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的精神及其悖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维基百科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1-0077-05
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意为“快点快点”,中文多译为“维客”或“维基”,是一种采用多人协作模式的超文本写作系统。Wiki是开放性编辑系统,适合多人协同写作。这与百科全书编辑模式十分契合,正因为如此,Wiki技术创立之初就催生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网络百科全书。比较有影响的有可以自由编辑、免费使用的维基百科;需要编辑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并要求内容通过专家评审的大众百科;按照商业盈利模式运营的互动百科;作为搜索引擎重要组成部分的百度百科;需取得原作者同意才能编辑修改的Google Knol;以及专注于经济管理领域知识的MBA智库百科等等。其中维基百科创立时间最早,一度成为其他网络百科创建和模仿的范本,也是目前用户数量和词条数目最多的网络百科。
1 维基百科概况
维基百科,英文是Wikipedia,由Wiki和encyclopedia(百科全书)两词组合而成。它既是一个基于Wiki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是一个动态的、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系,其目标和宗旨是为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所以也被称为“人民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于2001年1月15日由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和莱瑞·桑格(Larry Sanger)创立,域名为wikipedia.org①,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维持运营。维基百科目前为世界网站流量排名第六大网站,也是第一大无广告网站②。每个月有超过3.8亿人使用它,这几乎是整个互联网网民人数的三分之一③。
截至2011年12月14日,维基百科已经拥有283个语言版本,共有条目2054万条,总数④为7680万,这些条目总共被编辑过12.49亿次。维基百科目前有注册账户3221万个,管理员账户4591个。维基百科条目数过百万的语言版本有4个,分别是英语、德语、法语和荷兰语,过十万的语言版本有35个,除了4个过百万的,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兰语、俄语、日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和中文⑤。
中文维基百科也是维基百科协作计划的成员,2002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截至上文同期,中文维基百科已拥有条目39万条,总数达到138万。在维基百科283个语言版本中,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排名第12位。条目深度⑥是维基百科用来衡量内容质量的一个指标,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深度是89,排名也是位居12。中文维基百科注册账户数为110.7万,其中活跃账户5725个⑦,管理员账户75个。
2 维基百科特点
网络百科全书是指在互联网上公开给网民查阅的百科全书,有非开放式和开放式两种。非开放式网络百科全书是有著作权的传统百科全书上网后提供网民使用,有的仅限于会员和付费用户查阅,使用者不能编辑其内容,如大英百科网络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等就属于这类网络百科全书。开放式网络百科全书可供网民共同查阅、编辑,大多为免费性质。前文列举的维基百科、大众百科、互动百科、百度百科和MBA智库百科等,都属于开放式网络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是开放式网络百科的杰出代表,秉承动态、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维基传统,加之观点中立、平等尊重、免费共享等百科理念,使其不论是与传统百科全书,还是与其他开放式网络百科全书相比都更具特色。
2.1 多语言百科
维基百科是持续更新中的多语言自由百科全书。到目前为止,维基百科的283种语言版本的运作是“独立进行”的,即编辑、撰写时并不受到其他语言版本的影响与牵制,相同主题的条目也没有强制要从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中翻译过来。这与传统百科多语言版本全书照单翻译的做法有着本质不同。维基百科不同语言版本的词条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一个词条是用英文编辑的,那么它未必以相同的内容出现在中文界面中。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其认为有价值的知识条目,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进行编辑,从而避免不同语言版本之间相互干扰。这样选取的百科词条更加贴近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因为没有谁比当地人能更了解当地的文化。
维基百科的不同版本不是以地域、政治和文化来划分,而是依据自然语言。中文维基百科适用于所有使用中文的用户,不管用户使用的中文是繁体还是简体,也不管用户来自大陆、港澳台还是海外。
2.2 协同编辑
传统百科全书的条目来自专职编辑和专家智库,维基百科的编辑方式则与此完全不同。维基百科没有专职编辑,也没有专家智库,甚至没有自己的独立编辑队伍,所有的条目全部来自于各国的自愿者。维基百科最大的独特之处是其内容的开放性。Wiki技术为多人协同写作模式提供技术保障。每位志愿者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充实和编辑条目内容,复制、修改和再发布条目的材料可以不受限制。维基百科认为只要有足够多读者的关注,条目的所有问题都会被发现并最终得到纠正,大家终究会将一个文档修改得更好,而不是更差。人人都可以修改那些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东西,不同的观点在彼此冲突中相互妥协,最后终将变成最大限度的全面客观。当然维基百科也明确表示:“对于大多数用途,特别是学术用途,维基百科未必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来源。”⑧这就意味着使用维基百科要自己承担风险。
2.3 动态更新
非开放式百科全书都有最终版本,即便是其网络版也是如此。它的版本修订和更新必须统一进行,很难与时俱进。维基百科则永远没有最终版本,它的词条永远都是可编辑的。维基百科的词条始终处于编辑状态中,修正、补充,再修正、再补充,直到没人愿意再更新它为止。维基百科的词条永远都是最新的,只要作为编辑的志愿者们还有热情和奉献精神。当然,维基百科偶尔也会因地制宜地回避一些敏感词汇,不允许创建这些条目或进行编辑,这是对政治不得已的妥协。维基百科是一本正在进行中的自由百科全书,“正在进行中”有着双重含义:一是旧的词条被不断地修订更新,没有终结;二是新的词条不断地加入,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转瞬就成了维基百科的词条。
2.4 开放版权
人人都能编辑,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编辑。维基百科对版权有严格的要求。每一个条目都必须来自于书写者的原创,不仅文章不能抄袭,图像未经授权也不能使用。像BBS上泛滥的转贴文章是不行的,除非得到作者授权许可。维基百科自身遵循GNU自由文档许可证协议(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缩写为GFDL)⑨,允许第三方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修改和发布修改版本的作品。作为前提条件,也必须保证公众对你的作品拥有同样的自由,即自由获得,自由复制,甚至自由销售,任何人不能独占维基百科的所有权利。
图1 GNU计划的标志为牛羚的头像
2.5 免费共享
维基百科坚持公益原则,严禁刊登任何广告,这就决定了维基百科网站自身不会带来任何收入。维基百科由非盈利性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并提供主要资金来源。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捐赠和资助,这就不难理解捐赠放在首页重要位置上的原因了。事实上,维基百科的编辑都是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是义务的,只有极少数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领取报酬。维基百科得到的捐赠主要用于支付服务器、网络和软件开发所产生的费用。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维基百科大部分页面都可以任由用户阅览、修改、创建主题及条目,任何用户都可以免费下载、引用、收藏和分享它的内容。
3 维基百科的支柱精神
维基百科是一个公益网站,本身并不盈利,所有收益来源于捐赠。维基百科从不打广告,也没有商业资本参与市场推广。不仅如此,维基百科的发展还要冲破各国政府的干预,政党政治的拉拢和限制,以及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冲突。尽管如此,在不到10年时间里,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全球规模第一的无广告网站。取得这些成就与维基百科秉持的维基精神密不可分。正是诸如中立、公平、共享和开放等维基精神确立了维基百科的地位,成就了它今天的辉煌,也为其未来所有正式方针和宗旨奠定了基础。
3.1 中立
维基百科的编辑方针是“观点中立”(Neutral point of view),通常缩写为NPOV。它要求维基百科接受对某一事件所有具代表性的观点。维基百科不会评价某一观点是否正确,也不允许从单一视角出发,而是要求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多个侧面甚至是形成过程,对少数反对者的观点也要怀着同情和理解的态度进行忠实记录。维基百科认为自己的核心目的是提供信息,而不是说服读者。当某条目被标记为POV时,代表存有偏见,或者明显从一个视角出发,广告和政治诽谤皆属此列。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某一条目以很大篇幅谈论某个观点,对其他观点却很少提及,尽管观点可能看起来是中立的,仍有可能被判定POV。总之,避免偏颇,任何条目都以中性观点来写,公平地、同情地表述一个主题的不同观点,是维基百科的一贯做法。
3.2 避免侵权
维基百科是一部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协议发布的自由的百科全书。根据该许可证的知识共享—姓名标示—相同方式分享3.0版(CC-BY-SA 3.0)授权条款(参见图2和表1),允许维基百科网站上所有人均可自由地发布、链接和编辑维基百科的内容。同时强调,凡是提交侵犯著作权的作品都会被视为对构建一部可由任何人分发的真正自由的百科全书这一目标的威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提交有版权的作品,会遭到管理员封禁账户。维基百科执行一套非常有效率的版权处理体系,既避免了版权诉讼的纷争,又保障了公众开放获取百科知识的权利。
图2 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版权标识⑩
3.3 专注
维基百科是一部结合普通与专业以及年鉴元素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所做的事就是写百科全书,仅此而已。所以维基百科非常明确地指出,维基百科不能当作辞典、新闻媒体或文献库,也不是发表创新意念、个人意见、经验和讨论的地方。同时,维基百科也不是未经整理杂乱无章资讯的存放站。维基百科既不是纪录琐事的地方,也不是个人的临时演说台、宣传工具和出版社,更不是一个无政府国度、民主试验场或官僚体制。由于专注于百科全书,百科全书之外的东西绝不染指,维基百科巧妙地绕开了各国政府的网络审查,进而建构起一个超越主权的庞大网络帝国。其间虽然也曾遭到过网络封禁,但最终都化险为夷。
3.4 平等尊重
维基百科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尊重他人成为维基百科有效协作的关键。维基百科的编辑守则要求维基人,就算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也要尊重他们,避免人身攻击或以无差别的概括(11)来攻击他人。讨论时要以达成共识为重,并以开放、好客和包容的心态参与讨论。在讨论白热化的时候保持冷静,避免编辑战和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正是网民的热情和奉献精神缔造了维基百科,没有平等尊重,网民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将难以维系,维基百科也将不复存在。
4 维基百科的精神及其悖论
维基百科所确立的中立、自由版权、平等尊重等原则被视为维基百科的精神支柱,也是其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石。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这些维基百科的精神支柱几近完美,多年来运行的实际效果也确实不错。然而,维基百科毕竟没有专职编辑和专家智库,所有编辑队伍都来自于各国的自愿者。作为自愿者的网民,难以超越该群体自身的局限,加之过于宽泛的民主和缺乏严谨的专业精神,维基百科难免会背离其倡导的精神。
4.1 缺乏精英的百科
关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为:“概要介绍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工具书,主要作用是提供人们随时备检所需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还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帮助系统求知的教育作用,常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标志。”(12)作为百科全书,具有知识性是毋庸置疑的。维基百科将自身定位为正在进行中的多语言自由百科全书,那么它的编辑主体应该是知识精英。然而无论是目前互联网用户主体的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网民的主体都不属于知识精英阶层。以中国大陆网民结构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6月网民调查的截面数据,30岁以上的网民仅占网民总体的42%,40岁以上网民仅占网民总体18.8%,如图3所示。
通过图4数据还可以看到,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的网民仅占11.7%。知识需要教育,更需要积累,无论是教育背景还是年龄结构,中国大陆网民的主体都不属于社会知识精英阶层,也无法达到编撰百科全书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4.2 有局限的中立
中立是维基百科的核心精神之一,它要求接受对某一事件所有具代表性的观点。维基百科内容的开放性和多人协同写作的模式为“中立”精神提供技术保障。可是事与愿违,以中文维基百科为例,2010年2月维基百科统计系统的数据显示,88%的操作次数是由操作量最大的10名管理员完成。此外有20名管理员近半年没有使用管理员权限,共有36名管理员近半年来使用管理员权限5次以下,而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总共只有75名。
由此可见,仅靠技术来保障维基百科的精神中立显然是不够的。维基百科的精神中立源于民主,10名管理员完成了88%的编辑次数,对于拥有90万注册用户的中文维基百科来说,显然不能算是民主,当然也谈不上中立。
4. 3条目的娱乐化
维基百科是知识分门别类的工具书,供查检所需知识和事实资料之用,那么所收录条目理应具有知识性。维基百科也强调不纪录琐事,不存放未经整理、杂乱无章的资讯,也不发表个人意见、经验或讨论。然而百科全书的条目毕竟是按照编辑的意志来选择的,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决定条目的特点和质量。比如,中文维基百科的词条中有“小月月事件”“翟凌”和“闫凤娇”,却检索不到《隋书·经籍志》。
“小月月事件”是网友在天涯论坛中发表的一篇万字长帖,记录了外地来沪的同学小月月和男友逛上海世博会期间,小月月表现出来的种种猥琐、怪异和不雅的行为,从而引起网友关注和媒体热炒。“翟凌”即兽兽,是车模。闫凤娇也是模特,兼作化妆师和演员。两人都是因为在互联网上相继流出不雅照片和性爱视频而引起媒体关注和社会热议。三者只能算是娱乐事件,不传递什么知识。这些事件被当作维基百科的词条,反映其娱乐化趋势。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维基百科以网民为主体的编辑结构特点和过于自由的编辑原则,百科词条的选择极大地受到网络媒体热衷于事件炒作和娱乐化风气的感染,有些内容已经沦落到媚俗甚至有伤风化的地步。
4.4 可信度质疑
维基百科声明:“不能将其当作辞典、新闻媒体或文献库”(15),“不保证其提供内容的真实性”(16)。也就是说使用维基百科要风险自负。
维基百科的很多编辑没有大学学位或其他获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学历。在网友们自由编辑的动态网上百科全书当中,上传的资料可能没有经过学术研究人员认证,但却流传甚广,以至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L.帕克(Robert L.Park)曾经不无担忧地表示,维基百科会成为“散播伪科学人士”的目标(17)。一些大学不允许使用维基百科去写正式的论文。尽管如此,维基百科现在还是成为学生抄袭作业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是无法辨识资料的真假,没有人对条目的真实正确负责;另一方面却是自由地复制和便捷地传播,这就为谬种流传大开了方便之门。像维基百科这类在网络上动态更新的百科全书被当做正确的资料来使用,而作为知识可靠来源的图书馆却越来越被闲置到一边,这不能不让人忧虑。
4.5 陌生的母语
维基百科目前有283种语言版本。不同版本划分的依据不是地域、政治和文化,而是自然语言。对这种超主权的划分方式,维基百科一向引以为豪。何为自然语言?维基百科指的显然不是语音,而是文字。可是使用相同文字的人由于地域的局限、政治的封闭和文化的隔阂,未必就能相互听懂对方的语言。
中国大陆和台湾在维基百科中都用中文,但大陆和台湾有很多词汇是不同的。比如台湾称“镭射”,大陆则叫“激光”。再比如台湾说“检讨”,大陆则叫“总结”,检讨在大陆有另外的含义。很多译名也不相同,大陆译作“布什”,台湾称之“布希”;大陆叫“悉尼”,台湾称“雪梨”。至于台湾习惯用语中的鸭霸、便当、达人、杯葛、票决、脱口秀、狗仔队、老神在在等,在大陆不知所云。由于历史、文化或政治的长期隔阂,即便母语相同也未必就能看懂对方的文字。经贸往来如此频繁的大陆和台湾尚且如此,那么使用相同语言的朝鲜和韩国呢?维基百科极力规避政治,努力塑造超越主权国家的普世形象,殊不知语言也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网民也都是有国家的,历史和政治痕迹必然会附在语言上,抹也抹不掉。
5 结论
维基百科所倡导的维基精神较好地解决了版权、中立、公平、共享和开放等网络出版的一系列问题,并有软件系统保障这些精神得以贯彻实施。可是,维基百科毕竟是非盈利的在线百科全书,所有内容都要依赖作为志愿者的网民,并受制于网民的素质、热情和奉献精神,更不可能完全超越政治的意识形态、国家的主权和文化的冲突,这些远比完美的经营理念和完善的软件更能够左右维基百科的性质和走向。
注释:
①2002年8月,维基百科宣布不刊登商业广告之后,将域名从wikipedia.com变为wikipedia.org,但wikipedia.com目前仍归维基百科所有。
②Alexa[OL].[2011-12-18].http://www.alexa.com/siteinfo/Wikipedia.org,排在Wikipedia.org前面依次为Google、Facebook、YouTube、Yahoo!和Baidu.com。
③维基百科.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的公开信[OL].[2011-12-14].http://meta.wikimedia.org/wiki/list_of_wikipedias
④总数代表的是所有名字空间(Namespace)的总数,即维基百科页面的种类名称,包括条目和非条目。非条目包括讨论页、用户页、分类页、模版、档案、计划页及特殊页面等。
⑤http://meta.wikimedia.org/wiki/List_of_Wikipedias
⑥条目深度是反映维基百科中一个粗略统计的质量指数,其算法为“深度=编辑次数/条目数目×非条目数目/条目数目”。
⑦维基百科定义的“活跃用户”是指在30天内有过编辑、上传等操作维基百科之用户。
⑧中文维基百科.引用维基百科前的告诫[OL].[2011-08-27].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
⑨GNU计划是由Richard Stallman在1983年9月27日公开发起的,目标是创建一套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保证GNU软件可以自由地使用、复制、修改和发布,这就是“公共版权”的概念。GNU计划包括GNU宽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LGPL)与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GFDL)这两种协议条款。
⑩Creative Commons,简称CC,中国大陆正式名称为知识共享,台湾正式名称为创用CC,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也是该组织所提供一系列弹性著作权授权方式的名称。其主要宗旨是使得著作物能更广为流通与改作,作为其他人据以创作及共享的基础,并以所提供的授权方式确保上述理念。
(11)即乱扣帽子,笔者注。
(12)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68
(13)(1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R/OL].[2010-11-21] http://www.cnnic.cn/dtygg/dtgg/201107/t201110719_22132.html
(15)维基百科.新手简明指南[EB/OL].[2011-12-18].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
(16)维基百科.读者常见问题解答[EB/L].[2011-12-18].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
(17)Bob Park.Wikipedia:Has a beautiful idea fallen victim to human nature[EB/OL].[2007-03-23].http:bobpark.physics.vwd.edu/wn07/wn03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