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信任感”伦理观的教育价值_孔子论文

论孔子“信任感”伦理观的教育价值_孔子论文

试论孔子“信”伦理观念的教育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伦理论文,试论论文,观念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其实质来看亦即儒家文化,国民的伦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酷似儒家伦理 。而“信”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最显著的伦理范畴之一,因此 解读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信”的伦理观念,探讨它之于当今时代的启导意义自然十分必要 ,这无论对加强我国公众的伦理道德修养,推动华夏精神文明的发展,抑或建构国际伦理新 秩序,促进普世伦理环境氛围的形成,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孔子“信”伦理观念的系统分析

据统计,在《论语》中,“信”字共出现过38次,是呈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之一,其含义用 作“诚实不欺”者24次,用作“相信”或“值得相信”者11次,用作“使相信”或“使信任 ”者1次,其他用法仅2次。通观其运用的情境,作为伦理概念来阐述的情况达36次之多,足 以说明孔子对“信”特别关注,后人将儒家思想综括为仁、义、礼、智、信,亦能看出其地 位和重要性。

对于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信”虽然不象“仁”那样处在“德”的核心地位上,但 是在他看来,“信”是言不虚妄、行必求果的伦理常规,离开了“信”也就无所谓“德”, 就谈不上“仁”、“行”和“政”,这是对公共伦理的切身理解和客观判定。因为“信”是 一种普遍的存在,并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之中。

就“信”与“仁”的关系来看,“信”是“仁”的外部表征。“仁”乃德之根本,但它要 借 助于人际交往中“信”的程度和状态来外显,“信”与“仁”的关系是表与里、形与质的关 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可见,“ 孝”、“弟”、“信”都应算作“仁”的表征,这即是说,“信实”在社会上同“尊老”、 “友善”品质一样接近于“仁”。当子张问仁于孔子时,孔子答曰:“能行五者(恭、宽、 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 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不仅孔子这样认为,弟子们亦同样如此。曾参就特别重 视加强“信”的修养,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论语·学而》)足以说明,“信”是德性修养水平的表现形态和重要标志之一,如 果一个人不讲信用,他就在社会生存中丧失了“立仁”和“显仁”的必备资格。

就“信”与“行”的关系来看,“信”是“行”的基本前提。“信”的作用不仅表现在“ 立仁”和“显仁”上,更重要地还表现在“用仁”或“行义”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意思说,人若离开 了信,就不可为人,正象大车和小车离开了輗和軏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孔子 看到宰予白天睡觉,发现他言过其实,于是得出一条重要的察人经验:“始吾于人也,听其 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认为一个人言行一致守 信用,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正所谓“君子耻于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当子张问 崇德辨惑时,孔子答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显然,“辨惑”是从人的思想行为来考察其仁德的 手段,这反映了“信”与“仁义”的紧密关系,即无“仁义”就不能妄谈君子之“信”,君 子讲“信”就必须遵循“仁义”。正因如此,弟子有若在接受了孔子的教导后说:“信近于 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就“信”与“政”的关系来看,“信”是“政”的重要手段。孔子的为政志向是“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其中所强调的为政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就是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和支持。若作进一步考察,则可以断言,取得百姓的信任亦尤为必 要。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就是 说,即使治理一个小国,也要对老百姓信实不欺,认真做事,不然国家就肯定搞不好。在子 贡问政时,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孔子曰:“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显而易见,取信于民乃为政之要道,也是决定国 运的关键所在,如果达不到足以使民“信”的程度,则不宜为政。孔子曾推荐漆雕开为仕, 开答曰:“吾斯之未能信。”(《论语·公冶长》)此时,孔子为他的自明之举深感高兴。自 然,“信”与“不信”所产生的施政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 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因此,他劝导统治者一定要对老百姓守信用,以换取他们的情感和拥 戴。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在蒲做官,按照孔子的教诲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三年后 ,孔子路经蒲地,一进其境,就赞口不绝:“善哉由也!恭故以信矣。”到了蒲城,又赞美 说:“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到了子路的官庭内,又赞美说:“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孔子对子路的成就十分满意,“虽三赞其善,庸尽其美乎!”这里孔子三赞子路,两次提 到了“信”,足以说明“信”在蒲地民众的治理中所起的作用。

应当指出,孔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工作上,其“信”伦理观念更多、更广泛地也 是在教育弟子、培养人才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由于孔子对“信”有着深入的学理研究和切身 的学习感受,所以他断然把“信”确定为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内容,同时还把“信”作为 教育工作者的立教方法。

将“信”视为教育的目标要求。孔子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士”亦即君子上,且以毕 生精力致力于此。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之一就是有“信”和守“信”。《论语·子路》云: “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家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 ,行必果,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显然,君子有三等,“行己有耻”、“宗教称孝,乡党 称弟”、“言必信,行必果”均在其中,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者虽被冠以“小人”( 这里理解为无显赫地位的普通人较恰切),但仍不失为君子。唯有当时那些浅薄固执的政客 们,作为斗筲之人,是最差的一类,不能算君子。所以,孔子郑重地说:“君子博学而孱守 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 也。”(《礼记·表记》)可见,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信”是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一 种承诺,意欲成就为君子形象决不可“无信”。不难看出,孔子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 目标导向非常明确,而且目标体系相当严密,其中达“信”是极其重要的子目标。

把“信”作为教育的关键内容。孔子施教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包括礼、乐、射、御、书 、数,而在众多的内容之中,他主要强调四点,即《论语·述而》篇所提到的:“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这说明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对学生的发展最为 关键。(有人亦解作文学、德行、政事、言语)对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信”,孔子曾多次进 行论说,如,“信则任人焉”,“主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 州 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笃信好 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由此看来,孔子不仅把“信”作为人生追求的根本和 归宿,而且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对学子们进行了该方面的教育。

用“信”当作为师的立教方法。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为此,他特别关注“信”品质对学生所产 生的积极影响。孔子认为,教师应认真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尤为赞同“主忠信” (《论语·述而》),赞赏“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语·里仁》)极力反对“ 巧言令色”、“利口无信”的行为,憎恨那种言行不一、假冒伪善的“乡愿”,并称其为“ 德之贼”(《论语·阳货》)。孔子对“狂而不直,恫而不愿,悾悾而不信”(《论语·泰 伯 》)之人不屑一顾,主张“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 孔 子指出,具有忠信品质的人很多,不一定都是君子,但自己已经达到了堪称忠信模范和学习 模范的程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正 是由于这一点,所以他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弟子们万分的敬仰。

总之,“信”不仅是“仁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仁行”和“仁政”的具体体现,没有“ 信”就不存在“仁”。因此,孔子身体力行把“信”贯穿于教育工作中,将其视为教育的目 标要求、基本内容和教育工作者的立教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孔子“信”伦理观念的教育价值

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现代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伦理现实都已陷入了一场深刻的道 德危机之中,这一危机既是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集中而突出的反映,也极大地预制着人类未 来的生活前景,大量的社会问题乃至全球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纠缠着现代人 类的价值判断。面临这样的大背景,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共识,他们普遍认为,“如 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当然,孔子的智慧 在近代和现代人的头脑中都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但是,“信”确实应成为儒家文化革命性 “祛魅”(disenchantment)的基本手段,也完全可能成为疗救现代社会伦理情景分裂症候的 自治术策。孔子的“信”伦理观念不仅可借以衡量主体的个人素质和个人价值观,也可规约 主客体的交往行为及其沟通互动过程。该思想经久不衰、光彩照人的史实,充分说明了其永 恒的生命力,它既然能为古人效力,同样亦能为今人所用。深入领会这一思想,将令世人受 益匪浅。

众所周知,不管何种社会,凡是有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地方,就存在着信与不信的问题,所 以“信之于人重矣。”(《韩非子·说林下》)诚实守信乃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德,因而,必须 秉承并进一步强调修“信”和养“信”的重要性,并用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社会教化,使“ 信”伦理切实得到发扬光大。相对客观地说,儒家“信”伦理经过历史的洗礼和创造性的转 换,将完全有助于消解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价值越来越贬值、物的价值越来越升值的异化现象 ,以便建立一个以爱换爱、以信任换信任的社会生活环境。结合时代的特点,笔者以为,以 下一些方面是值得关注并作出不懈努力的。

第一,治国需取信于民。“信”是管理广大民众、维护社会安定、维系国家政权的基本前 提和有力保证,这在孔子的伦理观念中已得到充分地展示。荀况所说的“国者义立而王,信 立而霸,权谋立而亡。”(《群书治要·孙卿子》),也凸显了“信”对于国家建设的意义。 正因如此,历代统治者无不关切和重用它。现代社会的管理者同旧有时代相比,需要具有更 高卓、更全面的素质和修养,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强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先进 的政治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其中,“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绝不可无“信”、失“信”、亵渎“信”。广大民众虽然处在社会的基层,并以“弱势群 体”的面目出现,他们却孕育着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力量,管理者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十足 的干劲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换取他们的充分理解、信任和支持,方能真正激发起他们向往美 好生活的热忱和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才能换来社会的发展和秩序的稳定。社会学家吉诺维希 说:“信任是国家唯一的支撑物,从而也是国家稳定的维持物。”(Antonio Genovesi,185 2)多利亚也说:“侵害公众信任,从而也会侵害共和国。”(Paolo Mattia Doria,1953)(注:[英]安东尼·帕格顿:《信任毁灭及其经济后果》,《国外社会学》2000年第3期。

) 这些正是对孔子以“信”治国学说的最好的、最正确的诠释和认证。纵观世界各国政坛的稳 定与社会的发展,无不聚焦于“信”的问题,美国总统宝座的激烈竞斗、朝韩北南首脑的会 晤交锋、菲律宾政局的动荡更迭以及我党整治腐败、倡导“三讲”的树威举措等都是围绕着 “信”或不“信”的尖锐矛盾来进行的。因此,加强国家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形象建设, 引导其作出真诚客观的许诺,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适时进行相应的“信”教育,属 为政之大务,这不仅是历史经验的苦苦忠告,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经商宜童叟无欺。“信”具有“诚实无欺”的内涵,它针对的是每一个人,不分贫 富贵贱,不管男女老少。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尤应如此。《孔子家语·鲁相》曾说到:“贾羊 豚者不加饰。”意思就是指经商人员不售假货、劣货,不违反商业道德。我国古代早就有“ 信 者储也”的说法,从构字法来看非常明朗:“储”由“信”和“者”会意而成,此即是说, 只有信实的人才是最善于积聚财富的人。经济伦理学家大卫·休谟认为,“物品的交换”以 及“服务和行为的交换”,“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益”,但为别人服务大都并非出自真正的好 意,而是出自“他将会报答我的服务”,因此,凡涉及一切物品、服务和行为的交往,若要 达到互利的结果,就需相互信任和信托。(David Hume,1740)(注:[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1页。

)现代社会学家菲兰格利强调 指出,信任是“商业的灵魂”,由此而产生的信用则被看成是“第二种货币”(Gaetano Fil a ngieri,1804)。多利亚也 郑重宣称:贸易的繁荣需要两个条件,“即贸易自由和合同可靠 性,这只会存在于信任和公正占主导地位的社会。”(Paolo Mattia Doria,1953)(注:[英]安东尼·帕格顿:《信任毁灭及其经济后果》,《国外社会学》2000年第3期。

)不难设 想 ,假使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到处都充斥着失信于消费者的做法,而且不断地制造出一些令人恐 惧的后果,长此以往,未来将蜕变为冷酷无情的人吃人的肮脏社会。面对各种严峻的现实, 世人都需要作冷静而深刻的反思,需要深入学习孔子的“信”伦理学说。前瞻未来,经济全 球化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国家伴随这一潮流也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 此,急需加大打假力度,惩治经商败德行为。我们的商品经营活动热切呼唤并着实需要那种 “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否则我们就不会有更加繁荣的经济。

第三,交友要讲信明义。讲信明义是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结交朋友的基本准则,所以孔子 一再强调朋友之间要彼此信任,要自然地心甘情愿地对对方负责,要坦诚相待、毫不猜忌, 正所谓“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事实上,“当一个人许诺任何事情时,他实际上就表示了他完成那件事情的决心”, “ 如果他失约的话,就使自己会受到再不被人信任的处罚。”同时,许诺一旦作出,“就立刻 被他的利益所约束了,要实践他的约定,并且如果他拒绝履行他的许诺,他将永不能期望再 得到别人的信托。”(David Hume,1740)(注:[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0、562页。

)当代伦理研究的成果也表明,“信任能呈现出热 情的内涵,能被爱的情感、厌恶以及非常理性的直觉的信念所加强或削弱。”“信任可以通 过使用而增多,如果它不是无条件的赐予,它可以激起接受方更强的责任感。”(Albert Hi rschman,1984)(注:[英]安东尼·帕格顿:《信任毁灭及其经济后果》,《国外社会学》2000年第3期。

)正因如此,信任不仅是建立朋友关系的媒介,也是调整和衡量朋友之间关 系的标尺。当然,守信或信任并不是无原则的,只有当“信”合乎“义”时才予以遵守,不 然就不必遵守,如果离开了“义”,单纯地去追求“信”,就实在太浅薄固执了。“直躬之 信,不若无信。”(《吕氏春秋·仲冬·当务》)“言必信,行必果,硁然小人哉!”(《论 语 ·子路》)以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等都是 就此而言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必然充斥着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以致使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蒙上一层淡淡的阴影,失信于朋友的言行也会滋生甚至蔓延, 从而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和对待朋友间的关系,既要 审慎地择友、交友,又要以义为前提明智地确立各种约定,并遵守承诺、信守诺言,尤其是 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绝不可轻信别人的利诱,盲从于别人。当然也没有必要谨小慎微、处处 设防。

第四,自立应言行统一。“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只是外在的要求,当它仅当作为 主体的人能够自觉地遵守它的时候,才被逐渐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修养。要实现“自立”、做 到“慎独”,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在孔子看来,“信,德之厚也。”(《大戴礼记》)这是 一般人所达不到的,但是,由于“民无信不立”,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细微 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求真务实、言行统一,绝不说大话、空话、假话,绝不 做有损于自身人格的蠢事。孔子的这种以信求立的观念,对弟子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的教育事业的继承人曾参就处处尊崇此理。一天,曾妻欲上街,孩子闹着同去,其妻哄孩 子说:“莫闹,待我上街回来,杀猪给你吃。”妻上街回家,看见曾参正准备杀猪,急忙阻 止:“怎么真的杀猪给孩子吃呢?我不过哄哄孩子罢了。”曾参说:“怎么能说谎呢!”说着 就把猪杀掉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事情虽俗,却道出了曾参以“信”教子立人的美 德。不止于此,孔子的立“信”思想对尚学者理念的影响同样是无比巨大的。庄周所说的“ 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庄子·天运》)尸佼所说的“行有 四仪:……口言不忘信”(《尸子·四仪》),以及袁准所说的“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 身之行废矣。”(《袁子·用贤》)等也都是自我修“信”的盖世名言。信就是为增进德性而 服务的,只有善于立“信”,才能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事实就是如此,惯于自吹自擂、哗 众取宠的人,不仅会大大降低自身的威信、损毁自己的形象,而且也将给他人、给社会带来 了许多消极的甚至负面的影响或危害。认真学习孔子的“信”伦理主张,有利于消解日益泛 滥的吹牛现象,导引人们的自立自控行为,有利于形成公民健康完善的人格,维护公民做人 的尊严。这对于在物质生活渐趋丰富的情境下,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恐怕是一件有百利 而无一害的大好事吧!

最后,应当特别强调指出,孔子述及的“信”,在今天已发展为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 分性别,不论人群、不论时间、不论情境的伦理理念,可谓横贯中西、纵通南北的普世伦理 法则。傅玄说得好:“信顺者,天地之正道也;诈逆者,天地之邪路也。……天地著信而四 时不悖;日月著信而昏明有常;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而境内以和;君子履信而厥 身以立。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 ,则妇以信顺其夫。……故祸莫大于无信。”(《群书治要·傅子》)这是对孔子“信”伦 理观念的高度概括和有力张扬。面对世界范围的伦理危机,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华民族的 这一传统美德必须而且可能在整个世界持续地得到发扬光大。当然,孔子所讲的“信”是以 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基础的,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较于现在具有很大差异性,我们不能以 静止和片面的观点来对待它,也决不容投以苛求的目光。总之,我们对孔子的“信”伦理观 念,须持科学审视和自觉实践的态度。

标签:;  ;  ;  ;  ;  ;  ;  ;  ;  

论孔子“信任感”伦理观的教育价值_孔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