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30论文_杨春兰

(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分院 湖南怀化 418400)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介入治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30 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30 例患者使用微创介入手段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情况、残疾程度和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 评分和mR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介入治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对于提高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和残疾情况的预后恢复效果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微创介入;颈动脉狭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Collected in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8,our hospital of 6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accept regular medicine conservative treatment,30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as the observation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nerve defect,extent of disability and carotid stenosi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NIHSS score and mRS scor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P<0.05.The severity of carotid stenosi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everity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and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and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nerve defect and disability.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Carotid stenosis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进展迅速、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是我国脑血管疾病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脑卒中多见于老年患者,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基数逐年增多[1],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我院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手段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并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改善情况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7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30 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30 例患者使用微创介入手段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41~79 岁,平均年龄65.48±6.62 岁,颈动脉狭窄轻度5 例,中度9 例,重度16 例,对照组患者中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42~82 岁,平均年龄65.55±6.93 岁,颈动脉狭窄轻度6 例,中度10 例,重度1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 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颅脑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均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② 患者无颅内肿瘤、脑出血等脑部疾病;③ 患者无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脑卒中疾病;④ 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无出血性疾病;⑤ 患者无严重肝肾疾病,无重症感染性疾病;⑥ 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常规接受影像学、功能学和实验室检查,确定患者基本情况后,给予针对性处理,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即通过给予患者降脂治疗、常规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 mg/次,qd,阿托伐他汀钙片[2],口服,100 mg/次,qd。观察组患者接受微创介入治疗,术前常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常规全身麻醉,术前消毒铺巾,全身肝素化,经股动脉进行穿刺,穿刺完成后行DSA检查,确定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位置,依据患者颈动脉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血管支架,在DSA引导下,长鞘端将导丝送至颅内动脉岩骨段,而后在颈动脉上方置入并打开保护伞,将支架送至狭窄处,确认无误后将自膨式支架释放,手术完成后,行DSA检查,确定血管通畅后,术后给予抗凝治疗3 d,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 mg/次,qd,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100 mg/次,qd。

1.2.2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情况、残疾程度和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情况作为评价指标。神经缺损功能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神经缺损情况越严重;残疾程度使用mRS评分量表急性评价,得分越高,说明残疾程度越严重。颈动脉狭窄情况评价,狭窄程度(%)=(1-最小残腔直径/远端的正常颈动脉直径)×100.00 %[3],重度:狭窄程度>70 %;中度:狭窄程度50~70 %;轻度:狭窄程度<50 %。

1.2.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和mRS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颈椎狭窄程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2.1 治疗前后神经缺损情况和残疾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 评分和mR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主要致残、致死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如何有效改善患者颈动脉下狭窄对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4],已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对于狭窄程度高的患者,其血管再通效果较差,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材料和临床操作技术日趋成熟,微创介入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创介入技术在影像学检查的辅助下,通过导丝、扩张球、支架等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得到了临床工作者和患者的一致青睐。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 评分和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创介入治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对于提高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和残疾情况的预后恢复效果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程小军,陈琦,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4,2(1):17-23.

[2] 连瑜.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3):23-24.

[3] 赵志鸿,任毅,张欢,等.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疗效[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1):1608-1610.

[4] 孙旭文,高晓玉,李冰,等.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498-499.

论文作者:杨春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  ;  ;  ;  ;  ;  ;  ;  

微创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30论文_杨春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