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的审美心理倾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于中国公民审美心理倾向的调查报告_和谐论文

中国公民审美心理倾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公民审美心理倾向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公民论文,倾向论文,心理论文,和谐社会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6)04—0079—04

一、问题提出

审美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实的审美价值把握,它表现为人们从审美角度作出的评判、评价和行为倾向。[1] 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历经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个时空交错、多维多元又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立体网络系统,但始终带着民族特性。[2] 其民族特性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和而不同。社会的进步是艰难曲折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地位、不同阶层的审美心理倾向是不同的,但是将“和谐”和“美”联系起来思考,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这本身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意志的审美体现。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在市场经济和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也是中国文化传统脉络的传承和延续。国家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处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基础的理论定位,为国家确立新发展观和新的价值目标提出了要求。国家新的发展观和新的价值目标的确立必须以了解现阶段中国公民价值的取向为基础。从审美观的角度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大力培养和谐审美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从理论分析应该如此的,而事实又如何呢?近15年以来,有关公民审美心理倾向的实证研究较少,有刘兆吉教授(1993年)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调查[3];1993年张大均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4];有赵伶俐主持的大美育实验研究(1996年)[5], 戚世均(2001、2002年)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调查;有黄希庭、郑涌等(2005)对中国青年价值观进行的大型调查(其中有专门针对中国青年审美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1];但是这十几年没有对中国公民这样一个更大范围上的审美心理倾向调查研究。本文就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有关数据,从审美需要的程度、审美取向和审美判断等方面着重对所调查的公民进行总体分析,以探讨现阶段中国公民审美心理总的倾向,为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确立新的价值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和加强对公民的审美教育,提高公民审美素质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课题组于2005年2—6月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涉及全国29个省市,1700多个调查点,32504个调查对象。其中男16987人,女15617人;东部11592人、中部8511人、西部12401人。从年龄段看,7—12岁30人,13—15岁413人,16 —18岁1481人,19—22岁3811人,23—29岁8692人,30—39岁9014人,40—49岁6095人,50—59岁2361人,60—69岁446人,70岁以上155人。从学历层次看,初中学历1219人,高中学历4913人,大学(含大专)8605人,硕士2020人,博士233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

(二)调查方法及施测

调查采用赵伶俐教授等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调查员由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大学在两校范围内招募的来自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组成,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统筹安排,根据其家庭所在位置和各自优势,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进行调查。除对抽样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外,还对被调查者进行访谈调查,并记录在案。

本文涉及的题目主要是趋势题,对于每一个选项,选择记1分,不选记0分。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经整理清除无效废卷后,共32504份有效问卷。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入计算机,结果用SPSS11.5进行统计。

三、中国公民审美心理总体倾向分析

(一)绝大多数中国公民在做事情或购物上有对美的需求,但需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美之所以对人是一种‘价值’,首先就在于美是人的一种需要。”[3] 中国公民在做事情和购物上有时考虑美的人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55%,总是考虑美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3%,不太考虑美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2%。总的说来,绝大多数中国公民是有审美需要的(图1)。

图1 中国公民做事或购物时是否考虑美选择情况

(二)中国公民总体趋向于以善良为美,以和谐为美排第四位

在本次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中,就“什么是美的”这个问题,设计了十个选项,让人们选择三项自己认为是美的选项,每个人都爱美,但对于“什么是美的”有不同的认识。中国公民“以什么为美”的选项(多选)排序依次为:善良(74.6%)、真诚(57.3%)、智慧(57.0%)、和谐(35.4%)、漂亮(24.2%)、真理(19.7%)、财富(13.9%)、时尚(10.9%)、权力(5.5%)、怪诞(1.5%)。

(三)中国公民多趋向于凭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审美判断

在你经常根据什么标准判定事物美丑问题上,总体上,有43.6%选择“依据目前兴趣和爱好”,25.5%选择“依据大众流行和时尚”,30.9%选择“依据理想化的标准或境界”,趋向于依据目前兴趣和爱好做出审美判断的最多(图2),这说明中国公民审美判断个性化、多视角。

图2 判定事物美丑标准的选择

(四)从审美实践看,中国公民多倾向于进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活动

在“你通常进行以下哪2项欣赏美的活动”一题上,让被调查公民从5个选择上选择2个选项,调查结果(人数为32504)如下:自然美(81.3%)、艺术美(53.6%)、社会美(34.8%)、科学美(22.5%)、不明确(7.8%)。

从调查结果看,中国公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实践远多于对社会美和科学美的欣赏实践,这说明中国公民对社会的系统性、秩序性、矛盾性、发展性等审美特性的认识以及科学的简洁性、精确性、真实性等审美特性的认识还有待提升,中国公民倾向于对大自然的观照,对艺术精神的渴求,追求古朴、自然、深远的意境。

四、启示与对策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考虑人们的审美需求且进一步激发与引导中国公民的审美需求

本次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国公民在做事情或购物时有对美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未制约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不能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忽视人们的审美倾向。

从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的角度看,产品开发设计必须考虑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从精神产品创造的角度看,应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不论物质产品的设计还是精神产品的创造,都必须体现人文的关怀,体现和谐,和谐中包含着善,即对恶的扬弃,适时地对人的审美需要加以引导和强化。

(二)尊重公民审美判断的个性,同时应加强中国公民传统文化教育,以提升公民人文素养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是一项具有多维性、多层次社会系统工程,除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和谐、精神产品创造与享受的和谐外,还包括社会组织与运行状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等等。[4] 调查表明,一方面中国公民多依据兴趣和爱好做出审美判断,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利他价值观和以善为美的审美价值观仍为价值主导。所以,在物质产品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公民的兴趣和爱好等个性因素,也应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必须要注意时代性给予创造,只有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和价值取向并拓展人们的审美需要的产品设计才能有未来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精神产品的创作中,应重视精神产品,如书籍、典章、影视、网络、广告等等对人自身和谐的重要作用,美是人自身和谐坚实的基础。应强调善与美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充分发挥精神产品在人的主观意识修养中的作用。

从社会组织与运行状态角度看,任何现实运作中的政府都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开展行政工作,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社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等第三机构和私营组织都和政府一道参与公共服务,社会运行和谐以及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一方面对公民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在确立新的发展观和价值目标引导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应以当前中国公民审美心理倾向为参考。中国从圣贤孔子起就有将审美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的传统,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也。’”“中国的诗歌、文章、音乐等都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的,从而产生了‘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等一系列艺术命题。”[5]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公民以善为美的传统积淀。所以加强中国公民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个体审美素质的培养对社会组织与运行状态的和谐有重要作用。

从人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和谐即美。中国自古就追求和谐美,强调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感与理智等内在的属性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生态伦理的审美教育。

(三)应加强中国公民“和谐”本质的教育

从中国公民目前的审美倾向看,中国公民总体趋向于以善良为美,以和谐为美排第四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公民深沉的审美意识中视野的狭促性和和谐社会构建的艰巨性。因为善的尺度主要是道德尺度,属人与人和谐的范畴,而“以和谐为美”的“和谐”不仅包括了人与人和谐的范畴,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等,所以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公民素质教育应加强中国公民“和谐”本质的教育,扩充善的内涵,应提升公民看问题的高度,从生态的宏观角度思考现实问题,思考发展问题。

(四)适时加强人们对社会和科学的审美意识有助于公民认识社会的审美心态的培养

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系统具有多元共生、开放及同构的属性。中国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但同时又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理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与世界的发展是有机联系的。[6] 对于公民而言,对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实践固然重要,但与自然的和谐本身也是一个需要建构的问题,当然,对社会和科学的审美欣赏也必不可少。培养公民将“个体”、“自我”纳入社会系统来思考,加强个体在与社会系统互动中的自身和谐建设,培养公民以审美的心态来思考社会及社会和谐问题,辨证的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才有利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收稿日期:2006—05—11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03JZD0028)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众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特此致谢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赵伶俐教授及重庆行政学院戚攻教授。

标签:;  

中国公民的审美心理倾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于中国公民审美心理倾向的调查报告_和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