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农产品论文,路径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的农业建设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靠天吃饭”的模式,而是建立在科学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之上。从我国农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其中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模式存在较为广泛,致使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是导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这不仅限制了农民的收入,也阻碍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我国还需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过程,以应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的挑战,增强整体竞争实力。针对于这些因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市场经济理论和产业划分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引入了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模式,并且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模式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以市场为核心促进产业延伸和规模扩大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来说,促进产业链的延伸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深加工、开拓市场等问题,引导企业进行市场化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意味着农业不再作为第一产业独立发展,而是将其与二、三产业进行了战略上的融合,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方式增强竞争力。 (一)农产品深加工领域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有机结合的标志。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已经具备了客观条件: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行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且行业发展趋势喜人,一些龙头企业相继出现,涵盖皮革、食品、木材等多种行业,标志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已经完备,同时,国家和政府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做出了外部保障。 首先是对商品基地进行改组。这种产业链延伸模式一般针对地区优势所建,利用资源和生产优势,进行农产品基地建设。在生产力具备较高的水平并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后,对其进行加工和营销企业的构建。该种模式是对商品基地建设进行的改造和重组过程,旨在促进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形成。其次是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基地,进行有目的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以达到产业链拉长的效果,实现企业的升级和市场化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加强中心市场的带动能力。通过政府的扶持,以引导生产、加工、销售三方企业共同管理的形式,加强中心市场的带动力量,一次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三方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科技创新领域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的延伸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科技开发的前提下,进行组织模式的创新,实现科研与生产的完美结合。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保障,首先需要在农业整体技术上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技术优势,提升各节点的总体协作水平,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其次通过技术创新手段实现农业现实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的并向增值;同时合理利用人才结构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 “农业企业+基地”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要求的产物,这种较为成熟的模式为农业技术的全面铺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少走弯路,同时减少了推广的阻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对于科技创新要提高重视程度,以政策手段和资金支持为农业技术创新创造条件,构建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加大对信息平台的构建工作,以提高创新效率。包括创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建科技创新专家团队、建立特色产业科技服务站等形式,以推动农业科技建设和发展,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二、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协调机制 先进的协调机制是实现功效协调工作的基础保障,也是促进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手段。 (一)技术创新机制 科学的技术创新机制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可以从技术人才创新方面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有效整合企业内部的创新人才,将人才的力量集中于一处,有利于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创新人才的待遇,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加我国科技人才的储备,形成农业技术研发的强大后盾。其次要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企业管理制度,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构建全责分明、管理高效的农业企业,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要加快产学研的合作进程,加强与农业大学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合理整合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加强技术开发领域的合作,并且要加大对科技园和创业园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保障。 (二)知识管理机制 在知识化信息时代,知识已经取代了劳动和资本,成为第一生产力。通过对知识的有效使用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调整企业战略结构升级,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知识的组织模式地位远远高于物流和资金流的组织模式,要充分重视农产品加工的核心地位,以达到对知识的有效利用,同时要充分调动成员对知识创新的积极性,以扁平化的组织构建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成员之间合理进行知识共享和知识技术的开发,这是增加成员之间默契度和信任感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成员间知识更新换代、提高整体知识水平的方式;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营造先进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成员间创新风气的构建,也为营造公平的工作氛围提供了前提。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建立在各行业各企业间相互信任和有效配合的基础上的,这种成员间的有效信息交流需要积极的文化风气作指引。因此将产业链组织进行正面积极的风气构建,有利于加强产业链成员之间的互助关系并且促进总体的发展。 (三)利益分配机制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利益分配公平客观性的前提条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以契约为纽带,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依靠多个利益共同体主体的参与,彼此间形成以利益为基础的关系,要确保合作的可持续性,就必须提供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双方最注重的就是利益的分配,不论是农户还是企业,资产都是连接双方的主要因素,农户期待以分红的方式获得收益,而企业需要资产的分配得以持续和发展,两者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一个整体。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农户了解自身作为所有者的地位,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并且有效地提高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凝聚力,加强二者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进行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还可以建立以商品契约为纽带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户以自愿平等为原则实现与企业间的利益关系。为保障利益的均衡性,加工企业要实施对农户的合理利益补偿和利润分配,同时还可以采取转移支付的手段提供对农户的间接补偿,如进行农业生产相关的服务,提高农户对于企业的信任度,加强二者间的关系。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一)培育农业产业链发展主体 建立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前提,新兴的农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中管理,形成了农产品的规模化和集群化效应,并有利于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在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中,要以现行政府制度为依托,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发展多种农业组织形式。在做好农产品基础的运输和管理工作下,有效开展农产品的增值服务,如农产品的包装和分类等,确保农民的利益。 对于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工作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状况欠佳,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市场成本高、信息技术水平低下、配套增值服务能力欠缺、经营者脏、乱、差等方面,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同时农产品市场的物流服务体制不完善,也是规范我国农产品市场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流通环节的简化,能够实现低流通成本目标形成,同时促进我国农产品市场由传统化经营向物流管理方向的转变,这就从源头上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对整体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国家要重视对其培养和扶持,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的优惠能够提升龙头企业的产业层次,促进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需要企业转变思想,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产业化发展,致力于自身能力的增强;同时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在科技投入和财政支出等方面为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提供外部支持。同时要合理规划布局,清晰定位,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加强对物流中心的构建工作。最后要坚持市场化的战略目标,顺应市场要求,合理分配农产品市场要素。 (三)推进标准化管理 对农产品加工实施规范化管理,能够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是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建立规范的国家管理标准,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实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完善后期加工工作,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建立健全国家质检队伍,做好后期检测工作,提升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对农产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也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要构建信息化支撑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储存、运输、配送等过程的现代化进程,以此保证农产品供应的高效性;同时要建立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农业供应,以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虚拟化的发展,加强信息化水平。 在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科学化的可持续理念为指导思想,高科技手段为武器,实现农产品产业链的有效延伸。这是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有效前提,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联系电话:023-63658888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路径选择_农产品论文
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路径选择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