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干预的新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新趋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对外干预概述
一个国家的对外干预,一般指该国的两种行为:一是蓄意制约或侵扰其他国家的国内政策或国内政治进程,而未经后者完全自愿的允许;二是主动介入并非与该国接壤或邻近的地理区域内的国际政治问题,而未经该区域内所有有关国家的一致赞同。(注:时殷弘:《国际政治中的对外干预》,《美国研究》1996年第4期,第111页。)在此可以看出,第一种行为即为干涉别国内政,它直接违背关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际法准则。第二种行为虽无碍于国际法,但由于地理、文化和历史等原因,这种干预往往被受干预地区内的国家视为不合理、非正义的行为。对外干预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种主要模式,反映美国外交的本质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外交史就是一部对外干预的历史。纵观美国对外政策史,大致可将它分成三个时期:大陆时期(1776——19 世纪90年代)、地区时期(19世纪90年代——20世纪40年代)、 全球时期(20世纪40年代——现在)。
美国从建国以来,就有着一种“积极”的对外政策。从1776年建国到19世纪后半叶,美国政府官员都遵循着乔治·华盛顿在著名的“告别词”中的教导,美国的行动大多数局限在北美大陆的周围。在这个时期,新生的美国在全神贯注于国家建设的同时,积极向其周边大陆扩展领土。到1870年,美国已从东海岸最初的13块殖民地成长为一个横跨整个北美大陆直到太平洋的国家。
到19世纪后半叶,美国变成了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国家。随着美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美国更加关注国际事物。以始于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象征,美国的对外政策进入了地区主义阶段。在这个时期,美国对外干预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和亚洲两个地区。在拉美地区,美国政府从“大棒”政策到“金元外交”,从“新自由”政策到军事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活动。美国的这些行动几乎遍及中美洲和加勒比每一个国家,使该地区政权能够对欧洲的介入日趋冷淡,而对美国的贸易和投资予以开放。(注:[美]杰里尔.A.罗塞蒂著:《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在亚洲,美国开始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进行经济扩张,与欧洲列强展开竞争。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全球的超级大国。战后初期,在欧洲,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组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措施恢复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繁荣、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在亚洲,单独占领了日本和朝鲜半岛38度纬线以南地区,干涉中国国内革命。冷战时期,美国开始实行全面干涉的政策,几乎不加选择地通过对外干涉为其全球争霸铺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威胁,美国先后同拉丁美洲、欧洲、亚洲、中东等地区的40多个国家结成明确的军事联盟,建立了里约热内卢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多边军事集团,同日本、菲律宾和南朝鲜分别签订双边军事条约。在欧洲严重军事对峙的同时,在亚洲进行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在美洲干涉古巴革命、武装入侵格林那达,在第三世界与苏联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冷战后,随着全球性对手的消失,美国为了维护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更加积极干预国际事务。
二、美国实力的变化及其“新干涉主义”理论
二战后长达40多年的美苏冷战以苏联的解体、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取得胜利而宣告结束,国际战略形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爆发全球大战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但是,冷战期间积压的民族、宗教矛盾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纷纷显露出来,恐怖主义的泛滥与恐怖活动的增多,核武器、生化武器的扩散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美国开始面临新的、不确定的、多样化的安全威胁。
随着本世纪末世界政治、经济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显著变化。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地增长,美国综合国力雄居全球之首,一超地位更加巩固。与其它力量中心相比,美国在各大领域均拥有全面的优势。
经济上,美国经过整个80年代的滞胀之后,进入了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从1991年摆脱衰退后,美国经济保持了长达近8 年之久的持续增长,美国的出口大幅度增加,困扰前几届政府的庞大财政赤字大幅下降,失业率减少到了7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
军事上,美国的优势尤其明显。不仅在常规力量和核力量方面,其他国家难望其项背。在开发应用尖端武器技术上,美国更遥遥领先。有人指出:“无论用什么标准衡量,美国居统治地位的程度令人吃惊。从军事方面看,过去1000年中,头号世界强国与二号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大过。甚至大英帝国在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显示出像美国的武器装备今天具有的优势”。(注:Charles Krauhammer,America Rules:Thank God,TIME,August4,1997.)
文化上,美国文化正成为扩大美国影响的有效工具,受到更多青睐。“美国文化正成为世界性的通俗文化”。(注:Charles Krauhammer,America Rules:Thank God,TIME,August4,1997.)有人认为, 美国的主要力量既非其自然资源,也非其经济规模,而是它的文化和智力。(注:Hamish McRae,The world in 2020, Harper CollinsPublishers, 1994,P28.)正是由于美国文化的流行,有人疾呼,要把文化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注:雅各布·海尔布伦:《美国对亚洲:把文化作为外交工具》,载美国《洛杉矶时报》1997年1月9日。)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多或少依赖、借重于美国。美国还通过北约东扩和加强日美军事联盟等手段,继续巩固其在联盟中的有利地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这三个最重要的全球性经济组织中,美国仍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经济的回升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巩固,膨胀了美国政治家们领导世界的意识,强化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论、制度和文化优越感。美国的对外战略也经过几年的调整,从冷战后初期提出的建立国际新秩序到90年代中期追求力量优势,为维护霸权地位积蓄力量,发展为目前全力推行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单极统治,提出“新干涉主义”理论。“内战非内政、人权高于主权”,“进行人道主义干预”,“防止种族灭绝”等论调成为当代新干涉主义政策及人权外交的理论依据。
美国提出:将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全球民主化”为核心,通过对国际事务的积极而又广泛的参与,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美国全球利益,巩固和加强现有的综合优势,防止任何地区出现任何能对美国进行挑战的大国,实现独霸世界的根本目标。因此,近年来美国在国际事物中,我行我素,霸气十足,把其积极干预国际事务的传统推向了又一个高度。美国公布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企图以国内立法约束别国行为;不顾大多数会员国的反对,反对加利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反对法国、欧盟介入中东和平进程;拒绝欧洲盟国取得北约南欧司令的指挥权;在海湾战争后,对伊拉克实行种族灭绝式的制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平均每月导致4000多名伊拉克婴儿因营养不良而死亡;(注:约翰·皮尔格:《“人道主义干预”是帝国主义的最新标签》,英国《新政治家》周刊6月28日。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9年6月29日。)美国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名, 对主权国家南联盟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实施空袭;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为了实现全球民主化的战略目标,美国除大力巩固由“民主国家”组成的西方联盟外,多方推动独联体和东欧“新生民主国家”实现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转轨,对坚持“极权制度”的国家则施加种种压力和制裁,迫其尽快向“民主制度”转变。美国制造商协会1997年公布的研究报告表明,1993年至1997年间,总统或国会对35个国家实行制裁或通过法律批准实行制裁达60次之多,这个数字与二战后40年实行的制裁总数大致相同。(注:约翰·皮尔格:《“人道主义干预”是帝国主义的最新标签》,英国《新政治家》周刊6月28日。 转引自《参考消息》1999年6月29日。)美国这种到处干预国际事务, 支配世界的霸权主义做法,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抵制。
三、近年来美国对外干预的特点
当代美国外交战略和政策的重大调整是冷战结束十年内逐步完成的。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推进,美国对外干预日益显现出与冷战时不同的特点。
(一)从动机上看,对外干预服从于美国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在冷战期间,不管对外干预的具体动因如何,最后都可以归结到在全球范围内“遏制”苏联这个轴心上来。冷战后,美国对外干预的动因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战略因素和非战略因素并存,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到全球性问题,表面上看“零乱不堪”,但实质上,它的目的则是为了建立、维护或扩展美国的霸权,这种霸权被赋予崇高的外观,甚至被宣告为旨在促进全人类自由、进步和幸福。
美国的新干涉主义派认为,冷战结束使美国失去了全球性的对手,消除了阻挠对外干涉的众多障碍,对外干涉的冒险性降低,不再担心由于对外干涉而引发与苏联的全面对抗。美国应利用这一良机加紧向世界输出民主和人权,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全球政治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化的”,而在这样一个多极世界中,“一个美国不占首要地位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暴力,更加混乱,更少民主和经济增长,更加困难的世界,维持美国在国际上的首要地位是保障美国人的繁荣和安全的关键,也是保障自由、民主、开放经济和国际秩序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的关键”。(注: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这暴露了美国欲阻止世界多极化进程,构筑符合美国理想的单极世界,在下个世纪继续“独霸”世界的野心。
(二)从手段上看,美国对外干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和务实。
更加追求干预的有效性,外交施压、经济制裁、军事威胁等多种手段并用,软硬兼施,更趋强硬。
1.美国当代对外干涉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加强外交干预,提出预防性外交的概念。
所谓外交干预是指或是通过正常的外交渠道即外交对话进行,或是通过政府官员的公开评论进行,这些涉及别国内政的对话或公开评论并未得到该国政府的邀请、鼓励或完全自愿的同意,并且以影响别国的内政为目的。冷战后,美国加强了外交干预,动辄对别国施加压力。
美国政府在制定其具体政策时,强调要以预防外交为主。认为:“为了帮助解决问题、缓和紧张局势以及在冲突转化成危机之前将其化解,我们的领导作用必须以预防性外交为主——通过诸如支持民主、提供经济援助、在海外驻军、军队对军队的接触和参加中东及其他地区的多边谈判的方式来进行这项工作。这些措施是我们对国家安全的明智投资,因为它们提供了以最小的人力和物力代价解决问题的希望”。(注: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时势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页。)
2.经济手段愈益经常地被美国当作最重要的干预武器。
经济手段主要有经济援助和经济制裁。经济援助包括提供一些援助,给予贸易和金融方面的优惠,撤消原有的经济歧视措施等等;经济强制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威胁和制裁,从提高关税、降低进口限额、撤消援助,到抵制、禁运、冻结资产、经济封锁等等。
经济因素在冷战后的国际事务中重要性上升,对外经济需求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冷战之后,美国渐感无力支撑全面军事扩张的“实力霸权”,转而实行注意掌控国际经济秩序的新规则,以控制国际经济的“规则枢纽”,促进合作,重建支配性的国际制度安排,进而再塑霸权以应付新的挑战。美国作为最发达的国家,其市场、技术、资金等对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均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国家为了获取美国的经济援助,也不得不接受美国加给它们的“民主”与“人权”,如肯尼亚被迫实行多党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金、技术转让等问题上,美国设置种种障碍,借此在人权、西藏等问题上干预中国内政。与冷战时的赤裸裸的军事干预相比,以经济手段的对外干涉更符合冷战后的现实需要。
3.美国重新调整了其军事战略,越来越无所顾忌地使用武力,以军事干预方式对付地区冲突。
美国是当今唯一能够在本国边境外从事大规模和有效军事行动的国家,一直主张要得到和平就必须先做战争准备。为了适应当代新的国际形势,美国军事战略也作出了调整。1997年提出了“塑造——反应——准备”新军事战略,即“按着美国利益的需要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作出有效反应;从现在开始着手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既做好当前和近期准备,使美军保持高度的备战状态,具备随时进行“塑造”与“反应”任务的能力,同时从现在开始为对付未来的威胁做超前准备。
随着对手的衰落和自身实力的增强,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倾向于草率而频率地使用武力,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付弱小的国家。从海湾战争到出兵海地,从轰炸苏丹药厂到空袭南联盟。这种做法使得许多中小国家感到不安,它们开始谋求获得导弹、核武器、生化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国际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三)从方式上看,更加强调利用联盟关系来达到其对外干涉的目的,同时保持单边主义的自由。
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它的力量无法保持它冷战后所有重要的地位。囿于自身实力的有限和国际形势的复杂,美国也意识到自己难以独撑大局,必须更加审慎地估计它的干涉目标,寻找合作的伙伴。认为:“我们的参与必须是有选择的,重点应放在那些与我们自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挑战,把我们的力量集中于我们能产生最大影响的地方。我们还必须使用适当的手段——当我们直接的国家利益遇到最大危险时,我们愿意单方面采取行动;当我们的利益与别人共有时,愿意结成联盟和伙伴关系;当我们的利益更加普遍最好通过国际社会来解决时,则采取多边行动”。(注: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时势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页。)
可以看出,美国在对外干预时,更加注重干预的效果,采取单边、双边、多边等手段实现其目的,其好处在于:既能保证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又能让盟国和友国为其分担责任,避免单独冒进的风险,还能掩盖其霸权主义的面目,增加其国际行为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利用联合国多国部队,自己出兵、盟国出钱打败伊拉克,正是它运用这一策略的最佳例证。
四、21世纪美国对外干涉的前景和趋向
像所有其他对外行动一样,对外干预的可行性和成败取决于国际、国内的一系列因素。
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有许多条件助长和便利着美国旨在争取实现上述种种目的的干预:美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独一无二的巨大优势;美国提倡的民主观念日益流行;主要在美国影响下的国际组织对主权国家内外事务的干预日趋频繁,并且有时获得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美国拥有目前及今后长期内无可匹敌的综合国力,拥有在各类干预手段中进行选择的较大余地;冷战、海湾战争和巴尔干战争的胜利加强了美国干涉主义的传统,同时激励了政府进行新的干预的冲动。但另一方面,美国在冷战后的对外干预也面临一些不利条件,至少面临以下几大因素的制约:
1.实力有限。美国虽然仍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近年来经济优势又有增强,其领导世界的野心、认为美国模式堪称楷模的优越感以及为所欲为的倾向更加膨胀,其干涉范围越来越广,几乎无所不包,从政治、军事、经济到环境,从欧洲、亚太、中东到拉美、非洲,其战线过长、目标过多而实力相对不足的弱点日益突出,毕竟它不可能无处不在,无所不为,更没有无限的资源来承担无限的责任。
2.独霸有悖世界潮流。当今时代潮流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更是大势所趋。国家主权仍然为大多数国家所珍视,干涉内政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具有合法性,因而得不到国际支持,被干预国往往进行有力的抵制。美国无视这一现实,仍坚持冷战思维,霸气十足,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要用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以及价值观念来改造世界,把自己凌驾于世界各国之上,这只能导致它与世界各国关系紧张,发生冲突和矛盾。
3.地区形势日趋复杂。当今世界,因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引起的地区冲突不断增多,而且起因盘根错节,这些问题许多是外部干预难以解决的。对此,美大多简单采取武力干涉或使用武力的政策,不仅不能解决冲突,反而会使冲突更加复杂化。即使一时得以解决,也留有许多后遗症。
4.国内政治钳制。冷战一结束,美国内矛盾即开始显露。积重难返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使得公众日益不满,社会弊病有增无减,孤立主义抬头,优先处理国内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既制约美国的干预能力,也制约它的干预意愿。另外,美国具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特点,政府与国会、民主与共和两党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牵制着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美国每一次对外干预能否顺利地实行,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会的态度、两党合作的程度以及公众的支持与否。
综上所述,正反两方面条件的作用,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对外干预将有以下趋向:
(1)对外干预将会越来越频繁, 频繁的程度将明显高于冷战结束之初;(2)干预的地理范围和问题种类显著超过冷战时代, 但仍然是根据其国家利益有选择的干预;(3)干预的结果仍是有胜有败, 但取胜的机会显著大于冷战时代,特别是不会出现严重的军事失败;(4 )干预手段将越来越多样化,政治压力、外交干预、经济制裁和武力威慑将是美国所依靠的重点,但不排除必要时进行较大规模的高技术常规战争。总之,美国政府将在财力和公众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以巩固其全球的领导地位,排除全球性对手的崛起而独霸世界为目标,仍将会较频繁地进行对外干预。这种霸权主义行为对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将是深远的。