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大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向纵深发展,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们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调查表明,约有84%的大学生都在上网。网络这把双刃剑,当它给学生带来巨大便利和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它也给许多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作为现实人格的表现,一方面受网络优越性的影响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一、网络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促进作用
所谓人格,一般指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人在一定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尊严和作用的统一体。人格是个人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稳定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正常交往。网络人格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网络交往的增加而逐渐形成的,它是指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重要的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网络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反映,又丰富和发展了个人的现实人格。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统一更能折射出完整的个人形象,反映出人的个性特征。
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交往面不宽,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没有最终定型,因此其人格也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随意性、模仿性和偏移性的特点。网络的飞速发展及其所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隐蔽性等特征,必将对上网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网络极大地推动了人格的独立性、平等性、个性化和开放性的发展。
1.促进大学生人格独立性的发展
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网络交往比较随意,进退比较自由,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这种人机对话的网络交往中,人是主动者,具有独立自主意识。所有这些为上网者人格独立性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独立地选择,大学生上什么样的网站、获取什么样的网络信息,同什么样的网友交往,如何确定谈论的内容等都需要自己独立进行;自觉地判断,对于纷繁的网上信息,大学生需要自觉地判断它们的价值倾向和文化倾向;自觉地抵制,对于网上许多不健康的色情、迷信内容、反动信息,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地予以阻止和抵制;自觉地评价和思考,对网上热点问题,重要信息、现实中的某些重大事件,自觉地进行讨论、评价和思考。这些网络活动,为形成了大学生独立性人格提供了机会。
2.促进大学生人格平等性发展
网络具有平等性特点,这种平等不仅表现在网络技术设计上的平等,更主要的表现在网络内容和上网者地位上的平等。在网络世界中,不管上网者在现实社会中地位如何,财富多少,尊严多高,他们都是平等的一员,没有等级贵贱之分,没有权威和中心地位之别,网络交流都是在被对方视为平等一员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种平等的交往中,人格也得到平等性的张扬。
3.促进人格个性化发展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中发表言论和抒发情感更无障碍,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内心深处的一切思想,都可以在网络中无所顾忌的表达。网络为大学生人格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自我个性,进行自我认识,加强自我评价,找到自我价值。可以进行个性化的选择,进入什么样的网站,参加什么样的聊天室,都由自己的个性所决定;进行个性化的设计,网页、网站、节目、同学录,甚至自己的网络名称都可以进行自我设计;进行个性化的评判,在BBS、网上讨论或我要发言等网络栏目中,大学生对于网上焦点问题、人们的网络行为和现实中重大事件都可以进行毫无保留的评价和判断。这些活动,为大学生人格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4.促进人格的开放性发展
网络是个开放性的世界,它对任何上网者都展示其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从而增加了人们接触外界的机会。开放的网络使学生们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接触大量的网络信息、多样的思想、多元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能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常常能突破传统狭隘的校园生活圈子和过窄的人际交往局限,为开放人格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网络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挑战
网络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铺就了一条宽广的高速路。但网络也是双刃剑:它既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也可能使人格向扭曲的深渊滑去。网络是一种承载信息的工具,一种现代化的交往手段,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虚拟体现,它为大学生提供了空间上无边界、时间上无限制、伦理观念上无约束的环境,使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人格向着非常规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网络人格发生扭曲。这种人格扭曲主要表现在:
1.人格的虚拟性
经过数字化处理的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交往就在这样一个虚拟的任人遐想的空间中进行,任何上网的学生在网络中都拟化一个非现实的自我,进行虚拟的网络行为。人格的虚拟性既是个性张扬的表现,也受网络数字化所制约,这种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抽象化的虚拟:就是把自己当作某种抽象化的数字、符号或是其中概念;另一种是形象化的虚拟:把自己比作某种生动具体的、怪异物体或其他人。这两种虚拟的共同点都是脱离自我,脱离现实,创造数字个人、数字人格,以一种似我非我的状态游移于网络之中,形成虚拟人格。
2.人格的封闭性
网络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没有疆界的限制、文化的藩蓠、观念的束缚;同时,网络也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它使上网者脱离集体,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调查显示:全球有1140万人犯有“上网成瘾症”,其中青少年学生占大部分,他们依赖网络,封闭自我。这种封闭性使上网者人格也向封闭方向发展,他们疏于与人交往,言语不多,思维迟缓;即使和陌生人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但却不能和现实中的人正常交流,有时甚至叫嚷:“不上网,就别理我”。于是,常常蛰居网络空间,生活更加封闭,人格更加孤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人格的变异性
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隐蔽而又缺少监控的世界,一方面它使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使人的劣根性暴露无遗,传统伦理规范很难约束网络行为,从而导致人格异化趋势。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有的上网者盲目反传统、反正统、反主流、缺乏责任感;故意对自己进行性别、年龄、地位和身份等错位,追求异化个性,形成多重人格;有的散布谣言,传播黑色信息,浏览黄色、反动网站,对色情、暴力、怪异信息有趋同倾向;崇尚网络黑客,认为他们是智能天才,有的甚至幻想也去进行网络犯罪活动等。
4.人格的迷失性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信息无限的虚假空间,大学生长时间在网上徜徉,很容易迷失自己,产生网络焦虑、网络依赖等症状。这种迷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选择的迷失,网络上无穷的信息及内容的平面性、直观性,使上网者不知所从,无所选择,导致思维能力退化、生活迷茫、失落;话语的迷失,网络话语模式与网下话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相互隐蔽的网络交往中,上网者极尽言论自由,无所不说,但却不知所云;交往的迷失,在网络中即使找到倾心交流的聊伴,但相识不相见的情景也使学生怅然若失,而且,一味钟情于网络,使得现实交往变得更冷漠;行为的迷失,上网者常常泡在网中,忙忙碌碌,却又不知所为,无所事事,产生行为的迷失。因此,常常上网的大学生时时感到茫然、悲观、意志消沉,甚至滋生厌世情绪。
三、培养大学生健全网络人格的措施
由上可知,网络在促进大学生人格积极发展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的人格产生扭曲。为适应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促使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的形成,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广泛参与网格,加强引导,把网上行为与网下行为联系起来;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制度建设,强化思想引导,观念转变。具体而言,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全网络人格可采取以下措施与途径:
1.学校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内在凝聚,是人的精神力量的最高体现。因此网络人格的培养,既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适当引导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品格塑造的内在动力。学校引导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达到自我反思、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的目的。这就需要学校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武装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时代观念、全球观念、集体观念;就应该注重加强网络建设,既应加强硬件建设,又应加强网络的信息建设、制度规范建设,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阵地;就应该改变以前单纯的“禁”、“堵”方式,设置新颖网站和有吸引力栏目,加强疏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就应把网上活动和网下活动联在一起,通过举办网络讲座、演示会、网上讨论等,使学生明确上网的目的,识别违禁言论,确立正确上网动机,增强学生网络交往的免疫力。
2.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统一
网上交往是一种虚拟交往,一些学生之所以产生人格扭曲是因为网上交往脱离现实,脱离社会共同生活所致。“特殊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语)。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时就提出“学会共同生活”,共同生活就是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人,从而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偏见和敌对情绪,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在信息网络时代,这种共同生活主要表现在网上与网下的和谐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认识到任何交往都是社会交往的形式,网上交往只有融入社会中才有意义;其次,把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搬到网上进行讨论,加强交流与沟通,扩大影响和覆盖面,从而起到教育多数人的目的;再次,把网络问题引入现实生活之中,运用多种方式解决网上出现的问题;同时,引导上网者对网上交往活动有一个正确的心理预期,要求他们不能用自己幻想出的标准,作为衡量现实的依据。
3.网络伦理与传统道德规范相结合
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在一定伦理道德约束的氛围中才能进行,而网络的发展,突破了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一些网络行为和网络交往很难用传统的道德规范进行评判,因此大力加强网络伦理建设迫在眉睫,要用网络伦理引导和规范网络行为,使虚拟社区健康有序,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机统一,促使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真实性与和谐性。首先,根据网络特点,建立、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使网络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以网络舆论、网络道义对上网者的良知起一种内省作用,约束其不良行为;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伦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对各种伦理规范全面了解并自觉遵守;第三,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网络伦理规范得以实施,并能评定各种网络行为、对不良网络行为作出适当处理;第四,加强对学生传统道德规范的教育,引导学生严格自律,不要把虚拟的网上不良行为带到实际生活中,把遵守网络伦理规范与传统道德规范统一起来,形成健康良好的网络品德。
4.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
正常人格的产生和健全都需要正常的心态保证,大学生网络人格的产生和健全也同样需要对其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在学校中,可以给学生开设网络心理课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心理知识,预防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在网络中,可以开设网络心理咨询栏目,进行网络心理问题大讨论,分析和解决网络心理问题;在生活中,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建立网络心理咨询所,对学生中易发生的信息焦虑症、不良信息趋向症、网络依赖症等进行分析,诊断,找出解决方法;在心理教育的方法、手段上,应加强调研,跟踪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找出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倾向性,进行针对性教育。
总之,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养既要发挥网络优越性的特点,又要遏止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利因素,努力做到网上与网下联动,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引导正确交往,加强网络心理教育,为大学生网络人格健康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