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区域物探及区域岩石物性研究(1985)

中国东南部区域物探及区域岩石物性研究(1985)

一、中国东南部区域物探与区域岩石物性的研究(1985)(论文文献综述)

高吉鹏[1](2021)在《西准庙尔沟岩体白钨矿成矿规律初探》文中研究指明

韩铁映[2](2021)在《博乐市四台海泉铅锌矿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刘晶晶[3](2021)在《塔西北露头奥陶系古岩溶化学充填物的沉积环境及储集能力》文中研究表明

张瑶[4](2021)在《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榆社-武乡区块位于沁水盆地中北部地区,沁水向斜的核心部位,沁水盆地南部的安泽区块等已进行了煤体结构的识别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区周边区块也已进行了储层探测,而研究区煤体结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为完善对沁水盆地煤体结构的认识,同时助力研究区煤层气的开采,开展了榆社-武乡区块煤体结构识别研究。本论文以榆社-武乡区块山西组3#煤和太原组15#煤层为研究对象,以测井资料、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开展了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测井曲线预处理、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分析等研究,完成了煤体结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煤体结构定性识别,建立了基于多种测井信息的煤体结构定量识别模型,最后开展了主采煤层煤体结构的分布特征分析以及进行煤层气开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研究表明,煤体结构是指煤层在经受挤压、剪切等多种地质作用下遭受破坏程度的表征,目前多划分为原生煤、碎裂煤、碎粒煤、糜棱煤四种类型,常用测井曲线结合地质资料进行识别,对煤层气开采具有一定影响。经过地层划分与对比发现研究区主要地层及主采煤层分布稳定,且起伏不大。Smith-Gardner公式法对研究区声波曲线重构效果较好,扩径率拟合法较好的消除了井径扩径对密度和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值的影响。利用自然伽马、密度、声波、电阻率测井曲线可以较好地识别煤体结构。GR与AC交会可以明显区分出碎粒煤与糜棱煤,GR与RLLD交会对原生煤和碎裂煤识别效果较好。研究区3#和15#煤体结构分布总体表现为北部原生煤和碎裂煤较厚,南部碎粒煤和糜棱煤较厚,在纵向上表现为原生煤分布在煤层的中部,碎粒煤和糜棱煤分布在煤储层顶部和底部,碎裂煤处于煤层的中上和中下部的特征。本文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煤体结构识别和煤层气开采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李科[5](2021)在《环江油田L区长8油藏剩余油表征及开发调整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江油田L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区,主要产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主要开发方式为注水开发。该油藏于2010年投入开发至今,油藏已进入开发中期,产量递减较快,稳产形势严峻。因此需要明确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从而对开发技术方案进行调整,这对油田剩余油的后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根据研究区地质资料、岩心资料、生产动态资料等,结合地层特征对地层进行了划分,将长8油层组分为5个小层,并对各小层进行了构造分析,发现储层构造对油藏的控制作用较小。对油藏储层特征和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裂缝的发育程度较高,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长812层为主力层,砂体厚度较大;通过对油藏压力系统、水驱状况、含水变化规律等的分析研究,总结出目前油藏面临含水上升快、驱替系统难建立以及低产低效井多等开发矛盾。通过建立研究区长8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及描述,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概况、分布规律以及控制因素。最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征结合研究区主要开发矛盾,运用油藏工程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法对该区进行开发调整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开发技术政策的优化、单井治理措施(包括动态监测、油水井补孔和补钻注水井等)以及井网的优化调整,进一步为L区长8油藏的后续开发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张鹏[6](2021)在《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文中认为平原区隐伏活动断层是我国许多发达城市潜在的致灾地质因素,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沿活动断层的破坏最为严重,而且断层活动还会诱发地裂缝、坍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城市地质安全。因此,开展隐伏活动断层的几何位置、运动方式、活动性质及其控灾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是北京平原区隐伏全新世活动断裂,查清其活动性,揭示其诱发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机理,可为首都北京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地质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走向NE45°,倾向SE,倾角75°。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在时间上,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最强;在空间上,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的活动性较北段强,主要表现为南段孙河一带和北段北小营地带全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1.90mm/a和0.51mm/a。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定量计算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断层面上的剪应力与正应力比值(μ值)均大于0.5,且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反映断裂活动强度增大。2、顺义地区地裂缝方向主要沿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走向展布,影响宽度30~100m不等。地裂缝主要呈拉张兼具顺时针扭动破坏形式,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方式一致。2011年以来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蠕滑活动性加强相关。2017~2018年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显示,水平拉伸位移总体上处于增加状态,剪切变形有缓慢增加趋势,地裂缝呈顺时针扭动变形破坏,地裂缝上盘(南东盘)处于下降趋势,地裂缝的月平均水平拉伸位移变化速率约为1.7mm,其中2018年8月变形量最大,达到15.52mm。3、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对顺义地区地裂缝具有控制作用,地裂缝多分布在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地表出露处或者其影响范围内,地裂缝的活动方式及活动秩序也和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性一致,全新世以来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南段比北段活动性强,可能是顺义地区地裂缝由北向南扩展的原因。当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较强或突变时,中国华北地区近地表东西向纵张作用较强,近地表为东西向拉张效应,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强,反之减弱。同时地下水抽取、飞机动荷载、第四系沉积压实等也可能诱发地裂缝活动加剧。4、地裂缝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地裂缝影响带宽度40~70m,在断裂上盘形成凹坑、拉裂缝,在断裂下盘被挤压隆起;机场跑道竖向沉降位移整体呈现自下盘至上盘逐渐增大的趋势,当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在基岩正断错动1cm(原型50cm)时,可诱发地表产生0.6cm(原型30cm)正断效应的地裂缝;中跑道下穿道顶部下盘纵向拉应变随竖向位移的逐渐增大而增大,在竖向位移为4cm时达到最大。建议首都某机场地裂缝沿线构(建)筑物最小安全避让距离为距断层上盘50m,下盘20m,同时采用高强度柔性材料、减小盖板尺寸等措施防治地裂缝灾害;开展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变形监测,构建光纤、地应力等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为机场安全运营及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服务。

黎海龙[7](2021)在《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在新发展阶段仍是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加强深部找矿、拓展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是我国今后资源勘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广西有很多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矿产资源,在成因上都与花岗岩类密切相关。目前广西已发现的大中型矿床中有不少在空间展布上受岩体展布特征所制约,已知出露或半隐伏的控矿特征明显的就有:大厂(笼箱盖)、大明山、西大明山、钦甲、昆仑关等岩体。这充分表明通过探讨和研究隐伏岩浆岩体及其空间展布特征,来预测和寻找与岩浆岩体相关的隐伏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以制约岩浆岩时空展布的岩石圈结构构造为研究基础,以探讨广西岩浆岩的展布特征为桥梁和纽带,重点解决制约深部找矿的控矿构造和控矿地质体问题。抓住岩浆岩这个关键环节,为实现广西深部找矿的突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论文通过开展系统的重、磁异常研究,基于重、磁资料反演,并结合岩石圈速度结构,分析了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性结构特征,建立了广西深部地质构造格架,划分了深部地质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探讨广西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关系,对区内岩浆岩省进行重磁异常特征分析,并对典型的岩浆岩体通过其发育、展布及其定位特征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与成矿的成因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证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围绕广西地区岩浆岩问题,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前人有关岩浆岩方面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及研究情况,并梳理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2.根据卫星重、磁异常特征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密度分布特征分析,结合利用地震波全波形反演得到东亚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开展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特征分析,判断广西地区岩石圈具有与地壳不同的速度结构,壳内可分成桂西、桂东北、桂中和桂南几个区块;并推测广西地区岩石圈可能存在壳内滑脱层,壳内滑脱层可能发生在20~30 km深处,岩石圈底部滑脱层主要发生在40~80 km深处,该滑脱层可能成为燕山期以来中国大陆东南部岩浆活动的主要通道,这种结构特征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过程的表现。据此可以认为,在中-新生代华南地区岩石圈减薄的演化背景下,广西地区岩石圈形成了由多个块体拼接的深部构造格局。3.利用区域重力及航磁数据对广西岩石圈密度结构和磁化率结构进行反演,依据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岩石圈密度和磁性异常成因及其与地表区域构造的关联。结合近年来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及热状态方面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广西地区下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连续,磁化率结构显示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中下地壳解耦,致使在中生代以来幔源物质上侵至上地壳的规模和范围都有限,这可能是整个广西地区上地幔结构与地壳构造“错位”的主要原因。4.为了提高对重、磁异常的分辨能力,突出更多的有益信息,利用小波变换对广西区域重、磁异常进行多尺度分解,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根据重、磁异常的特征及重、磁异常的线性展布规律,推断了广西断裂构造和隐伏半隐伏岩体,划分了8条岩浆岩带,认为其基本上分布于上地壳低密度异常带(区),且发育于深断裂靠低密度异常带一侧,即深部构造陡坡带的前缘,并有越靠近断裂岩浆岩的定位越高的特点。5.结合地质的新成果、新认识,选择了两个不同岩浆岩带、物化探工作程度较高的西大明山岩体和桥圩中-基性岩体进行综合分析,从深部到浅部探讨其展布形态、定位特征以及成矿关系。总之,论文基于广西岩石圈结构构造通过多维度、多方法开展对岩浆岩的研究,圈定隐伏岩体并探讨其空间展布规律,不仅可以作为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手段,也为深部找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选区和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对于广西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深部找矿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姜丹丹[8](2021)在《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反演与地热成因机理》文中指出长白山火山区域位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前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被认为是一座具有潜在喷发可能性的休眠火山,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一定威胁。另一方面,该区域断裂发育,区内分布有多个温泉群,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然而长白山火山区域被大面积新生代火成岩覆盖,使得对内部构造特征认识不清,给地热资源开发、火山灾害预测等工作造成困难。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如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是地热资源探测的重要手段。然而,长白山火山区域地形复杂,植被覆盖面积大,在利用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方法时施工困难,经济成本高。重磁勘探是以天然岩矿体密度和磁性差异进行探测的方法,具有探测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探测深度大等优点,在识别断裂构造、圈定隐伏岩矿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重磁勘探方法对长白山火山区域进行反演解释,揭示莫霍面和居里面分布特征,探测与热异常有关的断裂构造,精细刻画地下深部密度和磁性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通过深度学习方法计算区域大地热流分布和构造岩浆囊冷却模型研究地温场时空演化规律,进一步完善地热成因机理,为该区域地热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研究长白山火山区域地质概况,分析区域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地层岩性和温泉分布等特征。该区域断裂构造发育,北西、北东和北北东向为主的数条大断裂带组成了长白山及其周边区域新生代以来的主体构造格局。穿过天池火山的鸭绿江—甑峰山断裂、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等提供岩浆运移通道。同时研究区内具有众多水温高、涌水量大的温泉,反映出该区域具有良好的地热资源勘查远景。对卫星重磁数据进行处理与解释,了解长白山火山区域深部构造结构。研究经典Parker-Oldenburg界面反演方法,由区域重磁数据分别反演莫霍面和居里面。结果显示该区域莫霍面最深约44 km,位于天池西南约120 km的朝鲜境内。同时,长白山天池东南约25 km具有次级莫霍面深度中心,深度超过40 km,向四周逐渐变浅。而研究区域居里面埋藏深度较浅,居里面隆起区位于天池、长白和临江一带,与已知温泉点和断裂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重磁三维物性正反演理论进行研究。研究了基于规则网格灵敏度矩阵的排布规律构造“伪灵敏度矩阵”的快速正演算法,达到了降低正演计算量和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加权函数(深度权函数、模型约束函数,几何约束条件和物性上下限约束等)对反演算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四叉树数据压缩技术的反演算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对数据梯度大的地方精细采样,对数据梯度小的地方稀疏采样,从而使低效信息数据量和所占权重减少,降低了所需计算机内存,提高了反演速度和反演效率。结合向上延拓法、小波多尺度分析法和径向对数功率谱对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进行异常分离,并通过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融合技术将不同方法分离出的信息进行融合,使得局部信息得到优化和增强。利用三维重磁反演算法对分离出的局部场进行反演,精细刻画了地下密度和磁性结构特征。由重力反演结果反映出三条重要的深大断裂带,其中包括敦化—密山断裂、富尔河—古洞河断裂、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另外有多条北西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的断裂带切过天池火山口。重力反演结果还显示,在长白山下方存在规模较大的低密度体,从浅部5 km到40 km深度均有分布,被认为是岩浆囊主体部分,另外存在由岩浆囊主体向外发散且密度相对较高的低密度体,被认为是深部岩浆向浅部运移的通道。由磁反演结果显示,浅部存在密集、不连续和交错分布的高低磁异常,推断其为破碎断裂带,有利于热水的富集和运移。研究长白山火山区域地温场分布特征。利用地壳厚度、地形、布格重力异常、磁异常等17类地质参数与大地热流的统计规律,构建深度神经网络训练模型。并利用临近区域实测大地热流值验证了训练方法的可靠性,继而成功预测出研究区域大地热流值。结果显示,大地热流值等值线呈椭圆状闭合曲线,椭圆长轴近北东向,在天池、长白等地及其周围大面积区域是大地热流高值异常区,最高大地热流值在天池南侧,其值高于84 m W/m2,向四周逐渐降低。大地热流高值异常范围大,结合该地区居里面也较浅的特征,推测其深部存在巨大的热源物质。同时通过构建高温岩浆囊冷却模型,研究热流密度和岩浆囊温度对温度场时空演化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温岩浆囊持续向周围地层散发热量,促使了该区域地温梯度的上升。另外,岩浆囊温度对温度场影响较大,而在没有热补给情况下,岩浆囊温度在1 Ma之内基本冷却。在研究基础上,研究长白山火山区域地热成因机理,并给出该区域地热成因概念模型。长白山地热资源属于深部岩浆型地热,热源主要为火山口下方地壳中巨大的岩浆囊。深部岩浆沿断裂通道向上运移,导致大地热流值升高,同时存在幔源热通道使得深部热量为地壳岩浆囊持续供热。综上所述,通过对长白山火山区域地热地质条件调查、重磁数据处理与反演解释、温度场分布特征研究等工作,对长白山火山区域热成因机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韦祖宁[9](2021)在《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地热能作为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地热能的开发对于缓解环境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地勘单位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相继发现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温泉和地热水,并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了勘探和开发,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河西走廊盆地内断裂、褶皱发育,是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构造区,其独特的地热地质条件导致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中地热水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对地热水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的认识仍然很薄弱,制约了进一步的有效勘探开发。本文采集民乐盆地三口地热水井的地热水样品和钻孔岩芯样品,以及测井资料,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采样测试、物探解译、数理计算等综合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民乐盆地地热水资源特征及成因研究,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通过钻井和测井资料获得民乐盆地精细剖面:自下而上为晚奥陶系花岗岩体、古近系为一套杂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和下伏花岗岩体不整合接触,厚度390米;新近系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含砾泥岩、粉砂岩组成,厚度1154m;第四系砾岩、砂砾石,厚度640米。其中新近系疏勒河群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为地热水盖层,古近系白杨河组砂岩和基底花岗岩风化壳为主要热储层,储层温度104℃,热储层埋深约1788-2188m,热储厚度约280m。(2)民乐盆地为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Cl--SO42--Na+型,Na+、SO42-、Cl-离子含量偏高,HCO3-和Mg2+离子偏低;微量组分为偏硅酸、锂、锶和硼酸盐。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控于蒸发浓缩作用,主要离子组成受碳酸盐类、硅酸盐类和硫酸盐类矿物水岩作用的影响。(3)民乐盆地地热水年龄为29.31±2.72ka,主要补给来源为祁连山大气降水,补给高程约为3446m-5113m。热源可能为大地热流增温和花岗岩体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

杜成亮[10](2021)在《广西含水表层岩溶带自然电位特征及找水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居超过一亿人口的我国西南岩溶区,由于岩溶水文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降水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是造成部分岩溶区贫困落后现状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我国西南岩溶区表层岩溶带结构复杂、富水性高度不均一、含水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相对埋藏浅、水文地质条件有利时水资源丰富且易于开发利用等特点,亟需探索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高、适应于我国西南干旱缺水岩溶区表层岩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探测方法。以广西岩溶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开展自然电位法探测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应用研究,对推动岩溶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方法研究和缓解岩溶区人民生活生产缺水矛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地质学相似类比理论,经理论模拟计算,分析并总结溶洼区垂向极化球体随不同半径和不同埋藏深度变化的自然电位曲线变化规律,以此研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渗流运移产生的自然电位特征以及应用自然电位法探测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探测工作方法。借助一阶中心差商理论,研究自然电位水平梯度局部异常与区域背景场划分的差分滤波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对场强微弱或受一定干扰的自然电位水平梯度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中,以获得含水表层岩溶带溶蚀富水溶隙的局部自然电位异常。通过不同深度、不同季节的自然电位测量,研究岩溶洼地和峰丛谷地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渗流运移产生的微弱自然电位电荷出现概率的三维成像方法及自然电位电荷出现概率不同时空变化特征,以从三维空间探测表层岩溶带地下水不同时空变化规律,确定岩溶洼地和峰丛谷地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开发利用最佳部位。通过采用自然电位法与高密度电法组合探测辅以自然电位水平梯度数据差分滤波方法在广西桂林恭城县、柳州鹿寨县和崇左龙州县岩溶洼地和峰丛谷地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探测实践和成果总结,建立不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的方法体系。自然电位水平梯度数据差分滤波方法的应用,实现了自然电位水平梯度局部异常与区域背景场的有效分离,压制了干扰信号,突出了有意义异常。自然电位电荷三维概率成像法的应用,可原位识别表层岩溶带地下水不同时空的优势渗流通道,为进一步研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渗流运移规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依据。自然电位法与高密度电法组合探测辅以自然电位水平梯度数据差分滤波方法建立起的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探测方法体系,降低了单一探测方法异常的多解性,提高了钻探成井率。

二、中国东南部区域物探与区域岩石物性的研究(198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南部区域物探与区域岩石物性的研究(1985)(论文提纲范文)

(4)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体结构的概念、分类研究现状
        1.2.2 煤体结构的一般识别方法及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利用测井资料定性识别煤体结构研究现状
        1.2.4 利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煤体结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煤体结构的分类、一般识别方法及其对煤层气开采的影响
    2.1 煤体结构的概念、分类
    2.2 煤体结构的一般识别方法
    2.3 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开采的影响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3.1.2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3.2.1 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与原则
        3.2.2 研究区地层划分
        3.2.3 研究区地层对比
第四章 研究区测井资料预处理及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分析
    4.1 测井资料预处理
        4.1.1 测井资料预处理的必要性
        4.1.2 研究区测井资料预处理
    4.2 研究区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分析与定厚解释
        4.2.1 煤层测井曲线特征分析
        4.2.2 煤层定厚解释
    4.3 主采煤层分布特征
第五章 研究区煤体结构定性及定量识别研究
    5.1 研究区煤体结构定性识别
        5.1.1 研究区煤体结构样品采集和描述
        5.1.2 研究区不同煤体结构与测井响应的关系
        5.1.3 地球物理测井定性识别研究区煤体结构
    5.2 研究区煤体结构定量识别
        5.2.1 基于地球物理测井的煤体结构定量识别方法
        5.2.2 多测井信息交会法定量识别研究区煤体结构
        5.2.3 人工神经网络法定量识别研究区煤体结构
第六章 榆社-武乡区块主采煤层煤体结构展布特征分析
    6.1 榆社-武乡区块3 号煤层煤体结构分布规律
        6.1.1 3 号煤层煤体结构纵向分布规律
        6.1.2 3 号煤层煤体结构平面展布特征
    6.2 榆社-武乡区块15 号煤层煤体结构分布规律
        6.2.1 15 号煤层煤体结构纵向分布规律
        6.2.2 15 号煤层煤体结构平面展布特征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环江油田L区长8油藏剩余油表征及开发调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2.2 数值模拟方法
        1.2.3 开发调整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油藏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及划分
    2.2 构造特征
    2.3 储层特征
        2.3.1 岩石学特征
        2.3.2 物性特征
        2.3.3 相渗及水驱油特征
        2.3.4 非均质性
        2.3.5 油藏裂缝分布
    2.4 沉积微相及砂体特征
        2.4.1 沉积相标志
        2.4.2 沉积微相类型
        2.4.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第三章 油藏开发特征研究
    3.1 油藏开发现状
    3.2 开发效果评价
        3.2.1 压力系统分析
        3.2.2 水驱状况评价
        3.2.3 含水变化规律
        3.2.4 产量递减规律
        3.2.5 见效见水特征
        3.2.6 低产低效分析
    3.3 油藏开发矛盾分析
第四章 油藏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
    4.1 油藏地质建模
        4.1.1 建模思路及流程
        4.1.2 数据准备
        4.1.3 模型建立
        4.1.4 地质储量拟合
        4.1.5 模型粗化
    4.2 油藏数值模拟
        4.2.1 模拟模型与模拟软件
        4.2.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2.3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
    5.1 剩余油分布概况
    5.2 剩余油分布规律
        5.2.1 平面剩余油分布
        5.2.2 层内剩余油分布
    5.3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5.3.1 平面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5.3.2 纵向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第六章 开发调整技术研究
    6.1 合理开发技术政策优化
        6.1.1 合理注采比
        6.1.2 合理采油速度
        6.1.3 合理井底流压
        6.1.4 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6.1.5 开发技术政策优化
    6.2 单井治理措施
        6.2.1 动态监测
        6.2.2 油水井措施
        6.2.3 补孔措施
        6.2.4 部署注水井
    6.3 井网优化
        6.3.1 适应性分析
        6.3.2 试验区优选
        6.3.3 方案论证
    6.4 方案调整效果预测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裂缝及其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2.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2.1.1 北京地区地层概述
        2.1.2 北京地区岩浆活动特征
        2.1.3 北京地区构造单元及特征
    2.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背景
        2.2.1 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2.2.2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特征
    2.3 新构造活动特征
        2.3.1 北京地新构造基本特征
        2.3.2 北京平原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与构造动力学分析
    3.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活动特征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活动性分析
    3.2 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2.1 区域构造应力场背景
        3.2.2 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
        3.2.3 北京地区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3.3 断裂活动危险性分析
    小结
第四章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1 北京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4.1.1 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1.2 北京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工程地质分布特征
    4.2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工程地质特征
        4.2.1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孙河乡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2 南彩镇深孔工程地质钻钻孔探联合剖面
        4.2.3 顺义隐伏活动断裂深孔土力学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小结
第五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发育特征
    5.1 顺义地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5.1.1 顺义城区西南侧物流园区域地裂缝
        5.1.2 顺义首都某机场区域地裂缝
        5.1.3 顺义城区地裂缝
        5.1.4 顺义东北端南彩镇地裂缝
    5.2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发育特征
    5.3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监测分析
        5.3.1 地裂缝监测介绍
        5.3.2 地裂缝监测结果
        5.3.3 地裂缝监测结果分析
    小结
第六章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探讨
    6.1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顺义隐伏活动断裂空间相关性分析
    6.2 顺义地区地裂缝与构造应力场相关性分析
    6.3 顺义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分析
    6.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破坏模式
    小结
第七章 顺义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数值模拟
    7.1 地质和数学模型构建
        7.1.1 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7.1.2 模型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控制
        7.1.3 数值计算工况
    7.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2.1 机场跑道竖向变形特征分析
        7.2.2 机场跑道受力特征分析
        7.2.3 地裂缝活动对下穿道的影响
    7.3 地裂缝活动影响范围分析
    7.4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工程病害与防治措施分析
    小结
第八章 首都某机场地裂缝灾害机理物理模型试验
    8.1 试验概况与设计
        8.1.1 试验原型概况及试验目的
        8.1.2 试验原理与装置
        8.1.3 试验设计
    8.2 试验内容与过程
        8.2.1 实测测试内容
        8.2.2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布设
    8.3 试验结果分析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参加的课题与学术成果

(7)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广西岩浆岩研究现状
        1.2.2 有关广西地区隐伏岩浆岩方面的研究
        1.2.3 广西地区地球物理调查及深部探测主要成果
        1.2.4 有关重、磁异常资料分析及解释方法及应用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与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1 广西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概况
        2.1.2 岩浆岩分布概况
    2.2 广西大地构造特征
        2.2.1 广西大地构造及演化
        2.2.2 广西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3 广西区域断裂
    2.3 区域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3.1 广西地区岩石圈及上地幔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2.3.2 广西地区岩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2.3.3 区域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特征
        2.3.4 岩石圈及上地幔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岩石圈结构分析
    3.1 岩石圈密度及磁化率反演方法简介
    3.2 广西地区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
        3.2.1 岩石圈密度结构特征
        3.2.2 岩石圈磁性结构特征
        3.2.3 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3.3 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大地构造及其演化的关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岩浆岩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分析
    4.1 区域重、磁异常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简介
        4.1.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析方法
        4.1.2 位场异常(断裂构造或岩性边界)信号提取方法
    4.2 广西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
        4.2.1 重、磁异常多尺度分解结果
        4.2.2 广西多尺度重、磁异常的地质意义
    4.3 广西地区线性构造异常特征分析
        4.3.1 线性异常信号提取
        4.3.2 广西区域断裂构造及构造格架
    4.4 广西岩浆岩省重、磁异常特征
        4.4.1 隐伏半隐伏岩体重、磁异常特征
        4.4.2 利用重、磁异常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岩体
    4.5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分布的关系
        4.5.1 广西地壳厚度与岩浆岩分布
        4.5.2 岩石圈结构与岩浆岩的发育及定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岩体与深部岩浆物质来源
    5.1 两个典型隐伏岩体的深部磁性结构
    5.2 典型岩体与深部物源
        5.2.1 西大明山隐伏岩体
        5.2.2 桥圩中-基性隐伏岩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反演与地热成因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长白山火山区域研究现状
        1.2.2 重磁数据反演解释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岩浆活动
    2.4 地热地质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卫星重磁数据处理与解释
    3.1 长白山火山区域重力数据处理与解释
        3.1.1 卫星重力数据特征
        3.1.2 长白山火山区域重力异常解释
    3.2 长白山火山区域磁数据处理与解释
        3.2.1 卫星磁数据特征
        3.2.2 空间域变磁倾角磁化极理论
        3.2.3 长白山火山区域磁异常解释
    3.3 长白山火山区域莫霍面和居里面反演
        3.3.1 界面反演方法原理
        3.3.2 向上延拓分离区域场理论
        3.3.3 莫霍面分析
        3.3.4 居里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磁数据正反演理论研究
    4.1 正演方法
        4.1.1 重磁正演基本理论
        4.1.2 灵敏度矩阵快速计算算法
    4.2 反演基本理论
        4.2.1 基本反演理论
        4.2.2 加权函数
        4.2.3 模型约束函数
        4.2.4 物性参数的上下限约束
        4.2.5 合成模型试验
    4.3 数据空间的自适应四叉树压缩技术
        4.3.1 原理
        4.3.2 合成模型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三维物性反演
    5.1 重磁异常分离原理介绍
        5.1.1 小波多尺度分析法原理
        5.1.2 径向对数功率谱分析方法确定场源深度
        5.1.3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融合技术
        5.1.4 长白山火山区域重力场分离结果
    5.2 长白山火山区域三维重力反演
    5.3 长白山火山区域三维磁反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地温场特征研究
    6.1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地热流值训练算法
        6.1.1 深度学习简介
        6.1.2 深度神经网络原理
        6.1.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大地热流值训练
    6.2 天池火山下部岩浆囊冷却数值模拟
        6.2.1 导热基本概念和微分方程式
        6.2.2 岩浆囊冷却模型构建
        6.2.3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白山火山区域地热成因机理分析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资源类型及分布
        1.2.2 水文地球化学
        1.2.3 地热水成因
        1.2.4 研究区地热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断裂
        2.2.3 区域地层
        2.2.4 区域岩浆活动
        2.2.5 盆地演化
第三章 样品和实验
    3.1 样品
    3.2 实验
第四章 地热水化学特征
    4.1 地下水化学组成
    4.2 同位素特征
    4.3 地下水化学组成成因分析
    4.4 热储温度估算
        4.4.1 地热温标
        4.4.2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
        4.4.3 热储温度计算
        4.4.4 混合比例计算
    4.5 地下水循环深度
第五章 地热田深部特征
    5.1 钻孔特征
    5.2 测井解释
    5.3 井温特征
    5.4 地下水运动方式
第六章 地热水成因
    6.1 地热水补给机制
        6.1.1 地热水补给来源
        6.1.2 地热水补给高程
        6.1.3 地热水年龄
    6.2 热源
        6.2.1 地温场特征
        6.2.2 热源
    6.3 地热水成因概念模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广西含水表层岩溶带自然电位特征及找水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表层岩溶带研究现状
        1.2.2 自然电位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1.5 创新点
第二章 表层岩溶带地下水自然电位响应特征
    2.1 自然电位形成的一般原因
        2.1.1 电子导体的自然极化
        2.1.2 离子导体的自然极化
        2.1.3 扩散电位
    2.2 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自然电位响应特征
        2.2.1 表层岩溶带及特征
        2.2.2 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及特征
        2.2.3 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自然电位响应特征
    2.3 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自然电位异常强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探测方法
    3.1 极化球体模型自然电位特征
        3.1.1 中心埋深不变时自然电位随球体半径变化关系
        3.1.2 半径不变时自然电位随球体中心埋深变化关系
        3.1.3 测点距与自然电位法观测精度关系
    3.2 自然电位法探测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
        3.2.1 自然电位法的应用条件和范围
        3.2.2 自然电位法的观测方式
        3.2.3 自然电位法测量干扰因素及抗干扰因素方法
    3.3 高密度电法探测表层岩溶带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
        3.3.1 高密度电法三极装置
        3.3.2 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与正反演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差分滤波法和电荷概率成像法应用研究
    4.1 自然电位水平梯度差分滤波方法
        4.1.1 理论依据
        4.1.2 差分滤波函数分离自然电位梯度局部异常
        4.1.3 数据处理流程
    4.2 崇左宁明县陇瑞岩溶洼地差分滤波方法应用研究
        4.2.1 陇瑞岩溶洼地地质背景
        4.2.2 陇瑞岩溶洼地综合地球物理野外工作方法
        4.2.3 局部异常与区域背景场分离
        4.2.4 陇瑞岩溶洼地自然电位水平梯度差分滤波方法探测成果
    4.3 自然电位电荷概率成像法
        4.3.1 电流密度控制方程
        4.3.2 自然电位电荷概率成像理论
        4.3.3 自然电位电荷概率成像法应用研究
    4.4 桂林恭城县鸭坡桥岩溶洼地自然电位电荷概率成像法的应用研究
        4.4.1 鸭坡桥地质背景
        4.4.2 溶蚀裂隙网络地下水渗流运移优势通道原位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岩溶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自然电位法探测实践
    5.1 广西岩溶水文地质概况
        5.1.1 广西岩溶地层分布特征
        5.1.2 广西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5.1.3 广西岩溶地球物理特征
    5.2 广西不同区域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5.2.1 桂北恭城县栗木镇欧寨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5.2.2 桂北恭城县平安镇观音塘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5.2.3 桂中鹿寨县平山镇石盆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5.2.4 桂西南龙州县响水镇下贯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探测实践
        5.2.5 探测实践成果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科研项目
致谢

四、中国东南部区域物探与区域岩石物性的研究(1985)(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准庙尔沟岩体白钨矿成矿规律初探[D]. 高吉鹏. 长安大学, 2021
  • [2]博乐市四台海泉铅锌矿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D]. 韩铁映. 新疆大学, 2021
  • [3]塔西北露头奥陶系古岩溶化学充填物的沉积环境及储集能力[D]. 刘晶晶.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煤体结构测井识别技术研究[D]. 张瑶.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环江油田L区长8油藏剩余油表征及开发调整技术研究[D]. 李科.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北京顺义隐伏活动断裂及其诱发地裂缝灾害研究[D]. 张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7]广西岩石圈密度及磁性结构与岩浆岩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黎海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8]长白山火山区域重磁数据反演与地热成因机理[D]. 姜丹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9]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D]. 韦祖宁. 兰州大学, 2021(09)
  • [10]广西含水表层岩溶带自然电位特征及找水应用研究[D]. 杜成亮.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中国东南部区域物探及区域岩石物性研究(198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