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世纪铸造新辉煌--人民日报文艺系、光明日报文艺系、秋诗文教部联合举办话剧发展研讨会总结_话剧论文

迎接新世纪铸造新辉煌--人民日报文艺系、光明日报文艺系、秋诗文教部联合举办话剧发展研讨会总结_话剧论文

迎接新世纪 铸造新辉煌——人民日报文艺部、光明日报文艺部、求是杂志文教部联合召开话剧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求是论文,光明日报论文,文艺论文,人民日报论文,新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承我国话剧的光荣传统

话剧在我国生根已经九十年了。话剧当初从欧美传播到我国,不仅引入一种有别于我国传统戏剧的新的艺术形式,还传播着民主思想。特别是揭示社会矛盾、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作品,对于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下的我国人民,犹如暗夜中的灯火,而为人们所需要。话剧同我国现实结合后,成为传播民主思想的载体,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民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在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曾达到相当普及的程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话剧也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话剧不同于戏曲,九十年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接触话剧,更多地是关注它所揭示的社会内容,关注它所描写的各类人物间的矛盾和人物的命运,从中获得思想的启示。因此,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人物形象和深刻思想意蕴的话剧特别受欢迎。正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推动着我国话剧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话剧就兴旺;无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话剧就萎缩。我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它的战斗传统,也正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这种精神需求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它是我国话剧生命力所在。

我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它的战斗传统,一直密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中,负有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的庄严职责。而话剧在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现实生活中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方面,在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方面有其独具的优势。

话剧的发展繁荣,要着眼于普及。希望政府对儿童剧的发展继续予以关注并大力发展中小学校园戏剧。这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德育与美育,也培养了明天的话剧观众,让青少年体会到话剧的独特魅力。有了越来越多的话剧迷,话剧就有了根。

要十分重视话剧人才的成长,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有了越来越多有深厚生活根底和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的剧作家、导演、演员,也就有了产生社会主义话剧精品的源头活水。

关注时代 开拓创新 走向大众

1月6日晚,江泽民同志观看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虎踞钟山》,充分肯定了话剧艺术的战斗性和艺术魅力,总书记的讲话形成整个纪念活动的高潮。

经过九十年坎坷而光辉的历程,中国话剧界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表明:中国话剧是具有战斗传统和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品种,是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艺术样式。它反映生活最敏锐、最及时;和群众对话最迅敏、最直接;具有高文学品位。多年来,话剧艺术培养的人才充实着我国影视及戏曲艺术的创作力量;它的艺术经验深深影响着其他剧种,这是我国话剧的光荣。近一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戏剧工作者不断民族化的努力,我国话剧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新时期,在党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方向的指引下,我国话剧艺术重视对历史与文化内蕴的开掘,重视人学研究,在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的广度与深度上,获得较大成就;我国新时期的话剧艺术在戏剧功能、演剧观念、美学原则、艺术方法以及表现形式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话剧工作者的创造意识在觉醒,戏剧观念在革新。新时期是我国话剧史上创造活力最旺盛的时期之一。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文化结构也在发展变化,话剧艺术事业的发展遇见一些新问题或困难。

目前就话剧创作总体来讲,回答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的作品少,戏剧的美学追求方面出现新的徘徊,经营管理机制滞后,观众在减少,话剧队伍在流失,话剧阵地在缩小,形成了戏剧艺术的困难处境。话剧工作者在创作上的脱离现实,美学追求上的徘徊,难以涌现优秀话剧作品,与戏剧队伍的流失和士气不振形成恶性循环;而戏剧队伍的流失与士气不振又和话剧演出经营机制的不适应形成非良性循环。

生活在前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戏剧工作者所陌生的新人、新事和新问题,话剧工作者需要深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重新深入认识生活,思索生活;在艺术上需要探索新的戏剧审美旅程。

需要开展科学的、有原则的戏剧评论工作!

话剧界要有计划,采取实际行动,开展新的话剧普及与提高活动,迫切需要培植话剧的基础——观众的新生代。呼吁社会支持儿童戏剧的创作和演出。

在最近的“话剧艺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话剧界的同志都很重视一个新课题: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戏剧生产如何既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又遵循自身的艺术规律;如何依照这种原则来构筑新的戏剧生产管理机制与戏剧的生产运作机制。这是一个新课题,需要话剧界学习、思索、实践。

话剧事业的发展需要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同时话剧界也要自己动手,做好属于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一切,以使我国话剧艺术在未来的世纪,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迎接更辉煌的新世纪

近一个世纪以来,话剧始终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创建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伟大斗争与变革同行。因此,它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同、爱护。

对已仙逝的诸多先行者与千万名今天犹在话剧战线上拼搏、战斗的“话剧人”来说,取得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千方百计争取广大观众到剧场来。因为有没有观众,不仅是个票房价值问题。话剧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独有的艺术规律,就是一出话剧的最后完善、完成,必须有广大观众的参与和创造。所谓千百次不同演出,有千百次新的体验与体现,正是从广大观众的反馈中得来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也好,上演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也好,皆同此理。

因此,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探索、实验,我们的聚焦点,始终应是广大观众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欣赏习惯与美学趣味,要努力争取广大观众的支持。因为没有观众,就没有话剧,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什么时候离开了这个重要的宝贵经验,就势必遭到广大观众的冷漠,话剧也势必陷入困境,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党的十五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宏伟的蓝图。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任务。他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的重要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明确指示,艺术的根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源是沸腾的现实生活。他指出,借鉴外国先进文化,要为我所用。这就从文化工作的宗旨、目的、方法,都作了明确的、科学的阐述。应该说我们是生逢盛世,方向明确,任务光荣。话剧工作者一定要明确重任,努力贯彻。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话剧有它特殊的魅力,是别的艺术形式不能代替的。”话剧工作者因此受到极大鼓舞。相信总书记对话剧艺术的评价,会增强话剧队伍的凝聚力与信心。

话剧工作的九十年历程,有经验、有教训,有辉煌亦有黯淡。但是,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不忽视广大观众的正当需求,又十分认真地遵守话剧本身的艺术规律,话剧不仅不会消亡,还会有新的创造,有更辉煌的前程。

祝愿我们的话剧事业更加辉煌!

展话剧长翼 发时代声光

自九十年前话剧由欧美移植入我国,便不断以它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在我国的艺术舞台上生根开花,镌刻下绚丽多彩的历史足迹。

话剧作为有别于我国传统戏剧的新的艺术形式,在革命战争时期,是传播思想火种、唤醒劳苦大众、鼓舞军心斗志的艺术载体;在和平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又是凝聚人心、怡养情操、启迪人生、催人奋进的号角。这当中,军旅戏剧作为整个中国戏剧艺术事业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功不可没。1927年,随着人民军队的诞生,军旅戏剧的前身“红色戏剧”便在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队伍中日益活跃起来,并由群众性演剧宣传活动,发展为各种形式的军队专业话剧团体。解放军艺术学院建院三十八年来为军队和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军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七十年的壮丽征程,每一步都有活跃官兵和人民精神生活、讴歌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军旅戏剧相伴随。军旅戏剧与其他军旅文艺样式一样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艺术感召力和艺术示范作用。

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便给予了军旅戏剧以极大关注和支持。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军队专业团体创作、演出和队伍建设更是关怀备至。毛泽东主席仅在1963年下半年便连续观看了总政话剧团的《万水千山》、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的《雷锋》、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和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南海长城》。周恩来总理曾亲临总政话剧团排练场指导话剧排练。邓小平同志七十年代观看过总政话剧团的《万水千山》。江泽民总书记在热切关注中国现代化伟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进步,先后观看了空政话剧团的《甘巴拉》,总政话剧团的《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次又在纪念中国话剧九十年期间,莅临观看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的《虎踞钟山》,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戏剧演出的本身。江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课题,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们以启发、教育和鼓舞。”这就给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包括军队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放眼未来,中国戏剧有优势也有困境,有机遇也有挑战。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文艺事业要与国家和军队建设同步前进,就必须大力改革和进取。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从这一高度出发,去深入生活创作演出,去研究新情况、新课题。

繁荣军事戏剧创作

军旅戏剧作为中国话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一直十分活跃。江泽民主席观看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话剧《虎踞钟山》后对我国整个话剧事业给予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军旅戏剧的肯定和支持。尽管取得过一些成绩,但军旅话剧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我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从军旅戏剧事业发展的角度,想谈谈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战胜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干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优秀的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二)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提高艺术质量和提倡戏剧形式多样化这方面,军旅戏剧过去虽然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不够理想。许多话剧作品还在一种模式中打转转,形式上给人一种陈旧感。新的时代精神要求新的戏剧内容,新的戏剧内容必须要有新的艺术形式。这就要求广大部队戏剧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认真学习文艺理论,努力钻研构剧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戏剧精品。

(三)戏剧创作的核心是塑造有时代精神的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我们塑造军人形象,特别是现代军人形象,就必须深刻地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只靠看一些文字材料和听来的一些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军队剧作家必须彻底地完全地深入到火热的军营生活中去,体尝、品味军官和战士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捕捉戏剧创作的兴奋点,挖掘军人生命的真正价值。深入生活原本是部队戏剧工作者的一个好传统,这些年有些削弱,应当有所警觉。深入生活的好传统仍须发扬光大。

(四)认真钻研、发展戏剧理论。“文革”结束后的前几年,戏剧理论和戏剧探索出现过一阵很活跃的局面。戏剧的成长发展,是需要戏剧理论家与观众的评论和引导的,这是有关戏剧发展导向和进步的大问题。目前的戏剧评论文章一是量少,二是质差。赞扬多,指导、分析和批评少。这既不利于戏剧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产生戏剧精品。

江泽民主席在十五大工作报告中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重要论述,为繁荣、发展戏剧事业提供了大好时机和保证。多出戏,出好戏,出精品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借隆重纪念中国话剧九十年的东风,抓住机遇,奋发图强,为繁荣戏剧创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给艺术个性以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由不同的戏剧家、不同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戏剧风格,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艺术风貌,这是话剧经历了九十个春秋所形成的可喜局面,标志着我国话剧艺术已走向繁荣的创作时期。这个时期是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前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所造就成的。在今天的话剧舞台上,有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一批剧目,也有越来越多的剧目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向其他的美学领域进行延伸和扩展,还有一些致力于探索的前卫戏剧;演出不仅在大剧场进行,小剧场演出也越来越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样式。这些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演出,显示了我国的话剧正进入一个转型阶段,正在从“运动”化转向个性化;从几十年来所肩负的为阶级、民族与国家兴亡而战斗的历史使命,越来越趋向于关注和平时期人的命运,越来越具有个性色彩和人文色彩。

戏剧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由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决定的,艺术家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是其独特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乃至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的体现。给予戏剧家的艺术个性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应是未来话剧艺术发展的一项可靠保证,这样会使话剧艺术的发展道路更加宽广,使话剧演出的面貌更加色彩纷呈,会使话剧走向成熟。这也显示出一个大国的文化风采。新时期以来,我们仅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话剧创作和演出中便出现了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可喜的开端。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不同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话剧舞台会更加绚丽多姿。我衷心地希望,在纪念话剧一百周年的庆祝活动中,这一面貌可初见端倪。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希望话剧界同仁们一方面要继承话剧九十年的深厚而优良的传统,一方面要不断培植和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要对生活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的态度、深入体验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应当永远去追求它的生动的、鲜活的、完美的艺术感染力,而不要把艺术创作只当成某种观念(无论是政治观念或是艺术观念)的传声筒,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为了话剧艺术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评论家们,为创作者们推波助澜,做创作者的知心朋友,更加关注和爱护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发展,如鲁迅先生所说“知人论世”,给艺术个性以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对话剧发展的几点看法

我国的话剧已走过了九十年坎坷曲折的历程,作为一名戏剧理论批评工作者,我想结合当前及今后话剧发展的实际问题,谈三点看法。

第一点,既要强调艺术性,也要强调思想性,更要坚持不懈地提倡两者的高度结合和统一。

我国话剧史上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无不是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结合和统一的作品。曹禺、夏衍、田汉、郭沫若、老舍的优秀作品皆如此。

然而,目前我国话剧创作存在的一个较大的弊病是既不重视艺术性,也不重视思想性,或者说,既缺少艺术性,也缺少思想性,当然更谈不上两者高度的结合和统一了。许多作品在艺术上不精益求精,只是浅尝辄止,或者是形式手法看起来很花哨,但从整体上衡量却缺乏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思想性上则依然存在着淡化主题和直奔主题的倾向,或者故意调侃生活,调侃人生,甚至搞些媚俗的东西,而不是认真发掘生活的本质。这些都是影响精品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点,我国的话剧面临着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的任务。

我认为,为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转化的具体做法是,以“现代化”为前提,以“民族化”为基础,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要在话剧艺术家中确立起一种现代人对待文化艺术所应有的健全、合理的心态:既不借口“民族化”而实行关门主义、排外主义;也不借口“现代化”而崇洋媚外,食洋不化,乃至全盘西化;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戏剧文化”为总目标,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汲纳民族传统戏剧文化和一切外来戏剧文化中积极、有益的因素,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在九十年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的既是“民族化”又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话剧。

第三点,提倡话剧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和研究生活,以强化生活功底。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这一马列主义文艺思想并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

事实上,现在我们不少话剧艺术家,尤其是年轻一代艺术家,对这一文艺思想已经很淡漠了。常常听到他们这样说:我们天天在生活,怎么还要深入生活呢?!他们把自己小圈子里的生活看做是生活的全部,而对战斗在第一线的人民大众的生活却视而不见。严重脱离生活的结果,使不少反映现实的作品显得干瘪枯燥,缺乏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时代意蕴。这种现象对话剧艺术发展是很不利的。

正因为如此,我以为,要提高话剧艺术的质量,除了要努力实现上述两点要求之外,最迫切、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话剧艺术家们要认识到深入人民大众实际生活的重要性,并创作出反映正在发生着巨变的伟大的新时代的作品。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欢迎我们的话剧艺术。

认识“不可替代” 承担“不可替代”

江泽民总书记不久前谈到话剧时用了四个字“不可替代”。它极其简洁、极有内涵、极有分量。不仅道出了话剧这一艺术形式独特永恒的艺术魅力,同时概括了中国话剧诞生九十年来在中国近、现代社会人民文化生活发展中曾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振奋人心地预示了中国话剧未来的发展前景。全国广大的话剧工作者都会因这句知音、体贴、响亮的话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努力创造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具有悠久的文明、艺术传统和深厚文化根基的民族和国度,都充分认识到戏剧(话剧)艺术的动人魅力,都把这一艺术品种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富有聪明才智、谦虚善学、勇于创造的几代中国“话剧人”,在并不漫长的九十年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戏剧美学,借鉴、融会西方话剧美学和世界现代戏剧美学,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确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话剧之路。我们的一流作品(剧作、演出)完全可以与世界高水平的剧作、演出相媲美。只可惜这样的一流作品太少。

不容回避的是,中国话剧的发展面临着困难局面,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在观众方面——观众少;二是在剧团方面——少演少赔、多演多赔、不演不赔。我给上述现象命名为“血脉不畅症”。

观众不是不想看话剧,而是不愿看演出质量不高的话剧;剧团不是不愿演出,而是由于各种原因演不出或很少演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好话剧。这样就造成了两方面的“恶性循环”。

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之一,我认为可以倡导、也应该倡导“两条腿走路”。既要抓自己创作的剧目,也要不断上演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剧目。

后者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愉悦观众,培养观众,引导观众;拓展剧团艺术视野,提高演出艺术质量;增加演出场次,提高经济收入。

只要不断有高质量的话剧演出,就肯定会吸引观众一次次走进剧院,这又会刺激和鼓舞剧团更积极地进行更高水平的创作……如果建立起这种“良性循环”,话剧的困境何愁突破不了?

只有如此,当代中国“话剧人”才能真正承担“不可替代”重任。

中国“话剧人”一定能够开拓出“不可替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之路。

标签:;  ;  ;  ;  ;  ;  

迎接新世纪铸造新辉煌--人民日报文艺系、光明日报文艺系、秋诗文教部联合举办话剧发展研讨会总结_话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