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昌邑市北孟镇后朱学区小学 26132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但是,对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比如:如何分组、如何把握讨论的时机、如何评价……有很多教师可能有误解,有困惑,甚至迷惘。尤其是对于课堂小组的分组的方式,究竟是应该“组内同质”还是“组内异质”分歧较大。针对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学校曾在校长的带动下,在两个平行班内做过试验。其中,六年级一班为“组内同质”,二班为“组内异质”。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际证明,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从解决弊端的途径考虑,“组内异质”更有其存在的价值。
现象一: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组内异质”势必造成小组内成员间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差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把整个课堂搞成小组长的“一言堂”。可面对新课改,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小组”如“社会”,我们要培养学生与各个层次的人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引导学生在给予中获得快乐,我们不能消极地追求原始社会的那种平等。
解决策略:1.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有很大差异,我们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应以中下游学生为基准,急于讨论只会让智力稍弱者穷于应付,碍于面子,他们只能人云亦云,没有主见。2.由组长组织组员由“差”到“好”依次发言,好同学的主要任务是适时补充。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避免“人云亦云”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移花接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3.由中等生作好总结,并代表小组在班内发言。4.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开展组间质疑。针对当时我们班内很大一部分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性不高的现实状况,我们采用了外在的评价激励方式——争星。在班级黑板右侧设立一个评比栏,从发言、质疑、倾听、练习、测试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所谓组间质疑,就是由别的小组对本小组的任意一个成员进行提问,由此,组间质疑所选择的主要对象通常是“后进生”。这样,为了集体的荣誉,小组内智力较好者一定会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成员都成功过关。
实验效果:六年级二班合作意识不断增强,每个同学都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并逐渐学会了利用别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既知己又知人,发挥出了最大的团队学习的成效。反观六年级一班,因为“组内同质”造成了班内探讨、合作方向的不一致。对于较易的题目“好同学”不屑交流。而对于中等难度以上的题目,“差小组”根本就“不知所云”,哪里还谈得上“人云亦云”。
现象二:盲目自信,过度自卑
盲目自信与过度自卑是两种分组方式中所共有的问题。但就其产生的原因来说却是大相径庭。“组内异质”中,盲目自信者通常是组内的智力优胜者。在长期的合作学习中,他们的意见对讨论的结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时间一长,部分组长就飘飘然起来,从而造成了他们的盲目自信。而组内的智力稍弱者,由于长期在一种较大智力反差的环境下学习,造成了他们极度的不自信,产生了过度自卑的心理。与“组内异质”不同,在“组内同质”的小组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老师。首先,通过智力水平人为的分组,势必给弱势小组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而优势小组则成为让人羡慕的“好学生”集团。其次,是老师的评价。因为大多数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中用的是激励性语言,如:说得不错,今天各个小组掌握得都很好……这些激励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它的最大缺陷在于让“劣势小组”的同学看不到差距,而造成部分学生犹如“井底之蛙”的盲目自信。
解决策略:针对以上两种形式的小组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曾共同探讨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但由于“同质小组”分组原则的内在缺陷,解决方案很难实施,如:教师的评价,既不能只顾及“优势小组”又不能只顾及“劣势小组”,手心手背都是肉,一不留神,评价就会走向极端,在学生的心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在这儿,我只谈一下在“异质小组”内,以上弊端的解决策略。
解决策略:1.制定合作规则,每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引导与组织小组活动,协调小组成员间的知识冲突),记录者(负责学习材料的管理与讨论结果的书写),发言者(主要负责汇报小组讨论结果,代表本小组解答别的小组的质疑),检查者(检查组内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者(主要是试验的具体实施者)等。2.采用多种形式合理评价,评价时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切忌盲目评价。如:综合各组的表现,对组长进行评价;对各个小组的发言人进行评价等。通过这种方式的评价使被评价的对象处于同一个层次,容易让学生看到差距,从而对学生良好自我评价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效果:六年级二班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一班,通过综合测验也可看出,六年级二班两极分化程度比一班低的多,而且二班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表达能力相当突出。
现象三:不讨论,不交流
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知识、经验与兴趣的反差最易促使学生间的知识交流。毋庸置疑,在讨论交流的环节,“组内异质”明显优于“组内同质”。至于如何解决“组内异质”小组中不讨论、不交流的问题。前面提过的“组内成员明确分工”“教师适时合理评价”就是一些良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准确把握讨论时机,正确选择需要讨论的知识,也是能否促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综合考虑,“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必害怕困难,相信在不断地实践与积累中,“组内异质” 一定是合作学习的完美归宿。
论文作者:朱尊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小组论文; 评价论文; 学生论文; 异质论文; 同质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智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