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存在的经济价值与定位_青海湖景区论文

青海湖的存在经济价值及其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海湖论文,取向论文,价值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北面和东北面为大通山、日月山,南面及西南面为青海南山,青海湖位于青海湖盆地最低处。行政上包括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海晏、刚察三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青海湖面积4200km[2],是全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手册》,加入《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本文就其多重价值特征做出全面定位分析,这样有利于青海湖的保护与开发,进而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一、青海湖的存在价值

1.生态服务价值

(1)调节气候

青海湖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的交汇地带,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青海湖流域面积约30000km[2],湖面海拔3194m,东西最长106km,南北最宽63km,周长365km,湖面面积4200km[2],容积达712.66亿m[3],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微咸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大面积的水面、湿地通过蒸发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汽,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以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源,形成优良的区域小环境,减少风沙和干旱灾害。据观测1959——2000年间,年均蒸发量为4.5×10[8]m[3]不仅为湖区而且为青海东部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来源。

青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河湟谷地之间,它对西部荒漠气候有着极其抗衡的作用。为青海东部农业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它不仅仅呵护着青海,也呵护着大半个中国。如果没有青海湖,柴达木的风沙就会吞噬大半个中国,青藏高原将成为无人区,我国北方将会成为一片荒漠。青海湖在整个西部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早在1992年青海湖就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拉姆萨尔公约》中著名的湿地保护区。它所处的独特的高原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为众多珍稀和濒危动植物提供栖息和生长的特殊生境。青海湖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它是国际重要湿地和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青海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164种,兽类36种,分属15目35科。有11种属于国家Ⅰ类保护动物,如雪豹、藏野驴、白唇鹿、马鹿、普氏原羚、野牦牛等,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是特有种。由于湖区多变的地形,地貌生境条件植被类型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湿性植被和与高寒植被共存的分布格局。草地类型有灌丛植被,草原植被,沙生植被,沼泽草甸植被,高山流石植被和栽培植被6种类型。它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是其他资源所无法替代的。

2.历史文化价值

青海湖是历史名湖,在西汉时称西海、仙海等,到了北魏称为青海,1949年后通称为青海湖,藏语即青色的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青海湖就有人类活动,先后有羌、吐谷浑、藏、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吐谷浑人建立了吐谷浑王国,自晋以来,经历前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延续350年之久。青海湖南北两岸曾是丝绸之路南线——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大量的文化遗迹,文化积淀十分厚重。

青海湖区的文化遗存,可分为物质性历史遗产和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一)。

表一 青海湖区历史文化遗产

西部歌王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激情浪漫的爱情绝唱,也使得青海湖金银滩草原上弥漫着浓浓的浪漫情调,赋予了青海湖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青海湖畔牧草丰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蒙古族同胞以畜牧为主,受地理环境、宗教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民风、民俗、民习等奇异风情,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民俗风情、民族服饰、花儿会、转山、转湖,极富高原特色。

3.科研价值

青海湖区具有特殊地质环境和地质背景,是高原湖泊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对研究青藏高原形成隆起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价值;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独有的高原湖泊生态环境,形成了青海湖湿地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物种复杂多样,存在着许多濒危动、植物资源,有利于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它所具有的独特高寒生态系统,是高寒环境与生态系统研究的理想场所。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

青海湖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的专家纷纷来到青海湖,加紧对青海湖的科学研究。

青海湖区的民风、民俗、民习、文化遗址及文物为研究古青海湖区民族变迁提供了重要史料,对了解青海发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成为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4.审美价值

大自然赋予了青海湖地理上和地质上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天然的审美价值。湖区以高原湖泊为主体,兼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观。湖中有海心山、三块石、鸟岛、海西山、沙岛五个形态各异的岛屿,山峦叠翠,景观独特,其中以鸟岛闻名遐迩。青海湖素有“高原明珠”,“鸟的王国”的美誉。青海湖景区中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文化遗产都给人们美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湖,涛声起处,不逊于大海;碧波荡漾,烟波浩淼的青海湖水,由于各处深浅不同,或由于汇流水文特征差异,或由于不同季节天气状况的变化,湖水的颜色发生急剧变化,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雪峰、碧湖、绿草、羊群、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青海湖夏日神奇迷人的绚丽景色;这里是鸟的乐园,鸟的王国。每年春夏,10余万只各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群鸟起处,遮云蔽日,情景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绵延数十里的金色沙带和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雄浑壮观。湖面群峰环绕,雪山倒影,烟波浩淼,碧波连天。湖滨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上,野花珍奇斗艳;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副美丽的天然画卷。

二、青海湖的经济价值

1.旅游资源

青海湖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韵和历史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绚丽多姿。

青海湖及环湖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原湖泊风光,绮丽的草原、雪山、沙漠生态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浓郁的藏民族风俗风情,古老的佛教文化胜迹和众多文化遗存成为青海的重要旅游胜地;该景区是青海省对外旅游形象代表,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极具开发潜力。

青海湖旅游资源具有总量大、类型全、组合好、品位高、垄断性强的特点,湖区景点众多且级别高。正是因为青海湖具有独占性和稀有性的特点以及极高的存在价值,使得青海湖成为无可替代的世界级绝品旅游资源,成为青海省的王牌旅游区,是世界级的高品质旅游胜地。2001年国内游客达130余万人,收入达2.6亿元,海外游客达1.2万人,收入达380万美元。具有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

2.动植物资源

青海湖流域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水草丰美,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繁衍之地。野生动物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经济和科研价值高的特点。如雪豹、藏野驴、白唇鹿、马鹿、普氏原羚、野牦牛;在湖东北部的海晏县境内有马鹿、麝、藏羚羊、盘羊、猞猁、棕熊、岩羊和雪鸡等;在湖北部的刚察县境内,除上述动物外,还有黄羊、红狼、野狐、旱獭等。

青海湖是青海省第一大渔业基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渔业资源蕴藏量约五万多吨,湖中盛产青海湟鱼。湟鱼又称裸鲤,它能够忍受高寒潮恶劣环境,生命力顽强。但由于高寒缺氧,其生长速度较慢,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大。

湖区生长着30多种药用植物,其中有冬虫夏草、雪莲、红景天、藏茵陈等14类高原独有珍惜植物,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极大。

3.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青海湖是环青海湖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青海湖地区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省人口的24%、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环青海湖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是青海省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青海湖流域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草原面积21196.66km[2],占陆地面积的84.3%。农业用地302.33km[2],占陆地面积的1.2%,其中耕地面积212.9km[2],人均耕地3.71亩;林地面积706.66km[2],占陆地面积的2.8%,;青海湖地区在气候区划上属于高原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C°左右,最暖月平均气温10-12C,≥0C°积温1300-1600C°;由于受辽阔水域影响,年降水量370-400毫米。6-8月降水量占60%以上,夜雨率高,环湖地区的湿度相对较好,且雨热同季,牧草茂盛,农牧业有较大发展,是青海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区。湖区也因此成了青海省的优良牧场。

三、青海湖景区现状及成因

1.生态系统发生改变,湖区自然景观受到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

(1)湿地水文景观发生改变

湖面萎缩,水位下降,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虽然青海湖水位受降水年份的影响,水位随季节或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周期变化,但湖水位总量呈下降趋势。据青海省水文局资料,自1956年以来,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cm的速度下降。水位下降了3.45米,面积缩小301.6km[2]。同时,湖区的沼泽面积随着湖面退缩也不断缩小,1986年沼泽面积193km[2],比1956年减少了61km[2],已干枯7处。其中沙柳河三角洲的沼泽在1959年有50km[2],1986年已缩小到约20km[2]。从上世纪60年代起,青海湖已先后分裂尕海、新尕海、耳海、海晏湾泻湖等大小不同的多个独立湖体。在青海湖东北面,如今又分离出了一个96.7km[2]的湖泊,据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最新遥感卫星照片清楚地显示,现有面积4200km[2]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已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表二 青海湖景区主要景点等级分类表

Ⅰ级景点(>4.5) Ⅱ级景点(<4.0-4.5)Ⅲ级景点(<4.0)

景点名称 鸟岛、原子城、日月 倒淌河、三块石、西王母传

沙岛、藏族风情、沙柳河、二郎

山、海心山 说、沙龙岩画、祭海台、布

剑、湖东种羊场、沙山、石头城、

哈河、白佛寺、王洛宾传说

观宝洞

数量合计 4个 8个8个

(援引赵宏利青海湖湖区景点等级划分)

湖面萎缩,水位下降导致沙漠化面积扩大,据1956年和1972年航测图片,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452.88km[2]和498.37km[2];1986年卫星图沙漠化土地756.56km[2],比1956年扩大了303.68km[2],比1972年扩大了258.18km[2]。1999年环湖区沙漠化土地面积1695.12km[2],比1956年增长1242.23km[2],比1986年增长938.57km[2]。43年间平均年增长28.89km[2],其中,1956—1972年16年里平均年增长2.84km[2];1972—1986年14年平均年增长18.44km[2];1986—1999年13年平均年增长72.20km[2],增幅比前30年显著加大。

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沙漠化面积从1956年的452.88km[2]扩大到2000年的1248km[2],向整个湖区扩展,1956—1972年扩大45.94km[2],年均2.87km[2]。1972-1986年扩大257.48km[2],年均18.39km[2],沙漠化面积扩大趋势正在加快。美丽广阔的金银滩草原,曾是青藏高原最优良的牧场之一,而现在却大面积沙化,已今非昔比。

表三 2000年环湖区沙漠化土地统计表(单位/km[2])

县名严重沙漠化土地 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沙漠化土地潜在沙漠化土地 合计

刚察41.11 25.3020.36246.43334.21

海晏327.68 19.8456.1514.60 418.27

共和139.20 70.0383.51202.58495.32

合计509.00 115.17

160.02

463.611247.80

(2)生物景观遭到破坏

湖区森林植被几近消亡,灌丛也由于人为掠夺式的樵采,呈现退化现象。环青海湖区的植被整体景观,明显呈现由草原植被景观向荒漠化植被景观演变的趋势。

草场退化日趋严重,各类优良草场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而相对较差的荒漠草场则不断扩大;草场质量也有明显的改变,高盖度草场、中盖度草场比例下降,低盖度草场比例增加。

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日益恶化。使40年前野生动物成群结队的壮观景象荡然无存。闻名中外的鸟岛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鸟岛曾因栖居着数以万计的鸟类而闻名天下,而如今鸟类大量迁徙,数十万只鸟云集此地的壮观景象已不存在。

2.历史文化遗产急待保护

在自然景观受到影响的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亟待加强。主要表现为:

(1)文物古迹保护形势严峻,宣传力度不够

青海湖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赋予了青海湖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尚未得到有效保护,鲜为人知。到过青海湖的人不少,但知道青海湖旁边古迹者却不多。湖东北隅的西海郡故城位于海晏县城西1km的城村。因为城廓为三角形,俗称三角城,建于西汉末年,是青海省内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郡建制古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一座简简单单的石碑上刻着“西海郡故城”几个大字。古郡城内曾出土众多的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当属虎符石匮。这是青海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有铭文的石刻之一,如今被安放在院中长满荒草的县文化馆内。伏俟故城是在中国西部立国长达350年之久的吐谷浑国的国都,由吐谷浑可汗夸吕于公元六世纪左右兴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与鸟岛同在青海湖西岸,且相距不远。多数的当地人和司机只知道鸟岛,却不知伏俟故城的存在。尕海古城也遭遇同样的境遇,甚至连块石碑也没有。

(2)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尚待形成研究体系

青海湖附近地区居民生活在传统的崇山敬水阶段,对青海湖的图腾崇拜产生了转山、转湖等活动,对博大的湖水与山体的敬畏产生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书面文字。但是,现在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需要整理挖掘,逐渐以理性为指导,达到定量阶段。

(3)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消极影响

青海湖的风景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和神秘性。民族文化的原根性是青海湖旅游资源最宝贵的品质,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语言文学、歌舞、服饰、饮食、节庆、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伦理及传统手工艺品等等。近年来,青海湖旅游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对当地社会文化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在开发中受到了冲击,主要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同化,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文化的庸俗化等几个方面。表演式的文化展示对原根性民族文化在市场经济下受到很大影响。

四、青海湖价值评判

青海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青海省惟一具有世界级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的双遗产。青海湖风景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自然载体,表现出突出及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物质与生物结构面貌;同时体现中国游牧民族时代文化内涵与情感关系,表达出敬畏、崇拜、祈求与亲和情感的思想,反映天人关系的大自然原形与代表。

青海湖风景区是原生型资源景区,它的价值是多重的,集对人类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美学、地学多种功能价值于一体,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非经济价值,即存在价值。具有经济价值所不能涵盖的特殊意义。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自然生态、文化遗产及其完整性为其首要目的,为科学研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天然本底和研究基地。

青海湖景区的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鉴于它巨大的存在价值,经济发展应服从自然保护的要求。其发展方向应该是作为青海省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支撑,而不是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源;发展旅游,也应有所限制,并服从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所追求的终级目标,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才能再造山川秀美的文明社会。所谓青海湖的天灾,目前很大程度上是人祸引起的。当然,我们不是虚无主义者,人类要生存,经济就必须发展。但是罗布泊,楼兰古城及居延海的消亡造成的恶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处理不当,会把经济价值损失掉。

标签:;  

青海湖存在的经济价值与定位_青海湖景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