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兴县中医医院 湖南永兴 423300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并总结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近期内接诊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成A组,另择取同期接诊的27例慢性乙型肝炎组成B组,对A组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对B组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比较组间治疗效果并总结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结果:经过临床积极治疗后,A组治疗有效率93.33%,B组治疗有效率77.78%,组间比对,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毒副作用低,患者耐受性较好,临床采取中医辨证的形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起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高,这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乙肝非慢性肝病 中医辨证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具有传染性、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对肝脏功能损害严重等特点,疾病的发展往往还会导致患者继发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1]。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临床常采取的措施便是抗病毒治疗,而在抗病毒治疗中,其病毒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从根本进行治疗和调解。近年来,伴随着中医中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本研究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了研究,探析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接诊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成A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37岁到69岁不等,平均年龄(47.5±6.9)岁。另择取同期接诊的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成B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36岁到71岁不等,平均年龄(47.1±7.3)岁。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明确诊断,且在明确诊断后半年以上出现消化不良、恶心、肝区疼痛等症状。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对B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即复方维生素B、维生素C、肌苷片进行保肝治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等。对A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按照中医辨证分型,A组30例患者可分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五种类型,根据患者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1肝肾阴虚型:治疗以滋肾护肝、健脾益气为主,药方组成黄芪30g,党参、当归、白术、茯苓、丹参15g,三七、生地、灵芝、仙灵脾10g。○2肝郁脾虚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调中为主,药方在肝肾阴虚型药方基础上增加白芍、赤芍15g。○3湿热中阻型:治疗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药方在肝肾阴虚型药方基础上增加茵陈蒿汤。○4瘀血阻络型:治疗以活血化瘀、散血通络为主,药方与肝肾阴虚型药方类同,其中药物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药物药量加减。○5脾肾阳虚型:治疗以健脾益气、温肾扶阳为主,药方在肝肾阴虚型药方基础上加附子理中丸。上述中药制剂每日一剂,用水煎后,分早晚两次为患者口服,持续治疗1月。
1.3疗效评定:参照相关文献,将治疗后疗效进行如下分级,其中临床症状消失、中医疾病指征舌象及脉象恢复正常者记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舌象及脉象有待改善者记为有效;症状、舌象及脉象未见明显好转者记为无效[2]。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6进行处理,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组间比对采取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为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均顺利完成。组间在疗效方面比对,A组治疗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B组治疗有效率77.78%(P<0.05),详见表1。
注:与B组比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在中医角度将其归类于“胁痛”、“黄疸”、“臌胀”、“郁症”等的范畴[3]。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统一的定论,多认为主要与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等引起的气血阴阳失衡、五脏六腑功能紊乱导致的肝经、肝络受损或肝纤维化迁延日久有关。病机特点主要为瘀热痰毒阻滞肝络,属虚实相兼,本虚标实之症。本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临床特点,在发病初期,多数患者缺乏典型早期的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出现面色偏黄、疲惫、无力、发热等与感冒相似的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肝掌,少数伴有低热、月经失调等。同时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血糖调节的重要分解脏器[4],慢性乙型肝炎会造成肝脏损伤,导致机体的糖耐量减低,引起糖代谢紊乱,而其紊乱程度与肝脏病理损伤的程度及范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肝脏慢性变态损害,会引起肝细胞炎症、肿大面积、渗出物、外基质增多,肝细胞膜表面会出现大量的纤维增生,这回直接影响患者肝血流的通畅、机体微循环的改善及肝功能的恢复。
关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临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多以西医抗病毒、抗感染、保肝、退黄、降酶、利尿等综合治疗,但实践显示效果欠佳。同时伴随着临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部分患者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也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佳。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研究显示,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可以起到保肝降酶、利胆退黄、抗病毒、预防肝纤维化、预防肝硬化、防癌抗癌及改善临床症状等作用,因此其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慢性乙型肝炎根据患者症状主要分为五个证型,此次我院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A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了针对性治疗,利用中药对症补虚的特点,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比常规西医治疗的B组患者,其疗效明显较佳。同时中医药的毒副作用低,患者耐受性好[5],治疗期间患者也不会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目前缺乏理想抗病毒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的适用性是比较强的,其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安全性高,这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26):195.
[2]郝芬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259-260.
[3]候岩,崔丽萍,张明香,等.慢性肝病中医证候规律分布特征[J].环球中医药,2012,05(4):1674-1677.
[4]康洪华,张风驰,史显方.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0):1009-1011.
[5]周庆.慢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优势与前景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6):2357-2360.
论文作者:马智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乙型肝炎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药方论文; 中医药论文; 抗病毒论文; 肝脏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