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需求及其信息处理途径_教育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需求及其信息处理途径_教育论文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及其信息加工路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路径论文,加工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203(2008)03-0003-0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始终不渝地坚持几十年了。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培养人才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工作所无法替代的。回顾以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不能说不全,形式不能说不多,但是其实效性并不强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但“高消耗、低效益”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仍然严重困扰着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理性和非理性全面、和谐发展。因此,研究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接受主体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及其形式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要求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接受主体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等方式,提高接受主体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就人性而言,它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因此,要培养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时全面考虑人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是指根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创制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和形式对接受主体进行说服的信仰教育策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所要解决的就是“说什么”和“如何说”的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诉求点和诉求形式。根据诉求重点和诉求方式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分为理性诉求与非理性诉求两种方式。

理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主要基于事实、原因、规律、必然性等因素,运用实验观察、推理分析和逻辑归纳的方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普遍规律,使这些信息进入接受主体的认知系统,并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和通过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进行筛选,作出肯定或否定的选择,使接受主体肯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被整合、内化为其思想品德结构,从而产生新的态度或使原有的态度发生变化,并促使其产生相应的行为。

非理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是相对于理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而言的。在20世纪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公众所需要的各种必要的信息很匮乏,人们在外部客体面前并没有多少主动性、选择性,接受主体对于信息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要从概念化、理性化的角度说服受教育者即可。那么,在信息量空前增加、人们不得不在海量信息面前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的时代,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严峻的挑战。传播学的观点告诉我们,接受主体在接受信息时有一个符号解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主体对信息接受的程度如何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一是接受主体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即接受主体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二是接受主体当时的情绪状态,即其是否有接受该方面信息的兴趣;三是信息传递双方之间的关系,即二者在心理上、感情上相互接近和融洽的程度。毋庸置疑,作为高层知识群体的大学生完全具备信息解读的能力,但为什么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呢?显然,是由于后两方面的因素干扰所致。由此可见,情感、意志、需要、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效应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接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加工的路径及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和教育大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使他们德才并进、和谐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但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接受主体接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在此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价值观,形成新的态度或改变态度,最后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接受主体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后,是通过什么路径对其进行加工的?

(一)接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加工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佩蒂和卡西奥波、休曼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态度改变理论——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这一理论把态度改变归纳为两个基本路径: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尽管这一结论是针对广告信息加工研究而得出的,但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的加工。接受主体通过中枢路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进行加工时,会认真考虑信息内容,即进行精细的信息加工,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与证据,分析、判断信息的真理性,然后形成一定的态度,这一过程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通过边缘路径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接受主体并不认真考虑信息内容,不进行周密的逻辑推理,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一些边缘线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诉求作出反应,这一过程不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边缘线索一般采用专家或名人诉求、忠诚诉求(即个人与所在团体的其他成员保持行为上的一致,保持与所在团体共同利益上的一致,而不管对与错)、悲情诉求(即采用一个悲伤的情节、话语打动受众)、偏见诉求(即以完全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来判断某个事物或者某件事情的对与错,也被称为固定模式诉求)、怨恨诉求(在这种诉求中,传播者加入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团体的憎恶和怨恨,它与偏见诉求不同的是,偏见诉求往往作用于某种已存在的信仰和看法。这种信仰和看法往往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而怨恨诉求一定是负面看法)、虚荣诉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戴高帽”,通过恭维某一个人,使其自尊心得到维护,并认同传播者的观点)等多种方式。

(二)影响路径选择的因素

从上述理论中我们知道,接受主体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是通过不同的路径进行加工的。当接受主体处理认知性信息时,中枢路径被激活;而当其处理情感性信息时,激活的则是边缘路径。但是,路径的选择除了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有关以外,还和接受主体自身的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弄清楚不同的路径起作用的条件对接受主体对路径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迈克尹内斯和杰沃斯基认为,接受主体是否通过中枢路径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取决于其MAO水平,其中M(motivation)指接受主体的信息加工动机,而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接受主体信息加工的动机有内在与外在两类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需要经唤醒会产生驱动力,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A(ability)指能力,接受主体必须具有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加工技能;O(opportunity)指机会,即接受主体接触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息时的条件有利于信息加工的程度,如干扰、刺激或时间限制不利于信息加工,适当的重复则有利于信息加工。只有接受主体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条件,精细的信息加工即中枢路径的选择才有可能。因此,当接受主体具有较高的MAO水平时,中枢路径在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就会起主要作用。若接受的是具有强有力诉求点的认知性信息时,接受者就容易被说服;若接受的是缺少认知性信息的情感性广告时,接受主体就会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是在制造一种气氛,并没有实质性内容,因而就会拒绝接受此类信息。反之,当接受主体的MAO水平较低时,边缘路径就会起主要作用,这时情感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则容易引起接受主体的共鸣。

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说服效果是不一样的,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枢路径所引起的态度改变更持久,并且更能抵御反面宣传。第二,中枢路径所形成的态度比通过边缘路径所引起的态度更能准确地预测接受主体未来的行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我们要尽力引导接受主体通过中枢路径进行信息加工。

三、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中,既有非理性因素影响理性因素的一面,也有理性因素影响非理性因素的一面,理性认识之中渗透着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中又渗透着理性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扬弃传统的“理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代之以“理性与非理性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既要采取以理服人、提高认识能力的方式,也要采取以情动人、提高思想感情和修养水平的方式。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使两者互为条件、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和谐发展。而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只有建立在以“以技动人”为载体的基础上,才能彰显理性诉求与非理性诉求的魅力。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根据新的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运用理性诉求方式,以理服人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特别重视理论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就决定了理论工作在这一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还表现在,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必须以真理的力量去说服人,必须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新认识,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坚定正确的思想理论观念。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自身的改进和创新,也有赖于理论的指导与创新。因此,充分发挥理论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基础性

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和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学生讲清楚,不那么容易;要真正把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也不那么容易。马克思指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理论工作者面临着考验,也面临着机遇,关键在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加强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己只有真正做到有战斗力,才能真正为青年释疑解惑。

(二)运用非理性诉求,以情感人

叔本华认为,人类虽有很多事情只有借助于理性和方法上的深思熟虑才能完成,但也有不少事情,不用理性思维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些。柏格森指出,理性只能认识物质世界,获得相对的真理,而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虽然叔本华和柏格森因推崇非理性主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意贬低理性,但他们的理论至少有一点是可取的,即仅有理性思维而失却非理性的帮助,是不能深刻地、真正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事实上,理性与非理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纯粹的理性与纯粹的非理性都不足以使人类摆脱生存和发展中的困境,不足以使人类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对于广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者来说,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推进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融合。而且,人们的主体结构可划分为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两个层面,其中,认知结构构成了主体的理性图景,人格结构则构成了主体的非理性图景。

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也是一个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统一发展的过程。由于非理性因素是根植于学生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之中的,它能以其独特的功能和潜在的形式推动、调节着学生的各种认识活动及行为方式,使认识和实践活动体现着他们的主观意向和理想追求,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动力作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能对学生主体认识的指向性、积极性产生影响,对认识活动具有激活、推动作用。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之中,从而推动其学习活动的进程和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是选择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为什么作出这种选择而不作出那种选择,为什么选此而不选彼,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而人的需要、兴趣、情感、信念等非理性因素恰恰是衡量这种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内在尺度。当某一事物符合或能够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时,学生才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并把它作为学习活动的对象。反之,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疏远、躲避甚至拒绝它。

三是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激情可以诱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推动其认识过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其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三)运用高新技术,以技动人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思想教育手段,给接受主体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进入普通家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使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研究高新技术条件下接受主体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不断改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当前,要特别重视利用互联网,建设并利用好自己的宣传教育网站,掌握网上思想教育和思想斗争的主动权。从年龄上来讲,大学生处于求知、求新欲望强烈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必须把握这种心理,善于以高科技为教育武器,在继承和发扬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做到以技动人。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中,只有根据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和接受主体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诉求形式,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应该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细分。对MAO水平较高,即接受动机强烈、接受能力强、接受机会有利的学生多采用理性诉求方式。反之,通过非理性诉求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说服效果会更好。

标签:;  ;  ;  ;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需求及其信息处理途径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