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主义论文,冷战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与政治实践,在冷战时代已超越了资产阶级的属性,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影响,并成为第三世界争取独立、保卫成果的最有效武器。它在性质、内容和表现上都更加广泛多样,呈现出复杂性、持续性和团结性的特点。正是民族主义的冲撞跌碰为冷战注入了转机的活力,塑造了战后世界斑澜的民族面貌。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冷战时代 第三世界
冷战中的意识形态分裂了世界民族,并使之成为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但民族主义又重塑了世界面貌,保持了世界民族社会多样化的进程。从战后初期到苏联解体的整个冷战时期,民族主义始终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对抗交织,成为国际关系中最活跃的力量。它既为冷战注入转机的活力,又为世界变革的大变化、大震动、大改组提供促动源泉。与战前相比较,民族主义在性质、内容和表现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为论述需要,我们把民族主义定义为:民族主义是民族基于同一性的认同,要求独立、统一、自由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和政治实践〔1〕。 本文将据此来认识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特点。
一、复杂性
战后民族主义呈现出多种涵义、错综复杂的现象,如民族独立、统一与民族分裂、民族反抗与民族扩张、阶级分裂和宗教狂热等种种形式。这其中包含有处于不同文明程度和种族背景的民族权益要求。为避免对民族主义现象的不知所措,我们从性质、内容和表现三个方面来认识民族主义复杂性的特点。
首先,性质复杂。冷战时代民族主义已超越了资产阶级属性,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影响,并成为第三世界民族争取独立和捍卫主权的有效武器。战前民族主义完全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表现呈单面和单向性,冲突和征服的精神是其主要特征。二战后极端民族主义虽被摧垮,但民族主义并未消失,它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诸如民族国家的反控制斗争、国内少数民族的自治分离要求以及所谓的保卫西方文明和西方的民主制度而出现的团结和明暗争斗莫不打有民族主义的烙印。同时,由于英法等国地位的衰落,其民族性格发生变化,逐渐摆脱了旧殖民主义的困扰,开始以一种新的思想力量展现于国际舞台。非殖民化,民族自决原则渐为他们接受和提出,其进步意义在一定程度回归了传统民族主义的理性偏离,但仍未改变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固有本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主义现实拓展了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战后新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在他们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响亮口号下,时时提出自己民族地位的要求,强烈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40年代末,南斯拉夫就探索出一条适合南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50、60年代出现一系列民族权益的抗争。70年代以后,东欧愈来愈强调社会主义的多条道路。故80年代后期的苏联外交新思维,不只是改革的需要,也是顺应东欧的民族主义要求。东欧制度转型除国内因素外,很大程度是民族主义推卸外在沉疴的一种反应。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具有民族解放运动性质。《联合国宪章》肯定的民族自决原则契合于战后和平与民主的环境,使民族独立运动如浪潮般席卷国际舞台。它以亚洲为发端,之后向全世界作多向的发展。诸多民族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在道路上有的选择社会主义、有的选择资本主义,有的试图走第三条道路。致使在民族独立的合唱中,出现性质迥异的分部清唱,正是它促成战后世界的非殖民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当代世界呈现聚合与离散两种趋势并相互交织。统一、聚合中有离散运动,离散中又有脆弱的联合。这种情况加剧了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很难判断某些现象是进步还是倒退,如波黑民族危机。
其次,内容复杂。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战后都面临着独立与发展的有形或无形障碍。因而民族主义既反映在政治、经济领域,又反映在文化、价值领域;既有民族解放运动,又有发达国家的民族主义以及拉美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和新工业国的民族主义;还有种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既有单个民族主义,又有集团式的民族主义等种种内容。战后民族主义承继了它传统的政治学意义,从而使绝大多数民族赢得独立并实现了民族的国际政治地位。经济民族主义推动和表达了民族主义新的动向。其普遍观念“如果对外贸易意味着什么也不是,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就没有差别了”〔2〕,使民族为此作出广泛的努力, 维护经济的主权和自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希望平等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诸多民族共同努力下,相继通过了《民族关系友好宣言》、《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宣言》等。在经济主权、资源控制和贸易原则诸方面为民族经济的独立与自主构筑了堤坝。价值观、尊严观是民族主义的文化底蕴。在西方看来,民主、人权等是人类应遵循的普遍价值标准,有必要把这种“精神理想最有效地带到世界最遥远的角落”〔3〕。 大肆渲染“文明冲突”并企图进行新一轮“文化十字军”征伐。非西方民族为抗拒这一文化扩张,努力复活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宣扬本民族的辉煌以维护民族的尊严。洞视非西方民族的道路,尊严观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国民素质和重要象征,体现在民族交往的关系中。同时在西方与非西方内部,文化的差异与扩张无处不在,致使出现全球性的文化冲突,造成民族的不睦与争斗。宗教民族主义是把宗教作为民族主义的底蕴。它在民族争取独立,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斗争中起着巨大的历史性作用。但其中的原教旨主义色彩,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拒绝,极端宗教狂热又消蚀了它的进步要素,成为一种极难把握的民族主义悖论。部族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等种种形式既有传统与现代精神妥协的积极意义,又有傲慢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消极影响。
再次,表现复杂。武装斗争一直是民族运动的主要方式,是争取独立与解放的最有效武器。多数民族运用这种方式赶走了殖民者。在民族运动中,无产阶级居领导地位的民族把马克思主义导入民族运动,使民族的独立与民众的社会解放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民族的完全独立。如中、朝等国。其二,民族独立具有自上而下的性质。资产阶级上层经过与殖民者谈判,完成政权移交,只达成民族的阶段性目标,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必须为独立、主权完整而继续斗争。如加纳、印度等国。第三种表现是武装斗争与谈判相结合,如印尼、肯尼亚等。第四种表现是通过政变。民族进步政党或自由军官组织不满本国统治者追随前宗王国,团结各阶级、阶层,发动政变推翻前政府,执行独立的内外政策。如埃及。此外,西方民族主义展示的更多的是发展的意义。其表现不是通过群众性的运动和激烈的对抗,而是抗拒中的协调或是合唱中的变调。在内容上主要是经济和文化的拚搏,有别于传统意义,但又继承了某些传统要素,如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民族扩张等。
仅仅以阶级的观点或文化、历史的观念来认识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本质和面貌已不能了解民族主义表现出的全球性意义和广泛的多样性。必须超越民族主义的资产阶级属性的认识,才能理解它多性质、多内容和多表现的复杂现实。
二、持续性
民族主义不同于战后任何运动,经历高潮后突降,而至消亡。它始终按自己的运动规律发展,仅只是随时间、地域、民族、环境的不同表现各异而已。从全球看,几乎每10年都有民族主义震荡性的运动。持续性是其另一特色。冷战时期,全球有近110个国家获得独立, 占全世界民族国家的2/3,人口的3/4。这些新独立国家由于文明程度、历史背景和民族领导力量的不同,因而获得独立有先有后,相互衔接了战后民族运动的过程。民族运动在冷战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全球有23个民族获得独立。这一时期主要是亚洲民族运动高涨。第二阶段从6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全世界有47个民族独立。大多数非洲民族在这一时期走上了独立之路,其独立规模和样式较前期更猛更繁。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主要是前葡萄牙殖民地和亚太岛屿一些民族获得独立。冷战结束后,由于分散化运动,世界又多出近20个国家。对它们的性质暂不能作是否评价,但它无疑再次验证了民族主义运动持续性的特点。
持续性还表现在民族主义运动的加深。从民族自觉意识的出现,到在接受先进思想中发掘本民族存在的文化精义,把自己民族与他民族相互区分;再到追求共同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同一性,并把这种独特感受升华到民族使命感;进而要求民族的国际地位,每一历程皆推动着民族主义观念和实践深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走过了独立——主权完整——共同参与的历史进程,其民族主义实践经历了向前发展的5个阶段。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 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趋势形成。广大亚非拉民族利用英法衰落之机和战后有利的和平氛围,遵循民族自决原则,提出自己民族特殊地位的要求。有的民族取得独立,有的为独立而斗争,并开始进行团结对敌的尝试。1947年德里会议和1955年亚非会议给民族独立运动以极大的鼓舞。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物质化,大批新独立国家出现。民族运动开始转向政治独立后的经济建设,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农业体系,改变一两种农矿产品为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并实现政权的当地化,废除损害主权与完整的条约与协议。在民族地位上,开始有组织提出在国际政治中特殊地位的要求。如不结盟运动。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反帝反殖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世界政治主要问题,立场鲜明、坚定。如积极支持越南的抗美斗争,反对苏军入捷的新霸权主义;在经济上要求在公正平等条件下进行经济交往,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70年代后期;民族主义出现新趋势,新独立国家出现剧烈分化。有的国家放弃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模式,出现制度转型。在某些重大问题,如阿富汗、柬埔寨问题上由于利害关系存在巨大分歧。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困难,继续进行广泛的深度的体制改革。80年代;70年代后期出现的趋势加强,第二代第三代工业国突起。由于这些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气质和民族特性都发生重大变化,在新条件下开始追逐阳光下的新位置。如埃及、巴西、印尼皆成为地区的重要力量。
历史表明,只有在原则同民族利益相一致时,民族才会坚持这些原则性。无论是密特朗主义、撒切尔主义,还是卡扎菲的第三道路,形态虽异,但都无一例外地推进了民族主义进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民族主义的意义与表现伴随着分散与统一运动,其持续性趋势还在加强。
三、团结性
当代民族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国家干预整个社会空间,伸展到社会制度网的一切领域。但单个民族已不能正常推进民族的发展,民族的经济、文化、政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的意义。而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又是与民族主义分不开的。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政治实践的民族主义契合了这一时代特征,在争取独立和保证主权、领土完整方面,采用了团结的策略,以集体或共同体力量获取和行使主权。团结性是民族主义又一特点。在冷战时代,它体现在三个层次上:民族内各阶级、阶层的认识统一,出现全民族的团结;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文化相近的区域联合;世界范围的民族国家集团间的协调。
殖民统治曾扭曲了殖民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动摇了在其意识潜层中的自尊自强。但暴虐的统治也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觉意识和民族尊严观,促使他们对正在变化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民族统一的意识;希望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来管理自己的事务,成为一个崇高的民族国家;独立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追求。尽管各利益集团都有本阶级的权益,在实现共同目标上各阶级、阶层却能抛开彼此的小利,团结在一个主要领导力量之下去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独立后为捍卫独立成果,各利益集团又能彼此协商、相互妥协、共建国家。印尼、越南、津巴布韦等民族运动证实了这一团结性的特点。纵观战后世界,非洲部族、种族矛盾似乎消减了这种团结性,其实不然。确实,殖民统治的人为后果割裂了部族的自然归属,造成仇杀和争斗。但百数年的殖民统治又使各部族、部落相融在新的政治实体之中。殖民者为掠夺而促成的统一市场为部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物质条件,为统治而设的行政机关和区划为部族提供了新的归属共同体;为抗拒基督的谎言对古老文化、传统的发掘为民族提供了自豪感与生存合法性。因而尽管非洲前殖民地部族种族复杂,在经过多年共同生活,基本能表现出对共同疆域下的共同体的忠诚。大多数部族在独立运动中都能超越部落、部族利益,加入到争取独立的行列。当然民族独立后部族争斗和内战也是事实,它是民族主义阶段发展的反映,并不能消蚀民族团结、协作的曙光。
区域团结的民族主义有泛非主义、拉美民族主义、西欧民族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以及东南亚的地区民族主义等。西欧在战后迫于地位衰落,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援助与控制,这对于西欧民族显然不能长期忍受,而单个国家又不能与美国抗衡。英法德无此实力,荷、比、卢更不行。于是欧共体诞生了,开始以集体的力量主唱西欧的和声,希望在两霸的态势中,凸现西欧的独特作用。这是西欧自救的选择,它使各国依托共同体来独立执行民族的内外政策。它的产生与运作,避免了法国反叛美国后成为西方的孤儿,保证了西德经济的迅猛恢复与强大。拉美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继承拉美独立战争时期团结对敌的思想,维护拉美各国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主张拉丁美洲的拉美化以抵抗美国的控制与掠夺。为此,拉美组建孔塔多拉集国和中美洲共同体等地区组织,并利用美洲国家组织成功地维护了民族独立与主权完整,有力地反击了美国的拉美战略。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最大特征是民族意识与宗教的混合物。“人人皆兄弟”的教义促成民族间相互支持阿拉伯世界的独立运动,共同实现阿拉伯民族精神。独立后所建的阿拉伯国家联盟目的在于加强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反对大国控制,力求集体一致以保证阿拉伯民族国际地位的提升。东南亚作为第三代工业国的代表,既受到前殖民者和新霸权主义的威胁,又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民族主义具有多重意义:反殖反霸的同时又存有民族奋争的推力,在民族地位、国际参与、人权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和见解。但受实力、国力所限,民族主义呈地区性形态在有关地区安排,和平与安全上能彼此团结协作,促成问题的迅速解决。如在解决柬埔寨问题时所起的作用。泛非主义作为非洲独立运动的伴随物,其独立、团结、集体意识的观念体现在非洲独立运动的相互支持。独立国家支持未独立民族,独立国家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而且在反对南非种族主义原则上采取共同的立场。
民族主义还表现在争取民族权益的国际大团结上。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是其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反映。由此引出的“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推进了战后民族交往的进程。不结盟运动是作为拒绝两大集团对抗,要求集体和平与安全应运而生的。会员国由1961年的25个发展到90年代初的104个;斗争目标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提出新要求。 它在独立、主权、平等参与、反对新老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等问题上通过了一系列原则宣言并进行了实战。在推动国际秩序变动、维护民族利益上,它的作用和影响极大,在某些问题上甚至是决定性的。埃及、南斯拉夫、印尼等民族地位提升都得益于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争取经济权益而建的国际组织,在民族经济主权、资源控制和200海浬经济区等问题上都取得积极成果。它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所作的努力,迫使发达国家作出些许让步,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较公正的经济贸易规则。西方的团结体现在其价值面上。市场经济原则、人权、民主等是他们共同遵循的观念,也是联结他们的锁链。其共通性、融合性更技巧、更高明。虽然没有如不结盟运动类似的组织,但他们利用在联合国的优越地位或者利用首脑会议对地区乃至全世界作出利己的政治、经济安排。因此对北约不仅要看到它的军事联盟性质,也要看到它的价值意义。
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特点,给世界民族进程带来众多的波澜,塑造了民族的多样性,活化了僵硬的冷战模式。西方和非西方都得益于这种环境,西方可以对民族发展的理性偏离进行反省、修正和充实;非西方可以创造一个契合现代的文明。然而,民族狂热荡起的阴影、带来的阵痛,使整个世界都在警惕。透视民族主义的无数斑斓,和平共处的民族精神正在发扬,协调式的民族关系是所有民族的共同希望,民族主义在冷战后时代正注入新的活力。
收稿日期:1996—04—03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注释:
〔1 〕有关民族主义定义的详细阐释参见拙文《民族主义:概念与现实》,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James Mayall: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nal Society;Cambriage University Press 1990,P52.
〔3〕肯尼迪1963年1月14日国情咨文,1963年1月15日《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