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教学——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及人发展的教学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一世纪论文,人发论文,模块论文,形式论文,适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1)06-0111-05
二十一世纪处于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折时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里,教育需要根据对未来的展望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反映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就是要培养人的社会生存能力;反映在教育教学要求上,就是要改革教学模式,建立适合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笔者认为模块教学适应了现代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人类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对教育改革及教育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模块教学的概念
“模块”来源于英语中的module和modular两词。Module是名词,原意为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标准砌块,如尺寸一律的砖块。在计算机专业中所说的“组件”就是这个意思。Modular为形容词,通常译为“模块化的”、“模块的”,意思是一个完整的程序由若干个独立并可以分解的“组件”(模块)组成。
模块教学就是指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模块贯穿模块教学的始终。在模块教学中,“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组件),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相联的知识内涵。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组织地安排模块进行模块教学至关重要。
八十年代初,在英国最早出现了“模块课程”的概念,近几年“模块教学”成为俄罗斯教育研究中影响较大的课题之一。
二、模块教学的基本特性
(一)模块教学中主导思想的相对独立性和整合性
从系统理论看,教学系统是教育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作为这一系统的主导思想,也是相对独立的。模块教学中,每一模块体系都有一个主导思想,这一主导思想是该模块体系中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内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性规律,是该模块体系知识总体内在联系的共同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再学习、再认识提供合理的支撑点的科学知识,这便形成了该模块体系的主干。模块教学中某一模块体系的主导思想是就自身而言的指导思想,模块体系的不同导致了主导思想的差异,每个模块体系围绕自己知识体系的主导思想广泛认知,发散思维,接纳新信息,因此模块教学中的主导思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图所示[1](p.39):
由上图可见,从M1到Mn,每个模块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概念、规律、目标和方式,然后模块之间又紧密相连,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整个模块体系又统一于一个共同的主导思想。模块和主导思想如同“人体中的肉体和血液”,从模块到模块的综合,主导思想保证了模块教学过程的发展,它在模块教学中起着知识的整合作用并围绕主导思想产生个别构成因素的联系,为学习者掌握相应的知识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能高层建瓴、条理清楚的深入掌握相关知识。
(二)模块教学中的模块可选择性
个性的自由是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基础。而模块教学过程中的可选择性是个性自由的延伸。“一个全面开放的教育体系帮助学习者在这个体系中能够纵横移动,并扩大他们可能得到的选择范围。”[2](p.230)。模块教学中各个模块的有机组合为学习者创造了多种独立学习、思考和探索的“活动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自由、自愿地选择某一个模块或某几个模块的组合。这样模块教学就适应了不同程度、不同需要、不同兴趣的学习者的要求,增加了学习的自由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发展了个性。泰勒曾经说过:“当学习是被迫的而不从学习者的真正兴趣出发时,有效的学习相对来说是无效的。”[3](p.44)可见学习的有选择性正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的需要。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其学习的潜能,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模块教学过程中的自由选择性是以知识的掌握和拓宽为基础的,是有限制的,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和无目的的张扬个性。教育教学中赋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由选择、自由创作和发展自己个性的权利是可贵的,但过度的“自由”会给其带来相反的结果。这就有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来把握尺度,就需要对教育体系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综上所述,模块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在主导思想的指导下,为学习者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选择空间,开发学习者的智力潜能。在模块教学中,模块体系的主导思想为学习提供了清晰、概括的指导,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的脉络,在这个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知识结构和自身兴趣需求的模块。
总之,模块教学的模块与主导思想相互依赖、紧密联系,这是模块教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模块教学的组织
(一)对模块教学设置本身的要求
1.在模块教学的组织中要注意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相互协调
模块教学过程是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综合,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描述、新观点的阐述、学生创造性的独立研究活动均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教学目的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因此,在模块教学的设置中要注意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相互协调。
赞科夫的《教学论与生活》指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它的成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和谐性。他在低年级的数学课上用逆向方式来演示这种和谐性。赞科夫认为确定教学目标是必须的,在教学目标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成果。例如,在“乘”与“除”的学习中单独学习“乘”或单独学习“除”,得到的学习效果同“乘”、“除”同步学习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演算方式为学习者更快地掌握乘、除创造了条件,这时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彼此相反的算术作用联系上,有利于教学成果的实现。因此,赞科夫认为,所有的方法统一在一起,可能会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转变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之达到更高的概括抽象水平。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差异。在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只有选择最新的教学内容,使用最灵活的教学方式,机动灵活地组织教学,使它们达到最佳的组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模块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的安排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为主
下表为模块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和组织等方面的区别:
模块教学
传统教学
目的: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掌
掌握和再现知识以及解
握新任务。 决类似的任务。
内容:掌握任务的原理、规律和共
掌握经验的总结和活动
同的活动方式。
的个别方式。
方式:寻找知识活动的组织。再现知识活动的组织。
组织: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
共同学习;在巩固知识
相结合;在研究新知识的阶
阶段独立学习占优势。
段独立学习占优势。
由上表可见,模块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和组织是不同的,模块教学注重了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独立性的培养,而不是一贯的重复和再现教师指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协作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3.在学校的模块教学组织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现有模块的目的和内容的发展。
(2)透彻分析模块教学的主导思想,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使各个不同水平的模块紧密结合。
(3)在适应主导思想的过程中,加强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4)拟定系统方案,保证教学内容(每个模块)与模块教学体系的主导思想一致,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掌握模块内容的独立性。
(5)组织教师、学生和班级活动,保证模块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6)制定检测系统,用多种手段考察学生对模块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模块教学的检测系统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必须用多种检测手段,以体现学生对模块的掌握程度及学生深入学习下一个模块的可能性。
——详细制定过渡性和总结性测验。
——过渡性测验可以以自测的形式完成。
——总结性或毕业性的测验应体现模块掌握的水平。
(二)模块教学组织过程中对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者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指导者,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深入理解模块的水平序列、领域方面和模块之间组合的可能性。
2.要掌握模块体系中模块之间的紧密联系。
3.要分析研究模块体系主导思想,该主导思想对学生掌握学习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4.在研究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从主导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寻找并预测事物发展的条件。
5.通过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思想,确定在一定水平上学习材料的发展方向。
(三)模块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增长,因此在模块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要努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这种迁移的基础。下表是模块教学与传统教学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特点比较:
模块教学
传统教学
教师—学生—教室相互作 教师—学生—教室相互作
用的动态发展。 用的静态发展。
学生是活动的积极主体。 学生是教师活动的客体。
内部刺激大,反省学习成 外部刺激大,知识的再现
果。
反省占优势。
在学习新知识、完成创造 以有效、充分和精确再现
性任务时,学生的独立性 由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为
增长,以此作为学习功效 学习功效的标志。
以上模块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使我们能更清楚的看到模块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模块教学注重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变得积极起来,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学生的知识的迁移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教育者引导学生进入所研究的模块范围。学生与教育者一起整理、抽象模块的主导思想,由教育者揭示主导思想的所有可能性,如证明方法、论据、假设、知识之间联系的可能性和揭示现象的本质,实现对主导思想及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第二阶段学生可以预测并提出模块体系的主导思想,并确定他们的发展。
第三阶段在独立的工作中运用主导思想。这个阶段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及独立性得到发展,根据掌握的主导思想分析周围客观环境中的复杂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模块教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人的发展中最关键的是人的本质的发展。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是教育的一个主要部分,教学实施的好坏影响人的知识结构及人方方面面的发展。而模块教学适应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在客观上给人提供了发展的条件,提高了人的实践能力,增进了社会交往广度,为人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提高了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能够推动自身及社会的进步。
(一)模块教学促进了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教育要“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他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2](p.180),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新任务。
人的创造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一个人各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反映,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所有能力和素质的最佳发展和整合,而人的这种综合发展和素质提高不仅依靠个人的先天素质,更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训。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来临,我国要改革传统的只重视对现有知识的拿来主义式的积累和吸收的教育教学形式,要建立一种适应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要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开发人现有的潜能,去广泛地积累和吸收知识。模块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在形式上机动灵活,在内容上前沿实用,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使教育发展具有未来性。例如,在理科教育中模块教学可以涉及科学的前沿,使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涉猎更新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此同时模块教学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育长期以来造成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长期以来以背诵为主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个性被扼杀,创造性和思考能力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减负”的教育口号,“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他们发展个性和创造能力创造条件,但伴随着“减负”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即学校怎么减,“减负”后学生的空余时间做什么?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减负”就会走向极端。实际上,“减负”正给学校办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学校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转变办学方式,在正常的教学之外开办适应不同学习程度儿童发展的不同方向的模块课程,由学生自由自愿自主地选择学校,选择学习内容,这些模块短小而有趣,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这样既为学校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又使学生减负以后的空余时间被有效地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模块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实践的天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积累经验、知识和技能、不断引进外在的客观精神的同时,调整主观的意识和行为,促进自身的自由发展和个人创造力成长,并培养起鲜明的个性特色,完成人的自我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人不断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有发展前景的人。
(二)模块教学符合人的终身教育要求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经济、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但是永恒的,而且变化的速度比任何时代都快。我们不能指望一种教育制度和一定阶段的教育为社会成员服务终生。在未来的岁月里,生产、工作技能的过时将成为很普遍的事情。人的生存权利将常常面临挑战。社会的这种永恒发展和进步,就要求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要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断使人力资源增值,加强对各级各类劳动者的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以更好的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实现人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一种针对传统教育弊端的崭新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是实现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终身教育思想在时间上主张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主张学习与工作相交替,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主张教育应包含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学校将成为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单位,同时各种社会机构也将成为公众接受教育的场所。模块教学为人的终身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发展的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人类学习的终身化、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模块教学在我国尚未开展,但通过对它的概念的理解、基本特性和组织的把握,我们认识到模块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对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紧密结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推进,对终身教育思想在行动上的深化,对人的持续最佳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