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强
榆林市星元医院神经内三科 陕西 榆林 719000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外敷中药制剂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的改变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外敷配合西药治疗本病有疏通脉络、除湿消肿、祛瘀活血的功效.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中药外敷【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30-01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可引起继发性的静脉瓣功能不全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西医治疗采用溶栓、抗凝、介入、外科手术治疗,由于外科手术及介入取栓治疗存在伤口感染、出血、延迟愈合等缺点,溶栓治疗一直被用作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治疗手段.但血栓溶解率低,同时也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出血风险及病死率的增加等问题限制了系统溶栓的应用[1].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优势明显,鉴于此,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中西医采用抗凝、改善微循环药物,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药制剂外敷,现将2009年10月-----2015年3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患者68例临床观察资料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68例患者按照就诊和住院的先后顺序,以随机数据表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观察患肢治疗疗效.治疗组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24—60岁.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 例,年龄26—64岁.上述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10天.两组病例中性别、
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依据:符合全国第4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讨论制定的?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中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2],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单侧肢体发病52例,双侧肢体发病16例.混合型42例,中央型11例,周围型15例.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依据.②.具有典型的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静脉曲张、皮色改变,无溃疡出现.排除病例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具有出血倾向性疾病或出血体质者.②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过敏体质患者.③合并有感染、严重高血压、造血系统、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结核病及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④近期有重大手术史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进行坚持治疗,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治疗方法及护理对照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mg+5%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滴,1次/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6100U 皮下注射,2 次/日.治疗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320mg+5%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滴,1次/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6100U 皮下注射,2次/日.中药制剂外敷.
中药处方组成(500g为一个计量单位):芒硝120g,桃仁30g,红花30g,莪术30g,乳香25g,没药25g,当归30g,川芎30g,牛膝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海桐皮30g,苏木30g,刘寄奴30g,上述中药研末混合.中药制剂具体应用方法:以温水勾兑上述药物至粘稠状,水分不溢流为宜,取适量上述药物外敷于患肢腹股沟处以下全覆盖,以理疗烤灯熏烤敷药处,温度以不灼烧皮肤,患者自觉舒适为宜,约20-30℃,每次外敷中药及熏烤约40分钟,每日2次.
综合预防及护理措施: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制动患肢,避免因患肢局部受压而影响静脉回流,患肢早期活动同样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但注意患肢活动不宜剧烈,避免对患肢进行按摩,以免造成拴子脱落每日测量腿围,予以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并做好记录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皮色、温度、肢周记录[3].疗效判定依据观察患者肢体治疗后的肿胀、皮色、疼痛与皮温、股三角区压痛及霍曼氏征、尼霍夫征、肢围等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并参照wells下肢DVT评分对其疗效进行判定[4].复查患肢B超判断静脉血栓、管腔狭窄程度及静脉血液流速.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上述疗效判定依据评价分级:①痊愈: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肿胀消退,皮温恢复正常,无疼痛感,B超显示患肢静脉血管无血栓,静脉管腔通畅无狭窄.②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肿胀程度明显减轻,皮温正常,无疼痛感,B超检查显示血流缓慢,静脉管腔再通无血栓及狭窄.③有效:主要的临床症状好转,肿胀程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皮温稍高,疼痛感减轻,血管彩超检查显示仍有血栓存在,静脉管腔狭窄.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复查B超检查判断血管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统计学方法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果见下表.
注:经X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0.01<P<0.05,愈显率0.01<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多发的周围血管疾病,从西医角度判断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其形成的主要因素[5].本病属中医“股肿”、“脉痹”、“淤血流注”范畴,病理因素以湿、瘀为主,脉络血瘀湿阻为主要病机,活血化瘀通络祛湿为其主要治疗方法[6].
抗凝治疗是防治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低分子量肝素由于其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7].本临床应用观察中选用速碧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下肢静脉预防及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理想的抗凝药物[8].其主要优点为:生物利用好,生物半衰期延长,无需实验室监测,效果肯定.可早期和长期使用[9].马来酸桂哌齐特具有改善外周动脉血管功能,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有较好临床疗效[10].
外治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疗法,主要有膏药疗法、围敷疗法、贴敷疗法、熏洗疗法、掺药疗法、熏烤疗法等种类.采用围敷+熏烤疗法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作用.大量医学研究证实,正确熨烫、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等,利用热效应及药物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舒筋通络[11].治疗组中外敷中药配方中芒硝具有外用具有软坚散结,消肿止痛功效.桃仁、红花、莪术、乳香、没药具有破血、活血化瘀、散瘀止痛作用.川芎作为“血中之气药”具有通达气血之功效,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牛膝活血祛瘀,引药下行,使药效直达病所生.伸筋草除湿消肿,舒筋活血.刘寄奴破血通经,消肿.透骨草舒筋活络除湿、活血止痛.海桐皮活血除湿.苏木活血祛瘀,消肿定痛.全方共奏活血祛瘀消肿除湿止痛之效,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减轻患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综合现代药理研究上述药物具有抗血栓形成及改善血流变的作用,在调节机体凝血机制,加快血栓溶解、机化、再通及侧肢循环建立、促进微循环和管径的恢复等方面有着可靠的疗效,并能够扩张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流黏滞状态,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释放的作用[12].
综上所述,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1] 王深明.静脉疾病临床治疗的进展与热点问题探讨[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2015,7(1):1-3.[2] 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9,82-83.[3] 李荣,张月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4,35(14):3146—3147.[4] 周涛,孙大庆,吴鹏等.三妙散加减配合纤溶酶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7):918-921.[5] RectenwaldJE,MyersDDJr,HawleyAE,etal.D-dimer,P-selectin,andmicroparticles:novelmarkerstopredictdeepvenousthrombosis.Apilotstudy[J].ThrombHaemost,2005,94(6):1312-1317.[6] 单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治疗概况[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4):99-102.[7] 金文海,林铭,占向阳.低分子肝素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4):515-516.[8] 李香.速碧林注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5,28(2):436-438.[9] CermakJ,KeyNS,BachRR,etal.C-reactiveproteininduceshumanpeGripheralbloodmonocytestosynthesizetissuefactor[J].Blood,1993,82(2):513-520.[10] 刘春江,张江宇.马来酸桂哌齐特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34-35.[11] 张健.中医防治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4:99.[12] 杨少峰,向剑锋.活血化瘀法防治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36 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1):30-31.
论文作者:陈伟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
标签: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疗效论文; 中药论文; 患者论文; 注射液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