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_国际市场论文

论开放经济下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市场论文,中国论文,优势论文,经济论文,竞争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优势愈加显现。据世界贸易组织透露,2004年中国全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1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而居全球第三位。也应看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既包括先发国家,也包括后发国家。为此,有必要针对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定位加以全方位剖析。

一、在国际市场与先发国家的竞争

应当看到,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优势要强于中国,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方面,中国要取得竞争优势就更加不容易,故这些国家相对于中国来说属于先发国家。然而,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加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许多过去由这些先发国家占据的市场份额也陆续被中国占据。例如,家用电器的国际市场长期以来一直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其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占据,但通过引进国外生产线、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加工贸易等方式,近些年来中国的家用电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迅速提高,目前中国生产的电视机、电风扇、空调器、录音机、VCD等家用电器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据最大的份额。又如,过去亚洲四小龙向欧美国家出口服装、运动鞋等轻纺产品数量最多,但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许多生产能力陆续转移到中国,中国已经取代亚洲四小龙成为向欧美地区出口轻纺产品最多的国家。

不可否认,按照现有产业实力进行比较,现阶段中国在高技术产品方面与先发国家竞争一般来讲要处于劣势。相对而言,中国与这些先发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焦点主要在高端产品领域与中端产品领域之间的交叉地带。以电视机为例,由于技术处于前沿水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目前在高清晰度彩电、数字彩电等高端品种上竞争优势明显,短时间内中国的技术水平难以与其相媲美。相反,由于技术含量相对来说要低许多,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在黑白电视机、小屏幕彩色电视机等档次相对较低品种上的竞争优势要强一些,先发国家近年来在这些品种上只好逐步放弃。可以看出,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处于技术水平的中间地带,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挥着技术领先的优势,但也可以看到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因而这里的竞争也最为激烈。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构成的主要竞争威胁

商品类别(按SITC分类)

对先发国家构成威胁的有代表性商品

0类:食品及活动物 茶叶、冷冻蔬菜、水产品、蜂蜜、玉米、蘑菇罐头、冻鸡

1类:饮料及烟 果汁

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生丝、棉花、石墨、废金属

3类:矿务燃料及有关原料煤炭、石蜡

4类:动植物油、脂及腊 无

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合成有机染料、聚氯乙稀、橡胶轮胎、烟花爆竹、松香

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纺织品、水泥、石材、平板玻璃、玻璃器皿、塑料制品、地毯、五金制品

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摩托车、自行车、船舶、小型成套设备、电线电缆、集装箱、农业机械、工程

机械、电脑输出输入设备、轴承、电动机、变压器、电话机、扬声器、家用电

器、电子元器件

8类:杂项制品 钟表、家具、灯具、箱包、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玩具、体育用品、文具、

圣诞用品、伞、手工编织物、人造花

9类:未分类的商品 无

资料来源:自行收集整理。

也应当看到,尽管在世界范围内产业分布格局的调整是大势所趋,但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先发国家是不会放任自身非优势产业无节制地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而会尽可能采取一些挽留措施:一方面是将中间地带更多的产品高端化,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企业的研发努力,尽可能加大这些国家非优势产业中的科技含量,使其生产的高端产品比重加大。如韩国的服装工业,在中国同行的压力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口规模不断收缩,其服装工业及时调整了产业发展的重心,更加侧重于发展附加值高的品牌服装对欧美市场大量出口,虽做得少但不少赚;另一方面是加大对中间地带的争夺。除了公开的配额、许可证手段外,这些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更加具有隐蔽性的贸易限制手段保护自身产业,如反倾销、反补贴、TBT与SPS手段的运用就比较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潜力尽管很大,但将这些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难度也比较大。

二、在国际市场上与后发国家的竞争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国际市场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多来自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众多经济实力落后于中国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家来看,在与中国竞争国际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后发劣势正在不断显现。固然,这些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全面抢占中国的现有份额,但局部范围内还是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中国的现有竞争优势,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并不是非常明显。

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构成的主要竞争威胁

国家与中国相比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越南具有与中国相似的经济体制与开放政策,但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加低廉。

印度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容易形成产业自我配套与规模经济;在计算机、制药等局部领域的技

术优势明显;劳动力成本低廉;在铁矿石等局部领域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禀赋。

斯里兰卡在纺织业等领域的加工贸易渠道更加畅通;地理位置优越;劳动力素质高。

孟加拉国在欧美国家遇到的贸易障碍要少于中国;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

前苏联国家 受前苏联时代经济分工影响,其在局部领域的技术优势与生产能力比较强。

拉丁美洲秘鲁、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在有色金属、石油领域的自然资源优势明显,而阿根廷等国在

羊毛、小麦等初级产品方面具备局部规模优势。此外,墨西哥作为NAFTA成员国在进入

美国市场上的有利条件。

东欧国家欧盟东扩带来的贸易机会最多;产业基础良好;劳动力素质较高。

非洲国家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产业发展的环境压力相对较小;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与前宗主国经

济联系国家密切。

资料来源:自行收集整理。

总的来看,这些后发国家在与中国竞争国际市场过程中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最突出表现在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方面。理论上看,与先发国家同中国之间的相互对比模式一样,中国相对于广大后发国家来说,劳动密集程度相对来说还要低一些,因为毕竟中国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还是有一定技术档次的。但是一些后发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这些国家单纯依赖自身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甚至是使用童工所形成的非道德竞争优势。不难看出,这些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像中国一样具有在要素上的综合竞争优势,只能向国际市场出口一些更加低端的产品。相反,随着中国沿海地区“民工缺乏”为代表的劳动力成本的显性和隐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确立,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被摆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要让位于相对更加后发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一些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不适合继续由中国提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这些后发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不是全方位的,同样存在着一个竞争频率相对密集的中间地带。

除了劳动力成本方面比中国更加具有优势之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若干低端产品上相对于中国来说的竞争优势,或多或少源于其自身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的某些其他的有利条件。例如,由于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墨西哥对美国和加拿大出口基本上无贸易壁垒。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源与气候上的有利条件也是中国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所难以具备的,像智利的铜、缅甸的宝石、东南亚的天然橡胶、加勒比海国家的香蕉等产品,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

当然,与中国一样,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满足于出口档次的低端化,非常重视通过产业升级进一步改善出口结构,尽可能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实现产品档次的升级。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政策上,对高技术与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鼓励要明显强于传统产业。例如,印度尼西亚工贸部金属及机电总司长苏巴吉约表示,政府将致力推动电子及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包括提供优惠税务等便利来吸引投资,以期能满足国内汽车业80%的需求。事实上,有些发展中国家也并非完全依靠低端产品来拓展国际市场,在局部的高端领域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例如,印度仰仗着其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在若干型号的数控机床上不仅具有价格优势,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能优势。

不难看出,目前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优势已经开始发生动摇,其中某些服装加工、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转向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而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遇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这也是中国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所难以回避的现实。

三、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竞争优势的发掘

就当今世界贸易而言,绝大多数贸易量是由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的,追赶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向。然而,近年来也有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拓展过程中崭露头角,对我构成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前不久,世界贸易组织对2003年世界上出口规模最大的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排序,除了列第4位的中国出口额占全世界的5.8%外,许多对拓展国际市场比较重视的发展中国家也名列其中,如列第13位的墨西哥(占2.2%)、列第20位的马来西亚(占1.3%)、列第24位的泰国(占1.1%)、列第25位的巴西(占1%)、列第31位的印度尼西亚(占0.8%)、列第31位的印度(占0.7%)、列第35位的土耳其(占0.6%)、列第38位的南非(占0.5%)、列第42位的阿根廷(占0.4%)、列第49位的越南(占0.3%)。姑且不谈未来是否可能从这些国家中涌现出新的贸易大国,就是上述每个国家各从中国手中抢夺某一局部的国际市场份额,加起来都会对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大国地位有所威胁。由此可见,就竞争优势的定位而言,中国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不仅要立足于赶超先发国家,而且也要重视后发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追赶效应。

为了更加准确的定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所在,在此有必要在仿真的基础上构建以下竞争优势模型(Model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s,MOCA)。从图中先发国家、中国和后发国家的三条档次-要素成本曲线的走向来看,尽管整个经济结构中固定的要素成本很高,由于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产品上竞争力要强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低端产品,可变要素成本的边际递增在中低档次产品上并不十分明显,因而先发国家的档次-要素成本曲线由陡转缓的位置比较高。反之,尽管整个经济结构中固定的要素成本很低,由于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产品上竞争力要弱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低端产品,可变要素成本的边际递增在中低档次产品上就十分明显,因而后发国家的档次-要素成本曲线由陡转缓的位置比较低。相对来说,中国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因而在低端产品上整体竞争力并不明显优于后发国家,而在高端产品上整体竞争力则不如先发国家,只有在产品档次的之间地带才是中国优势空间。反映在上述模型上,中国的档次-要素成本曲线按由低向高的次序先要与后发国家的档次-要素成本曲线交汇,后要与先发国家的档次-要素成本曲线交汇,而两个曲线交点恰恰正是中国与后发国家和先发国家竞争优势差别的分水岭。在对应的反映档次水平的纵坐标上可以看到,中国的优势所在就是线段HL所代表的中间地带。

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模型(MOCA)

附图

从上述图示模型可见,正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产业升级,这些国家的档次-要素成本曲线开始向左上方发生偏移。与此相反,也正是在产业挽留方面的努力,许多中国原本有竞争力的产业也不得不面对着来自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同样可见,正是由于采取产业挽留措施,一些先发国家的档次-要素成本曲线也开始向左上方发生偏移。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的档次-要素成本曲线同为向左上方发生偏移,区别仅仅在于前者的偏移程度由小向大发散,后者的偏离程度是由大到小收敛。可见,正是由于来自后发国家的上顶与先发国家的下压,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受到挑战,在模型的图示中则表现为生存看见会由线段HL被压缩到线段H′L′。

四、现阶段如何合理定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作为贸易大国,中国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这一系列优势与劣势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以下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 Trade Balance,NTB)上:

可比净出口指数(NTB)=(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理论上看,可比净出口指数应当介于-1与1之间,越小越说明竞争力越弱,-1则说明完全没有竞争力。反之,越大越说明竞争力越强,1表明具有绝对强大的竞争力。在现有的贸易结构下,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出位置大体可表现为如下可比净出口指数(NTB):

不难看出,上述竞争优势的测量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与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存在空间上的边界,而其中NTB指标均为正的,第6~8类商品就包括了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最明显的纺织品、家用电器、船舶、轻工产品等大宗商品。然而,也不难看出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优势的强弱并未完全对称。例如,按照SITC属于0类的食品及活动物,以及属于1类的饮料及烟看起来NTB指数相当高,但由于贸易规模有限,其中竞争力不乏虚高的成分。

2004年中国可比净出口指数(NTB)

商品类别 出口进口可比净出口指数

(按SITC分类)

(百万美元) (百万美元) (NTB)

0类:食品及活动物 18870

91565

0.299

1类:饮料及烟

1214 548

0.378

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5842

55378 -0.809

3类:矿务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14476

48003 -0.537

4类:动植物油、脂及腊1484214 -0.932

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26368

65744 -0.428

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100654

74071

0.152

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

268291 2526243.01

8类:杂项制品 156393

50155

0.514

9类:未分类的商品

11121529 -0.158

总计 593369 561423

0.028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相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优势定位而言,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一方面,必须重视赶超先发国家。目前,中国的在机电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正在体现。例如,按照SITC分类,在属于7类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上先发国家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中国近年来也从其中的低端入手,加大了对这一领域的市场拓展,而这一领域对于许多后发国家来说,在投资、国内配套等诸多方面还有进入难度。另一方面,中国也要意识到在许多现在看来竞争优势很强的领域会遇到后发国家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例如,在SITC分类中属于第8类的杂项制品基本上是一些轻工业品和服装,在这方面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与加工规模优势十分明显,但由于属于劳动密集产品,印度、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是有可能追上中国的。

当然,现阶段中国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优势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出口产品越多越好,应当力求体现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具体来看,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开放经济大方向下,近期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策略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层面上:

第一层面:上述MOCA图示中纵坐标H以上部分所示的高端产品,如客运飞机、优质钢材、精密机床等,我们一时不具备竞争优势也不必勉强在国际市场去占有一席之地。当然,从动态角度看,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在高端产品上也还是存在某种程度的空间。例如,与先发国家通过相互分工与合作为其提供配套来扬长避短反而对我更加有利。又如,随着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许多目前属于高端档次的产品今后将会像一些型号个人电脑一样很快被归入低端范围。

第二层面:上述MOCA图示中纵坐标HH′之间部分所示的亚高端产品,在近期为中国与先发国家竞争的“主战场”,因为包括医疗设备、环保设备等在内的诸多产品均为中国与先发国家之间竞争优势的重合部分。对于这类产品的出口贸易,现阶段有必要大力推动,特别是要在重视非价格竞争力的形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克服TBT与SPS方面的障碍等方面多下功夫。

第三层面:上述MOCA图示中纵坐标H′L′之间部分所示的中端产品,如中国在普通家用电器、自行车、鞋、家具等产品方面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优势,因为在这样的档次上,先发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处于劣势,而后发国家在技术上也不占优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对于发展中端产品的出口贸易重点是从自身做起加以规范,如避免自相竞争,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等。

第四层面:上述MOCA图示中纵坐标LL′之间部分所示的亚低端产品,在近期为中国与后发国家竞争的“主战场”,因为服装、水产品、烤烟等产品均为中国与后发国家之间竞争优势的重合部分。近期,应当进一步加大这种档次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拓展力度,在注重品牌培育、强化售后服务、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多下功夫。

第五层面:上述MOCA图示中纵坐标L以下部分所示的低端产品,如木材、饲料、小五金、轻纺产品辅料等产品,中国不仅劳动力成本相对要高,而且在原料等资源占有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上也处于相对劣势。对于某些后发国家有可能在竞争优势上超过我们的低端产品,中国也不一定抱住不放,也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与这些后发国家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标签:;  ;  ;  ;  ;  ;  ;  

论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