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诗论”文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物论文,上海论文,战国论文,文字论文,诗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106 (2002)03-0070-03
第一简的“呅”字。在简文中本来为从文从口的左右结构,并不像编者所厘定的上口下文的结构。编者注意到有些像战国文字“吴”的写法。[1](第1册,P126)其实,古文吴字口符在左在右的情形都有:参见《师酉簋》、《免簋》、《吴盘》、《中山王鼎》、《吴王夫差矛》、《侯马盟书》古陶古玺等出土古文字材料,以及《说文》“吴”下所录古文等。
所以,我们这里现成厘定为呅字,这个字形见于《玉篇》和《集韵》,在简文中这个形体的用法和“文”字是一致的。这里的“文”字的使用,主要相应于“言”的关系。儒学诗教强调“言为心声”,是在有关具体联系过程中来规定说明“文”的。所以,“文”指向的文采形式,它要表现并制约于作为“心声”之“言”的。一部分古文字在构造过程中言符和口符是可以互换的,“文”旁加“口”,更加直接标明“文”和“言”的关系。西周时期不少铭文中的“文”形内部有一个“心”符,参见《能匋尊》、《曾伯文鼎》、《旗鼎》、《君夫簋》、《文簋》、《史喜鼎》、《伯家父簋》、《师害簋》、《改盨》、《何尊》等器铭文的有关字形[2],也可以从这里取得一些联系。 一部分古文字结构,加口符与加心符也是可以互换的,如哲字,就可以替换为悊。参见《说文·口部》“哲”下所录古文(吝字所从的文符,在汉代《熹平石经》里混为爻符。《篆隶万象名义·口部》吝篆下楷化的结果也是从这个爻符调整过来的)。
第二简的“讼坪(平)惪”等。按该简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大夏》功能的。研治古文论者,往往以其经过汉儒之手,认为多所附会。从简文来看,至少在战国时期,这些诗学观念就相当丰富了。该简简文中“讼坪(平)惪”,编者以为古籍未见二字成词使用,金文中有“平”字从土符的用字类型,坪、平古通用;根据《颂诗》的部分篇目,“平德”理解为“平成天下之德”云。该处句读很可能就存在问题,造成了“讼坪(平)惪(德)也”这一释读起来颇为费解的结构。《诗》的《颂》篇部分,其功能都是所谓“美盛德之形容”的。所以,这里应该读作“《颂》,平德也”。这样就把该简所讨论《颂》的功能意义界定清楚了。至于出现“平德”似乎“不辞”的局面,关键则是对于“平”字的理解。根据我们所研制《金文资料库》的筛选,铭文中“坪”字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春秋战国时期共使用了66次,其中《十七年平阴鼎盖》“平阴”就记作“坪阴”。[3]古代文献中有“辩”、 “平”、“便”通用的情形,如《尚书·尧典》“平章百姓”、《酒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等条,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卷四都援引大量文献证明平、辩二字关系:惠氏定宇《尚书古义》曰:“平章百姓”,《史记》作“便章”,《尚书大传》作“辩章”。《说文》曰:采,辨别也,读若辨古文采与平相似,辨与便同音,故《史记》又作便。王氏以为,平与辩、便古音可通。《酒诰》“勿辩乃司民湎于酒”,各写本传文皆注作“使”。《广雅·释诂一》:“辩,使也。”《洛诰》敦煌本斯6017“王伻殷乃承叙”,汉石经“伻”字作辩。所以,王氏的解释比较圆通:“平与辩非独声音相近,抑且诂训相同。”[4]据此, 这里解释为:“《颂》,辩德也。”基于《颂》在《诗》中主要是所谓“形容盛德”的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颂》就是辩德的”。讼字从公符得声,公、容二符在有的文字构形中作为声符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如松字,《说文》该字下所收古文又从容得声。《诗大序》讲到《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颂》除了通常的“歌颂”,还诉诸舞蹈的“形容”。阮元《释颂》也讲到“颂”字的本义:“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即容字出。容、养、羕一声之转,古籍多通借。今世俗传之样字始于《唐韵》,即容字。岂知所谓《周颂》、《鲁颂》、《商颂》者,若曰周之样子、鲁之样子、商之样子而已,无深义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5]由此,说《颂》具有“辩德”的功能是诗论中应有之义。 说者所谓“平成天下之德”、“直德”(其实,“德”字初文原本从“直”符得声构造)云云,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含混游移。
第六简,部分简文文句多与《毛诗》传世文献相应,如编者释读为“乍竞隹人,不显隹惪”等处。[6 ]编者对该处的注释是:此为《烈文》引句,今本作“无竞维人”、“不显维惪”。因简文“乍”与“亡”字形相近,古“亡”、“无”通用,今本“无”为传抄之讹。我们感到这些解释有些勉强,因为很难说今本传抄者也受到《楚竹书》中“乍”、“亡”二字之间形近关系的影响。按该处“乍”即“作”字,商周金文“作”字使用了4549次,其中以“乍”为“作”的情形就占了4485处。作、职二字《广韵》分别是“则落切”和“之翼切”,上古音“作”归铎部,“职”归职部,二字读音比较接近。这里“乍竞隹人”可能就是《十月之交》“职竞由人”、《桑柔》“职竞用力”等句型的同类。共中的“职”字是虚词,功能相当于所谓句首的发语词。“乍竞隹人,不显隹惪”,两句构成对文,后句的“不”即丕也是虚词。“乍竞”,竞也;“不显”,显也。简文的实际语义就是“竞维人,显维惪”。职字的这种用法,传世古书是比较多见的。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十一还提到《左传·襄公八年》引《周诗》“兆云询多,职竞作罗”,言竞作罗也。又《襄公十四年》“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犹言则女之由也。职字皆语词。[7 ]按今本《毛诗·周颂·烈文》“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子”。朱熹《诗集传》将“无”、“不”字都当作实词加以解释:“又言莫强于人,莫显于德,先王之德所以人不能忘者,用此道也。”对照简文,很明显地看出其说解的牵强附会。
第九简编者句读解释如上。按第一句应读为“《天保》,其得福无疆矣”。蔑疆,金文成语就是“无疆”(殷周使用凡39次)。对照《小雅·天保》文本记载的具体内容,可知是篇足当孔子“得福无疆”品目。“天保”如《小雅·楚茨》“神保”,亦犹《楚辞》中的“灵保”,所指就是“天神”,通篇是讲天神的降福丰厚。
按第二句释读殊为费词费解。“巽(馔)寡,惪(德)古(故)也。”编者认为“巽(馔)寡”句,寡字陈述“巽(馔)”;“惪(德)古(故)”句,“德”字与“古(故)”又属补充说明。语意“是说孝享的酒食不多,但守德如旧”。照这种解释,德、故二字存在的结构关系又跟前面接不上:德字用作动词“守德”,故字解作“如旧”,则当读为“德以故”。否则插进按照朱熹的解释,本章原本是与祭祀精洁、尸传神意相联系;但孔子论诗着眼用心,拈出的则是偏重“馔洁、合古”等比较实在的人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