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花 广东省五华县水寨镇第一小学 514400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和民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赋于教师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也是受教育者社会内化的要求。为了培养小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是我们一线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一点一滴地做起。
一、抓好奇点,激发创新学习的欲望
我们知道,好奇点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是儿童特有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发现,去寻找答案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教师一上课就向学生“挑战性”地宣布:我掌握了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的“秘密武器”。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这个”秘密武器”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在好奇、好奇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越学越想学,真是“奇”乐无穷。这样能使学生在好奇中自主探究,进行创新学习。
二、抓兴趣点,激发创新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和某种需要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兴趣,积极的兴趣又推动人去深入钻研、探索、发现和创新。因此,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动力。
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这节课,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你们可要认真听。“一个炎热的夏天,猪八戒吃一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嫌太少,要吃这个西瓜的六分之一。猪八戒是否真的多吃了呢?为什么?”故事新鲜幽默,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的学习情绪,产生了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发现新知,寻找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培养了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抓质疑点,给予创新学习的钥匙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质疑是开启学生探索知识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应能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和教学知识重难点,富有现实性、启发性、开放性,有适当问题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抓住疑难点质疑问难。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大力鼓励,加以正确引导,耐心妥善处理,使学生在求知中发现更具有创新思维性。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当老师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让学生质疑,突然有位学生提出疑问:“如果不用圆规,有没有办法画圆?”这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的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的小组讨论,他们终于发现了用绳子画圆、用木条画圆等操作方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是启动学生打开创新思维闸门的钥匙,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创新学习途径。
四、抓住模仿点,打好创新学习的基础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模仿虽然不是直接创新,但是模仿中含有创新的因素。例如模仿习题自编应用题,学生根据一定的条件和要求,独立地编出与原题文字、数量关系都不完全相同的富有一定创意的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说,这“一定创意”就可以说是“创新”了,这种创新就是小学生萌发起来的创新学习能力的初步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尝试模仿创新练习的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意、创新知。
五、抓开放讨论点,促进创新学习的深化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教师指导和不断培养而逐步提高,他们能够围绕学习内容和老师的安排,自己去钻研有关的问题,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见解。不迷信书本,不盲从别人,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或相互间的争论,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过程是创造性学习能力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为此,老师可在课堂上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议情境,通过多种方法巧设安排,挑起矛盾,为学生创设争议的机会,安排四人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使各个学生在争议中思维进行碰撞,创新的火花在争议中产生。
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难点,老师可提出一个问题问学生: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议,可得出以下几种方法:(1)(6+4)×2;(2)6 +6 +4+ 4;(3)6×2+4;(4)6+4+6+4;(5)6×4-(6-4)×2;(6)4×4+(6-4)×2。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接着又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剪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其周长,最后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C=(A+B)×2。这样的课堂组织讨论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主体参与争论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群体,他们具有激发丰富的创新思维的基础。只要我们老师耐心引导,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不久的将来,创新的一代青少年就会不断涌现。
论文作者:宋丽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周长论文; 长方形论文; 小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