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

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

高黑[1]2006年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近现代园林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生态理论、建筑理论和艺术理论分别影响了西方的景观设计思想,相应的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景观设计思潮。受生态理论的影响,产生了生态主义景观设计;受建筑理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景观、解构主义景观和高技术景观相应出现;而大地景观和极简主义景观的出现又是在艺术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 在世界文化广泛交流的今天,西方的各种景观设计思潮或风格通过各种形式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思潮或流派对国内园林设计的影响极其深远,尤其带来了生态技术、地域文化、文脉传承、环境艺术、高新材料等方面的新思想。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从理论上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景观设计思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景观设计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以及它们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它们的主要特征。进而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做了理论上的研究。选取四川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广州中山市岐江公园、浙江黄岩永宁公园、上海徐家汇公园、上海苏州河活水公园——梦清园等五个代表性设计实例进行实地调查,并对青岛海天大酒店、厦门海湾公园等两个没有建成的方案进行了简述,从设计风格上对这些设计实例或方案进行分析,认为这些作品中贯穿了西方景观设计思潮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在生态技术、文脉传承、艺术表现等方面相对于传统中国园林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值得提倡和学习。 论文希望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景观设计思潮的理论研究和这些思潮影响下的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调查研究,为今后的景观设计提供新的参考,促进景观设计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李灰复[2]2012年在《开放、多元、共生—哈格里夫斯景观设计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崛起,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景观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和品味有了很大的提高,景观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景观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许多外国设计师团体与公司,他们大多都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成熟的设计思想以及新锐的设计手法,在短短十年内占领了很大一部分的国内市场。鉴于此,我国景观设计人员应该向这些外籍设计师或设计团体学习,为我国景观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要在一个什么样的视野下去理解外国景观设计师实践?就目前国内的情况和自身情况应该怎么去向他们学习?我们应该学习外籍设计师身上什么东西?外国设计师的实践对我国的景观和景观设计有什么启示和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本文选择美国着名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作为一个例子进行剖析研究学习,以求在客观的基础上详实的理解哈格里夫斯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并吸取其中精华促进我国景观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介绍了哈格里夫斯从出生到现在的政治、经济、艺术、景观发展背景,以及其成长过程、求学经历和从业经历,并且介绍了哈格里夫斯的主要作品。接着,根据景观作品的规模选择了叁种不同尺度的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作品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与哈格里夫斯相关的设计思潮,分析了这些设计思潮是如何影响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与他的景观思想的。最后,根据以上的分析研究结果归纳出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与设计特点,并结合整个景观发展脉络尝试对哈格里夫斯景观进行评价,并指出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思想对我国景观实践的启示。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业界对哈格里夫斯的设计思想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从景观发展脉络的视野去研究,以避免观点的片面和孤立,以此得出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思想是一个开放、多元、共生的景观舞台,希望这样的观点能够真实全面的反应出哈格里夫斯到目前为止的景观实践,也希望这样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景观学习与创作中形成正确的景观价值取向,进而创造出生态环境良好,游憩功能适宜,风景优美的景观。

于冰沁[3]2012年在《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领域产生的思想源流、发展历程、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并对生态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理论、方法及实践案例进行了回顾和评价,目的在于认清生态危机影响下的生态主义设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明确风景园林师的责任与义务,明晰生态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预测生态主义设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希冀从中获得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指导国内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实践的启示。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通过类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不同风景园林师之间的思想差异性与相互渗透性,以探寻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与生态主义设计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从而广泛地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论证本文的研究主题。基于上述研究方法,本文将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生态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划分为6个阶段,并分别就每个发展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设计思想、设计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地剖析,以总结归纳出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现代风景园林中的发展框架,理清其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对国内一些地区进行的生态主义设计的实践情况的现场踏勘,了解我国在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认识生态主义的设计思想对我国可持续景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对于国内的景观生态建设起到一定的现实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生态主义思想和现代风景园林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就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伦理思考;其次,探究了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领域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产生阶段(19世纪)、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80年代)、兴盛阶段(20世纪90年代)、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及后成熟阶段等6个时期,并就其各个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相关学科的影响及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思想、研究理论、规划方法和相关实践进行了剖析,揭示了生态主义思想与风景园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生态主义思想引导下的现代风景园林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最后,总结并归纳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生态主义设计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多样化倾向和实践过程中遵循的具体的实践原则。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领域起源于16、17世纪文艺复兴园林中的丛林和林园景观,萌芽于18世纪的自然风致园,产生于19世纪现代主义园林,因相关学科的渗透和分析技术的进步而迅猛发展于20世纪60、70年代,促进了设计师生态主义意识的嬗变和生态规划理论的完善,并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生态设计原则、再生设计原理、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生态材料与技术的创新逐步走向兴盛,21世纪初因景观及生态都市主义思潮的出现而日臻成熟。生态意识的出现曾一度造成了风景园林学科内部的分裂局面,而生态思想的发展与成熟逐渐融合了生态性、艺术性和社会性等属性,消解了审美与科学、设计与规划、艺术与生态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其发展与变化深深地影响了风景园林设计的自然观、价值观、研究范畴、设计思维、理论方法和实践技术。在生态主义思想的引导下,西方现代风景园林从单纯地美学设计逐渐走向了科学规划的道路,也将由科学走向伦理学的思考。纵观国内外关于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生态主义思想的研究均呈现为局部的、片段式的、破碎化的状态,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于生态主义思想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产生缘由、发展轨迹、表达与实践均没有清晰的脉络呈现。因此,本文所做的研究和探索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以下5点:(1)尝试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对生态主义思想重新加以理解;(2)探寻了生态主义思想在风景园林领域的产生根源,构建了生态主义思想的发展框架,理清了生态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生态主义思想对风景园林的影响;(3)以客观性和辩证性的视角对风景园林先驱的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和实践作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回顾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历史,并进行反思与再认识,以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4)总结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归纳影响生态主义思想变化的主导因子,并在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划分了生态主义设计的5种主要倾向,明确了生态主义设计的实践原则;(5)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艺术性、科学性与社会性多元融合的生态设计理念,展望了风景园林学与生态伦理学和伦理美学相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陈希[4]2003年在《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变化,景观设计的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西方国家在景观设计领域起步较早,尤其是从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起,“现代主义”浪潮对景观设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西方国家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的研究必然对我国景观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选择美国这个社会背景,既是考虑到英文资料的丰富性,也是因为美国文化兼容性较强的特点,美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也大致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整体状况。本文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通过对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师的设计思想、理论和主要作品的分析,系统阐述了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和设计思潮。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大致经历了“现代主义”的酝酿期、转折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走向成熟,以及70年代后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四个阶段,产生了几代杰出的景观设计师。对他们各自设计理念和代表作品的分析涉及到社会背景,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领域。纵向的、对发展历程的整体把握之后,展开横向的比对。分析总结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注重场地分析、开放平面取代线性序列等主要特点,进一步探讨了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如景观元素的更新、与当代艺术思想的结合等。推动景观行业发展的最终根源是社会的发展。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与美国社会几十年前极为相似,景观行业同样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许多境外景观公司纷纷开拓中国市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论文的最后一章中,通过分析几个美国知名景观公司在我国的设计项目,探讨了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价值取向。

陈展川[5]2007年在《用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景观设计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景观的发展处于一个文化、社会、经济以及艺术观念的多元化时期,尤其是与之相关的学科——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转变,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源于传统园林的当代景观设计必然会受到其重要的影响,它表现为多种审美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特点。进入21世纪,西方现代景观设计除了继承传统庭园的优秀特性外,还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这些超越时代沉淀下来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将为我国景观设计行业提供广阔的视野,避免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弯路,进而使我国景观设计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功能更加完善,实现国民生存、环境、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本研究从诠释景观与景观设计、自然的含义、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国现代景观设计面临的新问题切入,运用系统的方法,以调研为依托,以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为基础,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层面,阐述现代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回顾现代景观设计的新理念和优秀作品,分析现代艺术思潮(大地艺术、解构主义、抽象艺术、极简主义等)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从中体会到艺术具有穿透人类灵魂的能力。艺术与景观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艺术观念的变化总是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而景观设计师正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大地的关怀与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通过对成功的景观生态设计案例分析,总结出生态化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最新发展,现代景观设计中艺术、生态、文化的平衡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更新废弃场地,构建新型生态公园景观,将艺术、功能和技术结合的生态设计手法,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体现。同时艺术、功能和技术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景观设计力求解决的问题,因而景观设计师强调景观是功能性、艺术性与生态性的融合。从艺术、技术、生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国内外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目的是揭示现代景观的拓展与创新的方向,以达到我们对当前景观设计的再认识,并反思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开辟一条具有本土化现代景观设计的艺术之路,对寻找适合我国景观设计发展现状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赵文娟[6]2009年在《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影响下的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实践》文中提出遗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记忆和城市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随着人们对遗址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在世界各国的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址财富。在经济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遗址公园作为遗址保护和利用的一种的形式在全国的兴起便说明了这一点。从更深层次上讲,是人们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带给城市的疯狂发展之后,对日益消失的城市特色和传统认识上的理性回归和重新审视。人们开始挖掘和表达独具特色的历史信息,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增强城市记忆,希望在城市中寻找到记忆的认同和身心的归属。遗址公园的兴起正是这种认识的一种物质表现。随着学术的不断交流和日益开放,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开始关注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潮的引进和在实践中的应用。最有代表性的是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先生和王向荣先生,通过了解他们的研究理论和设计作品,可以看到60年代以来西方的各种景观思潮为他们的设计理念带来的影响和在设计中注入的新活力。这些思潮的引进,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景观的理解,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给国内的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气象。遗址公园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不断开放和发展的系统,自然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无论在遗址公园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上都表现出了与传统设计不同的新态势。目前国内的一些遗址公园在实践上已经体现和应用了这些思潮的思想或手法,但由于遗址公园的类型、所处的环境不同,设计手法也有差异,基于此,本文试图对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影响下的遗址公园设计手法做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首先对遗址公园的基本概念和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包括生态设计、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的理论内涵和设计特点进行介绍,然后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解读了这些思潮在遗址公园中的应用和体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影响下的遗址公园设计在遗址保护和景观设计等方面的新的理念和手法。最后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结合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分析结果,对环城公园建设中对西方景观设计思潮的应用和体现作出分析和总结,并对公园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尝试性的提出改进建议。

王彬[7]2014年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逐渐进入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使我们再次拥有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但西方艺术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我们不熟悉的现代主义跨越到了令我们更迷惘的后现代主义。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景观设计师们将后现代主义较为突出的特征和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营造出新的场所精神,从而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为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找到创新的动力,其灵活多变的思想体系为景观设计从理念、空间布局到设计手法等注入了新活力,为探索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景观设计指引方向。在本论文中,通过西方后现代的设计思想的系统、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波普艺术、生态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几个主要流派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过程,研究总结了其后现代状况、后现代价值取向和后现代特征,对中国跨时代发展以来西方设计思潮影响下的当代景观设计做了理论上的深度研究。论文希望通过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理论研究和受设计思潮影响下的当代中国景观设计的研究,为今后国人寻求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景观设计提供新的参考,促进景观设计向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在景观设计把关注度集中于功能而忽略历史和文化的时候,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关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下提出来一个新的高度。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位设计师所进行的景观设计不得不也必须要了解社会的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工业化水平、人们的素质、审美修养等各方面情况。审视未来的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在大众文化崛起的基础上,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的转变,将把对民族文化,逐渐地从一种修养和情怀升华为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从而在景观设计道路上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艺术。

李杨璐[8]2013年在《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及丹·凯利的园林设计理念与手法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景观的地位日益突显。在西方景观的影响下,我国景观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景观业其多元化的格局、丰富的景观类型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的。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丹·凯利是美国着名的景观设计师,他们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往往因其独到的设计而倍受关注与好评。叁人在景观设计理念、手法上都存在着相似之处,对他们的景观进行对比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以及丹·凯利为研究对象,以叁者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查阅、平面形式分析、空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和丹·凯利在景观设计中的异同之处,总结叁位大师的设计风格特点。得出的结果有:(1)丹·凯利的设计思想来源于自然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彼得·沃克的设计思想来源于极简主义、古典主义、禅宗思想以及大地艺术,玛莎·施瓦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叁人的设计思想均受到极简主义的影响,在不同的艺术思想指导下,经过实践与总结,形成各自独到的、创新的设计理念。叁位设计大师都注重景观文化的传达,常常应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唤起人们对自然、历史以及生活的思考。(2)叁位设计大师都以几何化元素构图。丹·凯利的构图以方形母题为主,彼得·沃克以方形母题、圆形母题为主,玛莎·施瓦茨对直线、曲线、方形母题、圆形母题等等均有所运用。在景观布局上多运用轴线和网格的手法,景观秩序严谨分明,形式简洁干练。(3)在造景材料的选择上,丹·凯利更偏向于应用自然要素造景,对植物、水体、光影的处理都十分巧妙,人工材料的应用以精简为主。彼得·沃克钟情于金属等新型工业材料,对石头这一造景元素运用得极其自如,常常将石头与其它造景要素进行创新组合。玛莎·施瓦茨对材料的选择范围十分广泛,经常将通俗事物带入景观之中,突破了传统上对材料的认识,景观更具趣味性。(4)运用植物、构筑物、水体及地形等实体要素进行空间的营造与组织。常采用串联贯穿式和中心辐射式两种空间序列形式组织空间结构,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主要结论如下:(1)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及丹·凯利在设计理念上存在着共同之处,都是在多元化思想影响下形成统一的设计理念,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经常应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2)在平面构图上都采用几何化构图,运用网格、轴线布局。(3)运用自然要素纯熟自如,人工材料的应用以精简为主。(4)常采用串联贯穿式和中心辐射式两种空间序列形式组织空间结构。叁位景观设计大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完美地诠释了他们对于景观、自然、人类以及社会的理解与感知,身体力行地指导我们如何创造出优秀的景观作品,引导我们对于景观的思考。

崔明霞[9]2017年在《盖瑞特·埃克博的景观设计理念与手法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导师开展的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景观设计理论前沿》(ZY32006616)下的一个子课题。论文主要研究美国着名的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盖瑞特·埃克博(Garrett Eckbo)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手法。作为“哈佛革命”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克博与其哈佛景观系的同窗丹·凯利(Dan Kelly)和詹姆斯·罗斯(James Rose)叁人被称为“哈佛叁剑客”,他们突破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将现代主义思想引入到景观设计中,推动了现代景观的发展,成为美国第一代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作为变革中的关键人物——埃克博对于现代主义景观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从对生活与设计哲学的理解,到从风景画转向生活景观,再到最终形成的人性化景观的有机形式等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实践中,形成了将生活气息融入到场地设计中、将自由的空间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将设计中的材料与光影相结合,以及通过植物界定空间形式的具体设计手法。对埃克博景观设计理念和手法的研究将加深我们对美国乃至西方现代主义景观发展状况的了解,为我国景观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围绕这些部分,论文将分为以下几方面来介绍:1、埃克博的个人学习和实践经历,揭示其设计生涯的形成过程与原因;2、埃克博的设计理念的缘起;3、埃克博的设计理念解读;4、埃克博的设计案例综述分析;5、埃克博的设计手法研究;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介绍与分析,论文在总结部分以当代景观设计行业为大背景,对埃克博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总体思考,从形式、功能与内涵叁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总结埃克博的设计之路和教育理念,指出埃克博对当下中国景观发展事业的影响。

张文茜[10]2016年在《彼得·沃克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彼得·沃克是美国当代极简主义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代表,目前在景观理论研究领域,绝大多数对于他的设计作品的解读,均是从极简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做的研究和探讨。基于他作品背后设计思想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以彼得·沃克设计作品为说明对象,运用文献查阅、分析对比、实例举证、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提出他作品中包含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论证。由于景观设计风格本身的复杂性,极简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主张有很多相通之处。彼得·沃克的很多设计作品已经囊括了后现代主义景观的表现,包含以下几点:1、景观设计的符号化特征;2、探索场地的历史文脉;3、非传统性的古典主义倾向;4、隐喻与象征的表现;5、装饰艺术的运用;6、大众化的设计倾向;7、生态结合功能的思想特点,在作品背后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思想上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设计领域。彼得·沃克作品当中包含的设计哲学和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分析补充彼得·沃克作品的特征和表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沃克设计作品的魅力,为研究景观设计理论拓宽思路,丰富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 高黑. 浙江大学. 2006

[2]. 开放、多元、共生—哈格里夫斯景观设计解读[D]. 李灰复.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3]. 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 于冰沁.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4]. 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D]. 陈希. 天津大学. 2003

[5]. 用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景观设计探索[D]. 陈展川.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

[6]. 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影响下的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实践[D]. 赵文娟. 长安大学. 2009

[7].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D]. 王彬. 大连工业大学. 2014

[8]. 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及丹·凯利的园林设计理念与手法比较研究[D]. 李杨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9]. 盖瑞特·埃克博的景观设计理念与手法研究[D]. 崔明霞. 苏州大学. 2017

[10]. 彼得·沃克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研究[D]. 张文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美国现代主义景观设计思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