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胃息肉患者的治疗措施。方法:择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55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内镜报告、病理诊断以及幽门螺杆菌检查等,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胃息肉患者的治疗措施进行探讨。结果:155例胃息肉患者中,年龄介于30~70岁之间有132例,占比为85.16%;其中115例为单发,占比为74.19%;经过临床检查和分析共发现234枚息肉,息肉出现在胃窦与胃体占较大比例;息肉直径小于1.0cm的患者有125例,占比为80.65%;炎性息肉有104例,占比为67.10%;大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并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等不良情况。结论:胃息肉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多数患者的息肉直径均在1.0cm以下,且常见息肉为炎性息肉。针对胃息肉患者行以内镜下治疗不仅具有良好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因此针对未出现内镜下治疗禁忌症的胃息肉患者,可以在首次接受内镜检查时接受切除术治疗。
【关键词】胃息肉;临床特征;治疗决策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22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and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f gastric polyps. Methods 155 cases of gastric polyp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7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cluding endoscopic,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port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test,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to discuss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Results 155 cases of gastric polyps in pati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30-70 years old in 132 cases, accounted for 85.16%; of which 115 cases were single, accounted for 74.19%; after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found a total of 234 polyps, polyps appear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gastric antrum and body; polyps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1.0cm in 125 cases, accounted for 80.65%; inflammatory polyps 104%, accounted for 67.10%; 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treatment, no adverse complications such as postoperative.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gastric polyps is more common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atients, and most of them are below 1.0cm. For patients with gastric polyps with endoscopic therapy not only has a good effect, and has certain safety, therefore does not appear fo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gastric polyps in patients with contraindications, can accept resection in his first endoscopy.
【Key words】Gastric polyps;Clinical features;Treatment decision
胃息肉指的是胃黏膜出现局限性病变,同时有向胃腔内突出的趋势,因临床中广泛地应用胃镜,加上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胃息肉诊断率也随之升高。另外,胃息肉可能会向胃癌转化,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均直接关系着恶变概率[1]。腺瘤性息肉作为癌前疾病之一,出现癌变的概率介于6~47%,另外增生性息肉也有可能出现恶变现象,但其出现恶变的概率相对较小,仅为1%左右,胃底腺性息肉通常不会出现恶变现象[2]。本次研究择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55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胃息肉患者的治疗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55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均接受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存在胃息肉症状,对其中息肉直径在1.5cm以上或侧向生长型息肉患者再给予超声胃镜检查,将黏膜下病变患者排除,并排除P-J综合征、遗传性息肉病等患者。所选155例患者中,其中105例为女性,占比为67.74%,50例为男性,占比为32.36%。年龄介于31~70岁的患者有127例,占比为81.94%,年龄小于30岁的患者有10例,占比为6.45%,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有18例,占比为11.61%。所选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纳差以及嗳气等均为主要表现,另外也有部分患者出现黑便、呕血等表现。合并症:合并贫血的患者有15例,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有2例,合并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有2例。
1.2 研究方法
针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内镜报告、病理诊断以及幽门螺杆菌检查等。
(1)息肉诊疗。所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有胃息肉症状,在内镜下对息肉部位、数目进行观察,同时观察其形态和大小。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且同意接受临床治疗,可以以患者胃息肉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活检取净、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凝电切等治疗方法,甚至可行胃部分切除术,使胃息肉尽量去除。
(2)组织病理学检查。取部分组织标本,并将其在福尔马林(10%)中固定,用常规石蜡进行包埋处理,3μm切片,以诊断病理学为依据,组织学评价胃息肉,并对其进行分类。
(3)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检测前2周所选患者均没有应用抗生素等药物,利用胃镜辅助检测,在胃窦与幽门相距2~5cm条件下,取黏膜1~2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若两项试验结果中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则说明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若结果显示P<0.05则提示数据差值有统计价值。
2.结果
2.1 155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155例胃息肉患者中,115例为单发,占比为74.19%;经过临床检查和分析共发现234枚息肉,发病位置:7例为贲门、70例为胃体、63例为胃底、85例为胃窦、9例为毕II术后吻合口,息肉出现在胃窦与胃体占较大比例;息肉直径:息肉直径小于1.0cm的患者有125例,占比为80.65%;大部分息肉形状为半圆或圆形,有清晰边界,且表面平整、光滑,呈现出正常黏膜状态;部分息肉表面呈鲜红色,且有充血糜烂现象,质地相对柔软。少部分息肉形状为指状、分叶状以及菜花状。
2.2 155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分析
155例胃息肉患者234枚息肉病理类型分析见表1,其中有1例患者错构瘤性息肉4枚,未列入表中。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通常出现在胃窦,胃底多为胃底腺性息肉。
表1 病理检查结果分析(n,%)
2.3 治疗效果分析
大部分患者行内镜下治疗,术后给予为期2周的常规抗酸药物治疗,并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等不良情况。其中接受胃部分切除术患者有2例,属于腺瘤性息肉,息肉直径在1.5cm以上,有1例患者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显示为侵犯黏膜下层。
3.讨论
息肉发病概率介于2~4%,其可出现在胃黏膜中所有部分。据本次研究显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通常出现在胃窦,同时也是多发部位,其次为胃体,一般为单发,胃体和胃底为胃底腺性息肉多发部位,一般为多发。从息肉直径上来看,多数息肉直径均在1cm以下。息肉本身通常不会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但也存在特殊现象,如息肉本身出现溃疡或糜烂等现象,则可能会导致黑便症状,甚至导致患者发生贫血症状。同时在幽门部出现的带蒂息肉不仅可以脱入幽门管,甚至可以脱入十二指肠,进而导致幽门梗阻。在贲门部位出现的息肉则可能导致患者吞咽困难[3]。在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腹胀等,但并不代表这些症状均是由胃息肉导致,经过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通常会出现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等合并症,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非特性消化系症状的主要原因。
本次研究最常见的胃息肉为炎性息肉,这与国内多数研究报道相符合,但国外研究报道中最常见胃息肉为增生性息肉,产生此种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取活检深度不同,若活检组织比较浅,则存在无法将增生性息肉显示出的病理特征可能,仅显示非特异性炎症。
(2)不排除种族差异的可能性。
(3)国外是以电切息肉病理类型为依据进行归类,使得较小炎性息肉被活检钳摘除,因此被忽略[4]。
现阶段,对于胃息肉的临床处理尚未统一标准。临床中,通常先给予患者内镜下钳夹活检术,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再给予对应治疗,这是大部分医院对胃息肉的处理方式。有学者对胃息肉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后指出,胃息肉患者在临床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肿瘤性息肉,另一种为非肿瘤性息肉。对胃息肉患者处理来说,病理检查非常重要,而由于钳夹活检术容易出现漏取病变部位现象,或取得组织少,因此不能够得出十分准确的病理诊断。以钳夹活检术为诊断依据并不十分可靠。在内镜下治疗可以保证治疗效果,而且安全,不会出现较高复发概率[5]。
3.结语
总结上述研究发现,胃息肉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多数患者的息肉直径均在1.0cm以下,且常见息肉为炎性息肉。针对胃息肉患者行以内镜下治疗不仅具有良好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因此针对未出现内镜下治疗禁忌症的胃息肉患者,可以在首次接受内镜检查时接受切除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晓芳,徐俊荣,牛健.不同类型胃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10):1156-1160.
[2]罗咏萍,刘毅,杨丽莎,等.98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06):569-572.
[3]陈立敏,杨国常,李颖欣,等.胃息肉的病理分型及内镜治疗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01(03):199-201.
[4]刘宇.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02(05):159-160.
[5]黄尔炯,董乐妹,金尹,等.胃腺瘤性息肉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01(03):238-241.
论文作者:刘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息肉论文; 患者论文; 性息论文; 病理论文; 幽门论文; 胃镜论文; 比为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