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方言词语例释论文

朝阳方言词语例释论文

【语言学研究】

朝阳方言词语例释

王 虎,李媛媛

(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

摘 要: 在如今学界,有关方言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青睐,其中,方言词语考释研究也是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朝阳方言中就存在着很多有价值的古语词,如“嘬”“孤拐”“祸害”“糠”等,对它们进行考释,主要工作就是溯源,并在必要时将其与相关词语加以比较,从而明确其源流演变。

关键词: 朝阳方言; 嘬; 孤拐; 祸害;糠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东临阜新、锦州;西面与承德、秦皇岛交界;南与葫芦岛、秦皇岛相连;北则与赤峰、通辽接壤。朝阳方言是隶属于朝峰片的一个方言小片,地处北京官话区和东北官话区的过渡地带,兼有北京官话区和东北官话区的一些特点,又由于地域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在这一地区又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方言词语。

方言词语考释成了方言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对朝阳方言中的几个古语词进行了简单考释。方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方言词指 “属于该方言的词”,狭义的就 “专指该方言中具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词”[1] ,本文所说的就是广义上的方言词,即它们不仅在朝阳方言中广泛使用,而且还存在于其他地区的一些方言中[2] 。

一对多(OVA)拆分策略:将多分类问题进行拆分,若样本具有M个类别,则将数据集划分为M部分,每一部分为一个类别,与OVO不同的是,使用训练时的分类器数目与参与训练的数据不同。OVA只需要M个训练器,即只形成M个二分类任务,因此参与训练的数据与OVO不同,它是依次分别以每一类别为正类,其余类别的数据集统一带上负类的标签,也就是将其余数据集的标签重新打上。若最终各个分类器的预测结果出现一正多负的情形,则将最终的预测类别附上所在正类的样本标签;若出现结果为多正多负的情形,则最终的预测类别为置信度最高的正类样本的标签。

一、嘬

“嘬”在辽宁方言中有两个意思,(一)指“吃”,这一用法会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带有中性或贬义的感情色彩,作为中性词使用时表示“尽情地吃”,如:“馒头有的是,可劲儿嘬!”用作贬义词时则含有“贪吃”的意味,如:“差不多得啦,别嘬起来没完!”但相比之下,“嘬”用作贬义词的频率较低;(二)指“喂”,多指没有节制地喂,如:“这猪长得真快,纯是嘬起来的!”“嘬”这个词在地域上使用范围较小,只见于北京和冀鲁官话区,使用频率也不高,接下来就对其发展脉络进行简单梳理。

近年来,受国际教育研究风气和国内教育改革需要的推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兴起对“反思性教育实践”的关注和研究。这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过程,可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反思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困难[4]。

“嘬”表示“大口吞食”最早见于西汉戴圣《礼记》:“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郑玄注:“嘬,谓一举尽脔。”孔颖达疏:“并食之曰嘬,是贪食也。”北宋宋祁、郑戬的《集韵》中对“嘬”的解释也同此,即:“嘬,一举尽脔也。”并且这一用法在其他朝代也有用例,一直沿用至今,如:

(1)酒醇引易釂,肉美举必嘬。(北宋·苏舜钦《郡侯访予于沧浪亭因而高会翌日以一章谢之》)

(2)腥秽君所知,胡为强吞嘬。(明·陶望龄《生诗十首书王堇父慈无量集以凡百畏刀杖无不爱寿命为韵》)

(3)我为哄他开心,特意请他去市区一家颇有名气的大酒家“嘬”一顿,花了50多元(在当时算是高消费),但饭菜并无特色……(祁海《专写“汤圆剧本”的毕必成》)

(4)中午饿了我带你去下馆子,咱们好好嘬一顿。(王朔《我是你爸爸》)

“糠”在辽宁方言中除了具有与普通话相同的用法外,还常用来形容人“窝囊,无能”,但多用于否定,如:“他这个人不糠。”“糠”的这一用法在整个东北地区都比较常见,那么,这样的用法是如何来的呢?

企业的外部治理是相对于企业内部治理而言的,同样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大多数都依赖于企业内部治理,使得外部治理无法发挥基本效能。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都依赖于内部资金,对于市场外部资金的需求不大,导致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发展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价格体系的制定都是依靠于市场的需求,但是在我国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会采取垄断的方式等,取得市场价格的决定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外部治理职能的行使和监督。

对于“嘬”在辽宁方言中的第二个意思,即“没有节制地喂”,我们认为这是从“大口吞食”引申而来,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大口吞食”与“喂”都是“吃”,只是前者是主动地吃,而“喂”表示使之吃,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这种用法又被称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有着这样用法的动词有的只是临时具有了使动义,而有些词的使动义则被保留下来成为词的一个义项,如“饮”既表示“喝”,又表示“使之喝”,“食”既表示“吃”又有“喂”的意思,而“嘬”表示“喂”就在方言中保留了下来。另一方面,根据上文引例,“大口吞食”有“贪吃”的意味,“贪吃”就表示没有节制地吃,就“没有节制”这一点来讲,二者是一致的。综上,由“大口吞食”引申为“没有节制地喂”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二、孤拐

“孤拐”辽宁方言中指“踝骨”,如:“刚盘腿坐了一会儿,硌得我这孤拐生疼”。踝骨的这一说法在整个东北地区使用都非常普遍,其次,还活跃在北京、山东、山西,甚至江苏、四川等地,那么,踝骨为什么会被称为“孤拐”呢?

“孤”最早指幼年丧父,《说文·子部》:“孤,无父也。从子瓜声。”如:《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后又指幼儿父母双亡,如:《管子·轻重》:“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在此基础上,“孤”又引申指没有子女的人,如:《吕氏春秋·怀宠》:“求其孤寡而振恤之。”高诱注:“无子曰孤。”通过这三个意思可以看出“孤”所指的事物都有“孤独”“单个的”的特点,并且今天“孤”也有这样的用法,如“孤单”指单身没有依靠,“孤岛”指远离大陆或其他岛屿的岛,“孤立”形容与其他事物不相联系,但是,与其他事物相离的或只单独一个的东西在人们眼中往往是比较特别的,与周围其它事物相比其特点是比较突出的。而我们认为方言中“孤拐”的“孤”就是取其“特别,突出”义。马思周先生在其《从“孤拐”说“拐”》一文中也提到,“孤”在近代已有“特出,独出”的意思,而“孤拐”之“孤”就是在此基础上引申有“高出,突出”义[3]。踝骨指小腿和脚之间左右两侧凸起的部分,是高出其他部位的地方,因而,在指称踝骨时会用“孤”。那么,踝骨为什么最终被称为“孤拐”呢?这一称呼在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马思周先生在《从“孤拐”说“拐”》一文中对“拐”的意义及在方言中的多种用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拐”的本义为腋下、足下的支撑工具,北宋·陈彭年,丘雍《广韵·蟹韵》:“拐,手脚之物枝也。”这种工具要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因而其端部要歧出,因此,马思周先生认为踝骨之所以用“拐”来指称,就是因为踝骨有“端部歧(突)出的特点”,拐杖之“拐”,用的就是“拐”的本义。并且,在很多方言中,“孤拐”除指踝骨外,还指颧骨和脚掌内侧突出的部分,这些部位都有突出的特点,因而也会用“孤拐”指称。“孤拐”指代“踝骨”并且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时期是在清代,这时候的文学作品口语化明显,而且能确定“孤拐”有时候就指的“踝骨”,如:

在清代,有一种刑罚是“夹踝骨”,如例三。这一用法的“孤拐”在今天的很多方言口语中都有使用,并且频率非常高,同时也散见于书面语,如:

由调查结果可知,济源市王屋镇古树名木共有11科13属15种94株,数量上居前5位的树种是国槐、皂荚、黄连木、侧柏、龙柏,这些树种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作为荒山造林树种。从现状看,“古树之最”多分布在景区内、寺庙 周边、家户门口等,分布于景区内的古树名木均采取垒砌栅 栏、悬挂保护牌、安装避雷针等保护措施,对古树名木具有一 定的保护作用; 生长在寺庙前和家户门口的古树名木,生长 状况与养护情况有关。

(2)刑名老夫子接着,……是教魏剥皮拿铁钉锤打犯人的脚孤拐,任你英雄好汉,只要把这块骨头打碎,自然一步不能行走。(清·李宝嘉《活地狱》第十二回)

后引申指“损害,摧残”,这一意义出现的时间较晚,但不会晚于清代,如:

(1)我才在角门口下台坡一滑,几乎跌倒,脚孤拐还酸呢。(清·云江女史《宦海钟》第一回)

(4)棒子够不着,先从孤拐打起,打到膝盖骨……(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灯光里的三代女人》)

(5)孤拐里的筋绷得过紧而时有细微作响,也一同陷在里面。(严歌苓《扶桑》第三十二章)

但在清代的文献中,“孤拐”还指“颧骨”,这是指脸部的凸起的部分,从上文分析可知,这是由于颧骨与踝骨一样,都是凸出的,有突出的特点。这一用法在今天东北地区的其他方言以及北京方言中都在使用,可见,人们用“孤拐”来指代“颧骨”或“踝骨”,是从其外观特点入手来进行命名的。

以上,我们解决了方言中为什么用“孤拐”来指代“踝骨”这一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孤拐”不仅指“踝骨”,还指“颧骨”,二者有着共同的外观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孤拐”是指那些凸起的东西,这也证明,人们用“孤拐”来指踝骨和颧骨是从其外观特点入手的,这也是人们认识并命名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角度。如山东有的地区称整穗的玉米为“棒槌”,这是因为二者形似,再如“瀑布”就指突然从高处降落的水,因其特点与白布相似,因而在命名这样落下的水时会用“布”。这样的词在汉语中大量存在,这里不再列举。

三、祸害

“祸害”一词在朝阳方言中有两个意思,分别是:(一)损害,损坏,如:“玩具好好玩儿,别祸害”。也指通过某种手段使对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如:“这个人太坏,你日子过得稍微比他好一点,他就开始祸害你”。(二)浪费,如:“蛋糕吃不了别祸害,留着饿了再吃”。“祸害”也常说成“祸祸”,二者在朝阳方言中表意相同。“祸害”的这些用法除在辽宁地区外,还存在于山东等地的方言中,并且在山东方言中,还有“罪人”等用法。

“祸”有“灾害,灾殃”义,泛指一切有害之事,如:《礼记·表记》:“君子慎以避祸。”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害”也有“祸患,灾害”义,如:《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唐韩愈《原道》:“古之时,人之害多矣。”由此可见,“祸害”为同义词连用。并且,“祸害”在很早就有“灾难;祸殃”义,如:

(1)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东周·韩非《韩非子·解老》)

(2)祸害深大,罪衅日滋。(南朝·范晔《后汉书·桓帝纪》)

(3)实以畏惧危亡,恐招祸害,损躯非义,身名两灭故耳。(唐·姚思廉《梁书·侯景传》)

(4)自古道“贫极无君子”,倘日后郑郎生情构讼,找价出于买主,使小人获利而祸害贻及尊府,二不利也。(明·清溪道人《媚史》第十三回)

(3)宋相公,你招了吧!你看我们,孤拐都夹扁了。(清·天花藏主人《赛红丝》第三回)

(5)将他的家产查明,被他祸害的人家分别予以恤赐,也是你一桩功德。(清·无垢道人《八仙得道》第二十三回)

(6)纵然不至马上杀身,最少也该得个残废之刑,免得他们再祸害别人。(清·无垢道人《八仙得道》第九十回)

(7)申应铸道:“为弟喂鸟,并非祸害他,他怎么骂人呢?”(清·佚名《金钟传》第三十五回)

据传,宋神宗赵顼有一天出宫巡视,在开封集市上见王婆卖瓜,边卖边夸,非常火爆。神宗亲尝之,果然甜美。遂问道:既甜,何夸而不止?王婆答曰:这瓜产自西夏哈密,中原人不识,遂叫喊夸赞,以求众人赏钱。神宗觉得言之有理,做买卖当夸则夸,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没啥不可。皇帝的金口玉言一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便呈褒义,流传下来。

《汉语大词典》中“祸害”词条的“损害,摧残”义引证稍晚,从以上分析可知,有着“损害,摧残”义的“祸害”在清代就已经出现,而《汉语大词典》中的例子出自现当代文学作品,因此,本词条在探讨“祸害”一词的发展过程之余,还希望能为辞典的修订和补充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方言中“祸害”的第一种用法就是对“损害,摧残”义的沿用,并且在今天使用也比较广泛,如:

资源优化 我国高校以院系为单位,一个学院一般设置几个不同专业,因此,学院就需要建设几个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与基础实验室相比,专业实验室定位更为精准,课程安排严格按照理论课的进度,但是这也局限了专业实验室的使用率,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在学院内部较难实现资源共享。专业实验室因其特殊性,一方面需要很多仪器满足实验教学;另一方面面向学生较少,仪器利用率并不高,甚至导致一些仪器被闲置,造成资源浪费[7]。另外,不同专业实验室中不可避免会有设备重复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大型贵重仪器,重复性高也是一种资源浪费。鼓励专业实验室开放,即是避免资源浪费,以进一步提升资源共享。

(8)把他抓进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又放出来,继续祸害人。(庞洪成《人品·还你一只手》)

(9)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冯骥才《市井人物·苏七块》)

(4)糠心的萝卜是无法食用的,乡民只好将其当柴烧掉。(李国照《月落闲阁·杏苑篇·糠心》)

而方言中“祸害”的第二个意思,即“浪费”,则是在“损害,摧残”基础上的引申。因为,所谓“浪费”就是对仍旧有价值的东西使用不当或者没有节制,这就使这些东西所具有的价值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甚至根本不能得到体现,这对于价值来说就是一种损害和摧残,因此,“祸害”的“浪费”义可以看作是由于使用对象不同而造成的引申,这一用法在今天方言中使用也比较广泛,如:

(11)“唉呀妈呀,真能祸害水?一舀子水都够我做顿饭了。”奶奶心疼地说。(李靖国,孙志英《大兴安岭的女人们·幼稚的潇洒》)

(12)一连几天,盆茬里总有一些白米饭,婆婆开始大喊起来:“这几天盆茬里面咋总有白米饭呢?你这个败家的东西。”说着拿着烧火棍向善娘打去。一边打,一边骂着:“看你还祸害粮食不,打死你!”(白庚胜总主编;李春彦,高志明本卷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吉林·铁东卷·小孤山》)

2.3.2 个人药物记录 (personal medication record,PMR)PMR是对患者所用药物 (与COPD相关或无关的处方药、非处方药、草药及膳食补充剂等)的综合记录。推荐使用电子记录,但不论是手写或电子文档,该表格都需要在患者易于理解的水平上完成。

易错点提示:①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可水解盐溶液中,离子发生微弱水解,如0.1 mol·L-1的乙酸溶液和0.1mol·L-1的乙酸钠溶液。②注意一些特殊的反应,如一氧化氮和氧气不需要条件即可反应,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合成氨反应等属于可逆反应;铁、铝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Fe与水蒸气的反应;铜与浓硫酸反应,与稀硫酸不反应;MnO2与浓盐酸反应;N2、NH3与O2反应生成NO而不是NO2;S与O2反应生成SO2;Fe、Cu与Cl2、S的反应;硝酸是强氧化性酸,参与的反应不会生成H2等。

(13)小盼儿在代替保管时,见白大褂子大手大脚地祸害粮食就藏个心眼儿,偷偷地留点后手,防备以后大家挨饿时好贴补贴补的。(老屯《荒》第八十八章)

福岛事故后,日本所有核电机组均陆续停运。若要重启,不仅需要通过规制委的安全检查,还需要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可。即使这两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核电机组还可能因地方法院的裁决而不能重启。例如,由于广岛高等法院2017年12月发布暂停令,已重启运行的伊方3号机组不得不停运。

(14)抹一遍泥不行,得抹好几遍,为的是结实,不让耗子、山狸子等野物钻进去祸害粮食。(北山渔者《呆人·再回蟠龙沟》)

此外,方言中,在未经人的允许下,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生物食用了还未收获或已经收获的可食用的食物也被称为“祸害”。因为,在人们看来,食物的首要的任务就是维持人的生存,这是第一位的,此外才是维持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其他生物所食用的食物除了专属粮食,如猫粮,狗粮等外,大多都是人们都不爱吃的,或者人吃剩下的、多余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除了人们不爱吃、剩下或多余部分之外的食物,如果被其他生物吃了就降低了这些食物的价值,就会被认为是浪费,所以会称其为“祸害”,如:

(15)张大婶心里琢磨:费力跑腿是小事,万一叫猪祸害了粮食,多叫人心疼啊!(王兆田《老哨兵》)

(16)大跃进那年,麻雀被列入了“四害”之首,全国上上下下跟麻雀玩过命,没多长的工夫就有上亿的麻雀遭了秧,说是为了不让它祸害粮食。(袁一强《结婚可要挑日子》)

以上,我们对朝阳方言中“祸害”的两种用法的来源及发展脉络进行了整理,即“祸害”一词为同义词连用,方言中表示“损害,损坏”和“通过某种手段使对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义的“祸害”是对其古义“损害,摧残”的沿用,而用于“浪费”的“祸害”则是在“损害,摧残”基础上的引申。

四、糠

从以上引例中可以发现,“嘬”表示“吃”时与今天方言中的用法无异,即有中性和贬义两种感情色彩,表示贬义时也有“贪吃”义,可见如今方言中的“吃”义就沿用了古代的意思。

“糠”最早指“稻、麦、谷子等子实上脱下的皮或壳”,南朝顾野王《玉篇·米部》:“糠,俗穅字。”北宋司马光《类篇·米部》:“糠,谷皮也。”北宋陈彭年,丘雍《广韵·唐韵》:“糠,谷皮。”如:

(1)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审 时》)

(2)虽执谦抱,粃糠神器,便是违上玄之意,坠先帝之基。(唐·李百药《北齐书·王昕传》)

式中:TFD表示订单任务交货时间;T0表示当然任务时间;tMAi表示第i个制造活动的完成时间;对于n个串联形式的制造活动完成时间求其总时间;φi表示第i个制造活动的完成时间影响系数,该系数考虑制造活动中的转移、设备故障等的时间系数;表示对m个并联形式的组织活动完成时间求其交集时间。

(3)吃带糠糙米粥,啜无盐淡菜羹。(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李性学》)

因“糠”是稻、麦、谷子等子实上脱下的皮或壳,所以,“糠”的内部是空的,只有一层皮,因而“糠”又在“空”这一意义基础上引申为形容某些东西“质地空疏而不坚实”,这样的“糠”多是由于失去水分而造成,并多用于现代汉语中,如:

(10)一想到日本鬼子和王竹他们来了一定要祸害人,她马上又可怜这个守在家里等死的老人……(冯德英《苦菜花》第四章)

系统程序运行方式如图6所示,系统上电以后,两个CPU系统进行初始化,STM32系统进行系统参数的调取,并进行相应配置,随时监控是否有外部数据请求,并负责发射毫米波信号。同时,以DSP28335为主的单片机系统进行毫米波信号的接收处理,最终计算出距离信息存储于双口RAM中,供STM32进行调取。

(5)萝卜糠心是由于水分失调,使肉质的心部细胞缺乏水分,呈现干糠而造成的。(高晓珍《天天有口福 居家新生活指南·问道饮食》)

(6)现在有不少干部党员像糠心萝卜一样,里外不一,外红里糠……(戴志明《一个老兵的敬礼·1986年随想记》)

这样的“糠”的使用对象除以上用例中的“萝卜”外,还可以用于梨、苹果等。方言中用来形容人“窝囊,无能”的“糠”也是在其“空”的基础上引申而来。而无论是谷糠还是变糠的萝卜都是不饱满的,用处也都不大了。对于人来说,他具有的能力越多、越好,他才会变强大,人所具有的能力是支撑其立足的最基本的东西,人没有了能力或能力低也就如谷子失去了米或萝卜失去了水分,也就变得没那么饱满了,也就是窝囊和无能的了,因而,“糠”又可以用来形容人“窝囊,无能”,这样的用法在东北地区的口语中使用非常普遍,也见于书面语,如:

(7)他也不糠,讲黑龙江,讲大马蛤鱼,讲辽阔无边的大草甸。(郑九蝉《遥远世界的老汉》,转引自《简明东北方言词典》)[4]

(8)他攻击燕国,占领其首都蓟。李信也不糠,曾经以几千人马追击燕国部队,还俘获了当年派荆轲刺杀秦始皇的主谋燕太子丹。(庞壮国《划痕》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年)

(9)他冲着若飞同志一抱腕:“哎,黄先生,久仰久仰。说起来你在堂上是个硬汉,可是我在堂上也不糠;非刑拷问我不招供,一连串儿八次滚热堂。”(李润杰《熔炉炼金钢》)

译介受众是译介活动所面向的对象,是译介内容的接受者。译介受众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其生存环境、文化体系、价值观念不同于译介主体。所以,译介活动要特别注意目标国受众因为语言不同而具有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译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介受众的价值判断,因此,译介主体应当熟谙国外受众的兴趣点和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7],找到受众的关注点和感兴趣的领域。

(10)一个大小伙子,连百八十斤的东西都扛不起来,也忒糠啦。(转引自《朝阳方言词典)[5]

综之,“糠”最早是指“稻、麦、谷子等子实上脱下的皮或壳”的,而无论是普通话中常用的,如“萝卜糠了”中的“糠”,还是辽宁方言中形容人无能的“糠”,都是在“糠”所具有的“空”这一特点基础上的引申,并且,方言中的“糠”在东北地区和天津等地使用都非常普遍,上述例证例(8)作者庞壮国是齐齐哈尔人,例(9)李润杰是天津人,著名曲艺作家。

五、吣

“吣”多用来表示猫狗等呕吐,但在辽宁方言中还用来指人,是个贬义色彩非常浓厚的词语,它有两个意思,一是“呕吐”,多指人过量饮酒造成的呕吐,例如:“见酒没命!看你吣这一地,咋收拾?”二是形容人“胡说八道”,例如:“一天天净胡吣,没根没据地,瞎说啥?”有着以上用法的“吣”还存在于北京、河南等一些北方方言中,鲜见于南方方言,那么,“吣”的这些用法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吣”在古代多用于猫、狗呕吐,同“吢”,南朝·顾野王《玉篇》:“七浸切,犬吐也,亦作吣。”北宋·陈彭年、丘庸《大宋重修广韵》:“七鸩切,犬吐。”方言中用来形容人呕吐的“吣”就是由此引申而来。 清·蒲松龄《日用俗字》:“吐酒犹如猫狗吣,好土空把堑坑填。”由此可见,用“吣”来形容人“呕吐”首先是由于在“吐”这个动作上,人与猫狗是相似的,这就为用“吣”来形容人呕吐提供了可能性。那么,为什么方言中人吐“不”用“吐”而用“吣”呢?例句中说“吐酒”类似于猫狗吣,上文也提到,辽宁方言中的“吣”多用于醉酒后的呕吐。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喝醉酒的人一直都是被人们所讨厌的,辽宁更是如此,“吣”有非常强烈的贬义色彩,更符合人们的表达需要,因此会选用“吣”。那么“吣”为什么会有贬义色彩呢?

那是因为“吣”与其他很多贬义词一样,原本都是用于物,后来用于形容人,这就把物与人等同起来,而在人们看来,把人比作物是对人格的一种贬低,因此,这样的词在指人时就带有了贬义色彩。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物多指那些低等的或者被人们所厌恶的,如果是被人所喜爱或崇拜的物,那么引申后的词语就不是贬义了。“猫、狗”在人们看来就是比较低等的动物,并且“犬”在中国文化中是低三下四、阿谀谄媚这类人的代名词,因此,“吣”由“犬吐”引申为人“呕吐”自然就会带有贬义色彩。再如“货”,多用为“攮糠的货”“夯货”“色货”等,这里则是把人比作供人处置的“货物”,贬义色彩也很强烈。还有很多直接把人比作动物的贬义词,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鼠目寸光”等等,这样的引申方式也是贬义词的来源之一。

对于“吣”的“胡说八道”这一用法,其来源也与猫狗呕吐有关。猫狗呕吐出来的都是污秽之物,而“胡说八道”指说一些没有根据,别人不爱听的话,二者都从口出,因而,可以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引申,并且由上文分析可知,“吣”用于人时有着强烈的贬义色彩,“胡说八道”的内容也是被人所厌恶的。因此,“吣”符合人们的表达需要,并且相对于“胡说八道”,“吣”音节数量少,因而使用起来更方便、经济。其实,相对于“呕吐”,“吣”更常用于“胡说八道”,例如:

(1)雪贞红了脸说道:“我把你……你做姊姊的嘴里胡吣,到底说的什么话儿,我饶了你不姓庄。”(清·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

(2)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吣,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清·曹雪芹《红楼梦》)

三是从运行到完善突出一个“细”字,体现了江岸食药监精益求精。在两个点位运行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细节,截至目前,APP开了4次碰头会,“你点我检”活动已开展3次,培训人员50人次,每一次对细节的打磨,都让我们的工作更向前一步。特别是“你点我检”活动,群众对这种线上线下互动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肯定,更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当我们将检测结果反馈给送检群众时,他们的一声感谢成了我们最大的鼓励与动力。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好的诠释。

(3)“刘跃进,你胡吣个啥?你妻离子散,挨得着我吗?你老婆跟人跑,是六年前的事。”(刘震云《我叫刘跃进》)

(4)“你别胡吣。别以为这是八路的天下,没人敢管你,会有人找你的。”(冯志《敌后武工队》)

总之,朝阳方言中保留了一些不同时代的词语,如先秦的“嘬”“祸害”、南北朝的“糠”“吣”、明清的“孤拐”,这说明任何一种方言可以说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语言成分的累积,这些古语词并存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上并杂糅于现代方言中,但是经过细致的分析可以分辨其不同层次及其产生的时代,探寻出语义演变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詹伯慧.汉语方言词典收词小议[J].中国语文,2001(6):547.

[2]王虎,李媛媛.朝阳方言词汇初探[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75.

[3]马思周.俗言俗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36.

[4]许皓光.简明东北方言词典[K].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19.

[5]肖辉嵩.朝阳方言词典[K].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165.

Explanation of Some Words in Chaoyang Dialect

WANG Hu, LI Yuan-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China )

Abstract : There are many valuable ancient words in Chaoyang dialect.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of “嘬(zuo)”, “孤拐(guguai)”, “祸害(huohai)” and “糠(kang)” is investigated.

Key words : Chaoyang dialect; 嘬(zuo); 孤拐(guguai); 祸害(huohai);糠(kang)

中图分类号: H17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2019)05-0064-06

DOI :10.14168 /j.issn.1672-8572.2019.05.10

收稿日期: 2019-03-10

作者简介: 王虎(1974 —),男,江苏东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语义演变。

(责任编辑: 王 芳)

标签:;  ;  ;  ;  ;  ;  

朝阳方言词语例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