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目标与实施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对策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小康是我国本世纪的发展目标,“九五”期间又是最关键的时期。农村小康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如何以实现小康来总揽农村全局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结合河北省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一、小康目标
1979年12月,当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的时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①]80年代,总设计师又多次提到,“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②]“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③]“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看来一千美元是有希望的。”[④]“这是以一九八○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的。”[⑤]如何领会、理解小康目标?
首先,小康目标显示了中国人的雄心壮志,并为在下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小康“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⑦]第一步温饱目标已基本实现,“三步走的关键在第二步,第二步为第三步打基础”[⑧]。如果第三步成功,实现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四千美元,“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⑨]。
其次,小康目标同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就确定的。“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⑩]我们要实现的又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1)。即使达到某种目标,达到小康,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还是很低的,并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2)。
第三,实现了小康,我们的日子将好过得多。“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13)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用于整个社会,大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我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不穷不富,所以日子普遍好过。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大多数人的日子并不好过。
第四,达到小康水平不容易。我们国家大,底子薄,耕地少,人口太多,“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外贸进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14)我们只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艰苦创业,拼搏奋斗,才能达到小康目标。
第五,城市与农村的小康目标不尽一致。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至一千美元是针对全国讲的,城市应当高些,农村应该低些,我们不能用城市的标准去要求农村,更不能用农村的标准去衡量城市。因此,在目标考核中应实事求是,有所区别。即使是农村,南方与北方存在着明显差异,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也迥然不同,应允许各地根据各自的情况制订小康目标。但在同一省市、同一地区,考核标准又是一律的,不能人为抬高或降低标准。
农村“小康”是个历史阶段,是广大农民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向富裕过渡的时期。农村小康建设应实现三大基本目标:一是经济发展目标;二是人民生活目标;三是社会进步目标。就是说,农村小康蓝图是:经济比较发达,农民素质较高,收入较丰厚,物质生活较充裕,精神生活健康丰富,生活环境较优美,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农村社会安全团结。
为了加快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河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农村小康建设汇报会,清理思路,增添措施,鼓舞实劲,安排部署,检查督促,推动全省深入、扎实地开展小康建设,并制定了小康县(市、区)、乡(镇)、村的具体标准,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河北经济年鉴》(1995年卷)公布了各自的标准。
小康县(市)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元(1990年价格,下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在50%以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5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8平方米以上,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平方米左右,住房质量、结构和设施有较大改善;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馆)、影剧院、医院,居民家庭电视机、收音机基本普及;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25%以上;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70岁;社会秩序良好,重大刑事案件发案数控制在万人5件(三年平均)左右;环境优美,达到甲级绿化县标准(条件特殊的除外);80%以上的乡实现小康。
小康乡(镇)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乡有农技校、乡办中学、文化站、图书室,居民家庭电视机、收音机基本普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8平方米左右,住房质量、结构和设施有较大改善;行政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道路硬化,环境整洁,绿化达标;乡有卫生院、敬老院,“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社会秩序良好,重大刑事案件发案数控制在万人5件(三年平均)左右;80%以上的村实现小康。
小康村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80%以上的户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以上;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有达到办学必备条件的小学,有广播站、综合文体活动场所,居民家庭电视机、收音机基本普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平方米左右,住房质量、结构和设施有较大改善;居民用电、用水方便,饮用水质达到国家标准,道路硬化,环境整洁,绿化达标;村有卫生所(室),“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居民法律意识显著增强,自觉遵守乡规民约,社会风气良好。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在小康建设中,计划生育达标是重要内容,小康县、乡、村都应达到规定要求。
小康目标是实实在在的指标,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县、乡、村应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坚持标准,搞好考核验收。在认定考核中,既要严格坚持标准,又不能过于繁琐。实现小康之日,要让农民切实感到生活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实施农村小康的对策思考
小康建设千头万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这就要求抓中心。
(一)小康建设是个分期分批推进过程
一部分县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先行一步达到小康,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县向他们学习,从而使各县分期分批进入小康社会。
河北省规划到1995年底首批实现24个小康县市,占全省143个总县(市、区)数的16.78%。第一批小康县举足轻重,意义重大,承担着领头发展、率先突破和闯路子、摸经验、树样板的双重责任。第一批小康县集中在唐山、石家庄、廊坊、沧州等环渤海、环京津和享受沿海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实力较强,如期、全面、合格地实现小康应该说是不成问题。按1990年不变价加物价变动因素,1995年实现小康的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现价要分别达到3026元和1544元。尽管第一批小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详细资料暂时未知,但肯定高于全省平均数(1995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68.7元)。河北省委省政府1996年7月1日认定第一批小康县24个,如期实现了规划目标,并希望这些县再接再厉,不停顿地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即使首批县通过验收,达到小康标准,要看到县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差距,在一个乡、一个村,还有部分农户家庭比较困难,还要注意这部分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河北省规划到1997年实现第二批小康县45个,占全省总县(市、区)数的31.47%,总人口的36.1%,国民生产总值的37.1%,财政收入的37.7%。第二批规划县多数地处河北腹地、冀中大平原,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及较强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农业基础比较好,这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所在。但任务艰巨,难度大,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三项硬指标,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最大的困难在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如果第一、二批县如期达到小康目标,将使全省小康县比重达到近50%。
河北省要求到2000年第三批建成的小康县(市)共50个,占全省总县(市、区)数的34.97%。如果第三批县如期实现小康,到本世纪末全省80%以上的县建成小康的规划就会圆满落实。这些县大多数处于黑龙港流域和太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实现小康难度特别大,但经过顽强拼搏,仍有望实现目标。
余下的不足20%的县(24个),或位于坝上草原,或地处太行山、燕山深山区,或历来十分贫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县不切合实际,但要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三分之一的乡实现小康。
(二)发展经济是小康建设的根本
实现小康目标,最根本的是把经济搞上去。发展县域经济,农业是基础。确保粮棉油基本农产品的稳定增长,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人民群众负责,是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农业应搞好综合开发,提高生产能力;保证基本农产品的耕地不减,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兴修业已老化的水利;坚持科技兴农,大力推广和普及常规技术,改革传统的落后的种植模式和耕作制度,推行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
建立经济强县,发展工业是重点。县办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重点。乡镇工业是乡镇经济的重点。发展工业的思路,一是选准方向,千方百计地新办、改造一批确能增加县级实力的县办工业,鼓励、支持兴办乡村集体工业、个体私营工业,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工业。二是抓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一个县一旦形成了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就能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河北省的辛集皮革业、安平丝网业、河间线缆业、清河羊绒业、安国药业、蠡县化纤业和容城服装业等等,各具特色,从而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加快了全县奔小康的步伐。没有特色的工业是软弱的无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县域工业应善于抓重点,创名牌,努力提高规模和水平,提高科技含量。一个县的特色产业不一定很多,一两个,至多三五个。贪多则嚼不烂。抓住了主导,就能带动全局。振兴经济不能不抓重点,但求多、求全就无所谓重点了。现在的问题是,重点过多、重点不重、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十分明显。大的小的一起抓,强的弱的同样扶,结果是该上的上不去,该下的下不来,该活的活不住,该死的死不了。折腾了几年,小康建设步伐不大。
发展县域经济,要在积极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我们强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特别强调在贫困县域大力发展,思想要正,政策要活,发展要热,尽快脱贫致富,但从来也没有表示可以放松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有相当多的村庄集体经济“空壳”。办丁点公益事业也要向农民摊派,引起群众不满意。只有增强集体的经济实力,增加乡级财政和村级集体收入,才有能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困难,才能发展乡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村镇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必要的充足的资金。一句话,唯有此才能为农民奔小康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
(三)加强领导是小康建设的关键
能否在“九五”期间实现小康,是新时期对共产党人党性的一个重要考验,是党性是否纯正的试金石,特别是对县、乡领导干部党性强不强、政治上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考验。
小康建设,县级班子是关键。县级党政领导班子,肩负着落实国家大政方针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县数十万人民群众的命运。其工作的好坏优劣,关系着民众的富裕和幸福,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县级领导干部的精神面貌需处于最佳的良好的状态。县乡领导,既要具备为官一任、致富一方,不实现小康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又要具备不图名利、不畏苦累、无私奉献和励精图治的高尚品德,更要具备排除各种干扰的魄力,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善谋善断的科学态度和经久不衰的热情、闯劲。河北省提出,县乡领导“要用十分的劲搞规划,十二分的劲定措施,二十分的劲抓落实。”规划不能不搞,措施需科学得力,落实则不能有半点虚假,一定要在落实上动真的,来实的,下苦功夫。
许多又老又旧的观念和思维定式仍在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在以小康建设总揽农村全局这一重大问题上,有些人往往习惯于计划经济老一套,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有自满、自卑、畏难、依赖的观念阻碍着小康建设的步伐。稍有成绩就自满,一旦落后就自卑,搞不上去就畏难,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依赖上级支持上。这种精神状态不改变,达到小康是不可能的。停止、悲观、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要求格格不入的。
实现小康重在建设,最根本的靠实干。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适用于包括小康建设在内的各项事业,能实现的叫实事求是,经过努力也难以实现又说实话的也叫实事求是。小康指标是实实在在的硬指标。一定把数字搞实,防止浮夸、妄言、说假话。实现小康,不是靠算帐算来的,不是靠填报表填来的,也不是靠写文章写来的,更不是靠吹牛吹来的。因此,小康建设要算实帐,鼓实劲,练实功,报实数,不做表面文章,不摆花架子,不允许弄虚作假。原来基数甚低、差距很大的县,只要出足了力气,抓出了成效,改变了面貌,即使一时尚未实现小康,也算全力以赴尽了责任,应予以鼓励和肯定。
在小康建设中,各县都对干部提出新的要求,建立了严格的责任制,并规定奖惩制度。个别县实行“前面一顶轿,后面一把鞭”的办法,“政绩卓著者名利双收,工作平庸者名利双丢”。这些无可非议,尤其是庸者要下,以解决人误小康事业的问题。某县“对年财政收入达到400万元以上,实现产值、税收翻番的乡镇,给党委书记、乡镇长在县城修建10万元以上的别墅楼”。这就值得磋商了。带领群众奔小康是党员的天职本色,“别墅楼”与党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极不相称,与群众的居住条件相去甚远。再者,这样的宣传也有其负效应的一面。“别墅楼”在你那个县或许行得通,但在全省就难以做到,还是不大张旗鼓宣传为好。
(四)精神文明建设是小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康建设,重在经济,重在物质文明,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我们所处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本质特征。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反过来,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关系到小康建设的兴衰和成败。
精神文明集中体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既要注重物质的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室)等各项文化事业,更要注重思想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社会成员互相之间的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前进的新型的社会关系,人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
农村小康建设,要讲社会主义,“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15)同时,需要结合县情、乡情、村情,讲思想和社会风尚建设。一些农村社区长期坚持开展评选优秀党团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及五好家庭等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弘扬了邻里和睦、诚实守信、扶贫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正气。而对虐待老人、玩钱聚赌、封建迷信、买卖婚姻、损人利己、好逸恶劳、乱倒垃圾以及红白事大操大办等歪风邪气和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并且坚决消灭那些在新中国早已绝迹而近几年又重新出现的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丑恶现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法律意识增强了,党风正,村风清,人心顺,事业兴,一定能促进小康建设健康、稳妥发展。
注释:
①②⑩(11)(12)(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7、259、237、237、237、259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13)(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7、215、216、77、251、321、225、226、206页。
标签: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小康股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