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单位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省级论文,对策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长期置于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10年的体制改革,给其注入了一定的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其固有的弊端日趋明显,制约改革向纵深发展。本文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予以探讨,以期取得共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研院所长期围绕政府指令工作,领导班子危机感不强。
科研单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从科研任务到工资福利由国家统包,研究工作围绕政府指令、计划进行,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缺乏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相当一部分领导危机感不强,缺乏压力和动力,对单位如何自立发展没有长远设想。处于等政策、靠上级、要经费的机械工作状态。
现有的研究机构及均衡式的发展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农业科研单位中,有的省需要的与农业主导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没有;有的即使有机构,但科研力量不足,课题难以开展,不能满足主导产业大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市场急需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和一些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的开发仍没有涉足,而将视线囿于粮棉油、肉蛋奶这样一个传统习惯的小圈子内。据某省农科院调查,“六五”以来,全院共取得科研成果269项,其中育成的新品种40个, 研制新产品6个,总计仅占整个成果数的18%。其根本原因, 在于现有的科研方向任务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一些科研单位工作重点没有适时转移,已陷入无研究课题、无科研经费、无新增科研人员的困境。
在专业上采取传统的均衡发展,使得该保留的研究机构没有发展壮大,应淘汰的没有及时撤销,经费使用和其它条件支持若继续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将难以保证优势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运行机制不灵,研究内容重复,管理难度大,课题优势削弱。
由于缺乏与科研发展相适应的科研运行机制以及必要的政策引导,致使课题小而散、研究内容重复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某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在全国有较高声誉,但该课题近几年因种种原因分散成5个小组, 各组之间资源相互保密,相互争抢推广地盘,使近几年成果明显减少,给科研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若任其发展,就很难再出大的成果。与此相关,产生了管理难度大,水平低,研究内容重复,人力、物力浪费严重等问题。另外,课题主持人年龄偏大,协作课题增多,研究水平档次降低。
人才流失严重,单位冗员过多。
由于社会的开放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优厚条件的诱导性,致使思想尚不稳定,且在科研群体中最具流动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员流失严重,尤其是博士生、硕士生和经过数年锻炼已成为骨干的大学本科生。据某省农科院调查,近5年调出了仅有的4名博士生、17名硕士研究生、60名经过锻炼有一定能力的大学本科生,而同期调入人员仅是一些科研服务人员,造成单位科研力量不足,冗员过多。
同时,青年科技人员职称晋升慢,主持课题少,与老科技工作者竞争课题的社会环境差等,也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最佳年龄段没有显示最佳的竞争能力,没有形成最佳的科研实力,没有获取最佳使用,没有步入科研成果的高产层,是青年科技人员最为忧虑的问题。
科研经费短缺,仪器设备滞后。
近年来,国家对科研单位事业费虽有不同程度增多,但由于物价上涨、工资调整、医疗费超支等原因,经费十分紧张。许多单位目前面临“只能养兵,无力打仗”的困境。据某省农科院调查,该院“八五”期间,已有的118项省部以上课题中近1/5的课题经费人均不足2千元,2/3在万元以下,许多优势项目年平均经费较“七五”下降50%,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正常开展。由于对科研经费使用缺乏有效监督,也出现了胡支乱花,不合理开支严重的问题,有的甚至将课题经费用作与研究无关的出国考察,给国家造成损失。
仪器设备是现代科技的重要手段。由于经费紧张,科研单位仪器购置存在滞后问题。同时仪器设备集中使用难度大,利用率低,闲置浪费重复购置问题严重。据某省农科院对105台5千元以上仪器使用情况统计,其中9台报废,21台闲置,75台尚可使用。
二、对策建议
1.科研院所的领导班子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研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依据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的精神,结合科研单位实际情况,明确“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科研和开发并重,出大成果、出尖子人才、出效益”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开拓进取,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科发展要求的新型科研开发运行机制为重点,重新配置科技资源,以达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继续调整科研方向任务,科学部署科研力量,使科研与生产、市场紧密衔接起来。
科研单位要继续调整方向任务,制定发展战略,使之由传统的均衡式平行发展转变为倾斜式重点发展。要围绕本省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和省政府确定的支柱产业,结合科研优势,通过科学方法,选择出当前发展的重点学科,拟定出重点项目,集中人财物,协同攻关,争取几年内取得一批能够物化、规模效益可观的成果。科技力量的部署,以“三三制”为宜,即科研、推广、开发各占1/3。
3.按照划小搞活的方针,调整科研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明确职责任务。
为适应市场经济及农业学科发展的要求,按照划小搞活的方针,重新调整现有科研机构,重组的科研机构要突出优势,抓好重点,增加活力。
科研单位内部各研究所、室依据性质可分为研究和服务两大类。研究性质单位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制,目标是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加速其研究水平的提高;服务性质的机构实行岗位责任制,不下达科研任务,目标就是为研究单位提供高质量服务。这样就克服了机构重叠、职责不清等弊端,便于管理。
4.转变科研运行机制,对课题组进行改造,形成研究合力。
对于能够物化的研究课题,在内部实行科研、推广、开发经营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扭转目前课题小而散,学科及专业优势不能发挥甚至削弱的局面。改变开发摊子多、漏洞多的状况。对学科有优势而课题重复、力量分散的研究项目,通过专家评估,筛选出优势课题组,施以经济倾斜、条件支持、职称岗位设置优先等办法,使优势课题组迅速发展壮大,形成研究合力,达到快出成果、出大成果之目的。对优势不明显的课题组,采取不给高级职称、不予额外资助的办法,使其人员流向优势课题组,任其自生自灭。
5.实行人才合理流动制、重大课题配备第二主持人制,优化人才组合,加速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目前,一些单位科研方面缺少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中青年学者,开发方面缺懂科研、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提高研究水平、加速开发进程的重大障碍。科研单位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人才,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人才,更要注重使用好人才,实现优化人才组合。在研究院所实行人才合理流动制,使优势课题组有充足的人才来源,改变研究单位现有人才优势与浪费并存的局面。此外,在重大课题组配备第二主持人,把中青年优秀人才推上第一主持人位置,加速培养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等措施,都是达到快出人才目的的重要途径。
6.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努力兴办科技产业,增强自我生存能力。
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单位要得到较快发展,必须在不断研制新型实用技术成果的同时,加大开发推广力度,努力兴办科技产业,走规模开发、集中经营的路子,使成果及产品能及时应用到生产中,尽快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当前开发推广体系不健全,科研与开发推广体系难以有效衔接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把科技力量合理分布在科研、推广和开发工作中,尽快形成“小科研、大开发推广”的新局面,不断增强科研单位经济实力和自我生存能力,努力提高职工收入,认真处理好“稳”和“放”的关系。
7.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设立实验设施专项经费。
建议政府部门增加对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事业费及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研究项目的经费资助额度。建议政府部门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在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3至5个重点开放实验室,使其成为科研示范、成果转化的样板。
8.强化管理,加强科研道德教育。
科研经费的不正当使用,使本已拮据的经费雪上加霜,影响了科研工作正常开展和职工情绪,必须坚决克服。
必须明确科研成果、资源、资料归单位所有,个人无权支配。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保证科研成果、资源等国有财产不致流失。在技术职称评审时,对科技成果和发表论文署名要有具体规定,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科研院所的党组织和专门机构,要加强科研道德教育,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坚决克服科研领域“腐败”现象的蔓延。
(收稿日期 199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