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劳动生产率运动与工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生产率论文,日本论文,工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的劳动生产率运动是在美国的援助下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兴起的。
1954年4月,四家经济团体(日本经济开发委员会、经团联、日经联、日本商工会议所)联合 召开首次日本劳动生产率会议。
1955年3月,作为民间的非营利性团体的日本劳动生产率总部成立,其理事会由企业经营者 、工会及学术界的代表组成。
1955年5月21日,第一次劳动生产率运动联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劳动生产率运动的 三项原则:(1)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就业人数;(2)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劳资双 方合作;(3)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成果要在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之间公平分配。
日本劳动生产率运动产生的客观背景是:战后日本的机器设备非常短缺,劳动力相对充裕 ,因而如何利用好劳动力就成为恢复日本经济的关键。当时,日本的劳资矛盾非常尖锐 ,罢工频发,要发挥好劳动力的作用,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就需要劳资双方通过对话,形 成合力。
但是,在该运动初期,大多数日本国民对于劳动生产率运动是不理解的。资方曾认为,提 高劳动生产率是经营管理人员职权范围的工作,工会不应该介入;公平分配是共产党人的做 法,企业也没有能力扩大雇佣人数。工会曾经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在劳资协作的名义 下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只能有利于资本家剥削工人,因而对劳动生产率运动抱敌视态度。 这个时期,劳动生产率总部人员的工作非常艰难。他们最初从很小的企业着手,指导企业如 何生产,减少浪费,如何协调劳资关系。一些总部的工作人员亲自到企业里,先找总经理谈 ,然后再找工人谈。为了不在工作时间打扰总经理等人,便在下班以后邀总经理等人边喝酒 ,边做工作。
通过10年、15年、25年的不懈努力,随着劳动生产率运动在一个个企业里获得成功,劳资 双方由该运动的反对者变为支持者,日本经济发展了起来。如今,越来越多的工会人士认识 到,在所有领域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稳定工人就业,增进工人福利是有益的,也有益于全 社会的发展,因而对劳动生产率运动抱合作态度。
日本劳动生产率总部成立后,主要开展的工作是:(1)学习考察。在成立最初的7年里,依 靠美国提供的资金援助,劳动生产率总部向美国先后派遣了395个考察团,有包括工会干部 在内的4011人前往考察。美国资金援助终止后,劳动生产率总部仍继续向欧美派遣视察团, 总数达27000人。并接待外国人来日学习和研修劳动生产率运动。(2)信息统计。先后建立了 劳动生产率图书馆和图片资料中心,并发表劳动生产率运动统计资料。(3)宣传报道。通过 出版图书,发行报纸,制作幻灯、录像,举办展览会,召开研讨会等,广泛宣传劳动生产率 运动,在全社会唤起劳动生产率的意识。(4)培训指导。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经营 者、现场工作人员和监督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组织参观模范企业。
据介绍,维持劳动生产率总部运作的资金,最初来自美国,以后主要依靠收取培训费、咨 询费等。
虽然劳动生产率总部曾多次组织人员去美国学习考察,但他们认为,学习他国的经验,必 须充分考虑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不能简单地“移植”,因此,他们没有把美国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做法简单地照搬到日本来。
他们认为,不能像二次大战后一些国家依靠裁员,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提高劳动 生产率,而是应当通过开发先进技术,消除浪费,尊重劳动者,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潜能,培 养和造就具有良好道德水准、丰富想像力和优秀技能的劳动者来实现。
他们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做持续不断的努力,不断改善经济环境,不断丰富理论 和方法,使今天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昨天,使明天的比今天的更高。劳动生产率分为狭义和广 义两种。狭义的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技术概念,是指生产要素(资本、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 和产出的比率。如企业劳动生产率、国民经济生产率等。广义的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综合概念 ,是指经济活动对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所作贡献的程度,如经济性劳动生产率、社会性劳动生 产率等。劳动生产率的三个要素是:资本(指金融、证券市场、投资环境),技术设备(指设 计、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体系),劳动力(指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劳动积极性)。 他们赞同欧洲劳动生产率总部1956年提出的观点:“劳动生产率首先是一种精神面貌。”他 们重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劳动者的道德养成,重视培育劳动者的集体精神。
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技术革新,而且有赖于消除浪费。技术 革新,是爆发式形成的,需要天才,更需要大量投资;而消除浪费,则是一项需要长时期持 续来做的工作,需要的是每个人的责任心和大家的齐心协力。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促 进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其说是技术革新,不如说是废除了生产经营所有环节中的浪 费。 他们认为,生产经营中的浪费现象大致有七种:产品积压;半成品过多和找不到生产工具 ;劳动者在生产场所移动的时间过长;生产空间不能充分利用;管理存在迟滞时间;生产经 营中的等待时间;生产经营中的非合理化。日本99.1%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提高劳 动生产率,往往不可能通过增加投入来实现,而主要是依靠减少浪费,节省人力、物力,使 整个生产过程合理化来实现。为此,他们在企业中推行“5S”活动。所谓“5S”,即整理(s 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u)、清洁(seiketsu)、礼貌(shitsuke)。许多企业实行 “5S”以后,企业的面貌为之一新,也促进了劳资双方的相互理解。有越来越多的工会人士 强调,自己要成为企业经营者平等、合作的伙伴;许多经营者则认识到,工人是最重要、最 有价值的经营资源,企业各项工作的关键,在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而自己仅仅是驾驶企业 之车的“司机”。
笔者曾在参观一家位于日本高知县的生产农业机械的工厂时,碰巧看到这家工厂也在开展 “5S”活动,车间内贴有许多宣传“5S”的标语,生产现场整洁有序,厂行政和工会的负责 人对这项活动都持肯定态度,认为效果很好。而且,他们还介绍说,该家工厂的上属公司在 我国无锡办的合资厂中也正在逐步推行“5S”活动。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目标,1994年4月,以提高劳动生产 率为主旨的日本劳动生产率总部与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积极开展政策建议活动的日本社会经 济国民会议合并,重新组成了财团法人——日本社会经济劳动生产率总部。
社会经济劳动生产率总部的人士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尤其 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前,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工会还 是企业乃至劳动生产率运动本身都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进行变革。例如,产业结构要从能 源消费型转变为信息、技术集约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充实;提高劳 动生产率,不仅要协调劳资关系,而且要将组织结构、福利保健、企业文化等都作为基本条 件;企业劳动生产率已经开始从看得见的物质阶段向看不见的服务活动阶段转移;等等。但 是,作为劳动生产率运动的根本价值观不能改变。即一定要保障工人有稳定的就业,将稳定 就业作为重要的企业经营目标,并要着眼于长远培养人才;一定要让工人参与管理,促使劳 资双方相互沟通生产经营信息,密切合作,建立劳资协商制度并真心实意地执行;一定要建 立公正的人事管理制度并妥善运用,使劳资双方地位对等真心实意地进行集体谈判,从而使 社会财富公平分配。他们指出,如果像美国那样,95%的社会财富被15%的人占有,这实际上 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迟早会爆炸的。
日本工会把保证工人就业,提高工人工资,缩短劳动时间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但是,他们 并没有把工作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而是把工作的范围扩展到所有与工人权益相关联的领域 。日本工会不仅涉足劳动生产率运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工作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诸如环境保护、老龄化社会等社会问题也为日本工会所关注。特别是七十年代后期石油危机 结束以后,日本工会的工作由围绕企业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具体权益,转为以解决政策制度 方面的问题来开展。日本工会总联合会把政策制度斗争作为基本形式,其目标是:创造持续 发展的“高福利社会”,建立作为协商机制基础的“分权型社会”,创造工人参与的经济民 主和开拓“未来型劳动”。日本工会总联合会认为,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资本在 世界各国间的流动更加自由,世界范围的竞争日益激烈,弱肉强食的市场经济的通行原则依 然存在,也就是说,不公正依然存在。因此,以实现社会公正为目标的工会也就必然存在。 工会固然主张大力发展经济,但这种经济的本质是指经国济民,是指重视人、尊重人、保护 人。企业是否兴旺,社会是否发展,不赞成用美国的标准作权衡,即不能仅仅看其利润指标 ,而是要看企业中的劳动者、社会中的劳动者是否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