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吕利敏
【内容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进行学生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抓住信息网络的发展优势,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近些年来,互联网背景下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诱发的恶性事件不断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更精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守旧,在教育形式方面大多表现为理论授课、心理辅导、实践参与三种形式,这些传统的教育形式虽然也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长久以来固定不变,形式单一,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无法解决一些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滋生新的心理问题,必须以新的教育形式进行干预。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论坛、网站等平台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这种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还可以和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能够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转变,丰富教育形式。
读书方法不对头,读得再多也是消化不良,无以致用。书或许是好书,可惜读书的人只带了眼睛没带上大脑(或者大脑容量不足),再好的书也是耳边风一般,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这种情况在所谓的“读书人”当中并不鲜见。比如,当年高考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不乏这样的学生:每天起早摸黑苦读狠读教科书,拿起书本可以倒背如流,答起试卷却无从下手或离题万里。众多的事实表明,读书是讲究方法的,没有好的方法,书籍中的营养不会自动跑进你的大脑。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需要的是“善读”。陶行知也说过:“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而没有方法的“死读书,读死书”,只会把人读成毫无实际能力的书呆子。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创新。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不再仅局限于理论灌输,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使用,以音频、图片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或者官方微博中推送心理健康的知识来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广播APP在线收听心理健康课堂,获取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总之,互联网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多种方法,可以创新课堂教育的形式,大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以促进大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1)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底子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偏低,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大多数同学学习主动性很差,课余时间更乐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很少会有同学主动去学习。
(三)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大多采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调查等形式,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成本,还无法保证最终所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相反,利用互联网的智能化,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测评和调查,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可以据此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线上心理帮扶,避免传统心理教育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也能够进一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真实性,更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互联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配备不足,欠缺专业素养。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要求,高等学校应按照1∶4,000的比例来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很多高校均未达到要求。由于专职教育人员的不足,导致教师承担繁重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且,高校为了防止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学生事故,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托付给高校辅导员,导致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成效不佳。另外,心理教育工作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西方国家要求心理教育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在取得相应资格后可以从事相关职业,我国的准入标准则相对较低,并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进入该职业的具体要求,这就导致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素养不足,难以精确、有效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教学心得:按层计算是学生之前的魔方活动经验使然,因此得到27块也是顺理成章。不过,听到这名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回答,笔者心里非常开心!教育培养的不是听话的学生,而是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这名学生的发言不仅有质疑,而且还有自己的推断理由。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值得鼓励,这也是数学实验课要落实的重要目标。)
(三)助长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弱化思维能力。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虚拟空间,缺乏法律规范的特质,导致人们行为缺失道德感,助长失范行为。互联网环境开放、自由、丰富,对于热衷追求新生事物的大学生而言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大学生过度依赖性于网络,会逐渐弱化主体的思维能力。此外,自制力差的学生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做出情绪宣泄、恶意评论、侵犯知识产权等失范行为,甚至引发网络犯罪,造成恶劣影响。
(二)弱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产生封闭心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沟通的便捷,人们可以依托于多样化的社交软件,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但是,长此以往,大学生现实中沟通交往的能力被弱化,情感淡薄,只愿意在虚拟的网络中展示自我、进行情感宣泄,不愿与他人进行直面的情感交流,大学生逐渐封闭自我,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第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集中于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方式单一,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足,在资金、人力、物力投入方面有所欠缺,未能构建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第二,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一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主体,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相反,整体上欠缺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预防机制,未关注普通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绪演变,不注重对一般学生的心理辅导,导致学生出现新生心理障碍。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就业、人际关系等来自各方的压力所催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挑战。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在体制及教育方法上亟待改进。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纳入文献的质量不高:本研究纳入文献均为已发表的具有阳性结果的临床研究,未检索到阴性结果的临床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2)纳入文献的样本量较小:本研究纳入的18篇文献中,样本量均小于100;(3)虽纳入研究均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但未对研究具体实施的真实性进行鉴定,个别研究存在较高偏倚风险,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4)受试者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无创正压通气操作参数、纳洛酮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等不完全一致,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5)受限于研究者的知识贮备,对于结局事件记录可能存在主观差异,可能导致结果偏差。因此,本研究结论须谨慎看待。
式中:mi表示列向量[m1i,m2i… mni]T,[mimj]表示两列向量的内积。根据正规方程组可以直接得出待估计值a1~a9。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但是基于网络平台信息的庞杂无序,一些不良信息腐蚀学生的身心,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品格塑造、身心发展造成了阻碍。
(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欠缺系统化。我国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高校未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跟踪监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学院辅导员、班级的心理委员之间的工作衔接不足,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投入不足,欠缺专门的教师培训系统。基于这种现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缺乏系统化,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三)课程定位不明,课程设置欠缺合理性。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课程,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当定位于帮助学生寻找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理论学习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显然存在脱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课题,每一个发展阶段主体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困惑,比如,大一新生面临适应环境的难题,大二主要是学习烦恼,大三可能是目标定位,大四则是就业和未来规划。面对这一现状,高校并未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学生的发展困惑相结合,课程设置方面过于盲目和笼统,不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不同阶段的心理困惑。
(一)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铸就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其中一些不良信息和网络文化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腐蚀大学生的心理,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不可控的性质,一些西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在网络中传播,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三观”的养成。此外,传播吸毒、酗酒等思想的西方娱乐文化,更是腐蚀大学生的心理,导致大学生的“三观”被扭曲化。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为了弥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高校必须抓住互联网发展的优势,不断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创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在工作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娱乐、学习工作都与互联网相关联,为此,高校应当抓住这一特点,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作用,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在网站中设置专门的题块,比如可以设置心理咨询模块,学生可以在线咨询心理困惑,并且及时获得心理疏导。还可以在网站平台内设置科学合理的心理测试模板,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方式的单一化,使心理教育工作更加灵活、专业、富有趣味性,也能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获得显著提升。
(二)加强师资储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赖于专职教师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必须保证具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师资力量。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构建专职教师的培训体系,定期对其进行管理培训,增强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技能,注重培养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必须引导教师树立互联网思维,提高教师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比如,培养教师对微课、慕课、微博、论坛等平台的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确保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更灵活、软化,形式更加新颖、更易使学生接受,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机制,预防心理危机。互联网时代,为了确保大学生身心长期处于健康状态,必须防患于未然,建立一套评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机制,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工作。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心理测试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形成数据分析,并据此建立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应当定期进行,及时获得跟踪数据,同时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保证班级心理委员、高校辅导员、专职教师之间工作的动态运行和有效衔接,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健康档案和具体数据来调整心理健康工作的方向,更加针对性地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四)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除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心理跟踪外,高校还应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宣讲和讲座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社团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视频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介绍有效的自我疏导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正当途径排解烦恼和困惑,避免滋生心理问题。
试件制备、焊接材料及焊接设备:采用板厚32mm的Q500qE钢板进行试验,试件的形状和尺寸如图5所示。对接焊缝采用火焰切割坡口。拘束焊缝采用CO2气体保护焊焊接。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化,同时,智能化的网络环境带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便捷和高效。为了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依赖互联网发展的优势,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顾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6:35~37
[2]丁远,高娜娜.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23~24
[3]田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202~203
【作者简介】 吕利敏(1980~),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
标签:互联网论文; 大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创新路径论文;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