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中部崛起的新支点_民营经济论文

民营经济:中部崛起的新支点_民营经济论文

民营经济:我国中部崛起的新支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点论文,民营经济论文,中部崛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牛肚子理论”,我们是很赞赏这一新理论的。继而想之,我国中部这一硕大的“牛肚子”靠什么来托起呢?固然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首先要得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包括类似东部地区的政策和投资倾斜。其次,离不开区外资金、技术、人才,尤其是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但是,除掉这些重要支点之外,还有没有新的支点?我们在寻找着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不久前,我们到湘中的邵东县调查,这个原来十分贫穷的县;近几年,在国家和外资很少支持的情况下,因大胆发展民营经济而得以迅速崛起。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强烈的启示:民营经济可以成为我国中部崛起的一个新支点。

一 邵东的启示

邵东县地处湘中衡邵丘陵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和季风性气候,是我国典型的中部地区。县境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土地面积276万亩, 其中耕地70万亩。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这里的社会经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娄邵铁路自东北向西穿过县境,境内里程38 公里。 有公路221条,总长954公里。改革开放前邵东是湖南的农业大县,常年农工产值比为2.5∶1,主要农产品有粮、棉、花生、油菜籽、烟叶、药材、黄花菜等10多种,尤其是黄花菜,已有150多年的栽培历史,常年产量6万担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出口占全国二分之一。1983年全县社会总产值5.63亿元,国民收入3.05亿元,财政收入247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13.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是内陆省份的一个典型的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邵东县干部群众面对人平0.62亩耕地的实际情况,探索着邵东强县富民之路。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再一次解放了全县上下的思想,他们从县情出发,寻找本县发展经济的优势。邵东县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人平资源量少,尤其是耕地人平量少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水电资源缺乏,发展大中型企业,国家不可能有大量投入,靠县财政财力更为有限;搞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地理区位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邵东县有悠久的手工业历史和重商传统,能工巧匠多。改革开放后,全县形成了近20万勇闯市场、敢为人先的经济能人,建设了58个城乡市场,还有2亿多元的民间资金, 这是邵东经济增长的真正优势。

邵东县领导和群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克服了“恐资病”,毅然地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任务,县委和县政府亲自抓民营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全县发展民营经济的规划和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的优惠措施。1992年,省体改委批准该县为湖南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改革试点县,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全县逐步创办了10个大批发市场,带动了全县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和创办乡镇企业,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全县主要的新经济增长点。这样,仅经过4年的发展,1995年邵东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1%;民营商品零售额15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5%;实现工业产值27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90 %; 为国家提供税收8800万元,占工商各税的70%,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8%,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了。1995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496.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元。1996年,邵东县被批准为湖南省的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试验区。

邵东县在短短4年多时间里,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 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开拓和依靠大市场,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主体,还有可能成为中部地区贫困县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 发展民营经济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邵东的崛起,对于我国中部地区有没有普遍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就要研究发展民营经济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内在的联系。

第一,邵东的崛起得益于民营资金,而资金正是中部开发中最稀缺,目前在增长中还占有极重要位置的生产要素。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资金(本)、劳动力、科技、人才,以及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从我国的经济增长实践看,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取得的。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1980年至1989年,资金的投入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5%,“八五”期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69%。尽管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不是说经济增长可以不增加资金的投入,而是要求注重改变投资的方向和结构,带动存量的优化重组,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这才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真正目的和要求。因此,根据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践和两个转变的要求,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还必须有较大力度的资金优化投入。尤其是中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投资比重逐步下降,1985年中部5省固定资产投资438.15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543.2 亿元的17.2%,1990年这个比例降为14.8%,1995年再降为14.7%。由此,使中部地区基础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欠帐比较多,而这又正是与中部5省地区丰富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增长的起飞条件紧密相关的。 因此,适当增加对中部地区的投资,确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极重要条件。

那么,我国中部地区崛起需要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当然也无外乎国家投入、引进外资及动员民间资金这三个主要方面。关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张培刚先生的“牛肚子”理论已再深刻、形象不过地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因此,对于中部地区的崛起,中央要加强直接投资和投融资政策对中部地区的扶植力度,尤其是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多为中部地区发挥优势及经济起飞创造必备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考虑中央的财力,估计可能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下降,1995年已下降到5.56%,中央的财政收入在全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是呈下降趋势。远的不说,从1996年来看, 中央组织的财政收入为4252.26亿元,比1995年增长12.1%,低于地方组织收入增长24.5%的12.4个百分点,中央组织收入比重由1994年的55.7%,1995年的52.5%,降为49.5%。1996年中央实际可支配的财力为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低于地方实际可支配财力增长18.5%的2.5个百分点。 中央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5年的21.2%降为20.9%,中央可支配财力所占比重降低,而支出虽然压缩,仍有相当数量赤字,需依赖发行国债弥补。由于中央国家收入的主要税种收入不能与经济增长同步,及出口退税对中央财力的压力等制度性因素一时还难以解决,要改变上述状况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基础产业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义不容辞地要给予较大投入外,其它方面建设,要求中央拿更多的钱可能也不现实。那么,更多地引进外资如何?这是加快中部地区建设的重要一策。但是,从“八五”时期引进外资的情况看,全国为16106175万美元,中部5省仅为802480万美元,仅占全国的5%。从1996年的情况看,由于中央加大了对中西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配套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下放了某些外资的审批权,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增长幅度有所增长,但90%左右的外资仍集中在东部沿海,中部地区由于区位条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引进外资的优势不大,近期也难以有大的突破。因此,除争取国家投资和大力引进外资外,中部地区还必须同时积极寻找别的资金渠道。这个新的筹资渠道从邵东的经验看,最切实可行的就是动员和组织民间庞大的资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间的闲散资金有效地组织到生产投资方面来。邵东县1992年动员和组织了民间2 亿多资金发展民营经济,至1996年民营经济就创造了24.5亿元的增加值、8800万元的税收,成为全县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主体,这实在是太有说服力了。从全国来看,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31.2%迅速下降到10.7%,民间聚集了一大批资金。 目前我国有3万多亿储蓄资金,如果加上居民手持的暂不投入消费的现金,潜在的资金数量相当可观。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可以考虑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投资机制,组织一部分民间资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缓解中部地区的崛起对资金的迫切需要呢?

第二,邵东的崛起,得益于民营经济的灵活机制,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这正是中部地区崛起急需的体制因素。中部地区由于改革开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受计划经济束缚大,国有企业比重大。根据国家1993年统计,在工业产值中,东部沿海地区国有企业产值只占33%,非国有企业占67%;中部地区5 省国有企业占48.5%,非国有企业占51.5%,可见,在中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偏大,发展民营经济的潜力还很大。目前,国有企业受计划体制影响大,转换经营机制比较困难,市场适应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亏损。而民营企业因市场而生,经营机制灵活,产品适销对路,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从邵东的情况看,民营经济已经历了提篮小卖——专业市场——前店后厂——工业小区等几个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拓展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灵活机制,同时还促进了国有经济的改革。例如,该县百货公司系国有企业,在个体摊贩的层层包围中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转换机制,与个体户联手闯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使销售额、利税成倍增长。1995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280多万元, 在全省零售商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中,名列县级企业第一名,并获全省“商业十佳企业”荣誉称号。今年又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机制更适于市场竞争需要,实力进一步壮大。邵东县的这一经验,对于中部地区的崛起是很有价值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培育市场经济机制和体制,推动国有经济的改革,迅速增强中部地区的综合实力,这是中部地区崛起的体制条件。

第三,邵东民营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这为中部地区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昭示了一条可行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中部地区的社会安定。而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是中部地区崛起的社会条件。国际经验表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振兴,重点是创造就业机会,使人民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是解决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据有关方面分析,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第二大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再依靠国有经济一条渠道,看来是不现实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提供的就业比重,已由1978年的70%下降到1994年41%,而且“九五”期间,国有企业自身将有1500万下岗职工。可见,要解决社会剩余劳动力、新生劳动力和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还必须另找出路。在这方面,邵东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快速推动了经济增长,又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邵东县人多地少,仅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就很大。1992年以来,他们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引向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该县的个体、私营经济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占农业总劳动力的28%,加之乡镇集体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全县的就业问题大为缓和,社会稳定。这个经验对于人口稠密、就业压力大的中部地区富有借鉴意义。

民营经济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当然不止于上述三个方面。但是,仅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中部地区崛起的内在要求。

三 加速新支点的培育是中部地区崛起的一项战略举措

结合邵东的实际看,目前要推动中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培育新支点,要切实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认识民营经济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新支点。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部地区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解放一些了,民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如果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较,差距还很大,思想深处还是姓“社”、姓“资”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早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东部沿海地区现在仍然姓“社”,而且是我国发展最快、率先富裕、最有说服力的社会主义。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应当用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来衡量。不解决这个思想认识问题,民营经济要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新支点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方面,应当向邵东县的领导学习,他们把民营经济作为县里的经济增长主体来抓,县委、县政府同唱一台戏,主要领导亲自抓民营经济发展规划、抓政策、抓法制、抓引导,并建立目标责任制,分工负责,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鸣锣开道,排忧解难。正因为该县领导思想解放,工作扎实,该县的民营经济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

第二,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我国中部地区,由于上述思想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加之新旧体制交替慢于东部沿海地区,新体制尚在发育,极不完善,要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还要有一个过程。这方面主要是在市场竞争中,没有把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同等对待。例如,在融资渠道方面,民营经济就比较困难,一般民营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在银行里很难贷到款;在经营场地方面,一般都比较狭小,扩大规模十分困难。另外,从业人员解决城镇户口问题、职称评定问题等都难以解决,这些都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致力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制定和实施一些根本性的竞争规则,并尽快使之法规化。这既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提高竞争力。这样,最终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在这个方面,邵东县也做了扎实工作,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放宽了经营范围,并要求县属各部门相互配合,同向同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三,要完善民营经济立法,切实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我国的民营经济由于在改革开放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相应的立法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全跟上来,致使某些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个问题在中部地区较东部沿海地区更为滞后,是阻碍中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久治不愈”的“三乱”,使民营经济经营者叫苦不迭;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片面保护本地企业,使合同形同虚设;某些民营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还没有确立,法院无法审理有关案件,如此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从邵东看,一方面是加紧对民营经济立法调查工作,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要求;另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就自己的职权范围,采取相关行政措施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但是从根本计,还得完善民营经济立法,用法律规范民营经济的经营行为和保障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

第四,要促进民营企业的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市场经济要求经营主体具有“四自”的能力,这就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对于民营经济来说,当前主要应解决二个问题。一是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就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来说,由于创办的资金来源多渠道,现在企业家产厚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有个明晰产权的问题。如果要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还要明确股权设置和界定职工股权的问题。这与解决国有企业的改制和股权设置的问题应有所区别,值得探讨。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财产是集体劳动者初始投资和历年的劳动积累而形成的,因此,要实事求是地处理好这个问题,保障集体职工对其过去劳动积累的所有权和受益权。对私营企业来说,也有个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问题。目前,私营企业绝大多数还是家长式经营管理。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在小本经营的初始阶段,还可以由于机制灵活求得发展。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家长式管理、作坊式生产的方式已是太落后了,私营企业要想上台阶、大发展,还必须进行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民营经济的人才问题。大家都知道,现代市场经济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民营经济的人员素质一般说还比较低,在中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民营经济经营者昨天还是手拿锄头的农民,不但文化水平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营经验和知识都很缺乏。因此,民营经济要把人才问题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要千方百计地招揽和聘用科技人才和优秀的经营者。同时,还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发展的后劲。

标签:;  ;  ;  ;  ;  ;  ;  

民营经济:中部崛起的新支点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