,而是模拟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我国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涵义。

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增设的课程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一门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也含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又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目标、特点、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它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程界定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它是新的单独设置的一门课程。有的省初中也单独设置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如江苏省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有青少年的权力与义务,烟酒对青少年的危害,食用野生动物好不好,眼睛与美,怎样对待父母的下岗、唠叨,科学与饮食标准,民风民俗调查,食盐与健康和家用电器等等。

2.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在各学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一种概念。英语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真实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英语知识,技能、能力和发展潜能、个性的学习活动。英语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首先要在教师指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指导到少指导到独立学习的过程。学生作课题,由指导到逐步独立的过程,可以防止盲目摸索花时多、走弯路的弊端。其次,学生学习英语必须积极主动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交际运用才能达到理解和牢固掌握。脱离社会生活的情景,死记硬背英语,花时多效率低。第三,课题研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英语提出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积极主动运用英语思考,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进而发展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第四,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使用方法的过程中获得英语知识、技能和交际的能力以及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课题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典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1.追求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发展

教育以人立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而为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教育也必然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整合发展的。英语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技能和能力。这是因为,掌握英语本身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英语是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发展自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社会的发展靠人的发展来推动。人的发展除了要掌握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发展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科学意识态度、价值取向、合作分享、艺术体能等人文精神。英语学科研究性学习要求英语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现实世界和社会、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自参与运用英语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实践学习过程。学生亲自参与运用英语解决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英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和结构化,同时也能加深思想观念、情感意志、科学态度和意识、互助合作、团队精神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人文性的感悟和体验,使科学性和人文性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和整合发展。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

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化的进程。传统英语教育的三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忽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发展。不同于这种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追求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发展。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生生团体中的合作探究交流活动,不断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念也逐渐不断地发展。而个人的成长又反作用推动师生群体的发展。学生个体在与真实的情境和师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和完成角色所担任的任务过程中逐步增强自身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促进自身社会化的进程。

3.追求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整合发展

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强调英语教育目标;认知、情意、情境、智力、文化和策略方法诸因素的协调、和谐和整合发展。研究性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全面和谐发展。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意志、策略方法、学习风格和经历体验的个性差异,研究性学习实施因材施教,重视发展每一个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角色的个性。由此,它为每个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宽裕、自由学习的时空和自主探究的丰富的环境。

4.追求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真正的或模拟的客观世界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经历了运用英语研究的过程:发现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处理,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积极动用自身全部感觉器官:动脑、动眼、动口、动耳、动手进行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实践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取了实践能力,也感染了积极的情感意志,丰富了创新精神的体验。

5.追求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英语教育过分地重视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它把学生当作可灌输的“瓶瓶罐罐”,可填塞食物的“鸭子”。它过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本知识,机械操作形成技能熟巧,结果费时多效率少。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研究性学习针对消极、被动接受性学习过分强调讲解知识、机械训练的弊端,追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联系真实情境的问题或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交际能力以及发展各自的潜能和个性。英语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但不能排除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两者要结合使用。问题是不能把接受性学习作为唯一的学习方式。另外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还是非常必要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时能防止过多的鹦鹦学舌式的不理解的背诵、记忆和机械操练,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操练、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使其转化成能在真实的情境中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种综合运用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继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也就谈不上英语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诚然,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也能促进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发展。因此,英语教育中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要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使用,协调发展。

6.追求英语教师全面素质的发展

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典型形式。它要求教师指导、帮助、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真实情境中的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显然,学生死记硬背书本英语知识,是难以应对在真实情境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必须根据言语实际情境灵活运用、扩展所学英语知识、技能、交际的能力和各种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指导、帮助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实践应用英语的水平,具有全身心的认真负责态度和敬业精神,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才能等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性(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的主题和名称的确定,都是以发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核心的主题词来规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问题不存在,研究性学习就失去其意义和价值取向。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选择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拟订解决问题的执行计划:确定研究模式的组织形式,采用具体方法步骤,准备收集什么材料和信息,如何分析信息和判断、解决问题等。拟订执行计划都应依据所选择问题的性质、目的要求和内容范围来设计。问题制约和规定着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因此,课题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问题性。

2.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课题或项目的选择、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结果,都不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步骤和标准答案。课题或项目的来源要基于所学材料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它要紧密联系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跨学科超越教材的内容。学生要自主、不拘一格地、灵活地、具有创新意识地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性学习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应有比较宽松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资料的开发也不仅限于课堂,要有多种渠道,特别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信息网络来扩展、丰富学习内容。

3.情境性

认知心理学彻底改革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中刺激、反应是否定人的内部心理认知活动。认知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人的内部心理认知活动,是获取符号的表征式结构并应用这些符号结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主体的认知活动,更重视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主体的认知活动,强调学生主体与情境的互动作用。没有情境,学生主体的学习、研究活动就不能发生。学习、研究是对客观世界情境的反映认知活动。客观情境的意义建构只能是学生主体参与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学生主体参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才是客观情境意义的建构,是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智力、潜能、个性和促进社会化进程的根本途径。

4.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从选题至分析、判断问题,查询、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判断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都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生是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的主体,是自主规定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和内容范围、过程方法、时间空间、组织形式和阶段政治步骤的主体。因此,课题研究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抹煞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主动性,课题研究学习也就难以实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学生自主性能获得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小学生用英语进行研究性学习较之初中、初中较之高中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学生在课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实现更为独立自主地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可以避免盲目地进行课题研究造成的费时低效的弊端。

5.实践性

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的实践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自主参与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部分向整体的整合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技能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自身素质全面的发展以及丰富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无论是学生的认知发展、心智发展、情意发展和英语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还是策略方法、跨文化知识的扩展,无不需要通过学生亲自、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样,实践能力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和发展。实践既是完成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效果的惟一标准。

6.创新性

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要求学生发挥灵活的创新精神。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才能获得更充实、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

英语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必须运用英语这个重要的交流工具。这是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用死记硬背英语来进行课题研究显然是难以应付真实情境中实践活动的生动活泼、灵活多变性。学生只有根据真实的情境具体灵活、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所学英语知识、技能和能力,研究性学习才能实现和获得成效。同样,学生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创新精神,潜能和个性。

7.过程性

过程是指学生主体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人的认识和个性发展起作用的是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本身。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从感性认识、操作到表象认识、操作,再到理性认识、操作,从部分认识、操作到整体认识、操作,逐步把外部客观世界认识、操作内化成内部实践智慧。学生主体在课题研究性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自参与情境实践活动,感悟亲身体验,动脑收集处理信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就能进一步认识客观现实,认识自我,实现认知、情感、情境、文化、策略、实践能力和潜能、个性的综合发展。诚然,研究性学习也关注实践结果,但它重视实践过程远胜于重视实践结果。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模拟科学家研究课题的实践过程。

8.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研究处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独立研究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小组、集体合作活动,相反要求加强小组和集体活动。课题研究要求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小组、集体合作讨论研究活动。这有利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鼓励帮助,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促使多维能力和品质的交流,从而学会分享和合作。而学会分享和合作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标签:;  ;  ;  ;  ;  ;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