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主体角色:教师教育实践发展路径分析_角色理论论文

转变主体角色:教师教育实践发展路径分析_角色理论论文

转变主体角色:教师教育实践发展路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路径论文,主体论文,角色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9)03-0125-05

实践是获取“真知”的关键性步骤,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就知识的总体而言,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教育理论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再经过专家的整理与总结,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成了书本上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是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但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是理论知识之“流”,而不是理论知识之“源”[1]9。如果一个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没有直接经验,这种理论知识是不完全的,要想取得比较完全的理论知识,就必须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183“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3]292-296

从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由广义的“重行”思想到具体实践活动地展开,经历一个由萌芽到产生,再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就目前而言,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参与教师教育实践的主体对自身的角色认识不够,角色定位单一。这就直接限制了其作为“人”的主动发展,以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本研究对从事教师教育实践的主体进行区分,分别是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未来教师),重点对这三方主体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以及如何扮演等问题,展开相关地研究。既从理论角度作出思考与分析,以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又从实践层面加以具体展开,构建教师教育实践的新形态。

一、高校教师由理论工作者转变为专业引领者

转变高校教师的角色,既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专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师通过实地介入专业实践,使自身由理论工作者转变为专业引领者。

(一)高校教师为什么要转变角色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高校教师认定自己的社会责任是研究和传播专业理论,通过研究来推进专业理论的发展。所以,他们大多把自己的研究实践指向现有理论,通过分析比较、批判重建等一系列思维加工来实现理论的推进。但是,如果高校教师仅仅以业已形成的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往往会失去与现实对话的可能性。作为高校教师,无论是专业理论发展,还是个人学习性实践的拓展和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理解实践,和实践工作者一起来创造新的理论和实践。

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师把研究对象的视野拓展到正在进行着变革,甚至显得有些无序的实践领域是十分必要的。时代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希望其扮演专业引领者这一角色。高校教师对专业的引领既包括理论方面,又包含实践层面。它是以现状为本,但又有所超越,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不断地考虑是否有作出调整与更新的可能性。高校教师通过专业实践,重新审视当前的理论,由此带来的冲击将不仅影响自身原有的理论水平,对认识整个专业理论的立足点、方法和习以为常的框架与原则都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将促进高校教师观念的自我更新,通过进一步深化,发现新的问题域,展开富有时代气息的创造性实践,为理论提供新的来自生动实践的养料,使实现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结构式理论更新具有可能。其次,把生动的专业实践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培养了新的研究能力,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对理论与实践作出新贡献。

(二)高校教师如何成为专业引领者——实地介入专业实践

正是因为专业实践活动对高校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每个高校教师都要积极投身于专业实践,并充分挖掘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潜能。当然,“实践”是本复杂的大书,它显然不同于抽象概括之后,以符号方式表达,具有条理清晰、逻辑严整特征的理论书籍。为此,我们需要对高校教师如何介入实践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1.实地介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是高校教师成长为专业引领者的关键

提倡高校教师实地介入专业实践,并不是要求他必须进入应用研究层次,对一系列操作性问题作出具体明确地回答。而是通过与中小学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或是借助于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之际,实地介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场,与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之间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多维有效互动,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在不同层面上的交互影响和转换。一方面,理论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进行沟通与对话,“对于实践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原有实践方式和与此相关的理论进行改造的过程。这种改造有时涉及的不只是认识与观点,还包括教育信念与思想方法。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宣传自己的观点,使之普及到相关人员头脑中去的过程。”[4]160另一方面,形成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层次,“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要转化为切实的教育实践,就必须转化为学校设施、结构,管理原则与组织结构,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及其他一切学校教育的实践行为。”[4]162

高校教师通过这种实地介入,既对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作进一步地印证、巩固、加深和具体化。同时,又将新近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播给中小学教师,引领中小学实践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就实践形态中的各种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使观念发生变化,并进一步对专业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发展作一些思考。总之,高校教师对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的指导作用可能是间接的,但它更具有总体性、根本性、动力性、透析性和方向性,它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以及师范生的观念、思想方法的冲击影响,促进他们在实践中作出新的创造。

2.实地介入高校课堂实践是高校教师成长为专业引领者的主阵地

由于受传统教师观的影响,高校教师往往会把自己定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而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讯非常发达,学生完全可以借助于多种途径,如互联网、图书资料等接触与学习到大量的理论知识,这就有力地冲击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角色地位。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新人”。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师范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高校教师可以自身为中介,把那些偏重于认识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对专业实践具有行为指导意义的应用性理论。同时,通过将自身投入实践之后所吸取来的实践智慧,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案例与经验,提升到结构的层面,从不同角度给师范生专业发展以更大地帮助。

由此可见,高校教师若想成长为专业引领者,不仅需要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理论作出清理、反思和新的建构,更要提高介入实践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形成一种透视生动实践,形成理论结构框架的能力,学会一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所谓“理论结构框架”能力是一种面对生动、综合实践的综合抽象能力,它不同于面对现成的抽象理论的批判性思考,需要有一种既能析出元素,又能把握关系,且能实现整体式理性综合的能力。所谓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既是一种框架,却又是非凝固化的,十分善于捕捉变革中涌现出的事物,敏锐判断其具有的整体性价值,进而修正原有理论框架的能力。[5]4

二、中小学教师由实践操作者转变为实践反思者

转变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践改革的客观要求。中小学教师通过提升个人内在理论,使自身由实践操作者转变为实践反思者。

(一)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转变角色

首先引用叶澜教授的一段话,“必须破除这样一种观念: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只是行动,只要照着领导的指示或者理论工作者的设计行动即可,似乎思考与他们无缘。事实恰恰相反——教育实践家们不仅要行动,而且要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更要研究教育行动的理论与哲学,这是与教育理论家研究领域很不相同的领域,然而却是在教育领域中‘精神变物质’十分重要的一步”[6]176。由此反观中小学实践,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往往将自身定位于“操作工”,并严格按照既定“模式”执行与操作。而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包罗万象、信息瞬息万变,整个社会都在千变万化。如果中小学教师依然因循守旧,将会导致资源枯竭、思维僵化,最终被时代所抛弃。正所谓,无论你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具有多么丰富的经验,假如不进行更新与优化,就有可能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既是自己开展行动研究的主体,又是他人开展行动研究的“外界专家”。所以,需要尊重自身和他人的经验,进行自我反思以及帮助他人反思,从而提高个体知识的概念化、结构化和外显化水平。

(二)中小学教师如何成为实践反思者——提升个人内在理论

1.提升个人内在理论是中小学教师成长为实践反思者的必经之路

从个体实践的意义上来说,不存在脱离内在理论的实践。相反,也不存在与实践无关的内在理论。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是紧密联系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生共长的关系。有关中小学教师个人内在理论的形成:一方面通过实践积累个人经验,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基于个人实践的新认识,这种认识有可能转化为个人内在理论。另一方面通过个人的理论学习,如理解和体悟现成知识,或从他人经验的学习、比较、思考中获得启发等,对自身实践的所得所失及整个过程的认识,逐渐理性化、清晰化、自觉化,形成能提升个人实践的内在理论。[5]3可见,教师个人内在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小学教师既要努力学习相关理论,又要结合自身的变革实践,理解与领悟这些理论与传统的已经根深蒂固了的个人认识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由此产生改变头脑中已有观念和行为的需求、愿望与行动,进而发展到将自己的理性认识体现在自己的变革实践中,使变革理论与日常实践之间完成由矛盾、冲突到内化、统一。这样,中小学教师将逐渐成为自觉的、有理论作为指导的、自主的实践反思者。

2.基于实践的个人内在理论提升是中小学教师成为实践反思者的重要途径

个人内在理论的提升需建立在对过去经验的批判性反思上。在中小学教师的头脑中,存在着对自身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缄默知识”。如果个体对这些以往所形成的旧知识框架认识不够清晰,就有可能出现言说与实践行为不一致,用新观念解释旧行为,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所以,中小学教师要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分析,反思积淀在头脑中的理性观念,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陷入简单地执行与模仿操作。通过认清自己旧有的知识框架,以更新旧有的内在理论。中小学教师还要尝试在实践中真正理解新理论的内涵,同时将新理论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行为。

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听取他人的评析,观察他人的教育实践以及参与评点等,对自身的实践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主要是针对行为及其过程中的感受与结果加以展开,强调的是与日常教学实践相结合,并且反思参照系因新理念的介入而更新,因参照系的更新而带来反思的新质量和重建的可能。[7]31借助于此,中小学教师将慢慢体会到变革意识与变革理论,使日常实践成为有意识的自觉追求的变革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发现新情况与新问题,通过即时性的反思与重建,使教学与教育产生创造的火花,形成新的经验和体悟。实践证明,中小学教师不仅能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并且能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对理论进行验证和创新。中小学教师通过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还包括所处的群体)的改革性研究,既获得了自身的发展,又推动了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在创造中真正体验到教师职业带来的欢乐。

三、师范生由学习者转变为理论践行者

转变师范生的角色,既是其作为“人”的发展的需要,又是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必经之路。师范生通过亲历教育教学实践,使自身由学习者转变为理论践行者。

(一)师范生为什么要转变角色

“一般而言,任何个人所具有的理论都包含着个人对自身实践的相关认识,即个人所具有的相关经验性认识和理论认识。”[5]3如果个人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就会影响其认识的发展,并阻碍其个人内在理论的提升。对于师范生来说,也是如此。教师教育不是为了教给师范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不断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培养他们的发展意识与能力。这种提高不仅包含知识与技能,更侧重于认识。因为,就人的发展而言,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发展,理性的提高。

正是基于此,教师教育应该遵循“认识-实践-认识”的特殊方式。师范生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的是大量的书本知识,通常书本知识是通过对科学事实的不断抽象而形成,这种抽象结果使客观规律变得简约、贴近本质,但这种抽象的过程,同时也使实践的复杂与生动丢失了,变成了没有生命的死的知识。要想使这些死的知识“活”起来且具有生命态,有赖于师范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教育实践,将结构化后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使其与自身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与自身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相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相沟通。[7]21也就是说,师范生要借助于教师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去,发展或检验已经形成的观点和认识,并将其提高到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二)师范生如何成为理论践行者——亲历教育教学实践

师范生要深刻体认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你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多么地陌生和不了解,只要投身其中,就有可能增加认识和加深了解。而且,只有当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时,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成为教育改革中能动的、自觉的创造者,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1.亲历教育教学实践是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使个人理论与具体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首先,师范生要主动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从以往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进行“自我更新”,实现自身作为主动发展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人的发展。其次,师范生通过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使自身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再次,师范生亲历教育教学实践时,将从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那里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因为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还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发展可能性,他们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的意义,不只是过程中的参与,还包括指导中的丰富性和生动具体地反馈。师范生完全可以借助于他们的力量,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也是师范生在获取符号形态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经验形态、过程形态和生命实践形态知识的重要历程。

2.亲历教育教学实践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方法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教师和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8]1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以及教师(包括未来教师)自身创造意识的觉醒和创造力的发展,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凸显出来。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将点燃个体生命中探索的欲望,通过进一步开发潜能,使其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

师范生通过亲历教育教学实践,学会发现问题、反思实践,尤其是充分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这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方法。从生理学的层面上,生命的存在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能量交换,并以个体独立的方式内在地完成新陈代谢这一生命物质转换的过程。人的智慧的发展、精神世界的丰富更是如此,通过个体的经验与独立体悟,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其他人的创造转化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实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也从中享受到过程本身所带来的生命力焕发的欢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师范生通过不断地思考,唤起自身主动反思和重建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

3.亲历教育教学实践给师范生以灵魂的触动

通过对上海、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刚参加过或正在进行着教育实践的师范生访谈,整理出一些共同的心声。“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对‘教师’这个概念的理解才逐渐清晰与具体起来。而且,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要想真正理解教师这个职业,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关于教育智慧,它需要借助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多了,才有可能形成。所以,如果要办师范院校的话,最好是与中小学‘打通墙’,就是把师范院校建在中小学的旁边。甚至师范生可以是上午在师范院校学习,下午到中小学去实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自己的认识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自实践之后,才发现理论不但是全面的,而且是鲜活的。”“通过教育实践,深刻地意识到:假如只是了解一些教育理论,而并未付诸于实践,就如同假牙、假发一般,只是人的向外之物。只有将理论植入实践之中,才能获得内在的发展。”“因为父母是教师,从初中开始就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尝试,比如到幼儿园、小学去带班、组织活动等。所以,相比其他同学,在从师范院校过渡到中小学校的过程中,感觉没有太大的困难。”“非常希望师范院校能够多给我们一些教育实践的机会。”如此看来,实践对于师范生的生命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理论的践行,又是理论向实践的创造性转化。

总之,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是教育实践的主体,要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成为主动发展的人,这不仅需要进行与其相关的外部环境系统的变革,还要创设有利于其实践与发展的条件,更需要主体不断地学习、反思、改变与丰富自身的角色意识,提升自己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并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价值。“每一个人只要不只是埋怨或等待外部环境、条件的彻底改变,而是立足于自己的实践领域,积极地朝向进步的方向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就能发现实现事业和自身发展的空间……”[9]335这一段精辟的话告诉我们,主动积极的态度在变革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致力于自身生存状态的改变,促使自我获得真实地发展和变化。

英文审校 孟俊一

收稿日期:2008-12-20

标签:;  ;  

转变主体角色:教师教育实践发展路径分析_角色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