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制度问题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制度问题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题是论文,工业基地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4)01-0024-04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到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视察,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本文围绕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对如何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谈几点意见。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老工业基地是指那些在长期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区域经济或全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工业集群或城市。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一部分是1949年以前形成的,一部分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时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过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有些老工业基地得到了改造,发展较快,这是少数。有些老工业基地没有得到改造或没有很好改造,相对来说发展较慢,这是多数,其中有的还显现出衰落的景象。很多老工业基地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明显不足;老企业和老产品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竞争力弱,城市服务和带动能力弱;第三产业发育不充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资源趋于枯竭后缺乏替代性产业。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经济增长乏力,下岗工人增多,就业压力大,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慢,社会问题比较突出。

振兴老工业基地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一般估计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而实现工业化要求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例如实现工业化要求大量的技术装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要不断提高技术装备的科技含量。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大都以重工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老工业基地可以满足工业化对于技术装备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具备持续高速发展的可能性,但也受到供给和需求等方面的制约。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速度,可以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保证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健康地发展。

我考察过一些矿产资源将要枯竭的城市,看到那里很多职工下岗、失业,生活非常困难。现在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别呈扩大趋势,不仅东西部地区差别呈扩大趋势,同一地区内发展快的新工业城市和发展较慢的老工业基地之间的差别也呈扩大趋势。因此,振兴老工业基地既是这些老工业基地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紧迫要求。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

当前已经具备了着手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条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显著增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党中央也决心“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有些地区如上海调整和改造老工业基地已取得了成绩和经验。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艰巨性。很多老工业基地包袱重、竞争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改革滞后。即使有些地方改造老工业基地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面临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总之,振兴老工业基地既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

振兴老工业基地要抓住根本问题,就是要研究为什么许多老工业基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衰退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人们现在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甚至很不一致。

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有人称之为“东北现象”。对于为什么会出现“东北现象”,有一份研究报告把“国家区域发展重点的转变”作为首要成因。报告说: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国家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东北。但在“三五”以后,东北地区在全国基建中的比重就降至15%以下,表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11期刊载的一篇论文,认为老工业基地出现竞争力衰退等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对老工业基地具有的维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作用认识不足,对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缺乏战略性和整体性考虑。由于认识不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把通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来增强产业竞争力当作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来抓,也没有考虑如何利用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来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创造条件。”可见有人是把区域经济政策的改变和对老工业基地作用认识不足作为老工业基地停滞和衰退的首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我认为这种看法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症结,从而也难以找到正确可行有效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对策。

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对老工业基地地位作用的认识,对于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是会产生影响甚至产生重要影响的。但导致我国老工业基地停滞和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即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导致一些老工业基地衰退。新中国成立后是按照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曾导致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迅速出现,也是以后很多老工业基地停滞、衰退的根本原因。斯大林倡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命令主义、平均主义、重积累轻消费、重速度轻效益等主要特征。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缺少起码的自主权,其行为主要听命于政府,而政府的宏观和微观决策缺少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序,难免经常出现差错。在工业化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国家大量投资,可以迅速成为工业基地,但企业即使经营有方,不仅全部利润要上缴政府,缺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甚至折旧也要上缴政府,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这种体制使企业和职工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国家不再向该地区大量投资时,这些老工业基地的停滞甚至衰退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里说的体制,包含某些制度的内容。改革之初我们是把体制和制度截然区分的,只说改革经济体制而避免说改革经济制度。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体制和制度虽有所区别,但不是截然分开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改变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制度内容,改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单一的按劳分配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过去避免说改革经济制度,是为了避免改革背离或被认为是背离社会主义制度,而事实表明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然要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否则就难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这里的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以上我是要说明,振兴老工业基地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体制和制度。我曾提出可持续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社会主义问题。这里说的社会主义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很流行,但主要是用来研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等生产力问题的,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不可能是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有可能成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才有牢靠的基础。因此,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根本问题。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经过长期的曲折的实践过程,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任务远未完成。正如有的同志所说,国有企业改革还要过大关。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等任务。在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般更大,如2001年东北地区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高达73.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8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也更大。所以,老工业基地更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放在重要地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由于国有经济比重大,老工业基地在一段时期内必须更多地依靠国有企业才能发展经济,而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国有企业的潜力发挥出来。其次,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大,说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国有经济应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有些地方甚至会是主要力量。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使非国有经济迅速健康发展。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好所有制结构,才能实现企业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再次,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工业农业互相推动,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当前城乡收入差别呈扩大趋势。必须改变偏向城市忽视农村甚至用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的做法。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自主能力,减轻国家花在国有企业上的财力和精力,使工业发展不再依靠农业的支援,而且可以反哺农业,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总之,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老工业基地才能走上振兴之路。

现在报刊上有些报道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成绩估计过高,对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实际上,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仍是相当多、相当严重的。主要问题有:国有经济战线仍然过长,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垄断行业改革滞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负担仍然沉重。最近我看到江苏省的一个材料,截止2002年底,该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88个行业大类里都有分布,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如在旅馆业中占62.1%,在餐饮业中占38.6%,在普通机械制造业中占29.4%。该省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中的国有股比重仍高于75%,国有独资公司约占公司总数的30%,全省仍有45.5%的集团公司的产权关系尚未理顺,14.5%的企业集团尚未改制。一些大企业存在着改制流于形式或重改制轻建制的倾向,不少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没有分设,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责不清。江苏是改革比较先进的省份,情况尚且如此,改革滞后省份的情况可想而知。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是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出资人缺位有关的。原来国有资产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分割,由多个部门行使出资人职能。其结果必然是政企不分,政府越位,出资人缺位,矛盾丛生,效率低下。党的十六大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在坚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务院已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原则制定和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我们要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老工业基地更应该在这方面努力。

现在国务院已经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省、市、自治区也要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如何开展工作,是社会上议论较多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至少要抓紧以下工作,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其一,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其二,按照公司法规范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其三,正确行使出资人职责,严格划清“出资人职责”和“行政主管部门职能”,避免使国资委变成“婆婆加老板”,避免新的政企不分。其四,制止改革过程中破坏社会公正的现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五,拨付部分国有资产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用以归还政府对国有企业老职工的隐性债务。其六,推动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各项配套改革。老工业基地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还要从本部门的职责出发考虑如何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工作。

改革国有企业曾经遇到过许多思想障碍,现在和以后仍旧会遇到思想障碍。例如,有人认为国家所有制是公有制的最高最优越的经济形式。有人认为国有企业越多越好,认为国有经济应该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反对国有经济是主导的提法。有人认为搞股份制就是私有化,或者认为搞股份制就是圈钱,把圈钱作为公司上市的目的。有人认为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或国有股就是私有化。也有人认为要全部取消国有企业,或者在改革中盗窃国有资产,化公为私,等等。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党中央制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才能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才能完成。克服这些障碍,在老工业基地也是非常重要的。克服这些障碍,建立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富有活力和竞争力,国有企业才能在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创造、创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上面说振兴老工业基地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这是就当前老工业基地一般国有企业比重大而言的,决不是说不要重视发挥非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从长远来说,振兴老工业基地更应该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改革以前,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工业基地,需要依靠政府,依靠计划,依靠国有企业。现在我们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振兴老工业基地,因此必须依靠市场,依靠市场机制,依靠各种所有制的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以下主要特征: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的法治基础。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国有企业最难做到真正独立,私营企业最易做到真正独立。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振兴老工业基地,结果只会是失败。《人民政协报》2003年8月18日刊载一篇题为《老工业基地的怪圈》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近几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没少支持,但一提支持就上下动员贷款上项目,建成后不是设备不行就是没流动资金和市场,企业时开时停,很多贷款无法偿还,还引发职工下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形成一种‘项目怪圈’”。这是用计划经济的老办法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必然结果。

国有企业的数量不应太多。过去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是主体,占优势,因此只能搞计划经济。现在发展市场经济,有人仍主张国有经济为主体,占优势,这样做是搞不成市场经济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应该起到而且也只能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党的十五大规定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四大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即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行业和领域,特别是一般竞争性行业,要逐步收缩和退出。有人计算,目前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约1/3多一点,估计“十五”末要下降到30%或更低一点;国家控股的重要企业应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的大型骨干企业,其数量也不会很多,可能只有几百个。根据这种要求和目前的情况,在一定的时期内,振兴老工业基地将会越来越依靠非公有制经济甚至主要依靠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明显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起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增加就业方面,目前狭义的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数已超过了8000万人,而国有企业在岗职工人数只有5000多万人。近几年国有企业的下岗分流人员绝大部分被个体私营经济部门所吸收。一般估计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1/3。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还出现了与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的形成。有人把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稳定的动力,二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三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浙江省是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明显例证,老工业基地在振兴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有利于培育大批企业家和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创造和创业,都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甚至主要依靠企业家。正如经济学家熊彼德所说:企业家的特征就是创新,包括开发新的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原材料和能源来源,重建产业组织等等。熊彼德还提出和论证了创新是利润的唯一来源。1984年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在批评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的同时,曾说企业就是创新的事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在持续繁荣发展的企业里面,总会有一个或一批杰出的企业家,是他们带领广大职工不断创新,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持续繁荣和发展。怎样才能培养大批企业家呢?实践证明单靠政府培养是不可能出现大批企业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培养不出真正的企业家的。当然不能说国有企业不会出现企业家,事实上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已经出现了一批企业家,但这是相当困难的艰巨的事情。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让私营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则是培育企业家和提高他们素质的最好的办法和最快的途径。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一大批有作为的企业家,这也需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巨大的空间。主要原因是:第一,存在着大量的民间资本,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我国有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满足扩大就业要求。第三,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四,加入WTO也为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老工业基地也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进程。

党的十六大在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三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难以迅速发展;如果不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可能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对非公有制经济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是需要认真和不断研究的课题。

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

怎样走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温家宝总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提出了五条指导思想和六项主要任务。五条指导思想是:(1)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3)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4)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5)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六项主要任务是:(1)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2)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3)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积极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6)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温家宝总理抓住了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规划了一条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这条道路不仅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老工业基地振兴也有指导意义。

各个老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和振兴中会遇到一些共同的情况和问题,也会遇到各自特殊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走出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区之间包括各个老工业基地之间也存在竞争。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争夺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其中,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区域产业竞争力又主要决定于其企业群体的竞争力。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所决定的,而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则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可以说,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则是决定区域优势发展的充分条件。

所谓区域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区域中由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和资金等因素以及历史形成的其他有利发展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比较优势的作用比较明显,老工业基地历史形成的一些有利条件也影响到区域比较优势。应该看到,随着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而人才、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则越来越重要。因此,区域比较优势也是一个变化和动态的现象。而且区域比较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使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必须培育、发展区域的竞争优势。

所谓区域竞争优势,是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政府、企业的经济活动对提高竞争力的影响。它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包括在规模、组织、品牌、产品质量、信誉、研究开发以及经营管理和营销技术等方面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是这些有利条件构成的整体。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培育和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是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提高区域竞争力需要制订和实行科学和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可以有多种选择。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大小,可以把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既有比较优势,又有竞争优势;第二种类型是有比较优势,无竞争优势;第三种类型是无比较优势,有竞争优势;第四种类型是无比较优势,也无竞争优势。在这四种类型中应该如何选择呢?初看起来选择似乎是容易的,即首选第一种类型而不选第四种类型。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有一个从静态看优势还是从动态看优势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忽视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竞争优势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结合起来。这是正确选择区域发展战略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应该注意的问题。

标签:;  ;  ;  ;  ;  ;  ;  ;  ;  ;  ;  

老工业基地的根本问题是制度问题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