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之王”逆势并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王论文,逆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香港利丰每天处理1000多份订单,4月1日,一家美国零售商向利丰下了一张30万件男裤的订单。利丰没有工厂、没有纺织机、没有面料、没有染料,也没有拉链,甚至没有雇用任何一位裁缝师。
然而,这笔订单可以一个月后出货了——纽扣来自中国,拉链是印度制造,纱是在巴基斯坦纺的,然后在中国织成面料并染色,最后成品则在孟加拉或者越南缝制。
由于客户要求的时间很短,利丰一接到订单,市场部门向客户提供产品设计资料,达成一致意见后从遍布全球的10000家供应商中挑选不同的合作厂商,找到最适合的生产者,组织一座“虚拟工厂”。产品出来后,由利丰办理进出口文件、清关手续、安排出口运输和当地运输等。
所有的供应流程都在利丰的掌控之下,利丰是名副其实的供应链“虚拟之王”。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这条供应链遇到了两个难题,其一来自商家,买家下完订单后,由于市场消费比预期要低迷,新订单难以消化,所以找各种借口减少订单量或者取消订单,没有减少新增订单的商家商品积压增多,资金周转慢,导致货款拖延,甚至商家破产造成货款坏账;其二,来自供应商,他们发现零售商日渐困难,提高了风险控制系数,要求提高预付定金,货到付款,甚至要利丰直接担保货款。
“今年首4个月公司订单较去年第四季仍录得一定跌幅,年初至今公司业务的自然增长录得负数。”5月13日,利丰(00494.HK)董事总经理冯国纶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坦言,尽管冯国纶强调该公司将通过加强外判收购以抵消订单下跌的影响,但是受悲观消费预期影响,大华证券将利丰从去年底的持有逐步降到现在的卖出评级;同时,瑞银也在5月6日的报告中将利丰评级由中性降至沽售。
减单
消费低迷期,利丰供应链的难题首先源于对下游买家控制力的削弱。
今年年初,美国玩具零售商KBTOYS申请破产保护,给利丰和向利丰供货的40多家生产商带来2720万美元(包括利丰应收的500万美元佣金)的潜在坏账,这40多家生产商曾一度欲将利丰告上法庭。
“我们现在货款还没有收到,我们早已经停止给利丰和KBTOYS供货了,KBTOYS破产清算程序没有完成,这个事情还在处理中。”一家泉州的玩具生产商对本报记者说。
利丰代理发言人苏丽芬表示,利丰会尽量协助其供应商追收货款。5月13日,冯国纶也再次强调,去年金融海啸爆发后,部分客户出现破产情况,难以评估未来是否会再有客户倒闭。但他强调,现时旗下客户并无拖欠账款问题,因利丰对应收账款管理非常小心,客户也担心一旦拖欠账款会惹来市场对企业的倒闭猜测。
冯国纶的语气充分暴露了利丰对上下游供应链的不可控风险正在加大,金融危机对消费的影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控制的,包括利丰,该公司的主要客户集中在欧洲和美国,这些区域每天都有企业破产。
据冯国纶介绍,利丰的部分客户要求将去年第四季订单延迟至今年首季交付,虽然有关订单已完成付运,但对全年订单整体数目会产生负面影响。
利丰的业务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10000家“虚拟工厂”的供货商。利丰的订单增长乏力时,意味着供应商的日子也日趋艰难。记者在今年春季环球资源国际贸易展览会上,来自印度的贸易商Jensen告诉记者,他所统计的供应商实际接单量中,美国订单普遍下降50%,而中东和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的订单下降幅度稍好,在10%左右。
虽然冯国纶没有透露今年前4个月的具体订单量和下跌量,但是从2008年度的财报来看,利丰去年全年的销货收入为1107亿港元,其中通过收购带来了超过15亿美元的新增营业收入,除去这一部分的收入,利丰去年售货约1000亿港币,与2007年的924.5亿港币大致相当,其订单的自然增长率不到1%。
环球资源总经理黄探伟认为,买家明显的变化不仅仅是对产品越来越挑剔严格,同时还减少单次的订单量,假设以前找一个供应商订购1万件衬衫,现在变成了3000件,分三批次订购,以此减少流通库存的风险。
据利丰内部人士估计,今年北美地区的采购指标降低了30%以上,同时很多生产中档产品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在利丰的采购名单里消失,生产企业要么往低端去,要么就往高端走,总体趋势是制造越来越集中。“多批次小批量的订单,不仅增加供应链各环节成本,而且降低了对供货商的控制力。”该人士说。
收购
对于这些买家来说,利丰不仅仅只是一个中介人或代理采购者,而是他们的供货商。利丰通过直接和海外买家签订合同,然后把生产任务外判给有实力的工厂,根据客户的需求,利丰贸易为每一份订单都创造一条最有效益的供应链,为客户提供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可以说利丰贸易供应链的原动力来自客户的订单。”香港利丰集团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家敏认为。
因此在原有客户订单下跌的时候,利丰只有通过不断收购新的外判业务,来补充销售额。2008年度,利丰集团先后一共进行了7项收购,包括Imagine、RT Sourcing、Silvereed、伟信、Giangt Merchangdising、Van Zeeland,以及Miles Fashion。
“这些收购将对集团扩展产品平台及地域覆盖范围产生莫大帮助。”冯国纶认为。
据记者统计,2008年,利丰通过收购业务增加了其全年销售总额约15.3亿美元,帮助该公司去年销售额实现20%的增长目标。
根据利丰集团最新的三年业务发展计划,到2011年,该公司营业额要达到200亿美元,核心经营溢利达10亿美元。其中160亿美元将会来自集团的核心采购业务,而来自美国、欧洲及中国的本土业务只有40亿美元,占25%。
利丰总裁乐裕民表示,由于美国经济已经减低,资产价格已恢复至相当合理的水平,集团正积极向美国及亚洲地区寻求收购计划。
今年前4个月时间,利丰持续出击欧洲市场,2月24日,利丰宣布,将以8,300万美元(约6.5亿港元)代价收购美国服务品牌Liz Claiborne Inc旗下的亚洲采购业务,利丰将成为后者旗下所有品牌的全球成衣及配饰(珠宝产品除外)的主要采购代理商。
此外,利丰正在与美国服装商Talbots进行外判采购谈判,成为Talbots Inc.(TLB)的一级供应商。Talbots为女性服饰的零售商,截至2009年1月底,其于美国以Talbots品牌经营的店有587间,去年收入15亿美元,以50%毛利计算,采购量为6亿美元至7亿美元,估计可占利丰2009年收入3.5%-4.1%。
冯国纶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利丰集团今年将重点扩大欧美业务及供应链生意,并收购欧美共同体地区的当地业务(Onshore business),目标把美国当地业务的营业额至明年底可增至30亿美元,去年,利丰在美国本地业务收入是15亿美元。
此外,通过收购提高健康、美容、化妆品业务的营业额,利丰传统上以成衣及玩具等业务为主,但近年积极进军健康、美容及化妆品业务。目前该板块的收入约为3-4亿美元,相当于去年140亿美元收入的不足3%。冯国纶称期望至2010年底,其收入可达10亿美元。
融资
冯国纶在股东大会后表示,香港利丰近期集资3.5亿美元后,现时集团手头现金达5亿美元,有强劲的收购能力。为了配合今年继续收购计划的实施,利丰八个月时间内先后两次在二级市场筹集资金。
去年8月开始,利丰资金压力初现。当时利丰宣布收购美国手袋品牌进口商Van Zeeland,收购总价不超过4.95亿美元,其中首付款2亿美元将在去年9月底支付;而原有收购Rosseti及Regatta剩余款项也需要在去年年底前付清。因此,去年利丰为收购共支付了约27亿港元。2008年利丰经营性现金流入38亿港元,派发股息约20亿港元。
在去年9月,淡马锡将以23.09港币/股的价格,认购利丰1.68亿股份,使利丰获得了38.8亿港元的收购资金。随后,利丰又顺利收购了德国衣履供应商——Miles Fashion Group。
5月6日,利丰再次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股集资27.13亿港元。在完成最新一次融资后,利丰可用于未来收购的资金规模约为40亿港元。
利丰董事总经理冯国纶表示,过往利丰向市场筹资都是因看到一些特别的收购项目,因此,利丰在完成融资后通常会实施大规模收购或签署外包协议。据摩根大通预计,如按照利丰管理层计划实施,利丰今年上半年的总营收增长仍有约13%-14%。
而瑞银的报告则指出,过去两个月,美国企业库存下降幅度和零售额皆差于预期,而存款息率上升及消费信贷跌势,可能会令消费市场复苏受到压抑,消费者开支不会重返早前水平;其次是利丰疯狂的收购战略短期内有望使一次性收益增加,但在消费市场下降情况下,潜在收购对象可能遭遇持续盈利后退,导致利丰有每股收益被稀释的风险。
冯国纶则声称,目前已见部分客户由去年底减低存货变成积极补货,虽然现时存货仍处于低水平,但相信经济情况或许已初露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