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辅读学校 261000
摘 要: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内在感情,对人体心理、生理具有调节作用;能使一个人得到对“美”的满足感;能诱发一个人的活动力。音乐活动能使一个人感到自我满足;能促进一个人的统合运动机能;能帮助一个人宣泄内在的情绪。团体音乐活动能帮助促进人际关系,所以音乐与语言又是密切相连的。音乐教学中从创设有效的音乐情境介入,能够稳定情绪,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异常,使其更加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异常行为 音乐情境
自闭症儿童大部分有语言发育落后的问题,无法通过语言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示需求和感受,且情绪不稳定,行为怪异。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他不理会,而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他却很感兴趣、很喜欢,并经常以偏离常态的各种方式出现。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注意从稳定情绪、激发兴趣、改善行为为目的出发,有机地创设音乐情境,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对个别自闭症儿童的行为习惯及言语异常有所改善。
一、儿歌稳定情绪 改善言语异常
稳定的情绪是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和一切训练的基础,这是我们能否开展有效训练的关键。儿歌有整齐的自然韵律、强弱分明的节奏、明白如话的语言、并富于音韵美和音乐感。不仅能丰富其词汇、纠正其发音,还能调节语速过快,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因此它是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1.案例分析:小龙,男,九岁。该儿童有语言但不会沟通,且声音有障碍,音调高低分不清,语速过快,不会使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有时会出现无缘无故地哭,不高兴时会抓着自己的头发,打头、碰头。但我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有好奇心,只要有新鲜的东西出现,他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这上面来。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他的交往方式是抓女同学的辫子,打男同学的脸或者抓衣服。但他对音乐特别敏感,只要听到音乐,他会很高兴,就会立刻就跳起来。
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初步的教学目标,先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模仿,孩子就不能学习适应他的文化所必须的语言和其他的行为方式。声音模仿是动作模仿的高级阶段,所以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一般都从测试他在何种程度上具有模仿能力开始。
2.具体内容和方法:课堂上,我先放一首儿歌(配有画面),吸引他的注意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画面上出现小动物时,他会指着说:“小猫”、“小狗”。但吐字不清,语速很快;我再让他看着我的口型,放慢速度学说:“小—猫——叫—”,“喵—喵—喵—”。并且说到这里再做一个捋胡须的动作,我发现他会跟着我表演(虽然动作不到位)。说到第三遍时,他的注意力不集中了,我就换另一幅画面,给他一种新鲜感。“小—狗——叫—”,“汪—汪—汪—”……为了进一步纠正他的语速快,我先让他看着画面跟着我按节奏拍手读歌词。这样按节奏读歌词,每周两节课,经过两个月的训练,虽然吐字发音还不是很清晰,但是已经有节奏了,语速也慢了很多。现在教唱歌曲时,他会跟着钢琴按歌曲节奏完整地唱下来。所以,借助儿歌的节奏、韵律再配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既能稳定情绪又能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异常。
二、利用打击乐器 改善感知觉异常
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有资料记载:在自闭症儿童中轻度失调为13.18%;重度失调为86.12%;总失调率达到96.17%。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激发。美国的爱尔丝博士认为:在环境的互动中,大脑和身体不断地顺应此反应,这样有利于儿童进行感觉功能的统合。在音乐教学中,我注意“就地取材”,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通过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从而补偿感知觉方面的缺陷。
三、利用音乐游戏 训练交往能力
游戏和音乐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定的音乐游戏更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在普通游戏的基础上赋予一些特定的新元素,对儿童的潜能开发有着不同的影响,对儿童的某些缺陷也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1.训练步骤:(1)有目的地选择游戏。我安排了游戏《找朋友》。要求:在游戏中先找到一位好朋友,然后再对着拍手。游戏开始了,大部分同学能找到朋友,对着拍手;而他自己站在那儿拍手,显然没参与到游戏中。游戏再次开始,(音乐响起)我边引导他看,边说:“你看,同学们都去找朋友了,找到朋友就可以做游戏了,你的朋友呢?你的朋友在哪里?去找朋友。”这时他的脚开始往前走,慢慢地来到了王某的面前,并拉了拉他的衣袖。(2)参与角色游戏。做《找朋友》这个游戏时,开始还是需要我的提示,给他多次参与角色的机会,渐渐地我发现他也会去找朋友了,找到朋友后也会敬礼、握手等。(3)体验成功。每当他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我鼓励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显得非常兴奋,做得更认真了。
2.效果:通过经常做这些特定的音乐游戏,他以前抓辫子、撕衣服的这种交流方式逐渐减少了,有时还和其他同学一块玩儿,非常高兴地参与集体活动。
这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这个自闭症儿童也有了点滴的进步。要想有更大地改善,还需继续探究、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训练》。
论文作者:李宝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自闭症论文; 儿童论文; 音乐论文; 游戏论文; 节奏论文; 语言论文; 语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